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战争的胜利结束了北洋军阀群雄割据、互相混战的局面,中国形式上实现了统一,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国共两党之间的“十年内战”。
民族利益高于一切,抗战方针既定,其他纷争、矛盾都被置于次要地位,中华民族即将进入团结抗日、挽救危亡的新时期了。
本书以1929-1937年间发生的众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背景,以丰富的历史事实,从新的视角,展现历史的必然走向,给人们以新的认识和启迪。这是值得称赞的学术尝试。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正义的觉醒(1929年至1937年的中国故事)/话说中国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邢建榕 |
出版社 |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北伐战争的胜利结束了北洋军阀群雄割据、互相混战的局面,中国形式上实现了统一,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国共两党之间的“十年内战”。 民族利益高于一切,抗战方针既定,其他纷争、矛盾都被置于次要地位,中华民族即将进入团结抗日、挽救危亡的新时期了。 本书以1929-1937年间发生的众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背景,以丰富的历史事实,从新的视角,展现历史的必然走向,给人们以新的认识和启迪。这是值得称赞的学术尝试。 内容推荐 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承先启后、在艰难困苦中开辟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历史时期。《话说中国》丛书包含了四百余则经典故事,全面展示中国现代史昂扬激荡的生动轨迹。书中一千五百幅细腻反映社会风貌的生动图片,立体再现时代的风云变幻。本书一部具有多种便捷实用的检索功能的中国历史百科全书。 本册为《正义的觉醒(1929年至1937年的中国故事)》。 目录 出版说明 《话说中国》翻开现代史新篇章 一位从事出版工作三十余年的资深编辑对出版创新的领悟和尝试 总序 一个风云变幻的大变动时代 中国近现代史专家经典解析民国时期的风云变幻 现代中国三十八年 知名学者纵论现代史三十八年 专家导言 民国史专家谈其对民国中期历史的最具心得的研究精华 把中国历史的秀美景致尽收眼底 本书导读示意图 前言 正义在内忧外患中觉醒——民国中期 ○○一 燎原之火 毛泽东下井冈山,天翻地覆 ○○二 大帅府的枪声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三 《啼笑因缘》 鸳鸯蝴蝶,一时洛阳纸贵 ○○四 三进闽西南 八闽大地红旗展 ○○五 孙中山奉安大典 青山有幸,万古常青 ○○六 百色起义 惊天动地,广西大地星火燎原 ○○七 黄敬临与“姑姑筵”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八 嘎达梅林 内蒙草原上,挥戈抗暴起 ○○九 从奴隶到将军 英雄敢于把命运握在自己手里 ○一○ 中原大战 新军阀取代旧军阀 ○一一 梅兰芳访美 京剧艺术的西行之旅 ○—二 毛泽东寻邬调查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一三 恽代英在狱中 留得豪情在,史诗生余辉 ○一四 台湾雾社起义 一朝义愤,千秋传颂 ○一五 县委书记邓小平 不愧是瑞金的父母官 ○一六 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成立 红都瑞金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 ○一七 红军第一座无线电台 红军有了千里眼顺风耳 ○—八 “横扫千军如卷席” 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 ○一九 南浔嘉业堂 书籍不绝,文化长存 ○二○ 水利大师李仪祉 水流千里,造福一方 ○二一 红色娘子军 巾帼不让须眉 ○二二 左联作家柔石 谁说书生不敢流血 ○二三 战斗在敌人心脏里 百世之功,成于一瞬 ○二四 红军的第一架飞机 长空万里,始于一朝 ○二五 邓演达坚忍不屈 能遭天魔真铁汉,不受人嫉是庸才 ○二六 巴金与《激流三部曲》 大家族在一部作品里坍塌 ○二七 傀儡溥仪 末代皇帝的黄梁一梦 ○二八 影坛一把火 现代武侠电影之祖 ○二九 “九一八”事变 以史为鉴,勿忘国耻 ○三○ 江桥之战 神武将军天上来,浩然正气系兴衰 ○三一 万金油大王胡文虎 中药西化,发扬光大 ○三二 宁都起义 一切为了抗日 ○三三 孙越崎开采油矿 开发油田,功不可没 ○三四 出租汽车大王周祥生 一辆旧车起家的出租车大王 ○三五 蔡廷锴的板凳战 战争需要智慧,智慧赢得战争 ○三六 日军炸毁东方图书馆 数十年经营毁于—旦 ○三七 尹奉吉血溅虹口 韩国志士震敌胆 ○三八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 中国人第一次参加奥运会 ○三九 民无信不立 义气人情终究不如制度可靠 ○四○ 活捉岳维峻 旧下属活捉老上司 ○四一 隐秘的中央文库 珍藏文库,以生命相护 ○四二 陈独秀被捕 闹市中被捕,患难见真情 ○四三 球王李惠堂 小小足球,转动九州 ○四四 曹禺和《雷雨》 于无声中听雷雨,天色微明看日出 ○四五 徐海东赤膊杀敌 赤膊上阵,打退了数倍顽敌 ○四六 一张军用地图 大西北的秘密交通线 ○四七 萧伯纳上海之行 大师级的幽默传为美谈 ○四八 喜峰口大刀队 大刀寒敌胆,烈士铸忠魂 ○四九 大青山纪念碑 烈士的鲜血洗刷着域下之盟的耻辱 ○五○ 杨杏佛被刺 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 ○五一 吉鸿昌克复多伦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五二 福建事变 反蒋抗日的悲壮一幕 ○五三 《蓝莲花》走向世界 艺术是没有国界的 ○五四 冯玉祥泰山读书 读书为救国,救国要读书 ○五五 李四光舌战群雄 知识就是力量 ○五六 万源保卫战 两军相搏在于勇 ○五七 远东第一楼 大上海的标志性建筑 ○五八 史量才革新《申报》 笔与枪杆的竞赛 ○五九 红军战略转移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六○ 方志敏在狱中 为主义而献身,死得其所 ○六一 热振摄政 爱国不分民族 ○六二 “南天王”为红军让道 大军西去气如虹 ○六三 湘江大血战 血水染红了湘水,烈士成就了伟业 ○六四 遵义会议 雄关漫道真如铁 ○六五 四渡赤水出奇兵 毛泽东得意大手笔 ○六六 《渔光曲》享誉中外 中国第一部获国际奖项的影片 ○六七 悲情阮玲玉 人言可畏,香销玉殒 ○六八 带镣长街行 大庾梅花香,壮士刘伯坚 ○六九 瞿秋白与鲁迅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七○ 刘伯承彝海结盟 彝海结盟传佳话,汉彝兄弟是一家 ○七一 铁流飞卷过雪山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二 叶剑英识破阴谋 识破密电阴谋,全力保护党中央 ○七三 飞夺泸定桥 万里长征,犹忆泸关险 ○七四 一柱天南百战身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七五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七六 长征最后一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七七 陕北出了个刘志丹 现代侠盗罗宾汉 ○七八 蒋介石受辱 一条裙子展现中国民族气节 ○七九 