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新中国已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60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谓沧海一粟。其间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怎样发生的,过程怎样,结果如何,却非人人都清楚知道的。对此,亲身经历者或可鲜活如昨,但对后来者来说却可能只是一个概念,对某段历史的记忆影像或不存在或是模糊的。基于此,为了让年轻人,特别是青少年永远铭记共和国这段不朽的历史,我们推出了这部反映共和国60年伟大建设实践的大型历史故事丛书《共和国故事》。
本书是丛书的分册《农业动力》。讲述中国第一拖拉机厂的建成与东方红拖拉机的下线,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这段历史的一个有效途径。
《共和国故事》虽为故事,但却与戏说无关,不过是想借助通俗、富于感染力的文字记录这段历史。这套500册的丛书汇集了在共和国历史上具有深刻影响的500个重大历史事件。在丛书的谋篇布局上,尽量选取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或深具普遍意义的若干事件加以叙述,使其能反映共和国发展的全景和脉络。为了使题目的设置不至于因大而空,我们着眼于每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缘起、过程、结局、时间、地点、人物等,抓住点滴和些许小事,力求通透。
这套《共和国故事》丛书可谓是一部书写红色记忆的读物,它对于了解共和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时,这套丛书又是一套普及性读物,既针对重点阅读人群,也适宜在全民中推广。相信它必将在我国开展的全民阅读活动中发挥大的作用,成为装备中小学图书馆、农家书屋、社区书屋、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职工图书室、连队图书室等的重点选择对象。
本书是丛书的分册《农业动力》。
1953年6月的一天,时任汝阳县县长的席光平正在农村调查生产情况。此时,他突然接到通知,要他迅速前往洛阳地委集中报到。要去干什么,通知上没有讲。
席光平赶到地委后,发现前来报到的还有伊川县县长宋彪等,有关领导并没有细说什么,只是让他们等候安排。
到了7月12日,大家心中的谜团才被解开:省委和第一机械工业部中南办事处联合召开会议,向大家通报,国家要在河南开始建设由苏联援助的多项重点工程,包括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矿山机器厂等。
会议已经说明,紧急抽调席光平他们来,就是要参与这些项目的选址、筹备和建设。
在这次会议上,多项重点工程的筹备处宣布成立,前来集中的各地干部都分配了新的岗位。其中,席光平等60余人被分进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筹备处。
随后,他们又获悉,早在1953年2月,一机部汽车工业管理局就成立了新厂筹备处,曾对哈尔滨、石家庄、西安等地进行了考察。
但是后来,党和国家考虑到整个工业布局的平衡、国防安全等,指示在中原地区的河南省选择厂址,其中对洛阳尤为重视。
一拖筹备处人马刚刚到位,便立刻紧锣密鼓地开始工作。
在1953年7月13日,筹备处全体人员分为两拨儿:一拨儿30余人由马捷带队,外出考察学习筹建工厂经验;一拨儿由杨立功带队,于当天乘车赶到洛阳,进行前期准备。
在当时,洛阳城市基础很差,人口不到10万,所谓的工业只是几家小修理厂,人们用“道路不平,电灯不明,电话不灵”这三句话来形容它。
而且,由于时间仓促,洛阳方面起初仅给筹备处准备了一批空房子,地点在老城马市街、东华街等处。
很快,由苏联专家拟定的选厂建厂资料收集纲要下来了。一拖筹备处和随后赶到的矿山机器厂筹备处,立刻成立联合资料收集办公室,地点在老城凤化街和贴廓巷。
席光平当时被分配到该办公室的气象水文组,他和同事们一看到资料收集纲要都蒙了!因为上面所列的内容不仅十分繁杂,包括资源、水文、气象、地质、交通等多个类别,而且要求极严。
仅所需要收集的气象中的气温一项,就要求必须收集到最近15年之内每天的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不得有一天中断。
大家查阅洛阳旧中国时期的档案资料,相关的内容根本没有。洛阳南关外有一个旧社会留下来的小气象站,可记录十分有限,还断断续续的。
大家下定决心,困难再大,也要想方设法克服。联合资料收集办公室派出多批人员,前往黄河水利委员会、长江水利委员会等单位,收集各种资料,然后汇总成册。
当时,洛阳的地震资料根本没有,可收集纲要对这一项又格外重视。
无奈,席光平就带上干粮,沿着洛河、涧河步行到谷水,沿途向百姓查访洛阳历史上的地震情况。
