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在眼前的昆虫世界,既有趣又缤纷。科学家研究这些小生灵,学习蜻蜓如何飞行,造出了昆虫飞行器;模仿苍蝇的灵敏嗅觉,发明了电子鼻。探索昆虫王国的奥秘,领略仿生高科技发展的美好前景。
昆虫是自然界中微小的、不起眼的动物。我们可别小看这些小不点,它们对人类科技发展的功劳却大着呢!因为昆虫具备许多连人类也自叹不如的生存绝技,人类模仿昆虫身上器官的某些特殊功能,已在工程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可以说,昆虫是人类学习的不竭源泉。
现在,陈小钰编著的《昆虫与仿生》带我们走近昆虫,欣赏一下这些小生命所施展的绝技,进而了解科学家是怎样向昆虫“取经”而获得种种新科技成果的。
“探索未知”丛书是一套可供广大青少年增长科技知识的课外读物,也可作为中、小学教师进行科技教育的参考书。它包括《星际探秘》、《海洋开发》、《纳米世界》、《通信奇迹》、《塑造生命》、《奇幻环保》、《绿色能源》、《地球的震颤》、《昆虫与仿生》和《中国的飞天》共10本,《昆虫与仿生》是其中之一,由陈小钰编著。
《昆虫与仿生》内容新颖,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反映了我国和世界有关科技的发展现状、对社会的影响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在传播科学知识中,贯穿着爱国主义和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教育。本书每章的“知识链接”中,有名词解释、发明者的故事、重要科技成果创新过程、有关资料或数据等。每册书最后还附有测试题,供学生思考和练习所用。
昆虫的分类
昆虫约有30多个目。其中以种类、数量来说,俗称甲虫的鞘翅目就有30万种以上,在昆虫家族中数量占第一位;以蝴蝶与蛾子为代表的鳞翅目,种类有14万种以上,占第二位;苍蝇、蚊子、虻类等属于双翅目,种类也很多,占第三位;其他还有同翅目的蝉、蚜虫,半翅目的椿象,直翅目的蝗虫、蝈蝈等,都是比较常见的昆虫。
从表中可看出,蚂蚁和白蚁虽是一字之差,生活方式也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但从分类系统上,蚂蚁却和蜜蜂有“亲戚”的关系,它们都属膜翅目,而白蚁则是等翅目的昆虫。
为什么昆虫家族在地球上会这样兴旺发达?它们有哪些生存的秘诀呢?
首先,是因为昆虫拥有翅膀,能飞翔,所以,昆虫在觅食、避敌和分布范围等方面都比不会飞行的动物有利。
其次,昆虫有惊人的繁殖力,其繁殖速度及数量都优于其他动物。有些昆虫种类lO天左右即可繁殖一代,一代数量往往有成百上千个个体。如危害庄稼的地老虎,每只雌虫平均可产卵800多粒;蜜蜂的蜂后每天能产卵2000~3000粒。
昆虫具有多变的口器类型,有助于它们扩大取食范围,利于生存。这是昆虫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所适应环境特化而形成的。
昆虫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不管是高温酷热的赤道,还是终年冰雪的南北极;无论是海拔6000米的高寒山区,还是地下极深的洞穴,都有昆虫的踪影。现在,已发现在水温高达49℃的温泉中竟然有昆虫;寒冷的南极地区生活着40多种昆虫;某些绢蝶生活在高海拔山区;甚至在地下喷出的原油中也发现石油蝇幼虫。
最后,昆虫还具有多样求生本领。许多昆虫能生存至今,与它们掌握了一套“特技”本领有关。如磕头虫的轻功、翻身技巧,气步甲散放烟雾弹,竹节虫的拟态隐身法术,蝴蝶的保温、散热本领,蚜虫的孤雌生殖、繁衍子孙的功能等,都是昆虫防身自卫、适应环境的特殊求生能力。
这些特殊的生存能力,使昆虫在地球的各个角落都能生存,种类和数量列居动物界榜首。
