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高傲、独立、坦荡、磊落,绝不与庸俗妥协,绝不向权势低头。他以死捍卫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高贵品性。
傅雷的一生,历处逆境。重温那段过往的历史,读解杰出翻译家的坎坷一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铁骨傅雷/叶永烈人物纪实特辑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叶永烈 |
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他高傲、独立、坦荡、磊落,绝不与庸俗妥协,绝不向权势低头。他以死捍卫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高贵品性。 傅雷的一生,历处逆境。重温那段过往的历史,读解杰出翻译家的坎坷一生。 内容推荐 傅雷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不屈的代表,也是多灾多难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缩影。本书浓缩了傅雷这样一代中国知识分子遭受的“左”的苦难以及坚强的抗争,歌颂了他们的正直、勤奋以及浓浓的亲情。 目录 序章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第一章 无笑童年 傅雷老家在上海南汇 直如竹筒纯如水晶 与表妹朱梅馥定亲 第二章 留学法国 一路行一路写 与刘海粟在巴黎求胜探宝 心猿意马的深刻教训 第三章 遗世独立 名片上印着“美术批评家” “听二十四岁的傅雷讲课” 温馨的四口之家 “孤独的狮子”与“墙洞里的小老鼠” 在洛阳记起“玛德琳风波” 选择了法租界巴黎新村 极力推崇国画大师黄宾虹 直言不讳评论张爱玲 “围剿”国民党警察局长 典屋卖田携全家前往昆明 转了一大圈还是回到上海 第四章 闭门译书 没有“单位”的人 在纸上进行艰辛的长征 中国译界的丰碑 第五章 “打造”傅聪 发现傅聪的音乐天赋 雷垣成为启蒙教师 把傅聪从小学撤回 倾注心血培养傅聪 傅聪终于走出低洼 在布加勒斯特获得铜牌 在萧邦钢琴赛中脱颖而出 “你的路程还长得很” 第六章 误入“阳谋” 走出书斋参加“鸣放” 这次教训太大太深了 傅聪出走英伦 不愿因“右派”而改名 苦闷之中书法大见长进 厄运波及次子傅敏 第七章 傅雷家书 周恩来、陈毅的关心 父与子在纸上倾心长谈 傅聪爱上梅纽因之女 第八章 “文革”悲剧 四天三夜的大抄家 泰然自若视死如归 廓清傅雷之死的误传 档案的记载和当事人的见证 已经预感来日不多 “士可杀不可辱” “干女儿”挺身而出 第九章 傅聪归队 傅雷冤案终于平反 傅敏尝够人生成酸苦辣 傅聪“想念北京的蓝天” 邓小平批准傅聪回国 傅敏成为优秀教师 总书记胡耀邦关心傅聪 傅聪终于“归队” 第十章 家书出版 范用慧眼识《家书》 傅雷思想的折光 在“历史垃圾”中发现傅聪的信 试读章节 傅雷老家在上海南汇 黄浦江穿越上海,依然在静静流淌。 黄浦江西岸,外滩那些建造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西式大楼,仍旧保持“万国建筑博览会”的风貌。然而,黄浦江东岸——浦东,却已经从一片农田,变成了高楼林立的“东方曼哈顿”。 1997年10月27日,我陪同傅雷次子傅敏前往傅雷老家——浦东南汇。轿车从浦西越过南浦大桥,沿着高速公路,才十几分钟,便进人南汇县境。同车的傅敏表姐朱佛容颇为感叹。她是傅雷夫人朱梅馥哥哥的女儿。朱家原本住南汇县城惠南镇。她小时候从南汇到上海,要坐脚划小船,吱唔吱唔划一天!至于傅敏则没有这种今昔“对比感”,因为他当年从上海去南汇的时候,出生才三个月,毫无印象。此后五十多年,他没有去过南汇老家…… 1908年4月7日(阴历三月初七),傅雷出生于上海市南汇县周浦镇渔潭乡(今下沙乡王楼村五组)。傅雷从小在浦东长大,一开口,就是一口浓重的浦东口音的上海话——傅雷不像他的两个儿子那样能够操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周浦镇是南汇县的大镇,十分繁华,往日有着“小上海”之称。 如今,在周浦镇老城厢,依旧有着窄窄长长的老街。从三米来宽的东大街六十号拐进一条一米宽的胡同,便见到傅雷故居。那房子大体上还是当年面目。走过一座带着飞檐的大门,。里面是一个大院。堂屋和厢房的木门、木窗、板壁,都已经呈深褐色,表明这老屋上了年纪。傅雷和他的寡母,当年就住在厢房里。房子是租的。据说,这房子当时经常闹鬼,别人不敢住,傅雷的母亲不信这一套,租了下来。 傅雷长在周浦,生在下沙。下沙镇离周浦不远。在下沙镇的王楼村有个西傅家宅,大部分居民都姓傅。我们一行走过一大片黄橙橙的稻田,来到一条小河旁。一座有着三十六间房子的大院,坐落在河边。那就是傅雷的祖屋,傅雷的出生地。 傅雷的祖父傅炳清,有四、五百亩土地,在傅家宅算是“大户”了。