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这套由国学大师孙毓修撰写的中国历史名人传记,共有十五位人物:苏秦、信陵君、张良、马援、班超、诸葛亮、陶渊明、玄奘、郭子仪、司马光、苏东坡、岳飞、朱子、文天祥、王阳明。每册先叙述名人的生平事迹,后加以作者的评论,根据时事,启发青少年,激励青少年树立远大志向,明确奋斗目标,成就健全人格。孙毓修著姚青锋译的《马援/国学大师点评中国历史人物》为其中一册,讲述马援的故事。 目录 第一章 家世及少年状况 第二章 初见光武 第三章 说隗嚣 第四章 聚米画策 第五章 出守陇西 第六章 平交趾 第七章 铜马 第八章 矍铄哉是翁 第九章 朱勃上书 第十章 家训
导语 孙毓修先生用文言文写作,语言凝练,文笔流畅,保持了中国传统作史传的鲜明特色。“记事简明,议论正大”正是孙毓修著姚青锋译的《马援/国学大师点评中国历史人物》的特色,作者的评论客观、宏富,结合青少年的成长特点,指明如何学习书中人物的优良品质,也指出了人物的不足之处,对于引导青少年立志修身,大有裨益。本书精心再版时,对全文做了白话翻译,更加便于读者阅读。 精彩页 王莽篡夺帝位(汉孺子刘婴初始元年十二月,王莽自称皇帝,改国号“新”,汉朝灭亡),四方起兵征战。王莽的堂弟王林是卫将军,他广交豪杰,于是任命马援及同县的原涉为掾(古代副职官员的通称),并推荐给了王莽。王莽任命原涉为镇戎大尹,任命马援为新成大尹(王莽把汉中改名为新成)。到王莽兵败时,马援的兄长马员是增山连率(王莽把上郡改名为增山。连率也就是太守。王莽颁布的《法典》中:郡守称为牧,侯爵称为率,正伯称为连率,其他没有封爵的称为尹),他和马援一起离开郡县,再次到凉州(今甘肃武威市西部)避乱。听说光武帝即位,汉朝复兴,马员先来到洛阳,光武帝派遣他重新回到原来的郡县治理,最后在任职期去世。马援就留在了西州(今甘肃天水市西南)。 隗嚣(字季孟)据守天水(汉朝郡县,管理平襄一带,旧城址在今甘肃通渭县),自称西州上将军,三辅一带避乱的士大夫大多归附于他,隗嚣恭敬接待,结为布衣之交,因此在西州(今甘肃西部)名声大震,闻名于山东(太行山以东)。马援赶去归附于他,隗嚣对马援非常敬重,拜马援为绥德将军,并与马援一同商量决策。当时公孙述据守巴蜀(公孙述,字子阳,扶风茂陵人。最初是清水县令,因为治理有成,升迁为江率正,治理临邛。南阳宗成在汉中起兵,有数万人响应。公孙述派使者迎接他们,宗成他们到达成都后竞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公孙述对郡县的豪杰说:“天下人在新的朝代一同受苦,思念汉朝刘氏很长时间了。所以听到大汉将军到了这里,都夹道欢迎。但现在百姓遭受无辜残害,妇女、小孩被抓,可见这些都是贼寇,不是义军。”于是公孙述假装自己是大汉使者,担任将军并兼任益州牧。他带军攻打宗成,杀死宗成后还收编了他的兵马),隗嚣派马援到蜀地暗中视察。马援和公孙述是同里(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一向关系很好,马援以为到了那里,公孙述会跟他像平常一样握手言欢,最后竟然不是这个样子。公孙述听说马援来到这里,派出大批卫队迎接马援入内,相互行礼后,就送马援到会馆,更为马援定制了衣帽,之后在宗庙同文武百官会见马援。给马援设了一个旧交的席位。公孙述的骑兵高举仪仗旗,卫队开道,磬折着身子坐在马车里(磬折,弯着身子像磬钟一样,形容非常注重礼节),跟随的礼官也非常多。公孙述打算授予马援封侯大将军一职。马援的随从都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都很乐意接受。 马援见公孙述像天子一样骄横地对待自己这个老朋友,还含蓄地点到两人之间的交情,以凸显自己礼贤下士,心里极为鄙视,于是他对自己的随从说:“天下大势还没有定论,公孙述也不能以吐哺之心礼待贤士(吐哺,司马迁《史记》中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洗一次澡需要束三次头发,吃一顿饭要三次吐出口中的饭菜,就是担心怠慢了贤士而失去他们。’),这个人如此注重修饰边幅,就像人俑徒有人形,但没有气息,怎能长久留住人才,怎么可以与这样的人谋划大事呢?”因此马援辞别公孙述回去了,马援对隗嚣说:“子阳就是个井底之蛙狂妄自大,还不如汉朝呢。”公孙述自立为天子,国号成家,年号龙兴,后来被光武帝打败。建武四年冬天,隗嚣派马援带文书到洛阳(今河南洛阳东溪)。 P1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