昆虫的祖先(如已灭绝的三叶虫)生活在水中,后经地球的各个地质时期、亿万年漫长的环境影响,由水生生活进化到陆生生活。同时,昆虫的身体构造、功能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成了各种变态类型,由低级演变、进化至高级阶段,才逐渐分化成为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各种各样的昆虫类群。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已经对昆虫所具备的高强本领,略知一二了。现在,就让我们从认识昆虫的眼、耳、鼻、舌、嘴的结构和性能,以及昆虫的翅膀、足、腹部等开始,走近昆虫,了解昆虫。随着对这种小生物认识的增加,相信你对它们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因为有关昆虫的奥秘实在是太多了。
昆虫的眼睛
人类只有一双眼睛,我们周围熟悉的大多数动物,如鸡、鸭、牛、羊、狗、猫和鸟等也都只有两只眼睛。而昆虫虽然个子特别小,却有5只眼睛。
5只眼睛?不会搞错吧!为什么我们通常能看到的仅仅只有两只呢?是的!除了两只我们能见到的大复眼之外,昆虫还有3只小小的单眼,这恐怕要用放大镜来看了。单眼的位置在两个复眼之间、昆虫的“额”上。它的结构比较简单,是一个四周没有受到任何压力、圆形的凸透镜,由角膜体、视觉细胞和视神经组成,只能感觉光的强弱、方向及物体的大致形象。而担当主要视觉功能的、能看清楚物体的图像及颜色的则是它的复眼。昆虫的复眼是由成千上万只六角形柱体状小眼组成蜂窝状的眼睛,如苍蝇的一只复眼由3000~6000个小眼组成,蜜蜂的复眼由6300个小眼组成。一般来说,复眼越大小眼也越多,复眼造像越清晰,视力就越强。
复眼的构造非常巧妙。每个六角形的小眼前面,都有一层像照相机镜头一样的聚光装置,叫做角膜镜,它可以调节焦距。角膜的下面连接着锥晶体,视杆囊体和网膜体,可以调整清晰度。周围有色素细胞,可以辨别不同的颜色,再下面是视觉细胞和与大脑联系的视神经和传感神经。当脑神经接收到角膜传来的光时,通过各个视觉系统互相作用,便形成了点的图像。各个小眼形成的点像互相连接起来,这样复眼就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视野宽阔的图像。
昆虫的种类不同,复眼的形状也不一样,对颜色的分辨能力和敏感程度也不一样。奇特的是,蜜蜂、飞蛾以及果蝇的眼睛能看见人类眼睛看不到的紫外线,因而它们对紫外光特别敏感。但有些昆虫是色盲,如蜜蜂不能分辨橙红色和绿色,荨麻蛱蝶看不见绿色和黄绿色,夜蛾则对绿色是色盲,金龟子不能识别绿色的深浅。
此外,昆虫的视觉一般只限于较短的距离内,苍蝇只能看到0.4~O.7米远的距离,蜜蜂则只能看O.5~0.6米远的地方。在这方面,它们远远不及人类的眼睛,这是因为昆虫每个小眼所看到的图像,只是整体图像的局部。P4-9
“探索未知”丛书是一套可供广大青少年增长科技知识的课外读物,也可作为中、小学教师进行科技教育的‘参考书。它包括《星际探秘》《海洋开发》《纳米世界》《通信奇迹》《塑造生命》《奇幻环保》《绿色能源》《地球的震颤》《昆虫与仿生》和《中国的飞天》共10本。
本丛书的出版是为了配合学校素质教育,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与思想素质,培养创新人才。全书内容新颖,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反映了中国和世界有关科技的发展现状、对社会的影响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在传播科学知识中,贯穿着爱国主_义和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教育。每册书的“知识链揍”中,有名词解释、发明者的故事、重要科技成果创新过程、有关资料或数据等。每册书后还附有测试题,供学生思考和练习所用。
本丛书由上海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编写。作者均是学有专长、资深的老专家,又是上海市老科协科普讲师团的优秀讲师。据2011年底统计,该讲师团成立15年来已深入学校等基层宣讲一万多次,听众达几百万人次,受到社会认可。本丛书汇集了宣讲内容中的精华,作者针对青少年的特点和要求,把各自的讲稿再行整理,反复修改补充,内容力求新颖、通俗、生动,表达了老科技工作者对青少年的殷切期望。本丛书还得到了上海科普图书创作出版专项资金的资助。
上海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