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人间喜剧(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威廉·萨洛扬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威廉·萨洛扬的这部小说《人间喜剧》的名字,显然是从英语里借用了巴尔扎克小说的总称。这部作品以二战时期大后方的加州小城绮色佳为背景,描写寡居的麦考利太太一家的故事。小城的名字,源出史诗《奥德赛》主角奥德修斯的故乡,其实是萨洛扬本人生于斯长于斯、最后逝于斯的加州中部小城弗雷斯诺。麦考利太太的两个儿子,也分别取名为荷马和尤利西斯(奥德修斯的拉丁文名字)。这部很典型的美国小说具体而微,表现一个时代社会的各个层面了,绘声绘色描写了“绮色佳”这个小城的众生百态。
作者简介
威廉·萨洛扬(1908-1981),美国小说家、剧作家,作品多为自传或半自传性质,折射出一种离奇的幽默感。作品《快乐时光》曾获得普利策戏剧奖,但拒绝领受。代表作有:话剧《你这一辈子》、小说《人间喜剧》等。亚美尼亚移民后裔,少年时代从事种种劳役,无法显露文学天才,直到一九三三年,他发表了一些描写心境的短篇小说,才为世人注目。他几乎每年都有一两本作品问世。起初专写短篇小说,后又染指剧本,一九三九年发表的剧本《鼎盛年华》,获得普利策戏剧奖,但他将一千元奖金退还,宣称商人沒资格来评判艺术,一时在文学界引起轰动。萨洛扬以短篇小说成名,一生写了四百多篇,笔下妙趣橫生,刻画深入细致。他常接近人民大众,喜欢描写小人物,尤其喜欢写亚美尼亚移民的血泪与欢乐。他并不满足于写短篇,一九四三年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创作《人间喜剧 》,一举成功,被公认为美国一部大有成就、极其纯粹的长篇小说。他一生都在他乡书写着故乡的人和事。萨洛扬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家中是有口碑的,包括周作人和叶圣陶在内的作家都喜欢他的文风。“纯任自然,不事雕琢,语言活泼,人物生动。”吕叔湘先生曾译过《我的名字叫阿拉木》。如今早已经绝版。这两部作品都是萨洛扬的经典作品。
目录
第一章 尤利西斯
第二章 荷马
第三章 电报局
第四章 全世界都羡慕我
第五章 你走你的路,我走我的道
第六章 为格罗根先生高歌一曲
第七章 要是来了封电报
第八章 主啊,请在我们桌上入席
第九章 兔子就在这一带
第十章 古代史
第十一章 有关人类鼻子的一番演讲
第十二章 二百二十码低栏比赛
第十三章 捕兽器,天哪,捕兽器!
第十四章 黛安娜
第十五章 拐角上的姑娘
第十六章 我带你回家
第十七章 三个军人
第十八章 格罗根先生谈论战争
第十九章 给亲爱的母亲
第二十章 那是你倒霉,跟我不相干
第二十一章 更好的世界,更好的人
第二十二章 要有光
第二十三章 死神,不要到绮色佳来!
第二十四章 杏子树
第二十五章 快活些!快活些!
