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凡凡著的《奇域笔记(4一片青花瓷)》讲述了:在伦敦古旧市集上,圣保罗女校的艾米·格林偶然淘到一块纪念“恐怖亨利”的心形瓷片。为揭开瓷片背后的秘密,夏小蝉、冯川与艾米一起,从大英博物馆到金丝雀码头,从白金汉宫到剑河之滨,展开了一系列险象环生的侦察。探秘过程中,他们真切体会到,中国瓷器曾举重若轻地连接起东西方数百年间的人类文明,见证了世界文化的进步与变迁。当所有疑云散去,等待他们的,竟是另一个无与伦比的考古大发现……
邹凡凡,旅法作家,江苏南京人,法国巴黎索邦大学博士,欧美文化研究达人,旅居法国多年,精通英语、法语著有青春悬疑小说系列“秘密三部曲”,被哈佛、剑桥、清华、麻省理工、巴黎综合理工等高校学子诚挚推荐。人文科普系列“写给孩子的名人传”获冰心奖、江苏省优秀科普作品奖。令著有文博主题少年冒险小说“奇域笔记”系列、青春小说《435女生宿舍》、留学笔记《二十岁的巴黎》、译作《左撇子改变世界》《小王子》《切·格瓦拉——卡斯特罗的回忆》。
德高望重的夏掌柜:
您好!
我叫艾米,伦敦圣保罗女校八年级学生。我喜
欢“奇域”这个名字,它念起来像黄眉柳莺的啁啾
,看起来一笔一画更是美妙非凡。网站右上角图标
上的文字同样美妙,像一只羽毛舒顺的红颈夜鹰,
我想它极有可能是您的姓氏,因为只有点击它才能
给您留言……
在我眼里,汉字是如此赏心悦目。以网站“笔
记”一栏的长篇大论为例,虽然“目不识丁”,但
我从中看到了险峻的山、汹涌的河,还有.一1个个
姿态各异的小人儿——每个汉字都是一幅微型图画!
当然,我的确很想知道笔记的具体内容——亲
爱的夏掌柜,除了店铺简介和栏目名称,您难道没
有考虑过给整个网站制一多语言版本吗?地球上可哪
里都有向往奇遇的少年啊。
言归正传。作为圣保罗历史俱乐部的成员,我
的一大爱好是逛古旧市集。上周末,在诺丁山新年
特别版古旧市集,我看到一个蓝白条纹布篷的小铺
子,堆满了20世纪早期的蕾丝制品:窗帘、桌布、
餐巾、围裙……可吸引我全部注意力的,却是象牙
色蕾丝间一个生锈的铁盘子,更确切地说,是盘子
里一块巴掌大小的瓷4,形状像颗心,白底蓝花纹,
发出温润的光泽。
我知道这是来自中国的青花瓷。
翻过来一看,很有趣,瓷片背面刻着字,不是
英文,是汉字。
面容与蕾丝一样古朴的摊主老太太从垂挂着的
两条围裙间探出脑袋,她告诉我,铁盘子里的小物
件,一英镑一件随便拿,至于这块碎瓷,是祖先保
留下来纪念“恐怖亨利”的。老太太即将卖掉伦敦
的房子去乡下女儿家居住,这才打算把包括瓷片在
内的零碎物件统统转让——丝毫不可惜,她可不觉
得恐怖亨利有什么可纪念的!
于是我花一英镑买下了恐怖亨利的一片青花瓷
。当我在网上以“古董”“瓷器”“汉字”为关键
字寻找资料的时候,奇域出现在搜索结果里……哦
,这就是中国人爱说的缘分吧!
