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平易清新、质朴风趣的闾巷俗语,浸润着上海的市民精神和习俗风采,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文字的记载,更是生活给予我们的全部记忆。这场飨宴,以上海的历史文化为经,市井的起居生活为纬,勾勒出一个个麻辣鲜活的感人场景,那是一幅幅令人神往、令人唏嘘、令人细细回味、会心自得的风情画卷。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上海俗语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作者 | 钱乃荣 |
出版社 | 上海文化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那些平易清新、质朴风趣的闾巷俗语,浸润着上海的市民精神和习俗风采,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文字的记载,更是生活给予我们的全部记忆。这场飨宴,以上海的历史文化为经,市井的起居生活为纬,勾勒出一个个麻辣鲜活的感人场景,那是一幅幅令人神往、令人唏嘘、令人细细回味、会心自得的风情画卷。 内容推荐 钱乃荣教授是极有成就的吴语研究专家,近年来大力推动吴方言以及相关上海文化风俗的研究,成果斐然。在这本《上海俗语》里,钱教授融入上海市民生活场景,用通俗的方式解读,做到了科学性与创意形式相统一,语言知识与生活知识相融汇,让读者看到了上海近一个世纪的生活变迁。 目录 脚碰脚 飞机浪吊大闸蟹——悬空 八只脚 门槛精 活络 上台面 拼死吃河豚 勿识相要吃辣货酱 各人头浪一爿天 螺蛳壳里做道场 小八腊子 小乐惠 轧闹猛 十三点 退招势 有腔调 拗造型 做人家 做小手脚 好人勿生肚皮眼 天晓得 吃空心汤团 小儿科 下只角 嘧唏嘧唏炒咸菜 老克拉 老法师 嗲妹妹 作 垃圾股 牵丝扳藤牛皮糖 适意 派头 花露水 戆 打朋 摇到外婆桥 司到扑 拿摩温 花花绿绿 挨腔挨调 (五颜六色 九腔十八调 一只鼎 行情行市 老套头 露马脚 万宝全书缺只角 马赛克 稀奇勿煞,卖样勿煞 饭碗头 耳朵打八折 好户头 讲斤头 搭架子 夹忙头里膀牵筋 帮帮忙 根号3 淘浆糊 通路子 隑牌头 溚溚渧 人来疯 一抹色 吃豆腐 吃价 吃酸 吃瘪 霉头触到哈尔滨 煞根 服帖 粢饭糕 洋泾浜 戳壁脚 揩油 跟屁虫 瞎猫碰着死老虫 好记性勿如烂笔头 心要热,头要冷 天有好生之德,人有互 助之情 嗲(代跋) 试读章节 “脚碰脚”,不是一个入睡在那儿两只脚搭在一起,而是至少两个人的脚并排碰在一起的意思。比如说“我脱威威两家头常常脚碰脚咽辣一道”,说明阿拉两个人交关投缘邪气要好。只有当两个人关系相当平等的时候,才会脚碰脚地睡一个榻。我们在读高中时一起下乡参加农村抢收抢种,体验过“脚碰脚”的日脚,晚上十几个同窗并排躺在农房厅堂的稻草地铺上,晚上脚碰脚地攀谈交关开心。从“脚碰脚”还可以看出来,彼此之间差不离,要“别苗头”也只好小别别,一般都没有 “别”的资本。现在早上弄堂对面的大饼油条摊和鸡蛋面饼摊、生煎馒头摊一个个排着,也是脚碰脚的,今朝伊问我借一桶油,明天我代他买好几斤香菜。 1843年上海开埠后,成为各地移民客居佳地。许多贫民纷纷闯进十六铺码头,开始辰光也是“脚碰脚”,睡个统铺,从头开始,各显神通。上海给他们白手起家的环境,就像上海的地皮一样,平地而起,造出一座美好的城市。大家面对几乎相等的地位和机会,睡着一个破烂的统铺,白手起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积极谋生。