第二十六章 凡事总有痛苦的一面
第二十七章 所有奇妙的错误
第二十八章 在公共图书馆
第二十九章 在客厅演说俱乐部
第三十章 梅凯诺先生
第三十一章 安息在永恒的怀抱里
第三十二章 马柯斯给弟弟荷马的一封信
第三十三章 给你一吻
第三十四章 狮子大笑
第三十五章 树木和葡萄
第三十六章 绮色佳,我的绮色佳
第三十七章 爱地久天长,恨瞬息即逝
第三十八章 是结尾也是开端
译后记
序言
亚美尼亚裔美国作家威廉·萨洛扬
(WilliamSaroyan,1908-1981),在中国很有读者缘。
上世纪四十年代,吕叔湘先生所译他的作品《石榴树》(
原题《我叫阿拉木》),在语言上颇得原文的神韵,堪称
英译汉之典范。
萨洛扬发表于一九四三年的《人间喜剧》这部小说,
描写的是二战时期的大后方、美国小城绮色佳的麦考利一
家——母亲麦考利太太、大姐贝思、小弟弟尤利西斯,以
及他们的邻居和朋友。上面所引周作人的诗里提到的“童
儿由利斯”,正是小弟弟尤利西斯。这家人的父亲业已去
世,大哥马柯斯正在前线作战,而他在军中的挚友、孤儿
乔治在心目中已将好友的一家认作自己的家人。小说的核
心人物是家中的次子、在电报局打工的少年荷马。将近结
尾处,荷马面临人生一大挑战,必须将报告马柯斯阵亡噩
耗的电报,送回自己家中。然而乔治从前方归来,又为沉
浸在悲痛中的麦考利一家带来些许温暖和慰籍。这部作品
既无曲折动人的情节,亦无惊心动魄的场面,其独擅胜场
之处,在于将小城中极为普通平凡的诸多人物写得栩栩如
生,呼之欲出。陆放翁有句云:“欹枕旧游来眼底,掩书
余味在胸中。”可以说萨洛扬独特的魅力,正在于这样一
种“掩书余味”。
陆灏兄在他的《看图识字》一书中提到,施蛰存先生
晚年送给他的英文书里,有两部萨洛扬的短篇小说集,施
先生说都是他早年自己想译的;施先生晚年在接受访问时
,说到自己很受萨洛扬的影响。又说喜欢萨洛扬的中国读
者,还包括周作人,而且他所喜欢的正是《人间喜剧》,
还为之写了一首七绝:“一卷空灵写意诗,人间喜剧剧堪
悲,街头冒险多忧乐,我爱童儿由利斯。”吕叔湘先生晚
年回忆说他译《石榴树》,是在叶圣陶先生的“督促之下
完成的”,而根据林斤澜的回忆,叶圣陶先生的长子至诚
,在学生时代写得一手天真烂漫的散文,自称也是受到萨
洛扬的影响,但是中年以后就不那么写文章了,问他何以
如此,“他两手一摊,道:不会说孩子话了。”陆灏兄有
关萨洛扬跟中国作家的这些记载,十分生动有趣。
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亚美尼亚裔的萨洛扬家族
就开始陆续从当时属于奥斯曼帝国的比特里斯(今属土耳
其)移民来到美国,一九〇五年,他的父亲阿梅纳克也到
了纽约,在当地的亚美尼亚国教(属于东正教的分支)教
会里讲道,随后举家移居加州。一九〇八年八月卅一日,
威廉出生于美国加州中部的弗雷斯诺市,三岁时父亲过世
,他跟哥哥和两位姐姐一起被安置到加州奥克兰市的一所
孤儿院里生活,一直到他八岁时,母亲塔库希在一家罐头
食品厂找到一份工作,威廉这才又跟兄姐一起回到弗雷斯
诺,跟母亲一起生活,并且在那里渡过童年与少年时代。
在十八岁那一年,威廉还没有从高中毕业,就独自北
上旧金山。他在许多不同的地方打工,养活自己,后来在
旧金山的电报局找到一份经理的职位。工作之余,他读了
许多书,决心以写作为生。在他二十岁那年,他的作品见
于老牌的《大陆月刊》。一九三四年,他的短篇小说《高
空秋千上的大胆男青年》和《七万亚述人》在新近崛起的
《故事杂志》上发表,同年十月,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
出版,为他赢得了一定的声誉和经济支持。次年,他首次
访问了当时已属苏联治下的亚美尼亚共和国。
