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2.1 研究思路
1.2.2 主要内容与框架
1.3 研究的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B-M范式下委托代理关系研究综述
2.1.1 内部人持股与公司治理效率研究综述
2.1.2 股权主体身份结构与公司治理效率研究综述
2.2 LLSV范式下委托代理关系研究综述
2.2.1 控制性股东的所有权特征与企业价值关系研究综述
2.2.2 控制性股东与控制权私人收益关系研究综述
2.3 股权分置改革相关研究综述
2.3.1 股权分置改革前的文献综述
2.3.2 股权分置改革后的文献综述
3 理论基础与制度背景
3.1 理论基础
3.1.l 委托代理理论的不同观点
3.1.2 委托代理关系形成的条件
3.1.3 委托代理关系的特征
3.1.4 我国国有资产委托代理关系分析——委托代理所有权
3.2 制度背景与变迁
3.2.1 资本市场从股权分置到股权一致
3.2.2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从“五龙治水”到统一的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制度的建立
3.2.3 民营企业上市:直接上市和间接上市并存
4 B-M范式和LLSV范式下委托代理成本的模型分析
4.1 B-M范式下的委托代理成本
4.1.1 基本假定
4.1.2 股东与经营者的代理成本
4.2 L13V范式下委托代理成本
4.2.1 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
4.2.2 实际控制人的代理成本
5.1.1 实际控制人类型的界定
5.1.2 实际控制人财务行为特征分析
5.2 中国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财务行为特征与企业价值关系分析
5.2.1 研究假设
5.2.2 研究设计
5.2.3 实证检验
5.2.4 结论
6 实际控制人财务行为与控制权私人收益
6.1 控制权私人收益的定性分析与计量方法改进
6.1.1 控制权私人收益的定性分析
6.1.2 控制权私人收益的计量方法改进
6.2 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私人收益的计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6.2.1 研究假设
6.2.2 研究设计
6.2.3 实证分析
6.2.4 结论
7 后股权分置时代对实际控制人监管的新思路
7.1 后股权分置时代实际控制人的不当行为
7.1.1 后股权分置时代实际控制人与上市公司关系的变化
7.1.2 后股权分置时代实际控制人的不当行为表现
7.2 后股权分置时代对实际控制人的监管思路
7.2.1 对国家实际控制人的监管
7.2.2 对非国家实际控制人的监管
7.2.3 加强对实际控制人的信息披露
7.2.4 完善公司治理环境
7.2.5 改进公司治理结构
8 主要结论、启示和未来研究方向
8.1 主要结论与启示
8.2 研究的不足之处与未来研究方向
8.2.1 研究的不足之处
8.2.2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