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先生素描(精)/新地文丛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丁帆 |
出版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先生素描(精)》是《新地文丛》丁帆的散文部分,主要收录丁帆先生《野菜忆旧》《但得酒中趣》《高攀龙:“高子止水”的畅想》《再读金圣叹》《秦淮风月鉴人心》等,对生活、对美食、对经典作家和人物,作者都独具匠心和巧思,体味颇多,人文情趣注于笔端。 作者简介 丁帆,当代著名学者。1952年5月出生于苏州。现任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79年以来在《文学评论》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三百余篇,有《中国乡土小说史》等著作三十余种。 目录 第一辑 山高水长 先生素描(一):扬州师院的先生们 先生素描(二):中文系“三陈(程)” 先生素描(三):现代文学的“三驾马车” 先生素描(四):学界文评“双星” 先生素描(五):潘旭澜先生素描 先生素描(六):章培恒先生素描(上) 先生素描(七):章培恒先生素描(下) 先生素描(八):告别不了的“何老别”——何西来先生素描 先生素描(九):我的初中老师 先生素描(十):乡村先生素描 先生素描(十一):“你哪里是什么‘右派’,就是骄傲”——刘绍棠先生侧记 先生素描(十二):你的灵魂 你的外貌 第二辑 勘破风云 宠辱不惊 勘破风云 启蒙是启蒙者的悲剧 那双炯炯有神的目光 为何寻觅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旧影——序《蒋公的面子》 豁蒙楼上话豁蒙 那年我的朝内大街166号 “但得酒中趣,饮者留其名”的文狐 梭罗:把世界留给黑暗和我 序言 我在1956年设立新地文学出版社,创办以纯文学为内 容的《新地文学》月刊,并联合纯文学刊物《文学季刊》 《笔汇》,汇集了台静农、徐复观、王梦鸥、何欣、郭枫 、陈映真、齐益寿、黄春明、蒋勋等三十多位前辈与后进 作家,创作写实作品,传递中国新文学薪火。 1983年“新地”又创办《文季》双月刊,刊出许多反 映现实的作品。如陈映真的《华盛顿大楼》系列小说,反 映美日在台企业劳工生活的情景;郭枫散文《老家的树》 反映祖国人民抗战期间生活的情景(此书多篇被收入大陆 各版本中小学教科书)。1986年新地文学出版社又在台湾 印行《当代中国大陆作家丛刊》,分七卷,收书七十部, 包括:汪曾祺、王蒙、莫言、铁凝、王安忆、张承志等数 十人的小说集,北岛、顾城、舒婷等人的诗集。对台湾文 学承接祖国文学风格,产生相当的影响。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新地”创办《新地文学》季刊 ,专登各地华文作家作品,又主办“21世纪世界华文文学 高峰会议”,2010年在台湾大学、2012年在东海大学、 2014年在南京大学、2016年在马来西亚南方大学;另主办 “世界华文古典文学会议”,2015年在南京大学;“鲁迅 文学国际研讨会”,2015年在台北教育大学。 “新地”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新世纪当下,做了一些 文学人生该做的工作,达成一些少年憧憬的文学梦想。说 起来这条路崎岖坎坷,走了七十年差不多心力俱竭。然而 ,结识了许多杰出的好友,写出了一些时代的踪影;日之 夕矣,犹能在文学园地干点活儿,实在得感谢苍天厚爱护 佑。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有意出版“新地文丛”套书, 不仅在大陆出版界是饶有意义的壮举,也为两岸文学交流 工作加上美好的一笔。我衷心敬佩,欣然同意主编丛书, 并表示义务工作。承蒙海内外文友热情协助,半年时间“ 新地文丛”第一辑,已由江苏凤凰文艺同仁勤奋编制中。 让我不禁赞叹,古城南京为中国文学名都,江苏凤凰文艺 出版社驰名全国,盛誉非虚,其来有自。 ——郭枫2018年10月9日深夜 南京 简介 郭枫(1930- )江苏徐州人,1949年羁泊台湾。诗人 、散文家、文学评论家、著作28部。2016年定居南京,偶 为报刊写稿,担任全国台湾同胞联合会会刊《台声》杂志 专栏作家,为南京大学特聘文学院客座教授。 导语 丁帆著的《先生素描(精)》中有对陈瘦竹、程千帆、陈白尘、叶子铭、许志英、邹恬、曾华鹏、范伯群、潘旭澜、章培恒、何西来、刘绍棠、叶至诚、钱谷融、王富仁、孙中田、汪曾祺等先生的回忆,字字真情,情深处多次催人泪下。 