在接下来的数年之中,萨洛扬创作了包括舞台剧、短
篇小说等体裁的许多作品,从一九三六年起,还与好莱坞
的电影公司数度合作。他的剧本《浮生岁月》
(TheTimeofYourLife)在百老汇公演,获得了一九四〇
年的普利策奖,但是他却以商业界无权评判艺术为理由,
谢绝领奖,不过在声誉上仅次于普利策奖的“纽约戏剧批
评家圈子”所颁发给他的奖项,他还是欣然接受了。同年
,《我叫阿拉木》(MyNameisAram)出版,佳评如潮。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萨洛扬一度投笔从戎。
《人间喜剧》出版那年,萨洛扬与著名的女演员卡罗
尔·马库斯(CarolMarcus)结婚,生下了一子一女;儿
子取名阿拉木,长大后子承父业,也是一位作家,女儿露
西则跟母亲一样,从事电影表演。四十年代后期,萨洛扬
常常酗酒,并且一度沉迷于赌博,婚姻难于维持,一九四
九年,他与卡罗尔离婚。但是他们旧情未断,两年后重新
结婚,可惜好景不长,只过了一年就再度离婚。五十年代
末,萨洛扬经常独自在法国巴黎居住,一九六一年,他在
巴黎买下了一处公寓,来回于大西洋两岸之间。一九八一
年五月十八日,他因前列腺癌症不治在弗雷斯诺去世,终
年七十二岁。根据他的遗愿,遗体火葬,骨灰一半葬在弗
雷斯诺老家,一半飘洋过海,送回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的
“柯米塔斯先贤公墓”安葬,与许多同胞名人作伴,其中
包括著名的作曲家哈恰图良。如今,在萨洛扬的墓地上,
伫立着一座他晚年独自挺立的塑像,穿着长大衣,披着围
巾,相当传神。
萨洛扬是位多产作家,生前发表的短篇小说集多达十
五六部,发表于报刊杂志、未收入合集的短篇小说达六十
余篇,此外还有长篇小说十部,回忆录十三部,其中有的
描述了他在苏联和欧洲旅行时与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芬
兰作曲家西贝柳斯和美国电影演员卓别林交往的经历。可
惜时至今日,他的大部分作品已经无人问津,倒还是小说
《我叫阿拉木》、《人间喜剧》和剧本《浮生岁月》为他
奠定了文学史上的地位。
说到《人间喜剧》出炉的过程,颇为戏剧化。一九四
二年,萨洛扬受聘于好莱坞的米高梅公司,编导一部题作
《人间喜剧》的电影,他亲自撰写脚本,渐渐忘乎所以。
公司的老板路易·梅耶嫌他写得太长,劝阻无效之后,将
他扫地出门,另请高明。这部由米基·茹尼主演的电影于
次年三月公演后,大受欢迎。话分两头,萨洛扬被解雇之
后,也没闲着,他立即将电影脚本赶着改写成小说,并且
抢在电影公演前的同年二月出版。这部电影获得第十六届
奥斯卡奖包括“最佳故事片”在内的多项提名,到得颁奖
之夜,却只有萨洛扬名下的“最佳故事”一项获奖。萨洛
扬与米高梅公司的这一场纷争,作家成了最后的赢家。
中世纪意大利诗人但丁的生平杰作、叙事长诗由《地
狱篇》、《炼狱篇》和《天堂篇》三个部分组成,原题《
喜剧》(Commedìa)。但丁的晚辈、小说集《十日谈》的
作者薄伽丘为之倾倒,称之为“神界喜
剧”(DivinaCommedia),日后这部长诗就以此著称,汉
译为《神曲》。十九世纪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改了一个修饰
词,将自己的小说取了一个《人间喜剧》
(LaComédiehumaine)的总称。萨洛扬的这部小说,显然
就是在英语里借用了巴尔扎克小说的总称。这部作品以二
战时期大后方的加州小城绮色佳为背景,描写寡居的麦考
利太太一家的故事。小城的名字,源出史诗《奥德赛》主
角奥德修斯的故乡,其实是萨洛扬本人生于斯长于斯、最
