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马可·波罗同行--读看不见的城市(精)》作者薛忆沩。
这些精妙的文字于2008-2012年间陆续发表在《读书》、《上海文化》、《作家》杂志上,并得到了来自专家和读者的顶级的评价。跟随着马可·波罗叙述的五十五座城市,作者展示了一段特殊的文学之旅,并回答了“人应该怎样活着?”的问题。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与马可·波罗同行--读看不见的城市(精) |
分类 | |
作者 | 薛忆沩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与马可·波罗同行--读看不见的城市(精)》作者薛忆沩。 这些精妙的文字于2008-2012年间陆续发表在《读书》、《上海文化》、《作家》杂志上,并得到了来自专家和读者的顶级的评价。跟随着马可·波罗叙述的五十五座城市,作者展示了一段特殊的文学之旅,并回答了“人应该怎样活着?”的问题。 内容推荐 《与马可·波罗同行--读看不见的城市(精)》作者薛忆沩。 《与马可·波罗同行--读看不见的城市(精)》内容是关于卡尔维诺的名著《看不见的城市》的解读。这一段特殊文学之旅的初稿完成于2006—2007年间。那期间,薛忆沩在为《南方周末》和《随笔》杂志撰写以“书”为本的专栏。每天一程的“与马可·波罗同行”是薛忆沩为强化训练汉语写作能力而给自己出的“附加题”。这难度极大的“附加题”记录了一个生活在异乡的苛刻的写作者对母语近乎疯狂的思念。 目录 对夜晚的感激:第一座城市 最短的城市:第二座城市 沉睡的欲望:第三座城市 城市的掌纹:第四座城市 欲望的权力:第五座城市 符号的暴力:第六座城市 记忆的悲剧:第七座城市 荒漠的边界:第八座城市 互惠的重复:第九座城市 对立的宗教:第十座城市 权威的沉默:第十一座城市 欲望的收藏:第十二座城市 绝种的差别:第十三座城市 失宠的幸福:第十四座城市 交换的记忆:第十五座城市 女人的背影:第十六座城市 语言的谎言:第十七座城市 清晨的歌唱:第十八座城市 圣洁的交易:第十九座城市 镜子的魔法:第二十座城市 符号的诚实:第二十一座城市 不断的革命:第二十二座城市 不变的万变:第二十三座城市 无情的注视:第二十四座城市 名义的专制:第二十五座城市 云中的生活:第二十六座城市 透明的代价:第二十七座城市 伤感的缺席:第二十八座城市 相似的对立:第二十九座城市 不朽的对白:第三十座城市 孤独的道路:第三十一座城市 堕落的目光:第三十二座城市 丢失的家园:第三十三座城市 忧郁的来世:第三十四座城市 浓缩的天空:第三十五座城市 超薄的风景:第三十六座城市 原型的疑问:第三十七座城市 复制的复制:第三十八座城市 龌龊的崇高:第三十九座城市 昨天的流沙:第四十座城市 远处的名字:第四十一座城市 静止的不安:第四十二座城市 未竟的天空:第四十三座城市 离开的到达:第四十四座城市 时间的隐喻:第四十五座城市 最“长”的城市:第四十六座城市 精确的计算:第四十七座城市 “我”们的繁殖:第四十八座城市 深处的快乐:第四十九座城市 动态的和谐:第五十座城市 绝迹的边界:第五十一座城市 神喻的误读:第五十二座城市 外面的外面:第五十三座城市 “神奇”的复活:第五十四座城市 此刻的公平:第五十五座城市 叙述的极限:马可.波罗的目的地 试读章节 对夜晚的感激:第一座城市 “那里”是哪里,忽必烈并不知道。或者说,马可.波罗并不想让忽必烈知道。这个年轻的威尼斯商人的叙述是从“离开那里”开始的。这也许并不是一个煞费苦心的开始。但是,如果读者有心的话,他肯定会理解这“开始”的苦涩,并且因此而伤心。因为这是关于一座城市的叙述,而这叙述竟开始于“离开”而不是到达,并且那离开的地方竟没有留下任何的痕迹。“那里”至少是最近的终点,“那里”或许还是最初的起点。可是为了出发,为了叙述的整洁,它失去了它所有的特征,它变成了一个空空荡荡的副词。 “离开那里,向东走三天,你就到达了迪欧米拉(Diomira)。”马可.波罗这样开始他的叙述。他这是想将眼前这位壮心不已的异国君主带向未来还是带往过去?