![]()
内容推荐 1910年的列车,惊世震撼。 中国最原始的云南边地,撞击出了人类文明的火花。 段锡著的《1910年的列车:滇越铁路百年纪事》以新视角,在丰富、翔实的史料基础上,融汇诸多传闻轶事,首次全面、客观、真实、生动地展示了云南滇越铁路百年沧桑史。集史料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是该书之一大特色;深沉的历史厚重感,及对一些历史问题的回顾、探索、思考,是该书的另一特色。同时,它从不同侧面再现了20世纪前半叶,发生在云南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及蔡锷、袁喜谷、陈鹤亭、缪云台、方苏雅等历史人物的重要活动。 该书的出版,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空白。 作者简介 段锡,生于1945年10月,云南个旧人。高级编辑,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第五届云南省美协理事,云南省专家协会副秘书长,云南省老干部书画协会副会长,《滇老翰墨》主编。 段锡既从事美术创作,也从事美术理论评论及文学创作,代表作品有:《1910年的列车》《滇越铁路》《百年寸轨个碧石》《锡映千秋》《云南美术50年》《中国获奖连环画鉴赏》《50年精品连环画鉴赏》等。 绘画、论文等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云南日报》《关术》《奥秘》等报刊杂志,有的被海内外人士收藏。 目录 第一章 1910年的震撼 第二章 险峻优美的地貌 第三章 修路缘起与蒙自开关 第四章 东、西线的勘定 第五章 艰巨的工程施工 第六章 人字桥 第七章 特级站碧色寨 第八章 奔驰如飞的米其林机车 第九章 一组“枯燥”的数据 第十章 中越古道与红河 第十一章 路权斗争 第十二章 中国第一水电站 第十三章 锡都崛起 第十四章 个碧石铁路 第十五章 著名实业家陈鹤亭缪云台 第十六章 袁嘉谷两度返滇 第十七章 蔡锷阿迷一夜惊魂 第十八章 宋美龄蜻蜓点水 第十九章 传奇夫妇 第二十章 葡萄美酒飘香 第二十一章 滇越铁路新歌 后记
导语 于1910年建成通车的滇越铁路,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也是云南这块中国西南边地与世界现代文明撞击出的火花,段锡著的《1910年的列车:滇越铁路百年纪事》紧扣“滇越铁路”这一主题,借助相关史料,全面地展示了滇越铁路的百年沧桑史,同时,加入了作者对那一历史时期的回顾、思考,以及对相关人物活动的介绍,使得本书体现了一种断代史的价值。 后记 我用了半年多的时间,成就了《1910年的列车 》一书,所用时间不长。但是,如果说内心酝酿写 这本书,以及有意无意地搜集资料,则历时久矣, 可以推到20世纪70年代初我在个旧红河州矿史展览 馆工作时期。当时由于大量地接触个旧锡矿史与滇 越铁路史而使我萌生一种想法,以这两个题材做点 什么?后来在80年代写了《锡山史话》的小册子, 里边含有滇越铁路的硕长章节。1991年调云南日报 社以来,有了很好的机遇,能接触到云南文化的方 方面面,特别是云南美术。因而使我有了信心和勇 气写了一些东西,如《云南美术50年》《50年精品 连环画鉴赏》等,似乎有一点小小的反馈与回声。 小时候我喜欢看古书,喜欢读诗词,自然与其 他人一样崇拜古今名人。同时也受文人士大夫思想 影响,即诗、书、琴、棋、画均应会应精,因而爱 好广泛,文学、音乐、美术齐头并进,各占去了我 读书时三分之一的课余时间,当时想,以后一定要 以其中之一作为职业,至于“家”是绝不敢想的。 愿望实现了,终于后来一直搞美术工作,而最近10 年在不丢掉美术的情况下又搞美术评论,算是打了 文化艺术的擦边球。而《19lO年的列车》则是离开 美术的文学创作,算是一种尝试。 写《1910年的列车》需要十足的信心和勇气。 近百年来,滇越铁路就在云南人的身边,百年列车 并未有一刻停息,始终在奔跑。且它的神秘,它的 悠远,它的血泪,它的成果与功绩世人瞩目,但云 南的有关历史书籍都不提或完全贬义地提及,似乎 这条铁路对云南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压根就没 有产生过任何影响。总之,历史学家、经济学家、 作家、记者、画家们很想研究或表现这个题材,却 又不约而同地回避、忽略这个题材。原因很简单, 因为滇越铁路的修筑是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法国人为 掠夺我国资源而修建的一条殖民性质的铁路。 