后逝于斯的加州中部小城弗雷斯诺。麦考利太太的两个儿
子,也分别取名为荷马和尤利西斯(奥德修斯的拉丁文名
字)。尽管如此,萨洛扬的《人间喜剧》既没有荷马史诗
那些惊心动魄的情节,也不像巴尔扎克的作品那样雄心勃
勃,力图包罗万象,表现一个时代的社会的各个层面。这
部美国小说具体而微,最多只不过写了“绮色佳”这个小
城的众生百态罢了。
这部小说的组织结构,与《我叫阿拉木》有许多相通
之处。后者发表于一九四〇年,一共包括十四个短篇,但
是其核心人物都是一个名叫阿拉木的男孩子。在第一篇《
漂亮的白马的那个夏天》里,时年才九岁的阿拉木跟他一
位疯疯傻傻的堂兄合伙“借”了邻居的马,有一段难忘的
经历。接下来,阿拉木讲了自己跟爷爷奶奶、叔伯、堂表
兄弟、同学朋友的许多故事,范围由家庭以内以至学校和
社会。阿拉木也渐渐在弗雷斯诺城里长大,到得最后一篇
,阿拉木就跟萨洛扬自己当年一样,离开弗雷斯诺所在的
圣华金山谷地带,走上自己外出谋生的道路。虽然此书由
十四篇独立成篇的故事所构成,但是贯串其间的,都是阿
拉木这个核心的人物,而且按照原书的次序合在一起,就
成了阿拉木童年、少年的成长过程,虽然名为短篇合集,
实际上却是一部德国人所谓的“教育成长小
说”(bildungsroman)。这种小说叙述、探讨主人公由
童年至成年的精神、心理、道德伦理上的变化和成长。英
国作家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和《远大前程》,美
国作家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塞林格的
《麦田里的捕手》,以至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
都具有这类小说的特质。
至于《人间喜剧》,虽然其中涉及众多人物,但是他
们都是跟故事的中心、麦考利一家,尤其是其中的第一号
主角荷马有关的。小说的三十八个章节,除了有少数几个
章节(例如有关三个休假的军人的那几章)连续构成一个
插曲之外,很多也是相对独立成篇的小故事,但是将之连
成一个整体的,则也是荷马成长的过程,从分类上而言,
也是一部“教育成长小说”。美国批评界在讨论萨洛扬作
品时,有人将《我叫阿拉木》和《人间喜剧》这两部作品
都视作短篇小说合集,也有人截然相反,将两部都判定为
长篇小说。平心而论,应该说批评界的双方都有一定的道
理。
小说的成功,首在人物的塑造。奥斯汀的《傲慢与偏
见》,第一章读下来,书中的许多主要、次要人物,已经
活龙活现,真是高手。萨洛扬在这方面也是相当突出。《
人间喜剧》里,除了麦考利家的三兄弟之外,电报局经理
斯潘格勒、老电报员格罗根也都非常生动,此外有些次要
人物,例如历史老师希克斯女士、体育教练拜菲尔德,街
头小伙伴的首脑奥吉、尤利西斯的小朋友莱昂内尔等人,
虽然出场的时间不多,也都十分鲜活。最有意思的,是麦
考利家已经去世的父亲,在小说中也几度在夜间在麦考利
太太的眼前出现,而且还跟她有对话,给小说添加了一抹
超现实主义的风貌。以风格而言,萨洛扬擅长的是对话。
他塑造人物的手法,也是以通过简洁传神的对话为主,而
以第三者的描述为辅。李太白的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
去雕饰”,正适用于形容他的语言特色。
在一九五八年出版的一部萨洛扬作品选集里,作家在
题献部分提到对于他的创作特别有影响的作家,按照他自
己列出的顺序,是杰克·伦敦、莫泊桑、狄更斯、契诃夫
、马克·吐温、斯特林堡、高尔基、安布罗斯·比尔斯、
托尔斯泰、莫里哀、萧伯纳、惠特曼、亨利·弗雷德里克
·艾米尔、易卜生、舍伍德·安德森以及“大卫之子所罗
门、《传道书》的作者”。这份名单十分庞杂,其中以国