女侠施剑翘 佛堂喋血,侠女为父报仇 ○八○ 暗杀大王王亚樵 暗杀大王终为他人所杀 ○八一 蒋百里与钱学森 军事奇才,文坛翘楚 ○八二 银行家陈光甫 一元起存的大银行家 ○八三 舒新城和《辞海》 为中华立百世功 ○八四 申新七厂拍卖风波 荣氏家族的一次金融风波 ○八五 红军东征 红军出现了新转机 ○八六 抗战悲歌《松花江上》 悲歌一曲动山河 ○八七 铁骨女郎赵一曼 红枪白马女政委,甘将热血沃中华 ○八八 物理学大师束星北 大教授的怪脾气 ○八九 红星照耀中国 美国记者写就不朽名篇 ○九○ 薄一波创建新军 太行子弟结长缨,跨河东征缚苍龙 ○九一 民族魂 大星陨落日,东南有余哀 ○九二 营救七君子 爱国有罪,世所罕见 ○九三 傅作义收复百灵庙 绥远抗敌出奇兵,始信神州不陆沉 ○九四 西安事变 中华民族出现了新转机 ○九五 为了和平 将军雅量,元首无情 ○九六 千里祁连山 经万里兮度沙漠,路穷绝兮显英雄 ○九七 程世才打借条 日暮途穷何所居,神奇道士点迷津 ○九八 故宫国宝历险记 一次没有终点的民族文物大迁移 ○九九 一代船王卢作孚 船王为民生,成就大事业 一○○ 毛泽东进延安 革命圣地迎来了新主人 聚焦:1929年至1937年的中国 1929年至1937年的社会生活、历史文化百科 人物索引 关键词索引 试读章节 1929年1月10日下午,杨宇霆、常荫槐一起来到张学良帅府,要求成立东北铁路督办公署,任常荫槐为督办。常荫槐虽然把持着东北的铁路交通大权,却管不了中苏合办的中东铁路,这成了常荫槐的一块心病。于是两个人想了这么个主意,成立一个能管住中东铁路的公署。张学良认为公署的成立涉及到与苏联的外交问题,需要从长计议。杨宇霆、常荫槐却说,此事已定,少帅只要签字即可。两个人拿出一张拟好的公文,要张学良立即签字。这样的大事,竟然不容商量,硬逼着签字。张学良怒火中烧,却不露声色,笑着说:“已到晚餐时间,二位吃了饭后再作决定吧!”杨宇霆不高兴地说:“我们回家吃饭以后再过来吧!”杨、常二人告辞而去。 张学良愈想愈怒,当即召警务处处长高纪毅、负责全城卫戍的第7旅旅长王以哲、总部卫队统带刘多荃和侍卫副官谭海到帅府商量。这4个人都是手握重权的关键人物,对杨宇霆的骄横历来不满。高纪毅对张学良说:“少帅,杀人的事,说办就办。说办不办,必有后患。”这一句话坚定了张学良快刀斩乱麻的决心。张学良对高纪毅说:“我命令你立即将二人处死!”高询问在何处执行,张学良说:“就在老虎厅,他们二人身上有枪,要当心。” 按照张学良的部署,王以哲负责全城警戒,刘多荃负责帅府安全,下令当晚所有人准进不准出。高纪毅与谭海挑选了6名卫士,一切布置停当。晚上8点钟左右,杨宇霆、常荫槐结伴而来,直接进入老虎厅就座。高纪毅很客气地与他们周旋,称少帅片刻就到。一支烟工夫,谭海率领6名全副武装的卫士走进老虎厅,杨、常二人愕然地问:“少帅呢?”高纪毅突然像换了个人似的,严肃地说:“奉长官命令,你们两人阻挠国家统一,着将二位处死,即刻执行!” 平日不可一世的杨、常二人_听此话,呆若木鸡,想说什么却没有说出来。6个卫士分为两组立即上前,两个卫士按住一个人,另一个人开枪。“砰砰”两声,杨、常二人挣扎了一下,倒在了老虎厅的地毯上。 当天晚上,少帅府灯火通明。张学良命连夜向南京报告处死杨、常二人的原因和经过,补写军法会审文件。第二天天未明,张学良召开东北军高级将领会议,宣布对杨、常二人执行死刑的情况,到会的将领目瞪口呆,不敢相信是真的。张学良命将杨、常二人尸体从老虎厅抬出,交由杨、常二人家属吊祭。张学良还派人向两家表示慰问,每家赠送丧葬费1万现大洋。1月11日,张学良向全国发出关于处决杨、常二人的通电。处决了杨、常二人,张学良才真正掌握了东北军。 似是故人来 1924年4月,《舂明外史》最早在北京《世界日报》副刊《夜光》连载,至1929年1月全部载完。它从连载那天起,就受到市民的关注。据说每日下午两三点钟,读者就在报馆门口排起了长长的队伍,等待当日报纸发售。当时适逢张学良在北京,看了连载后,赞赏有加,亲自找到张恨水住处。两人相谈甚欢,成为知交。后来张学良还想拉张恨水去做官,张谢绝了。张学良还打算邀请张恨水写一本长篇说部,书名就叫“张学良”,并说尽可秉笔直书,不需奖饰。张恨水答应了,但由于种种客观因素,未能落笔。 