所以川沙乡下来的杜月笙可以从水果摊上的伙计因生梨削得妙而起家,最后成为“大亨”;身无分文的犹太流浪汉哈同来到上海可以从一个小职员变成富豪;一群卖唱的“的笃班”小姑娘脚碰脚地到上海变为拥有千万粉丝的戏曲明星以至人民艺术家。 不过,大多数的人还是在“脚碰脚”中辗转谋生,“脚碰脚”提供给他们平等的起点,发挥聪明才智的机会,他们在互相帮助和激烈竞争中生存,优胜劣汰。即使是原来资本雄厚一点的人,到了上海也要在全新的环境下重新打开局面,一不小心,也会“折煞老本”。脚碰脚时可以互相给以体温抱成一团,也带来不少乐趣;脚碰脚中也可以在一刹之际踩他一脚,生出芥蒂。一种情形是在患难之时,拉他一把;一种是趁忙乱之中,踢他一脚。这之中,个人的性格品行甚至一闪念间的偶然应对就起了关键作用,竞争中的脚碰来碰去也就司空见惯了。 李先生由他的叔叔介绍到了城厢一家奉帮裁缝成衣店学生意,每天倒夜壶,跟着师傅学做海派西装,与原来已在此店里工作的学徒屠先生睡在一个阁楼上脚碰脚地过日子。小李乖巧勤奋,待人和善,以学做生活的灵巧和招徕生意的诚意,很快得到顾客的青睐,渐渐成为师傅的得力帮手。到了18岁,老板娘有意要招他做上门女婿,却引发了与他脚碰脚的师兄的忌妒,“脚碰脚”从此进化成“脚踢脚”,一直暗暗地“踢”到文化大革命,机会来了,屠先生很快就“革命”了,带了街道红卫兵不但狠狠抄了小老板的家,还去砸了“资产阶级的孝子贤孙”李先生的家,把“暗藏”的西装旗袍统统点火烧了和搬到不知哪儿去了,还把一件有盘香纽头的高级旗袍套到李先生的身上游斗!待到文革结束,总算他还有点良心,带着些许礼物老着面皮走到李先生的家里去赔礼道歉。 张先生与褚先生是15岁到上海来闯世界的,他们在到十六铺上岸的小船的统铺里相识。混了一段时间,小张便进了一家大餐馆做堂倌,小褚由于偶然一次在拉黄包车时归还一只皮包而被一家公司招去做了运货工,两入还是租在一间破房内“脚碰脚”。有一次,小褚拉着一部老虎榻车,上面放着整整一车扎得高高的玻璃器皿和精美瓷器。在一个繁华十字路口,为避让一个老太被一辆车子撞翻,一车器皿大部分打碎,他从货堆里爬出,惊慌着急之余,转念一想:我要把我每月的薪俸积起来赔这车货,每天吃咸菜汤大约两年半可以还清。决心想定也就镇静了,马上打电话报告老板,在电话里,老板居然出其意料之外,只问他身体掼伤了没有,没有受伤就是上上大吉,一车高级器皿都不要他赔了。 小褚从此学会了什么叫做“宽容”。小张却马上掏出准备结婚的全部用钱,借给小褚,说无论如何一定要赔给他的老板,即使缺少许多钱也是应该给的。老板回答说“一?二八”战后物价涨了,你们生活不易,坚持不纳。不久小张也遇意外之灾,儿子染上小儿麻痹症,小褚就帮助他一家家走访,请到了上海滩上最好的中医,花了一大笔钱治好了病,但是小张儿子从此留下一条拐腿。他们两人渐渐都在上海站稳了脚跟。到了50年代,大家一律低工资,张先生儿子的病腿和多子女,常常使得家里矛盾重重,褚先生经常送钱给老朋友贴补家用。老张十分愧疚,褚先生却对他说:“阿拉房子搬是搬得远了,但是原旧是脚碰脚的兄弟!”60年代中期,那老板住的洋房被没收,叫他住进洋房大门边的汽车间,让他天天看着住进来的12家人走进走出,褚先生也一度被作为“狗腿子”关进隔离牛棚。在漫长的一段岁月里,褚先生和张先生却经常去老板家,说说笑笑给予人情的安慰。后来由于老资格的张先生厨房技艺越来越精,成为扬帮菜的名师,70年代就被区里请去做了顾问,外宾来了还要他来亲自掌勺,他的地位高了,就常常请褚先生和他尚未落实政策的老板去品尝他的菜艺,白吃后只要提上几点意见跑路。80年代后期褚先生的工艺品行当重新走红,一对难兄难弟重新抬起头来,他们一起无奈挥泪送走了90岁的老板,又享受着人生最后一段晚晴的余晖。 