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德秀编著的《钱学森和他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真实记录了钱学森在交大五年的求学经历与收获,离校后与母校、老师、同窗及校友之间的往来佳话,以及母校师生学习、纪念钱学森及其精神的系列活动。通过一个个真实、生动的故事,从不同侧面凸显钱学森的精神风貌,从平凡细微处揭示其伟大崇高的人格。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钱学森和他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马德秀 |
出版社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马德秀编著的《钱学森和他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真实记录了钱学森在交大五年的求学经历与收获,离校后与母校、老师、同窗及校友之间的往来佳话,以及母校师生学习、纪念钱学森及其精神的系列活动。通过一个个真实、生动的故事,从不同侧面凸显钱学森的精神风貌,从平凡细微处揭示其伟大崇高的人格。 内容推荐 马德秀编著的《钱学森和他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真实地记录了“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钱学森与母校上海交通大学的一世情缘。钱学森在上海交通大学的五年求学经历与收获,离校后与母校、老师、同窗及校友之间的往来佳话,以及母校上海交大师生学习、纪念钱学森及其伟大精神的系列活动……八十年的岁月,八十年的情怀,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和生动的细节激情展现,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彰显了钱学森的伟大形象与崇高精神,同时展示了八十年的中国教育探索、六十年的新中国国防建设与科技开拓的宏伟历史画卷。 某种程度上,《钱学森和他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是一位伟人的成长史,是一所高校的辉煌史,也是一个国家的崛起史。 目录 序言 第一编 求学交大 高分考入交通大学 就读“东方M17” “师大附中派”的尖子生 “什么科目的书都看” 校园内外生活 写给编辑部的一封信 因病休学一年 接触党的外围组织 钱塘江边的实习生 航天之路的起点 科学与艺术的“联姻” 撰文直言教育时弊 “我对陈先生是尊敬的” “师恩永志于心” 一份水力学考卷 钱学森的“影子” 难忘的毕业旅行 依依惜别 考取庚款留美生 第二编 情系母校 创立南加州同学会 为母校考察风洞 1947年在工程馆的演讲 谦辞交大校长 数回母校、 对西迁问题的回信 级友情深 交大校友总会名誉会长 助推交大生命科学的发展 “母校要面向二十一世纪” 第三编 良师益友 同学聚首哈军工 默默友情常相携 师出同门 同窗、同行、同志 密切合作半世纪 亦师亦友六十载 工程力学研究班的师生情谊 携手共拓航天路 力学所的前辈后学 帅才与将才 第三代交大航天人 “稀土之父”眼中的钱学长 江泽民同志的“老学长” 第四编 永恒敬仰 庆贺九十华诞 两次登门拜望 回国五十年的纪念 杰出校友终身成就奖 永远的怀念 钱学森图书馆 附录一 钱学森和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大事记 附录二 钱学森大学时代发表的部分文章 这是几句忍不住要说的话 航空用蒸汽发动机 音乐和音乐的内容 附录三 部分师生校友忆钱学森 世界空气动力学权威、世界火箭理论权威 钱学森博士庄逢甘 老师钱学森何友声 百年一遇的伟大科学家徐光宪 后记 试读章节 大学,是助推青年才俊人生起飞的学术殿堂。一流人才往往来自一流大学的培育。1929年夏,建校已逾30年的交通大学迎来了又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中学生,其中就有18岁的钱学森。从1929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交通大学,中间因病休学1年,至1934年7月毕业于机械工程学院铁道机械专业,钱学森前后在交大度过了5年的求学光阴。此时的交通大学正处于建国前发展的“黄金时期”,名师荟萃,教学严谨,经费充裕,设施完善,为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风华正茂的钱学森,刻苦钻研,孜孜不倦,在交大工程馆课堂、执信西斋宿舍、图书馆阅览室、文治堂舞台……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在老师、同学之间留下许多佳话。 高分考入交通大学 1929年6月,暑假尚未开始,位于上海西南角的交通大学像往年一样,在上海《申报》、天津《大公报》、北京《晨报》等国内各大报纸上登载《交通大学招考男女生简章》。简章载明:投考者本人须在7月15日至20日之间前来徐家汇交大校园内报名,报考时应缴纳报名费3元、四寸半身相片2张,并须验明高级中学或大学预科毕业证书;报考工程学院一年级须考国文、英文、物理、化学、高等代数、解析几何等6门。民国时期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很小,大学招考新生不像现在实行全国性统考,而是由各大学自行发布招考简章,制定考卷,组织考试,决定录取名额。投考学生可根据自己学业成绩和兴趣爱好,报名投考一所或数所自己中意的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理工部应届毕业生钱学森从报上看到交大的招生简章,决定前往报考。他征得父母同意后,便南下自己的出生地上海,如期来到交大校园办好报考工程学院的手续。然后,他住到位于极司菲尔德路的外婆家寓所,也就是今天的愚园路1032弄111号,冒着酷暑紧张地复习迎考。 从7月23日至25日,钱学森接连三天参加了在交通大学校内举行的入学考试。每天考两门课程,共考了6门:国文、英文、物理、化学、高等代数、解析几何。第一门考国文。交通大学以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主,但学校历来重视国文教育,旨在培养中西学兼备之才,所以每年入学考试第一门就是国文,以示重视。 P2-3 序言 1929年秋,刚从北师大附中毕业的高材生钱学森,抱着振兴祖国的雄心壮志,千里迢迢来到上海的交通大学就读,自此开始了与交通大学的一世情缘。 在交大期间,他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几乎每学期都获得免交学费的奖励;他阅读科学社会主义书籍,接触共产党的外围组织,追求进步。1934.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交大机械工程学院。 1935年,钱学森怀着“航空救国”的远大理想,赴美深造。他说:“我到美国去,心里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要把科学技术学到手,而且要证明我们中国人可以赛过美国人,达到科学技术的高峰。”钱学森刻苦攻读,勤学精进,1936年获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学位,1939年获加州理工学院航空、数学博士学位。旅美期间,钱学森在应用力学、喷气推进、物理力学和工程控制论等领域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成为国际知名的科学家。 