这本是很清楚的事,不料若干年后,小报记者竟无中生有,说张学良在奉天读了《啼笑因缘》,认为书中抢走沈凤喜姑娘的军阀是影射其父张作霖,就派副官邀张赴奉天。而张恨水认为他与张学良素无往来,觉得此行凶多吉少,便嘱咐家人:万一回不来,你们赶快离京南迁。不料见面后,张学良得悉《啼笑因缘》创作背景后,大加赞扬,盛情款待了张恨水,并结为知交,更要重金聘任,为张所婉拒。 这种无中生有的编造传得很广直到今天还有这样的文字呢。 其实《啼笑因缘》系1930年发表于上海《新闻报》,同年12月初印结集本,而张恨水是1929年应邀去沈阳商谈《春明新史》连载一事的,在沈阳期间,曾拜访过老朋友张学良。 那么《啼笑因缘》又是怎样一本书呢? 不疯魔不成活 1929年春,北平新闻界在中山公园欢迎前来参观的上海记者团时,张恨水认识了上海《新闻报》副刊《快活林》的主编严独鹤,两人相谈甚欢。严当即邀请张为《快活林》写一部连载小说,张恨水答应了。 严独鹤回到上海,就不断写信给张恨水催稿。 张恨水从未在上海报刊上发表过连载,他想,像《舂明外史》、《金粉世家》等百万言长篇,是京派小说,恐怕不合上海读者的口味,而且连载又必须要情节紧凑、内容新颖、有悬念、戏剧味强。 经过多日思索,张恨水决定以北京天桥为背景,写高翠兰的故事。P030-031 序言 北伐战争的胜利结束了北洋军阀群雄割据、互相混战的局面,中国形式上实现了统一,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国共两党之间的“十年内战”。 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后,中国共产党上井冈山,进入农村,建立工农红军,实行以“打土豪,分田地”为主要内容的土地革命,力图以农村包围城市,推翻国民党在南京建立的国民政府。1929年1月,湘赣两省的国民党军队分路“会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红四军出击赣南,进军闽西,先后在赣西南、闽西南地区,仿照苏俄模式,建立苏维埃政府(苏维埃,俄语,意为代表会议)。其后,中共陆续在湘鄂西、鄂赣皖、湘鄂赣、湘赣,以及广西的左右江、广东的东江等地建立15个苏区。至1930年3月,全国工农红军已发展至13个军,6.2万余人。1931年11月7日,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主席。会议通过的《宪法大纲》规定:中华苏维埃政权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国家”,其专政对象除军阀、官僚、地主、豪绅外,也包括“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 1929年底至1930年初,共产国际严厉批判原苏共领导人布哈林“右倾”,指示中共“做好准备”,“用革命的手段推翻资产阶级和地主联盟的政权”。1930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立三提出,以城市产业工人为主力,进行罢工和武装暴动,同时以各路红军进攻中心城市为辅助力量,争取一省和几省首先胜利。中共中央随即准备在武汉、南京等地暴动,在上海总同盟罢工,各路红军“会师武汉,饮马长江”。这一条错误路线时间不长,只有三个月。1931年1月,中共召开六届四中全会。在共产国际代表米夫的支持下,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者再次取得在中共中央的统治地位。王明认为国民党统治正加速崩溃,中共应实行“进攻路线”,争取和推进“全国范围内的胜利”。不仅如此,王明还把中间派看成最危险的敌人。这条路线延续四年,直到1935年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会议才得以结束。 蒋介石因联合冯玉祥、李宗仁、阎锡山等派系取得对奉系军阀的胜利,但是胜利后的各派却因利益、权力、地盘等问题而再起纷争。1929年3月至6月,蒋介石与桂系为争夺两湖地区发生战争。1930年4月,阎锡山在山西太原就任中华民国海陆空军总司令,冯玉祥、李宗仁分别就任副司令,通电反蒋。