籍而论,包括英、美、法、俄、瑞典、瑞士、挪威、以至
古希伯来,而以文学类型而言,则包括小说家、剧作家、
诗人,甚至日记作者。熟悉这些作者的作品的读者,也许
从萨洛扬的作品中都能分别看出一些影响的蛛丝马迹,但
他的风格,在二十世纪的美国作家中却是独树一帜,很难
找到与他风格完全类似的其他作家。以《人间喜剧》而言
,从其松而不散的结构而言,也许跟安德森的名著《俄亥
俄州瓦恩斯堡镇》最为接近,然而二者的写作风格却又迥
然不同。
当代美国女演员梅格·瑞恩也非常喜爱这部小说,由
她朗读这部作品的有声读物光盘,曾经公开发行。继一九
四三年的好莱坞黑白影片之后,瑞恩在加入了“演而优则
导”的行列,也挑中了《人间喜剧》这部作品。由她改编
、并且自导自演的影片,于二〇一四年七月在弗吉尼亚州
开拍,片名定为《绮色佳》。此片是瑞恩作为导演的处女
秀,她亲自主演麦考利太太,她的儿子杰克·奎德出演其
长子马柯斯,兼为演员和剧作家的塞姆·谢泼德出演老电
报员格罗根,瑞恩在《西雅图夜未眠》一片中的老搭档、
好莱坞巨星汤姆·汉克斯担任监制人,而且在片中客串出
场。可惜作为导演的瑞恩毕竟缺乏经验,尤其是在剪辑方
面很不成功,这部片子杀青后,于二〇一五年十月在美国
弗吉尼亚州的密德堡电影节首演,并于次年九月公演,但
是这部结构松散的影片票房失败,很快沦入光盘市场。电
影和文学毕竟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艺术形式,各有各的内在
结构和操作规律。文学名著成功搬上大小银幕的,比率是
不高的。
美国画家弗里曼(DonFreeman,1908-1978)出生于
加州圣地亚哥,早年兴趣广泛,多才多艺,曾在圣地亚哥
的艺术学校求学,并且到中部的圣刘易斯市念中学,后来
因为找到一个在船上的乐队里吹短号的职位,在弱冠之年
迁居纽约。当时正遇上大萧条时期,但是他在纽约又找到
一个舞厅乐队的职位,演奏爵士乐,以此谋生。他在曼哈
顿的西五十七街上一所艺校里注册,继续学习绘画,并且
也学习美术设计和石印画。他随身带着速写簿,经常在街
头写生。后来他的艺术才能得到萨洛扬的赏识,请他为自
己的作品作插图,其中就包括《人间喜剧》初版本彩色封
面,描摹的是第一章里四岁的幼童尤利西斯跟呼啸而过的
火车上一位黑人相互挥手致意的情景,以及书中的四十余
幅黑白插图。日后弗里曼声誉日隆,为将近二十部儿童文
学作品作了插图,他的夫人莉迪亚(LydiaFreeman)也是
一位艺术家,经常合作。从上世纪三十年代直至五十年代
初期,弗里曼为纽约百老汇包括著名导演奥森·威尔斯在
内的名人创作过画像,他的漫画和写生作品经常发表于《
纽约先驱论坛报》、《纽约时报》、《基督教科学诤言报
》和《戏剧杂志》等主要报刊。后来他们夫妇二人移居加
州的滨海城市圣塔巴巴拉,渡过余生。这一次译文出版社
准备出版这部译本时,因为我们非常喜欢原书的插图,经
过多方打听,了解到弗里曼的公子罗伊(RoyW.Freeman)
已经将弗里曼的画稿原作送交美国斯坦福大学图书馆保存
,而罗伊的女儿、亦即画家的孙女汉娜
(HannahLoraFreeman),则持有《人间喜剧》那幅彩色
封面的版权。译文出版社的周敏女士,多次与罗伊和斯坦
福大学图书馆有关人员来往通讯,终于获得了全部插图的
版权,罗伊也给我们发来了小说全部插图的高清扫描本,
于是这部作品的中文译本,首次得以重现萨洛扬原书图文
并茂的风貌。我们在此向罗伊、汉娜父女,也向译文出版
社的周敏、龚容(责编)、柴昊洲(美编)三位,表示我
们诚挚的谢意。
四十年前,在复旦大学外文系读本科的时候,从原文
初读《人间喜剧》,非常喜欢,开始动笔将全书译成中文
。一九八二年秋,我只身离华来美求学深造,此书未能译