就这样,我来奇域留言了:亲爱的夏掌柜,您
能告诉我瓷片上文字的含义吗?通过这些文字,或许
我们可以一起,触摸到瓷片背后更多的秘密。
您诚挚的
艾米·格林
“奇域”是间小小的网上古董旧货店,掌柜是夏小婵,女,14岁。“奇域笔记”记录了复小蝉、冯川和小伙伴们的一次次寻宝之旅。想加入他们的冒险?你对中华宝藏足够了解吗……
邹凡凡著的《奇域笔记(4一片青花瓷)》讲述了:在伦敦古旧市集上,圣保罗女校的艾米·格林偶然淘到一块纪念“恐怖亨利”的心形瓷片……
我父亲是一位古董爱好者,曾经亲自去大报恩
寺施工现场挖掘,挖回来一堆残破的砖瓦,瓦上有
见尾不见首的五趾龙。小时候我经常翻检他的收藏
,幼小的心灵会不由自主变得沉静、肃穆。后来我
到了巴黎,巴黎的大街小巷有数不完的古旧市集,
看到那些精美古朴的杯子、盘子、首饰、玩具、书
籍……眼睛完全不够用,我总是像打翻了油瓶的老
鼠一般兴奋。
在巴黎,我念的是商校。有一门课,老师布置
作业,让大家设计一个创业项目。我交上去的报告
是开办一个网上古董旧货店:WWW.ziland.com,
店名Ziland,中文翻作古色古香的“奇兰斋”。其
实我的梦想,我最爱干的事儿,就是开家小店,买
卖美好的器物,然后每天结账之后坐着数钱。
现在大家看到了,我的小店开起来了,在我的
笔下,仍然口U Ziland,只不过中文名变成了“奇
域”——域,既指代时间,也指代空间,我可以让
小主人公经手现实生活中根本摸不到的宝贝。一切
都像冥冥中的注定,唯一没实现的好像只是坐着数
钱那部分了。
创作“奇域笔记”系列,我首先是想写一个让
读者喜爱、能一口气从头读到尾的故事。在我所有
自封的头衔当中,我最喜欢的,除了“古董贩子”
,就是“说故事的人’了。我的故事,节奏感、画
面感比较强,这大约与我儿时的阅读习惯有关系。
可以说我是最早一代吃漫画书长大的孩子,那时有
各式连环画,有《丁丁历险记》,有海量日漫,这
些漫画长久印刻在我和我的同龄人心里。我希望,
许多年后,夕阳下,晚钟里,对于那些已经白发苍
苍的小读者们而言,会有“奇域笔记”的零星画面
在他们脑海中倏忽闪过,年少的热血与激情再次燃
起。
然而故事不是一切。我不仅想写冒险,更想写
有情怀、有内涵的冒险,写有文化的冒险。
回望学生时代,我最差的科目之一就是历史,
只比政治略强一点。那些冰冷数字构成的年份,那
些非黑即白的成王败寇,那些关于农民起义的意义
长篇累牍的论述……常常令我欲哭无泪。我一直在
想,历史,是否可以更鲜活、更生动、更美?大江东
去,名将枯骨,最终沉淀下来的有形之物便是感动
过我幼小心灵的、凝聚了时光的古物,它们的意义
何止仅限于“器”?一幅古画难道仅仅是墨与纸的碰
撞?一只瓷瓶难道仅仅是黏土加热到了1400度?
从南京外国语学校,到北京外国语大学,再到
欧洲居住的十余年,我一直在急急忙忙地学英语、
学法语,我去罗浮宫、大英博物馆,去乌菲兹美术
馆、大都会博物馆,渐渐触碰到西方艺术史中的精
髓,如迷雾散开,开始看到物件背后的历史与文明
的脉络。但直到最近两三年,我才突然意识到:我
自身的、中国的文化呢?那时的我,对达·芬奇如数
家珍,却不知道宋朝的范宽。
所以“奇域笔记”系列的创作是我在文化上的
一次回归。
这时候我才发现,在达·芬奇的画面前,我会
觉得:畦,好牛啊!但是在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面
前,除了牛之外,还会有一些更深刻更亲切的东西
,我知道那是流淌在自己血脉中的东西。写“奇域
笔记”之《奏乐的陶俑》时,我去巴黎专门陈列东
方文物的集美博物馆,在唐朝那些形形色色的乐舞
俑、女子马球俑、胡人俑面前,仿佛真的听到大唐
猎猎的风声,完全不夸张也不是矫情,那种开阔与
浩大,如同李杜的诗篇,让我热泪盈眶。
我特别赞同的一段话是这样说的:“中国传统
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对审美的贡献,我们的祖先
创造了一种极为了不起的美学传统,这种美学体现
在中国的书法、绘画之中,在宫室、桥梁和器皿之
中,也在围棋之道中,但更多是在中国的诗词歌赋
。”
这就是我想写的,我想写出围棋之道、诗词歌
赋、书法绘画、宫室桥梁器皿的美。我在法国亲眼
看到过这样的美学教育,从幼儿园时期去罗浮宫寻
找一幅画、做一个游戏开始,从用废品搭建米罗的
雕塑开始,从制作康定斯基风格的贺卡开始,从学
习数学课本上凡·高的画开始……无所不在。