但事实是:作为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珍视记 忆,滇越铁路都是一条有存在意义的路,它的建成 标志着云南对外开放历史的开始,虽然这种开放是 被动、被迫的,而滇越铁路却是当时中国的第二条 国际铁路,中国大西南的第一条铁路。它在历史上 对云南政治、经济、文化、人们的习俗观念有着较 深刻的影响,带动了铁路沿线个旧、蒙自、碧色寨 、开远、宜良、昆明等城市建设的发展变化和云南 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促进了个旧锡矿、石龙坝 水电站等现代工业的形成。总之,它打破了千百年 来云南封闭落后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状态,促 进了云南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 由此看,《1910年的列车》一书之难,不在于 文笔之好坏,素材之积累,而在于敢不敢正视滇越 铁路的存在和影响,敢不敢正视它是法国人以掠夺 为目的,且确实得到很大利益的同时,对云南来说 也是一条有存在意义的路。因而我是鼓足了勇气才 写作此书的,并力图以史为据,以事实为据,客观 真实地反映滇越铁路的这段历史和影响。而尊重历 史、触摸历史、勘探历史文化、积淀记忆、搜寻曾 经失落的文明、正视它的存在,是我写作《1910年 的列车》的目的和初衷。 我从小生长在个碧石铁路一侧的乍甸农村,不 止十次百次乘坐过滇越铁路列车与个碧石铁路列车 ,对它们都怀有深深的情结,早就想为之做点什么 ?也画过有关“小火车”的画和拍过一些有关“小 火车”的照片,但都未能尽泄我胸中之情,而此次 写成《1910年的列车》一书,在某种意义上它圆了 我儿时的一个梦。 我接触、积累、搜集“个旧矿史”“滇越铁路 史”已多年,虽然当时无意成就一本书,现在却成 就了。把卷帙浩繁的资料、采访手记、传闻变为一 部长篇报告文学作品,实现了由量到质的嬗变,亦 为快事。 我是搞美术和美术评论的,曾经出版过一些有 关美术、美术理论评论的著述,写长篇报告文学, 此书是第一回。而荣幸《1910年的列车》是直接反 映滇越铁路的云南乃至全国的第一本研究云南历史 文化之书。 如果现在或将来有作家、专家及后生学子在此 书中能查到一些所需之资料,于学术上有所益,或 对广大读者引起茶余饭后的谈资,让他们更深地了 解滇越铁路,将是我最大的快慰。 本书的出版不过是山谷呐喊,更思引来清越的 回响。 时间流逝,转眼到了2018年。《1910年的列车 》出版至今已逾16个年头,该书出版以来受到广大 读者的喜爱与赞誉,曾经在个旧举办该书签名售书 仪式,一小时销售600余册,作者签名手都签麻木了 ;在云南大学举办“滇越铁路与云南”讲座,5分钟 时间推出50余册。这种热烈场景令人难忘。在个旧 搞签名售书活动时,市委的有关领导说:“这几年 个旧搞的大型活动不少,但群众排队踊跃购书的场 景确实鲜见!” 近年来滇越铁路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 ,各有关部门都在认真梳理、调研,提出推动滇越 铁路保护、利用的意见和建议。 滇越铁路碧色寨车站为昔日特级站,位于红河 州府蒙自市一侧。近年来工业旅游方兴未艾,吸引 精彩页 第一章 1910年的震撼 1910年的列车,惊世震撼,它打破了数千年来云南封闭落后的自然经济状况,并以列车速度实现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剧变,可以认为是云南对外开放的起始。 滇越铁路1903年10月开工,19lO年3月31日通车,历时六年零三个月。通车庆典之日,滇越铁路公司总办马仙日登邀请了云贵总督李经羲和各司道大员,在位于昆明塘子巷的滇越铁路一等站云南府车站举行通车仪式。会议气氛热烈隆重。车站四处张灯结彩,不惟锣鼓喧天,龙狮竞舞,仅鸣放礼炮的时间就足有半个小时。会上不算被邀请出席的大员及各界知名人士,仅自发围观的群众就里三层、外三层,水泄不通。站外、机口外不能亲眼目睹,只能听声的人更不计其数,全部加起来不下两万。人们奔走相告,互相传讯。大多数人并未思考,也不曾知晓铁路的性质、“路权”等问题。而眼前活生生的事实是:在许多云南人还不知道工业时代的交通工具为何物时,云岭高原的深山沟壑之中,竟然先于全国大多省份地区跑起了蒸汽机车。无疑,它是云南境内的第一条铁路,在没有汽车运输的情况下,是云南当时唯一的一条运输大动脉;是中国西南地区的第一条铁路;全国当时通往国外的第二条铁路。