傅炳清生二子,长子傅胜,次子傅鹏。 傅鹏,又名傅鹏飞,即傅雷之父,任教于周浦镇扬洁小学。 1912年,傅雷四岁时,傅鹏飞因受土豪劣绅诬害人狱。经夫人李欲振多方奔走,终于在三个月后出狱,却在极度的郁闷中去世,终年仅二十四岁! 当时,李欲振也只有二十四岁,不仅从此守寡一辈子,而且带着四个孩子——傅雷为长子,除了他之外,还有两弟一妹。在蒙受丧夫的重大打击之下,李欲振没有精力照料这群年幼的孩子,竟然在短短一年内,连死三个孩子,只剩长子傅雷! 傅雷一生不忘奶妈,家里人都叫她“婆婆”。傅雷生前,几乎年年接“婆婆”来住一段,这时全家一片欢笑。在傅聪傅敏的印象中,“婆婆”是一位勤劳、和蔼、善良的老人,是他们的保护神。七十年代中期傅敏曾在上海多方寻找,“婆婆”这时已年过八十。她见到傅敏,老泪纵横地说:“你跟你爸爸真像啊,可惜大囝(傅雷的小名)不在了!”说着泣不成声。 傅雷曾经用“只见愁容,不闻笑声”八个字来形容自己的童年。童年的痛苦深深烙在傅雷的心中。大约是童年愁容太多,所以傅雷成年之后变成不苟言笑。在傅雷所有的照片中,他总是一脸严肃,脸带笑容的照片,不过一、二帧而已。 傅雷的母亲个子瘦小,平常穿短褂黑裙。她为人刚强,又乐于助人,所以她虽然在傅家的大家族中算是小辈,但是很有威信,傅家人都听她的话。接连失去丈夫和三个儿女,她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唯一的儿子傅雷身上。为了使傅雷受到良好的教育,她迁居“小上海”周浦。 起初,傅雷的母亲请账房陆先生教傅雷认字。 1915年,傅雷七岁,她便请来私塾先生斗南公教傅雷四书五经,自己在旁边一面做针线活,一面听着。她虽是文盲,但是晚上她要傅雷背课文,居然能够听出傅雷什么地方背错了! P11-14 序言 一本父亲写给儿子的家书集,成了中国的畅销书,一版再版,印行了一百多万册。 这本书的封面,出自名家之手:蓝色的封面上,画了一支洁白的羽毛笔。 蓝色象征海洋,表示家书穿洋渡海;白色表示不俗,象征作者高洁的品格。 羽毛笔的含义是双重的,一是象征翻译家——因为作者是中国著名翻译家,所译的大都是十八、十九世纪法国文学作品,当时法国作家是用羽毛笔写作的;二是象征家书——鸡毛信。 哦,那支羽毛笔,仿佛飘飘欲飞,在蓝色的大海上空飞翔、飞翔…… 这本家书集,就是《傅雷家书》。 封面的设计者是著名画家、曾经担任中国工艺美术学院院长的工艺美术家庞薰琹,傅雷的好友。 傅雷,他把毕生的时间,凝固在十五卷《傅雷译文集》中,共约五百万言。他把手中的笔,化为一座架在中法之间的文学桥梁,这座文学桥梁,永存于人世。 至于《傅雷家书》,却是傅雷生前连做梦都没有想到会出版的书。然而,如今傅雷最广为人知的著作,是《傅雷家书》。《傅雷家书》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傅雷的译著。 为什么一本家书集,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 生于艰难,死于危世。傅雷的一生,历处逆境。他的这些家书。在写作时只是与儿子作纸上倾谈,无拘无束,心里怎么想的,笔下就怎么写。它是傅雷思想的真实流露,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颗纯真的心灵。《傅雷家书》的巨大魅力,正是在于傅雷高尚的人格力量。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可以说是傅雷品格的生动写照。他非常喜欢这两句诗。 这是《全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诗》中无名氏的诗,原作全文是: 生年不满百, 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 何不秉烛游。 原意是说,人的生命不满百岁,可是常常为身后的事忧愁不已。既然人生短暂,又昼短夜长,何不持烛夜游,及时行乐呢?原诗的意思是消极的、颓废的。 但是,傅雷先生截取了前两句,含义就大不相同。1963年7月22日,他在给傅聪的信中写道:“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此二语可为你我写照。” 1985年5月27日,我在上海采访傅聪时,他说,他的父亲傅雷最喜欢这两句诗,作为座右铭。他的父亲的特点就是“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傅聪说,父亲总是忧国忧民,为整个人类的命运担忧。他是一个想得很多、想得很远、想得很深的人,是一个内心世界非常丰富的人。 傅聪记得,在1948年,印度民族运动的领袖甘地被极右派刺死,消息传来,父亲傅雷悲愤交集,三天吃不好饭……正因为父亲傅雷“常怀千岁忧”,所以他的心灵常受煎熬,常处于痛苦之中。 傅聪还对我说,他的父亲是“五四”一代中国典型的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不应当只是理解为“有知识的人”,亦即英文中的Intellectual。知识分子应当是Instruction,即有思想的人。