从脚碰脚开始,打出一个新世界! P1-4 序言 我国是一个多个民族的人口大国,因而是一个有多种语言和多种方言的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积极意义与作用已深入人心,目前能用普通话进行交际的人口比例已达53.06%。沟通和谐社会的语言生活,要处理好推广普通话与使用方言的关系,让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所处地域的特点,选择使用方言或其他语言。 上海是我国迅速崛起的地处东南沿海的移民城市,原住民仅占15%左右。而80%以上的人口是来自国内各地的移民,主要来自江苏、浙江等长三角地区。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外国移民定居申城,来上海工作、旅游的也为数不小。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上海这个特大城市的人口构成,较之任何历史时期都更有多元性、包容性和流动性,说普通话的同时也讲上海话,说中国各地方言、世界多国语言者大有人在。在上海,随时随地都可以感受到语言的南腔北调、洋腔洋调。极具地方特色的上海语言,是海派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值得研究。 上海大学教授钱乃荣先生,致力于中国语言文学教育数十年,同时潜心研究海派文化,对上海地方戏曲如沪剧、滑稽戏、越剧等的研究有独到见解,特别是对上海方言、俗语的调查研究成果累累,就我所知已经出版专著如《海派文化的十大经典流变》、《上海语言发展史》、《上海话大词典》、《当代吴语研究》等,广受好评。不久前出版的第一批海派文化系列丛书中,就有钱教授的《上海方言》引入注目,备受欢迎。时隔不久,钱教授又将推出新作《上海俗语》,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当这洋洋大观有80个语汇的书稿呈现在我面前时,粗略拜读,我已被钱先生的勤笔和博学深为感动。 钱乃荣老师嘱我为《上海俗语》写序,实话实说,我对上海俗语既没有调查,也不曾研究,是没有发言权的。作为一名上海人,我感到《上海俗语》读来亲切自然,如“脚碰脚”、“揩油”、“轧闹猛”、“耳朵打八折”、“牵丝扳藤牛皮糖”、“飞机浪吊大闸蟹——悬空八只脚”等等,都来自市民日常生活,是耳熟能详的,至今还在上海人的口头流传,富有生命活力。《上海俗语》有浓浓的“海味”,鲜明的上海特色,如“打朋”、“老克拉”、“花露水”、“淘浆糊”、“有腔调”等的来龙去脉,书中都有详细的阐释,在不少俗语的写作中蕴含着钱先生自己生活的深切体会,深藏上海民俗和海派文化的信息,如“拿摩温”、“掼派头”、“五颜六色”、“九腔十八调”,语言生动活泼,读来有趣有益。钱老师调查研究上海俗语并成书出版,一定会受到新老上海人的欢迎。 书评(媒体评论) 钱乃荣教授是极有成就的吴语研究专家,近年来大力推动吴方言以及相关上海文化风俗的研究,成果斐然。在这本《上海俗语》里,钱教授融入上海市民生活场景,用通俗的方式解读,做到了科学性与创意形式相统一,语言知识与生活知识相融汇,让读者看到了上海近一个世纪的生活变迁。 ——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思和教授 钱乃荣先生是资深语言学教授,精研上海方言和上海文化,在国内外有很大影响。《上海俗语》全书严谨、科学,行文流畅风趣,每篇都是极有特色的散文短章,是一部雅俗共赏、普及上海语言文化知识的优秀读本。 ——上海大学学报主编董乃斌教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