人们常常习惯用落后、封闭等字眼形容云南等西南边疆的一些省区,殊不知云南在一百年前,当内地省区还在用牛马车代替脚力,用香油火照明时,却已在群山峻岭中奔驰着列车,点上了电灯,这也许是云南人民应引以为骄傲、自豪之事。 人们习惯将云南形容为美丽、富饶、神奇,云南的先民创造了青铜文化、稻作文化、茶叶文化、马帮文化……然而,也得承认,在一百年前的云南,尽管有数千年的文明史,但先民们是在一种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的落后封闭状态下,以马帮行进的缓慢速度创造优秀文化的。 是1910年的列车,使云岭大地发生惊世之震撼,让云南开始了解世界,也让世界认识云南,并以列车速度实现着社会、经济的剧变。 滇越铁路通车已近百年,多年来,云南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作家们均极少提到它,甚至是讳莫如深;而与云南历史有关的书籍也避开不提或在贬义上提及滇越铁路,似乎这条铁路对云南历史、云南人民的经济生活从未发生过什么影响,连火车汽笛的长鸣与轮轴的“扎扎”声在云南的大山中也从来未响过。大家似乎不约而地、有意地忽略、回避这条铁路,而把过去的时代,过去的云南描绘成一个充满奇风异俗的与世隔绝的乌托邦。收集整理的尽是优美的民间传说、民间放事,用的尽是“神秘”“悠远”“亘古”“斑驳绚烂”“丰富多采”等褒扬的词句。其实滇越铁路就在身边,并早已滞留在云南人的心中,与大家的生活密切相关,甚至到今天也仍是云南南北大动脉。原因很简单,因为它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帝国主义侵略、法国殖民主义政策下的产物,是被迫、被动修筑的国际铁路及被迫、被动地对外开放。通过这条铁路,法国人自然获得丰厚的政治、经济利益与特权。但客观讲,滇越铁路的建成通车,除了法国人侵略、掠夺之外,近百年来该铁路对云南经济、文化发展有没有起到重大作用呢?对于推动云南社会文明进程有没有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呢?回答也是肯定的。它充分体现了1910年的列车对云南的震撼和影响。这种震撼前所未有,这种影响涉及云南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 首先,滇越铁路修通,打破了云南几千年原始、封闭、落后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状况。此前,云南由于明显的交通障碍,整个社会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存在,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分工不发达,生产规模狭小,没有工厂,只有“作坊”,可以算工厂的前身,人数一般不过几人、一二十人,成不了气候,且单位(包括城镇、乡村)分散、孤立、互不往来。这种状况必然导致人们的思想、行为因循守旧、墨守陈规、闭关自守。毛泽东同志分析中国封建时代的特点时曾指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农民不但需要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还要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地主和贵族对于从农民剥削来的地租,也主要是自己享用,而不是用于交换。那时虽有交换的发展,但是在整个经济中不起决定的作用。”毫无疑义,一百年前的云南属于生产力低下的自然经济状况。 滇越铁路通车,一种传统的运输方式在铁路的冲击下渐渐消失,甚至带动了沿线许多城镇昆明、个旧、蒙自、碧色寨、开远、建水、蒙自等的兴起和繁荣。就连路南县(今石林县)的禄丰村,原是一个地处深山、外人罕至的村庄,铁路通车后,当地人有的开山场、办木料,有的烧炭或运销农产品,很快就由沉寂变得沸腾起来,不少人家因此致富……因而,滇越铁路通车,打破了云南落后封闭的状况,改善了云南的交通,加速了云南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化,促进了云南城乡建设和发展。 诚然,云南有历史悠远的秦五尺道、有辉煌灿烂的马帮文化,但一百年前,人们通过秦五尺道出省到北京要三个月、仅走出省门也要十天半月。李乔先生是云南著名的彝族作家,今年已九十余岁,是土生土长的滇南石屏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