完。哈聪跟我同样喜欢这部作品,于是她在教学之余,便
继续下去译完了全书,并且将我们原来写在练习本上的译
稿,全部誊写到五百字的稿纸上。转眼三十余年过去,我
们从存放旧物的纸箱中拿出这部稿子,重新校阅一过,承
上海译文出版社接受了这部译稿,今天让它得以跟新一代
的中国读者见面。虽然时过境迁,我们还是希望他们会跟
我们一样喜爱这部作品,并且感染到其中对于生活的热爱
,以及对于人类的信念。
叶扬
二〇一八年十一月于申江华山花苑
导语
威廉·萨洛扬的这部小说《人间喜剧》讲述了二战期间年轻电信员荷马-麦考利一家以及加利福尼亚一个叫绮色佳的小镇上居民们的酸甜苦辣的故事。荷马的妈妈凯特在丈夫去世后为照顾孩子劳苦奔波,大哥麦卡斯在战场上打仗,妹妹贝丝整日幻想着罗曼蒂克的爱情,还有弟弟尤利西斯看着来往的火车沉思为什么父亲会去世。
后记
亚美尼亚裔美国作家威廉·萨洛扬,在中国很有读者
缘。上世纪四十年代,吕叔湘先生所译他的作品《石榴树
》(原题《我叫阿拉木》),在语言上颇得原文的神韵,堪
称英译汉之典范。
萨洛扬发表于一九四三年的《人间喜剧》这部小说,
描写的是二战时期的大后方、美国小城绮色佳的麦考利一
家——母亲麦考利太太、大姐贝思、小弟弟尤利西斯,以
及他们的邻居和朋友。下文所引周作人的诗里提到的“童
儿由利斯”,正是小弟弟尤利西斯。这家人的父亲业已去
世,大哥马柯斯正在前线作战,而他在军中的挚友、孤儿
乔治在心目中已将好友的一家认作自己的家人。小说的核
心人物是家中的次子、在电报局打工的少年荷马。将近结
尾处,荷马面临人生一大挑战,必须将报告马柯斯阵亡噩
耗的电报,送回自己家中。然而乔治从前方归来,又为沉
浸在悲痛中的麦考利一家带来些许温暖和慰藉。这部作品
既无曲折动人的情节,亦无惊心动魄的场面,其独擅胜场
之处,在于将小城中极为普通平凡的诸多人物写得栩栩如
生,呼之欲出。陆放翁有句云:“欹枕旧游来眼底,掩书
余味在胸中。”可以说萨洛扬独特的魅力,正在于这样一
种“掩书余味”。
陆灏兄在他的《看图识字》一书中提到,施蛰存先生
晚年送给他的英文书里,有两部萨洛扬的短篇小说集,施
先生说都是他早年自己想译的;施先生晚年在接受访问时
,说到自己很受萨洛扬的影响。又说喜欢萨洛扬的中国读
者,还包括周作人,而且他所喜欢的正是《人间喜剧》,
还为之写了一首七绝:“一卷空灵写意诗,人间喜剧剧堪
悲,街头冒险多忧乐,我爱童儿由利斯。”吕叔湘先生晚
年回忆他译《石榴树》,是在叶圣陶先生的“督促之下完
成的”。而根据林斤澜的回忆,叶圣陶先生的长子至诚,
在学生时代写得一手天真烂漫的散文,自称也是受到萨洛
扬的影响,但是中年以后就不那么写文章了,问他何以如
此,“他两手一摊,道:‘不会说孩子话了。”’陆灏兄
有关萨洛扬跟中国作家的这些记载,十分生动有趣。
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亚美尼亚裔的萨洛扬家族
就开始陆续从当时属于奥斯曼帝国的比特里斯(今属土耳其
)移民来到美国,一九。五年,他的父亲阿梅纳克也到了纽
约,在当地的亚美尼亚国教(属于东正教的分支)教会里讲
道,随后举家移居加州。一九。八年八月卅一日,威廉出
生于美国加州中部的弗雷斯诺市,三岁时父亲过世,他跟
哥哥和两位姐姐一起被安置到加州奥克兰市的一所孤儿院
里生活,一直到他八岁时,母亲塔库希在一家罐头食品厂
找到一份工作,威廉这才又跟兄姐一起回到弗雷斯诺,跟
母亲一起生活,并且在那里度过重年与少年时代。
在十八岁那一年,威廉还没有从高中毕业,就独自北
上旧金山。他在许多不同的地方打工,养活自己,后来在
旧金山的电报局找到一份经理的职位。工作之余,他读了
许多书,决心以写作为生。在他二十岁那年,他的作品见
于老牌的《大陆月刊》。一九三四年,他的短篇小说《高