5月1日,蒋介石兴师讨伐。双方出动兵力共达140万人,鏖战半年。由于主战场在河南及邻近地区,因此被称为“中原大战”。8月,阎、李、冯与汪精卫为首的改组派、邹鲁等为首的西山会议派在北平召开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扩大会议,成立(北平)国民政府,以阎锡山为主席,与南京国民政府对峙。9月,在东北的张学良支持蒋介石,率兵入关,阎、汪退入山西,北平国民政府悄然结束。1931年2月,蒋介石与立法院长、国民党元老胡汉民之间发生训政时期应否制定“约法”的争论,蒋介石将胡软禁于南京汤山。3月,汪精卫、孙科、邹鲁等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中央执、监委非常会议,成立(广州)国民政府。中国再次出现两个国民政府对峙的局面。 就在国民党内部互相对立,纷扰不休之际,日本关东军悍然于9月18日夜进攻驻扎东北沈阳的中国军队,中国军队奉命“不抵抗”,日军迅速占领东北全境。南京国民政府寄希望于国际联盟的外交干预,以后又长期推行对日妥协退让政策,企图以此使日本的侵略止步,延缓对日作战时间。 蒋介石视中共的“红色割据”为心腹大患,于1930年8月、1931年2月、6月先后发动对苏区和红军的三次“围剿”。红军采取“诱敌深入”等战略战术机动灵活地反击,均取得胜利。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主张“攘外必先安内”,继续坚持“剿共”第一政策。1933年2月、9月,蒋介石调集大军发动对苏区的第四次和第五次“围剿”。第四次“围剿”仍以蒋介石的失败告终,但第五次“围剿”则因“左”倾教条主义者掌握了中共的领导权,蒋介石取得胜利。1934.年10月,红军被迫放弃苏区,突围长征。遵义会议之后,在毛泽东的正确指挥下,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军队无数次的围、追、堵、截,克服重重困难,于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 自1929年至1933年,世界爆发经济危机,德国、日本、意大利三个法西斯国家迅速兴起。1935年7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号召各国共产党“建立广泛的反法西斯人民阵线”,要求中共与一切“决心真正救国”的力量,结成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广泛的统一战线”。8月1日,中共驻莫斯科代表团起草,并以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的名义发表宣言,号召各派爱国力量“亲密携手,共同救国”。在此形势下,中共中央的政策逐渐由“反蒋抗日”向“逼蒋抗日”发展。与此同时,由于日本侵略的不断深入和中国人民日益巨大、汹涌的抗日呼声,蒋介石和南京国民政府也在酝酿改变其国内外政策。国外,蒋介石试图联络苏联,恢复中断已久的邦交。国内,蒋介石试图调整和中共的关系。1936年1月,蒋介石指派专人到莫斯科,与潘汉年、王明会谈,说明自己“真诚地想同日本作斗争”;宋庆龄也通过在上海的中共秘密党员董健吾到陕北,向中共中央传递信息。此后,两党就合作抗日问题开始会谈。9月1日,周恩来更直接致函陈果夫、陈立夫兄弟,要求国民党“联俄联共,一致抗日”。但蒋介石一面作抗日准备,一面仍然企图首先消灭在陕北的中共力量。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联手发动西安事变,蒋介石被迫同意停止内战,“联红抗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中国近代历史出现了大转机。 民族利益高于一切,抗战方针既定,其他纷争、矛盾都被置于次要地位,中华民族即将进入团结抗日、挽救危亡的新时期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