那么我呢?我想从“奇域笔记”系列开始。
前几天,我在微博上看到一个帖子,发帖人贴
出古希腊雕塑拉奥孔,以及中国的长信宫灯和击鼓
说唱俑,满怀轻蔑地说,同样是公元前1世纪的作品
,中国和古希腊的差距怎么这么大呢?看完之后,我
很无语,我觉得不仅是我,恐怕19世纪的塞尚、20
世纪的毕加索都不会同意这样的说法。我希望通过
自己的作品,让小读者们了解自身文化,同时对异
域文化产生好奇,既不盲目自大,更没有理由妄自
菲薄,从而成为真正具备世界眼光的中国人。
正如我在“写给孩子的名人传”创作谈中所写
的那样:“如果不了解这个世界的古往今来,如何
能够爱它?了解得越多、越深入,便越有机会成为一
个正直、宽容、善良的人,而少掉许多的无知、焦
虑与狭隘,如同站在山巅眺望远方,上下天光,一
碧万顷,无限坦荡。”
我深信,在这份中国之美面前,你是会爱上它
的,所谓的爱国从来都不应该是口号似的空话。而
对于美的感受,结果往往是善,写作与教育
“只有一条边是平滑的,”小蝉凑近手机,边琢磨边说,“看样子它曾经是一个体形庞大的青花瓷瓶的一部分,平滑的这边是瓶口。”
“什么年代的青花瓷瓶?”冯川问。
“很遗憾,光看照片是判断不出的。”小蝉说。自从在南京折戟沉沙地一连判断错好几幅画,她的语气已经谨慎多了。
想了想,她补充道:“艾米说这是中国的青花瓷,其实就连这一点我都不能确定。”她转向冯川,“历史上,中国所有对外输出品当中,最受欢迎的是什么呢?你以为是丝绸吗?茶叶?还是熊猫?当然,丝绸、茶叶和熊猫都是超受欢迎的,但我觉得,以影响世界文明进程的深度和广度而言,还得数瓷器。”
冯川说:“有道理,毕竟英语里和中国同名的是瓷器(china),而不是熊猫。”
小蝉接着说:“在南京探秘的时候,我们讨论过宋画,可是宋朝高深的审美境界不只体现在书画上,瓷器更是一绝。从北宋开始,中国的瓷器大量出口,或者走陆路也就是丝绸之路,或者走水路在福建泉州上船,经南海,穿马六甲海峡,一直到达印度尼西亚,也就是当时的爪哇——话说,我去过印度尼西亚哦.奇域卖出的第一件货物就是我在那儿淘的木雕面具。”
冯川说:“爪哇我知道,当时它往东的太平洋是中国人的天下'往西的印度洋是阿拉伯帝国的势力范围,所以它成为了双方货物的中转站。”
小蝉赞道:“你说得很对!当时宋朝的出口瓷器也在这里中转,当地居民可喜欢这些漂亮的瓷器啦,简直到了迷信的地步。比方说祭祀,一定得使用中国瓷器,因为给祖宗和神仙的,必须是最好的器皿。我和爸妈在印度尼西亚住民宿,房东大叔恰好有一套四只的南宋小瓷杯,是传家宝,奇怪的是,每只杯子都有个缺口。一问大叔才知道,当年爪哇人觉得中国的瓷器实在太美,怎么会美到这种程度呢?一定是有魔力吧!所以他们把瓷器敲一块下来碾成粉入药,据说治疗痢疾有奇效……”
冯川说:“你这么一说我想起来了。有一年我舅舅去印度考察制药公司,偶然发现印度同行在用沙子洗碗、洗盘子。舅舅好奇地询问,同行解释说,从前,印度的种姓制度很严格,不同种姓之间不能混用餐具,否则就得扔掉。但是早期中国的瓷器经过丝绸之路来到印度后,非常漂亮非常昂贵,以至于即使被不同种姓的人用过,主人也舍不得扔,他们会用细沙里里外外仔细擦洗,然后重新使用。到现在,虽然锅碗瓢盆已经是不锈钢做的.但用沙清洗的习惯还是保留了下来。”
“哇,钟舅舅的这个故事很好,我得记下来!”小蝉说。
小蝉拿起手机吭哧吭哧做了个笔记。这才抬起头,说:“不过艾米的这片是青花,肯定已经是元往后了,青花瓷是元代了不起的大发明。”
是的,宋代的瓷器和文人画一样淡雅,大多是素色的。和冯川还没那么熟的时候,远远看见,小蝉就觉得冯川像宋瓷,而不是元青花。
“在世界贸易上,元代的瓷器比宋代走得更远。”小蝉说,“宋代的瓷器已经销往整个亚洲,但影响力还到不了更远的欧洲。到元代,情况改变了,这一切得感谢一位威尼斯商人…一”
冯川知道,一定是大名鼎鼎的马可·波罗:他万里跋涉到达元朝的大都,见到了忽必烈皇帝,还在元朝做了官:他有幸来到南宋的旧都——也就是冯川的老家——杭州,虽然看到的只是经过战争破坏后残存的一点文明,但比起昏昏沉沉的中世纪欧洲来,那简直是天堂。
“马可·波罗看到家家户户用神奇的瓷器盛放食物,觉得很不可思议。他亲自跑到景德镇参观瓷器的制作过程,可惜作为外行,他并没有特别看懂,游记中的记载也因此出现了许多错误。但无论如何,通过他的游记,中国瓷器从此成为欧洲人个美妙的梦。”小蝉说。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