空秋千上的大胆男青年》和《七万亚述人》在新近崛起的
《故事杂志》上发表,同年专月,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
出版,为他赢得了一定的声誉和经济支持。次年,他首次
访问了当时已属苏联治下的亚美尼亚共和国。
在接下来的数年之中,萨洛扬创作了包括舞台剧、短
篇小说等体裁的许多作品,从一九三六年起,还与好莱坞
的电影公司数度合作。他的剧本《浮生岁月》在百老汇公
演,获得了一九四。年的普利策奖,但是他却以商业界无
权评判艺术为理由,谢绝领奖,不过在声誉上仅次于昔利
策奖的“纽约戏剧批评家圈子’’颁发给他的奖项,他还
是欣然接受了。同年,《我叫阿拉木》出版仕评如潮。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萨洛扬一度投笔从戎。
美国画家弗里曼出生于加州圣地亚哥,早年兴趣广泛
,多才多艺,曾在圣地亚哥的艺术学校求学,并且到中部
的圣刘易斯市念中学,后来因为找到一个在船上的乐队里
吹短号的职位,在弱冠之年迁居纽约。当时正遇上大萧条
时期,但是他在纽约又找到一个舞厅乐队的职位,演奏爵
士乐,以此谋生。他在曼哈顿的西五十七街上一所艺校里
注册,继续学习绘画,并且也学习关术设计和石印画。他
随身带着速写簿,经常在街头写生。后来他的艺术才能得
到萨洛扬的赏识,请他为自己的作品作插图,其中就包括
《人间喜剧》初版本彩色封面,描摹的是第一章里四岁的
幼童尤利西斯跟呼啸而过的火车上一位黑人相互挥手致意
的情景,以及书中的四十余幅黑白插图。日后弗里曼声誉
日隆,为将近二十部儿童文学作品作了插图,他的夫人莉
迪亚(Lvdia Freeman)也是一位艺术家,经常合作。从上
世纪三十年代直至五十年代初期,弗里曼为纽约百老汇包
括著名导演奥森·威尔斯在内的名人创作过画像,他的漫
画和写生作品经常发表于《纽约先驱论坛报》、《纽约时
报》、《基督教科学诤言报》和《戏剧杂志》等主要报刊
。后来他们夫妇二人移居加州的滨海城市圣塔巴巴拉,度
过余生。这一次译
书评(媒体评论)
我是个说故事的,我只有一个故事——人。我要
说的是这个简单的故事,我爱怎么说便怎么说,我不
理会修辞的规则,我不记得作文的秘诀。我该有我自
己的写法。
——威廉·萨洛扬
一个成熟的富有多种色彩的艺术家,真正的散文
诗人,世界的少年们的发言人。
——著名作家克里斯托夫-摩尔雷
一卷空灵写意诗,人间喜剧剧堪悲,街头冒险多
忧乐,我爱童儿由利斯。
——周作人
精彩页
这个故事献给
塔库希·萨洛扬
我之所以花了这些时间,特地为你写一个故事,是因为我一直想要把它写成一个特别精彩的故事,一个我所能够写出来的最最好的故事。如今,尽管时间有些仓促,我总算还是作了一番尝试了。也许我本该再等上一阵子,可是我实在说不上来,接下来会发生些什么事,也不知道忙完了各种杂事以后,我还能够剩下什么技巧,又会有什么样的心境,所以我只好赶着,靠我当下所具有的技巧、根据我当下的心境,来碰碰运气了。我希望不久就有人把这个故事翻译成亚美尼亚文,这样它印出来就是你所熟悉的样子了。在译文里,这个故事听起来也许比起在英文里更顺溜,也许你会像以前那样,从里面挑上几段念给我听,尽管这些东西本来是我写的。果真那样,我答应你我一定来听,欣赏我们自己的语言的美。我们这种语言,懂的人实在不多,而且除了你以外,懂得欣赏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你不能够像你阅读、欣赏亚美尼亚语那样,阅读、欣赏英语,我呢,对亚美尼亚语又是既不能读也不能写,所以我们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一位翻译高手上了。不过不管怎样,这个故事是为你写的。我希望你会喜欢它。我在写作的时候尽可能把它写得简单些,让它既严肃,又轻松。这两种情致的交融,是你特有的,也是我们家所特有的。我知道这个故事不足以表达我的心意,可是又当如何呢?你一定会觉得它已经足够了,因为它是你的儿子写的,而且是他的一片心意。