新中国诞生后,钱学森毅然决定放弃在美国的优裕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历时五年,冲破重重阻力,于1955年回到祖国。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与领导下,钱学森积极投身于新中国科技事业建设,殚精竭虑,将全部知识和智慧无私地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他不仅树起了我国导弹、火箭等航天科技事业的丰碑,而且在运筹学、系统工程、系统科学、科学技术体系学、人体科学、思维科学、沙草产业理论、地理科学、行为科学、社会形态研究等领域提出了许多开创性思想,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被誉为“人民科学家”。 作为一名交大人,钱学森始终对母校怀着深厚的感情和美好的记忆,并时刻以母校为荣。在美国求学时,他的出色成绩令人钦佩不已,同学们询问他是什么学校毕业的,他总是自豪地说:“我是上海交大毕业的,学的跟你们这儿差不多。”在美期间,他一直参加交大同学会的活动,并在1943年南加州交大同学会成立时被选为会长。1947年钱学森回国探亲期间,应邀回母校作了学术报告。 1955年钱学森回到祖国后,与母校的联系更加密切。他不仅多次回母校参观,与师生座谈;还长期与学校有关领导和教师保持书信往来,对学校的教育改革、学科建设及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成长提出了许多积极的建议。在九十寿辰之际他还寄语母校,希望全体师生继承和发扬母校的优良传统,努力把上海交通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钱学森一生以国家为重,公而忘私;以科学为重,不计得失;研学至深,成就斐然;胸襟博大,品德高尚。作为上海交通大学首届“杰出校友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钱学长一生的业绩,最为出色地体现了我校校训“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精髓;他的品质和人格,为我们全体交大人做出了最杰出的表率——他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是我们交大人的骄傲。 这本《钱学森和他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真实记录了钱学森在交大五年的求学经历与收获,离校后与母校、老师、同窗及校友之间的往来佳话,以及母校师生学习、纪念钱学森及其精神的系列活动。通过一个个真实、生动的故事,从不同侧面凸显钱学森的精神风貌,从平凡细微处揭示其伟大崇高的人格。我认为以这本书作为教材来启迪广大年轻人,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它将激励当代青年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追求,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勇挑重担,甘于奉献。 后记 一百多年来,上海交通大学引领时代教育风气之先,凝练积淀了优良的办学传统和厚重的文化底蕴,为国家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他们中间许多人成了政治家、科学家、实业家、工程技术专家,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科技发展、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追寻杰出校友的求学道路和社会贡献,弘扬他们的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有益于总结上海交通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成就,提炼交大的办学传统与内在精神,为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为此,学校校史编委会专门设立“杰出交大人”丛书,经校史工作人员十年耕耘,已撰写或推动出版了《江泽民和他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人民科学家钱学森》、《老交大名师》、《青青犹在——交大英烈传》、《韬奋评传》、《绚丽的生命风景线——记陈竺、陈赛娟院士》等十余部专著。 如今,正值“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我校首届“杰出校友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钱学森学长诞辰一百周年将临之际,我们又精心编撰了这部记述钱学森学长与母校上海交通大学一世情缘的实录——《钱学森和他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 本书力求通过一个个鲜活生动的真实故事,从大学生活、母校情、师生谊等不同侧面的平凡细微处揭示一位伟大科学家的学子情怀,以简洁晓畅的文字、生动珍贵的图片,翔实记录青年钱学森在交大的求学经历,彰显钱学森学长对老师的尊崇之情、对同窗的手足之情、对母校的眷念之情,以及母校师生对钱老的敬仰之情。伟人犹如灯塔,风范永照后人。我们期望本书能为培育新一代杰出交大人提供历史智慧与精神动力,更能成为一部激励、濡染广大莘莘学子成长成材的生动教材。 2009年10月,钱学森学长逝世。学校党委随即发出通知,要求全校开展深入学习、广泛宣传钱学森精神的活动,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增添精神动力。校党委书记马德秀亲自主持,校党委常委、档案馆馆长李建强直接指导,由党史校史研究室(档案馆合署)组织力量,搜集资料,策划编写本书。本书分四编,编著人员分别是欧七斤、漆姚敏、姜玉平、章玲苓。附录部分由欧七斤、胡端编制。吕成冬、刘岸冰参与部分写作工作。党史校史研究室主任盛懿负责全书大纲的审定与统稿工作。上海交通大学前校长范绪箕为本书作序。 书稿完成后,从各个层面多方听取意见,并就有关问题反复研讨,多次修改,最后由主编马德秀定稿。在此过程中,我们得到校内外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范绪箕、何友声、王宗光、徐光宪、龙乐豪、朱章玉等老领导、老校友认真审阅了部分章节,钱学森之子钱永刚仔细审读了全部书稿,他们为书稿的编写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中肯建议。上海交通大学校史编委会、档案馆、钱学森图书馆、校友会、宣传部等单位鼎力相助,为本书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史料与图片。本书写作过程中,引用了一些现有成果和有关资料,其中参考引用了西安交通大学档案馆部分资料,限于体例关系,未能予以注明。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韩建民、总编张天蔚非常重视本书的出版,编辑刘佩英、张雯婷、苏少波等对于书稿的编辑加工倾力投入,为本书的顺利出版付出了辛勤劳动。在此,谨向所有参与和支持我们写作、修订和出版工作的部门和个人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