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教育看得和宗教一样神圣”就是犹太人最为推崇的教育理念。在犹太人的眼里,孩子的任何优秀品质都不是天生的,而是家庭后天培养出来的。所以他们潜意识中就认为,成功不是偶然事件,而是综合了信仰、财富、合作、品格、独立、契约、创新这些优秀品质的结果。其实,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每一个父母都会对孩子寄予厚望,而每一个孩子也都会对未来充满无限的憧憬。因此,希望由史丹著的这本《犹太人家训》能助你走进犹太人的家庭教育,透过跃然纸上的百余个犹太故事,品读到蕴涵着无穷哲理与智慧的教育箴言与心得,从而帮助孩子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
在世人眼里,犹太人就是一个“智慧的民族”、“书的民族”,而其独特的家庭教育理念——“教育如同宗教一样神圣”,更是被世人视为教子名言。学会从信仰、财富、合作、品格、独立、契约、创新这些方面培养你的孩子,就是帮他选择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路,这样成功才会离他越来越近。在犹太民族的心中,教育如同宗教一样神圣,是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他们视教育为神圣的使命。而犹太人成功的第一个关键因素,就是通过教育,极大地开发孩子的智力,增长他们的才能。
《犹太人家训》由史丹所著,这本《犹太人家训》能助你走进犹太人的家庭教育,透过跃然纸上的百余个犹太故事,品读到蕴涵着无穷哲理与智慧的教育箴言与心得,从而帮助孩子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
敢于做梦的塞缪尔
年轻的犹太富翁塞缪尔如今与他的前辈——大富豪洛克菲勒共同执掌世界石油的生杀大权。他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实践者,他的成功在于他敢于做梦。在他13岁那年,当他看到世界石油大亨洛克菲勒所建的金碧辉煌的石油大厦的时候,看到洛克菲勒的大航船在海上不可一世的时候,他便向众人发出了一番豪言壮语:我要开创一番伟业,成为和洛克菲勒一样的大富翁。当时听到他话的人都觉得塞缪尔不知天高地厚,一个倒卖贝壳商贩的儿子竟然妄想和世界上最富有的石油大亨相提并论,实在是痴人说梦。
尽管旁人都对他的梦想嗤之以鼻,但这并没有影响塞缪尔的决心,反而更加坚定了他想要成为人上人的决心。在之后的日子里,他一直努力向这一目标靠近。他先以卖贝壳发家,后来又靠运输煤炭致富。已经积累了一定资本的他觉得是时候实现自己的梦想了,于是他开办了一家石油公司。为了纪念自己的第一桶金是通过贝壳赚来的,他将公司命名为“壳牌石油公司”,从此展开了和洛克菲勒争雄的局面。
当时瑞典的诺贝尔兄弟和法国的罗斯查尔德家族联手合作,共同组建了侵犯洛克菲勒的联盟,塞缪尔果断地加入了这个联盟。这令洛克菲勒大吃一惊,他立即与诺贝尔兄弟和罗斯查尔德家族达成了谅解,之后专心对付塞缪尔,他们之间的争夺战由此展开。尽管当时的情况对塞缪尔很不利,但他一点儿也不害怕,从容不迫地应对挑战,他降低了石油的价格,并且组建了船队,通过苏伊士运河把石油运往远东的新加坡、曼谷等地。洛克菲勒知道了以后,马上在伦敦掀起了反对壳牌石油公司通过苏伊士运河的行动。但这个时候,塞缪尔已是伦敦市参议员的身份,他利用和英国上层人物的关系,得到了可以通过苏伊士运河的许可。为了打垮塞缪尔,洛克菲勒不断地降低油价,导致了世界范围的石油价格狂跌。塞缪尔则动用了庞大的船队和密集的销售网络,乘机占领了破产的中小石油商丢下的大片市场。就这样,塞缪尔成功打退了洛克菲勒接二连三的进攻,并开始实施反攻。
他先与海湾石油公司合作,预定了该公司未来21年的石油产量。随后又与得克萨斯油田联盟,抢去这个洛克菲勒重要的合作和贸易伙伴,把自己的势力直接打进了洛克菲勒的心腹。他的这一切举动,都让洛克菲勒感到很头痛。为了阻止塞缪尔,洛克菲勒亲自会见塞缪尔,并开出了让人眩晕的高价,以此希望收购壳牌公司,但被塞缪尔断然拒绝了。洛克菲勒对此感到很恼火,决定发动对塞缪尔致命的攻击:乘着塞缪尔合作的油田枯竭的时候发动价格大战,操纵德意志银行迫使塞缪尔退出德国市场。而塞缪尔也使用了绝招:与荷兰皇家石油公司合并,组成了“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他的家族成员是主要股东。这场争夺战最终以塞缪尔胜利而告终。从此以后,塞缪尔成为洛克菲勒势均力敌的竞争对手,两人共同瓜分世界的石油市场。