第一章
尤利西斯
有一天,在加利福尼亚州绮色佳的圣塔克莱拉大街上,一个名叫尤利西斯·麦考利的小男孩,站在他家后院里,望着地上一个新的黄鼠洞。洞里的黄鼠一边拱出新鲜的湿土,一边瞅着男孩儿:他显然是个生客,可是大概不是仇敌。男孩子还没来得及把这个奇迹看个够,绮色佳的一只鸟儿飞上了后院里的老胡桃树,在一根树枝上落脚后就欢鸣起来,把男孩子的注意力从地上引到了树上。接下来可是最棒的了,远处传来了一列运货的火车噗哧噗哧的轰鸣。男孩子听着,感觉到脚下的大地随着火车的移动颤抖起来。随后,他倏地奔跑起来,(自己觉得)跑得比世界上任何生灵都快。
他跑到交叉路口,刚好赶上看着整个列车通过,从机车头一直到殿后的守车。他朝司机挥手,司机没有搭理他。他朝车上另外五个人挥了手,可是没有一个搭理他的。他们本可以搭理他,然而他们并没有。最后,出现了个黑人,他俯身靠着一辆敞篷车厢的挡板。在咔哒咔哒的火车声中,尤利西斯听见这个人在唱歌:
“别再哭了,姑娘,今天莫再悲伤
我们且歌一曲,为亲爱的肯塔基家乡
为肯塔基老家,在那遥远的地方。”
尤利西斯也朝这个黑人挥手,接下来一件奇妙的、出乎意外的事发生了。这个人,黑皮肤的、跟所有的别人都不一样的,居然也朝尤利西斯挥起手来,高声嚷嚷:“回家,孩子——回我的老家!”
小男孩跟黑人互相挥着手,一直到火车几乎快从视野中消失。
随后,尤利西斯朝四下里看了看。在他周遭,又好玩、又荒凉的,就是他生活里的世界。这个世界稀奇古怪、杂草丛生、破破烂烂、奇妙无比,既荒唐,又美丽。一个老头儿,背着一个包袱卷,沿着铁轨走了过来。尤利西斯也朝这个人挥手,可是他年纪太大,又太累了,对小男孩的友好没有反应。老头儿对尤利西斯瞥了一眼,好像他跟男孩儿都已经死了似的。
小男孩慢慢地转过身来,拔脚回家。他一边走着,一边还听见火车的奔驰、黑人的歌唱还有他兴高采烈的话:“回家,孩子——回我的老家!”他站定了脚,回味着这一切。他在一棵苦楝树下走来走去,用脚踢着从树上掉下来的气味挺难闻的黄果子。过了一会儿,他微笑了,那是麦考利一家人所特有的微笑:一种温存、聪明、隐秘、对世间万物都道个好字的微笑,
尤利西斯拐了个弯,望见了麦考利家的房子。他乐不可支,又蹦又跳。他这么一乐,绊了一个跟斗,可是他爬起来继续往前跑。
他的母亲正在院子里给鸡喂食。她看见男孩子绊倒了,爬起来,还是又蹦又跳。他很快过来了,不作一声地站在她身边,然后到鸡窝那儿去找鸡蛋了。他发现了一只鸡蛋。他朝它瞅了一会儿,把它捡起来,拿到他母亲这儿,小心翼翼地递给她。此刻他的心思,没有一个大人能猜得着,也没有一个孩子能够记在心里、日后说给人听。?
第二章
荷马
他的哥哥荷马骑着一辆二手货的自行车,正跟一条乡间道路上的泥土英勇奋战。荷马·麦考利穿了一件电报投递员的制服,衣服太大了,头上戴的帽子却又嫌小。在绮色佳人所钟爱的一片朦胧欲睡的黄昏的宁静里,太阳行将落山。在投递员的四周,果树园、葡萄园安卧在加利福尼亚古老的大地上。荷马虽然移动迅速,却丝毫没有错过这一带地方的种种魅力。瞧瞧那个!他一路自言自语,评论着沿途的大地、树木、太阳、芳草和云彩。瞧瞧那个,好吗?他开始把自行车骑出一种花式来,为了配合这种花式的动作,他放开喉咙,纵声高唱:调子简单、抒情,又滑稽可笑。在他心里,自己这一出歌剧的主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2:5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