知识分子是社会进步的先锋队。也正因为这样,许多进步的知识分子在历史上总是命运坎坷,如伽利略、哥白尼等等。他们总是保持自己独立的见解,不做“顺民”。 《傅雷家书》,也可以说是一本忧国之书,忧民之书。尽管傅雷受极左路线迫害,不得不终日蜗居,与世隔绝,但是他的心胸是博大无涯的,紧紧地与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哀乐相连。 傅聪说,透过父亲写给他的那么多家书,足以看出父亲是一个非常热情的人,充满父爱的人。《家书》谈的是做人的原则、艺术的修养。父亲既热情,又细致,细小到衣、食、住、行都要管,什么都替你想到了。傅聪坦率地说,有优点必然有缺点,他以为父亲过于严格、慎微。他大笑道,幸亏他一半像父亲,另一半像母亲,他从母亲那里继承了宽容、乐天的品格。 我曾说,我作为上海作家,向来很忌讳写上海作家。傅雷与戴厚英是两个例外。傅雷与戴厚英都是命运乖戾、受尽“左”的压迫而死于非命的上海作家。我多次采访戴厚英本人,为戴厚英写下了纪实长篇《非命》。 我关注傅雷,最初是从关注傅聪开始的。 喜欢音乐的我,很早就注意到中国音乐界的“两聪”——马思聪和博聪。这两“聪”都曾有过“叛国分子”的可怕名声。我为内心痛楚、客死美国的马思聪先生写下了纪实长篇《风雨琴声——马思聪传》。 1979年4月,傅聪从英国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上海,出席父亲傅雷平反昭雪的追悼会和骨灰安放仪式。这时,傅雷的冤案已经平反,可是笼罩在傅聪头上的“叛国者”阴影并未散去。关于傅聪的报导,在当时是严加控制的。就连傅聪的报道不能超过多少字,必须安排在第几版,都有严格的规定。我当时从《中国青年报》的一份内参上,看到详细的傅聪的动向报导,傅聪又爱国、又“叛国”的曲折经历,引起我的关注。 我对傅聪有了些了解之后,我发觉他和他父亲傅雷都有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尽管当时无法发表关于傅聪的报告文学,我还是以他为模特儿写成一万五千字的小说《爱国的“叛国者”》,在1980年发表于《福建文学》杂志。 我采访了傅聪,又采访了傅敏。我的视线转向他们的父亲傅雷。我采访的范围逐步扩大,内中包括傅雷夫人的哥哥朱人秀、傅雷的老保姆周菊娣、梅月英(荷娣),傅雷夫人的侄女朱佛容;傅雷的许多好友:著名作家柯灵、楼适夷,数学家雷垣教授,翻译家周煦良教授,声学家林俊卿教授,音乐家丁善德教授,小提琴家毛楚恩教授,翻译家严大椿教授,法学家裘劭恒教授,傅雷干女儿、钢琴家牛恩德博士;傅聪的好友: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吴祖强,中央音乐学院周广仁教授,钢琴家史大正,上海音乐学院吴乐懿教授,上海音乐学院李民铎教授……胡耀邦对傅聪问题的批示的影印件以及有关文件。 我的采访逐步深入: “挖”出了那位冒死保存傅雷夫妇骨灰、感人至深的江小燕; 在上海市长宁区公安局查到傅雷死亡档案,采访了有关公安人员,首次揭开博雷之死的真相。 在广泛采访的基础上,我写出关于傅雷、傅聪、博敏的三篇报告文学,写出了《傅雷一家》一书,于1986年9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此后,1993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七卷本《叶永烈自选集》,选入《傅雷与傅聪》—书。 楼适夷先生在给我的信中,曾经建议我写长篇《傅雷传》。我原本也准备写,所以对傅雷亲友作了广泛的采访。然而,后来我忙于“红色三部曲”、《“四人帮”兴亡》、《反右派始末》等一系列重大政治题材的长篇纪实文学的创作,也就把《傅雷传》的写作搁下来了。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读图时代”到来了。读者喜爱图文并茂或者以图为主的书。我在完成了《江青画传》一书,接着完成了这本《庳雷画传》。 画传,是人物传记中的新品种。通常的人物传记是以文字为主,厚厚的几十万字,在书前插几幅照片;通常的人物画册以图片为主,图片多达几百幅,每幅图片配以一、两行说明词。前者内容丰富,但是文字太多,要花很多时间阅读;后者图片虽多,但是内容显得单薄。画传则介乎两者之间,既有相当深度的内容,又有形象丰富的图片。可以说,画传的特色就是图文并茂。 傅雷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不屈的代表,也是多灾多难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缩影。这本《傅雷画传》,浓缩了傅雷这样一代中国知识分子遭受的“左”的苦难以及坚强的抗争,歌颂了他们的正直、勤奋以及浓浓的亲情。 在本书出版之际,感谢傅雷之子傅敏先生提供许多珍贵图片并非常仔细审阅全书,写出长达十五页的审稿意见,使本书许多史实上的出入得以逐一改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