一眼望去,迪欧米拉是一座光荣而醒目的城市:起伏的银色穹顶,众神的铜质雕像,用铅块铺就的马路,用水晶搭建的剧院以及每天清晨在塔楼上报晓的金鸡……所有这一切都向来自远方的旅行者展露了城市的盛情。可是,这位旅行者不为之所动。这只是他所熟悉的一个城市耀眼的外表。其它的城市也曾经用同样耀眼的外表款待过他,任何的城市都可能用同样耀眼的外表来款待他。这表面的盛情无法触动旅行者谨慎的心灵。 对这位旅行者来说,迪欧米拉独特的气质和极至的美在于它唤起了他的“嫉妒”。是九月的夜晚使他能够领受这座城市的独特和极至。这九月的夜晚有三个特征:第一,白昼开始萎缩了。这是阴盛阳衰的夜晚;第二,彩灯“同时”在沿街的小食店前面点亮。这是生意盎然的夜晚;而最后的也是最显眼的特征是,从一幢房屋顶层的平台上传来了一个女人欢快的叫喊声。这是寻欢作乐的夜晚。是九月的夜晚这最后的特征唤起了这位旅行者的嫉妒。它向他打开了一座“看不见”的城市。他的嫉妒让他自己惊慌也让他自己惊奇,因为这嫉妒不是指向他人,而是指向记忆,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指向他人的记忆。迪欧米拉这《看不见的城市》中的第一座城市也因此成为了第一座与“记忆”相关的城市。 这位旅行者当然不是第一次进入九月的夜晚。但是,这却是他第一次在九月的夜晚进入这样的城市,或者说,这是他第一次在这样的城市进入九月的夜晚。他对盛衰的洞察,他对享乐的留意以及他对女人的叫喊声的敏感都标志着他的成熟。毫无疑问,他对这触动了他心灵的夜晚充满了感激。不幸的是,这感激之情仅仅昙花一现。旅行者还来不及反应,就被令他感动至极的“极至的美”绑架到了灵魂中最阴暗的角落:他开始遭受嫉妒的折磨。他的嫉妒非常孤僻又非常高傲:他嫉妒那些“相信”自己曾经生活在相同的夜晚并且像他一样“认为”自己在那样的夜晚十分幸福的人。也就是说,他嫉妒那些人的“相信”和“认为”,嫉妒那些人的“记忆”,那些人对往昔和幸福的“记忆”。 这位遭“绑架”的旅行者只想与这迷人的夜晚或者说这迷人的夜晚中的迷人的城市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他希望这不仅仅是他第一次感知这样的夜晚,更希望这是这样的夜晚的第一次被感知。他不能容忍自己与这样的夜晚以及这座城市之间还夹杂着“第三者”的感受:那种通过“记忆”保存下来的感受。毫无疑问,这既是对他人的苛求,又是对他自己的苛求。这既是对过去的苛求,又是对现在的苛求。这甚至是对未来的苛求。就这样,“记忆”转变成了生命的敌人。这位旅行者只能依靠痛苦的“嫉妒”去抵挡这凶狠的敌人。他似乎并不知道,他这唯一的“依靠”早在文明的源头就已经与他的敌人结下了牢不可破的联盟。 迪欧米拉,你为什么要成为这位旅行者的必经之路呢?P1-P3 序言 《与马可.波罗同行》是关于卡尔维诺的名著《看不见的城市》的解读。这一段特殊文学之旅的初稿完成于2006—2007年间。那期间,我在为《南方周末》和《随笔》杂志撰写以“书”为本的专栏。每天一程的“与马可.波罗同行”是我为强化训练汉语写作能力而给自己出的“附加题”。这难度极大的“附加题”记录了一个生活在异乡的苛刻的写作者对母语近乎疯狂的思念。 这文学之旅首先由《读书》杂志带进读者的视野(它曾经在2008年分两期连载过其中的六篇)。随后,《上海文化》杂志从2010年第4期开始分四期(按顺序)将关于前36座城市的解读(也就是“与马可.波罗同行”前三分之二的行程)展示了出来。这两次连载都得到了来自专家和读者的顶级的评价。 “与马可.波罗同行”的最后那一段路程(关于后面的19座城市的解读)在2012年由《作家》杂志分两期连载:这一段特殊的文学之旅终于全部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以《作家》杂志为终点对我个人具有某种象征意义,因为那里是我整个文学之旅的起点:我的中篇处女作曾经于1987年头条发表在那里。四分之一个世纪过去了,我又回到了自己的“起点”。这是一个伟大的象征。这象征着写作的再生和新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