为了摸清洛阳的地质状况,他们甚至邀请马坡、塔湾一带在旧社会以盗墓为生的“盗墓贼”,让他们用探铲来帮着探明有关区域的土质和地层结构。
在当时,选址工作并不局限在洛阳一地,郑州、偃师、陕县、新安等地都曾作为考察对象。
1953年8月中旬,一拖筹备处派席光平,矿山机器厂筹备处派焦裕禄,共同带领一个测量队前往郑州,对当地的建厂条件进行考察。
他们租住在郑州车站附近的一个小旅社里,每天骑着毛驴往来奔波,先后完成了对冉屯、三官庙等地的深入调查,拿到了众多有价值的数据。 通过调查发现,这里为沙质土地,承压力不好;地下水位高,通常挖一米多就见水。这些调查内容,对后来一拖、矿山机器厂等大厂最终选址洛阳,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1953年9月下旬,席光平被一拖筹备处调往北京,担任筹备处驻京办主任。在这个新的岗位上,他接触到了更多的信息和情况,也见证了一拖选址洛阳涧西一波三折的复杂经历。
一拖选址最初的一次重要争论,是关于在洛阳西工一带设厂是否恰当。
1953年的9月、10月间,根据前期调查,结合一机部汽车局的意见,东起老城西关,西至涧河,北到陇海铁路,南至当时存留的西工兵营的开阔地区,被作为一拖选址区上报审批。
大家经过调查发现,这里土质好,居民少,铁路接轨方便,也容易和老城连为一片,建厂相对来说比较经济。
审批手续十分顺利,没想到在空军司令部出了问题,他们的意见是:
洛阳净空良好,宜于建设一级机场,不同意在洛阳建厂。
筹备处的人急忙和他们深入沟通,阐明在洛阳建设大厂的重要性,人家才同意了。P7-10
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新中国已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多视角、多侧面对其进行解读。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科技、社会、民生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60年是短暂的,但这60年带给中国的却是极不平凡的。60年的神州大地经历了沧桑巨变。从开国大典到60年国庆盛典,从经济战线上的三大战役到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三位,从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从宜将剩勇追穷寇到建立了强大的国防军,从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双百”方针到体制改革后的文化事业欣欣向荣,从扫除文盲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新型国家,从翻身解放到实现小康社会,凡此种种,中国人民在每个领域无不留下发展的足迹,写就不朽的诗篇。
60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谓沧海一粟。其间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怎样发生的,过程怎样,结果如何,却非人人都清楚知道的。对此,亲身经历者或可鲜活如昨,但对后来者来说却可能只是一个概念,对某段历史的记忆影像或不存在或是模糊的。基于此,为了让年轻人,特别是青少年永远铭记共和国这段不朽的历史,我们推出了这套《共和国故事》。
《共和国故事》虽为故事,但却与戏说无关,我们不过是想借助通俗、富于感染力的文字记录这段历史。这套500册的丛书汇集了在共和国历史上具有深刻影响的500个重大历史事件。在丛书的谋篇布局上,我们尽量选取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或深具普遍意义的若干事件加以叙述,使其能反映共和国发展的全景和脉络。为了使题目的设置不至于因大而空,我们着眼于每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缘起、过程、结局、时间、地点、人物等,抓住点滴和些许小事,力求通透。
历史是复杂的,事态的发展因素也是多方面的。由于叙述者的视角、文化构成不同,对事件的认知或有不足,但这不会影响我们对整个历史事件的判断和思考,至于它能否清晰地表达出我们编辑这套书的本意,那只能交给读者去评判了。
这套丛书可谓是一部书写红色记忆的读物,它对于了解共和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时,这套丛书又是一套普及性读物,既针对重点阅读人群,也适宜在全民中推广。相信它必将在我国开展的全民阅读活动中发挥大的作用,成为装备中小学图书馆、农家书屋、社区书屋、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职工图书室、连队图书室等的重点选择对象。
编者
2010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