老一辈学者们有的品学兼隆、有的侠骨柔情、有的光明正大……我们在他们身上,看到的是中国知识分子瘦瘠脊梁的背影,虽然他们已远去,其风骨及种种行状,俨然成为了一尊尊立体的精神雕像。 精彩页 先生素描(一):扬州师院的先生们 引子 打我刚上小学起,就已经开始废除“先生”的称谓了,在我们的脑海里,那已然成为旧社会的隐喻。当然,“先生”也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广义的被革命化的“同志”所取代,而狭义的被“老师”所取代,我这里的取义自然是指后者了。“老师”喊了几十年,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先生”才又作为尊称回到民间,在大学里,一声“先生”,尤其若是对年长的女教师这么称呼,那就会让人平添出许多敬意来。我常想,倘若将一生当中给我授业传道过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先生”一一进行素描,恐怕也得写成一本书了,于是便萌生了慢慢写来的念头。 一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在扬州师范学院(如今的扬州大学)读书,那时给我们上课的老师各有各的风格和气象,回想起来,许多先生的音容笑貌都历历在目。 扬州师院的门楼在那个时代还是挺大的,那块门匾集的不是时兴的毛体,而是鲁体,少了几分霸气,却多了几分书卷气。门内的建筑显然是50年代向苏联老大哥学习模仿出来的风格,中文系的小楼也是中苏合璧式的尖屋顶建筑,楼上的教室竟然还是木地板的,这在那个贫困时代里平添了几分奢华,我们的小班课就在这个小楼里上。 刚到学校,尚未开课,我们就只能往图书馆跑了。那时,对于图书馆的所有工作人员,我们都恭恭敬敬地喊“老师”,因为我们的精神食粮都要从这里领取,一张借书证就是维持生计的“粮本”。 借书处那个柜台里坐着五个人,二男三女。 一位略矮而臃肿的老者,走起路来鞋子拖着地面,摩擦出踢踢拓拓的声响,红红的酒糟鼻子上架着一副圆形的玳瑁眼镜,镜片里面的眼睛白多黑少,尚有睨斜,间或一轮,也判断不出他的聚焦点在哪里,脸上写满了严肃,看着他的面目,竟然马上会想起《巴黎圣母院》里雨果描写的那个敲钟人卡西莫多。他拿书给你时嘴里总是在嘟嘟囔囔地叽咕着什么,那并不连贯的吴语往往使许多苏北学生难以捉摸其语义,渐渐地,大家也就不太拿他当回事了,然而,在与其多次交往和言谈中,我发现他是一个顶认真的人。每借出一本书,他都会十分认真尽责地介绍这本书的作者和内容梗概,甚至做出评价,无疑,这些书籍他都是看过的,我十分讶异他竟是一个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先生,因此在别人嘲笑他的时候,我却对他产生了崇敬。后来有传闻说他原是一所著名大学的教师,反右时被定为右派,是发配到此间做了资料员的,一双儿女还在著名大学里任教,闻此,不由得更加肃然起敬了。 这么多年来,只要我一跨进任何一座图书馆,眼前都会浮现出那个几乎算是邋遢的老头的形象,久久挥之不去,那是我心中最真最善最美的借书先生,总觉得世人亏欠他的太多。我牢牢记住了他的金姓,因为我们背地里喊他“金老头”,却不知道他的真实名字,问了吴周文先生,吴先生说名为“慎夫”,曾经当过江阴县的副县长,哦,原来是个县太爷,并非大学教师,心里不免有点小小的失望,但转念一想,他的学养比许多大学教师的水平要高得多呢,毕竟是一个有文化的官员。呜呼!虽然他的父辈给他起了一个好名字,让其金口玉言,谨慎行事,可金先生在1957年的那场大鸣大放运动中却没有管好自己的嘴,一俟“慎夫”成为“率夫”,其命运便不堪也。金先生如果活着,现在应该有90多岁了,不管他在人间还是天堂,我都为他脱帽。 另一个中年眼镜男人就非常可恶了,瘦高的个子,整天穿着一身深蓝色的工作大褂,一脸讨债的账房先生模样,你借一本书就像剜他的心头肉一样,两颗眼珠瞪得如铜铃一般,操着一口通泰方言,喋喋不休地训导着你,直到让你完全失去了借书的快乐为止。他不停地数落着诚惶诚恐的借书人,终于有一天因有书不借而被人揍了一顿,大家看着头缠着白纱布的这位先生,不由得心生快意,有大胆的借书人竟当面拍手称快。殊不知,借书人对发放精神食粮者的态度是很有讲究的,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但这种人伦常识有的人一辈子都参悟不透。此人与那近乎于卡西莫多似的老者相比较,内心世界的善恶乃天壤之别,人们的切齿也就是必然的了。 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