家训感悟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塞缪尔的成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他从小立志成为和洛克菲勒一样的大富翁,靠着这样的信念,使他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拦路虎”,都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排除障碍,这一点在他与洛克菲勒的争夺战中可以充分体现出来。可见,坚定的信念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能带给人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从而一步步接近目标,收获成功。
爬房顶听课
犹太人希莱尔是一个穷人,他每天都辛苦地干活却只挣得半个第纳尔。他把其中的一半支付给学院的门卫,以换得他听智者讲课的机会,剩下的一半则用来填饱肚子。
有一天是安息日,他没有挣到钱,自然被关在了门外。但是对信仰的渴望使他战胜了一切,他爬到了教室的房顶上,把头紧紧贴在冰冷的屋顶上,用心倾听智者施玛和阿弗塔扬讲课。但此时下起了大雪,不一会儿,就将他覆盖起来,但他听得入迷,终夜没有移动一下。
第二天一大早,施玛和阿弗塔扬走出屋子,想要打扫院内的积雪。他们抬头向上看,发现屋顶上有一个人形的物体。于是,他们爬上屋顶,把快被冻死的希莱尔背下来,给他洗澡并涂油,然后把他放到了火炉旁边。
希莱尔醒来后,两位智者才明白了他为什么会爬到屋顶。于是,施玛和阿弗塔扬留下了他,希莱尔再也不用爬到屋顶去听课了。
家训感悟
犹太人将学习当做一种信仰来对待,他们对知识的渴望超越了一切,只要能够学习,付出任何代价都是值得的。正如故事中的希菜尔,他虽然是一个穷人,但他对知识有着迫切的渴望,不惜拿出工钱的一半换得学习的机会,不惧危险和寒冷爬上屋顶倾听智者讲课,可见在信仰的驱使下,一切困难都能克服。
服装设计之梦
犹太人罗森沃德出生在一个贫穷人家,为了维持家计,中学毕业后他就到一家服装店跑腿,做些杂工。但他并不满足于现状,而是把当一个服装老板视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罗森沃德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学习商业知识、阅读有关书刊上。等到他自认为自己有些经验和小额本金了,便辞去工作,自己开了家服装店。可是,令他失望的是,服装店的生意一点儿也不好,一年后,服装店因为人不敷出而倒闭了。
这次生意上的失败并没有将罗森沃德打垮,他痛定思痛,深刻总结经验教训。之后,他重新出发,继续学习和研究服装的经营之道。他一边在服装设计学校学习,一边进行服装市场调查,特别是对世界各国时装进行专门研究。一年后,他再次卷土重来,向朋友借了几百美元,开了一问只有10多平方米的服装加工店,店里除了展出他亲自设计的新款服式图样外,还可以根据顾客的需求对已定型的服式进行改进,甚至完全按顾客的口述要求重新设计,这样一来,他很快便有了一批忠实客户,生意越做越火。两年后,他把自己的服装加工店扩大了数十倍,并把服装店改为服装公司,大批量地生产各种时装。至此,他实现了自己的奋斗目标,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服装界的大老板。
家训感悟
犹太人不管从事什么职业,都十分注重确立人生奋斗目标。在他们看来,有了目标就有了前进的动力,这样一个人的潜质也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全力以赴地朝着目标前进。“我要当一个服装老板”是罗森沃德奋斗的目标,正是在这种坚定信念的激励下,他工作努力、学习刻苦,即使遭遇失败也不气馁,而是总结失败、重新出发,最终他如愿以偿,成了一个服装老板。由此可见,只要心中抱有一种必胜的信念,那么再大的困难也阻挡不了我们追求成功的脚步,成功终究属于有心的人!
另类的打工者
伯明翰是一个犹太裔青年人,他出生在美国乡村,因为家境贫困,他只受过很短的学校教育。15岁那年,为了维持家中生计,他来到一个山村做了马夫。但他并不甘心一辈子都做个马夫,而是时刻都在寻找成功的机遇。
三年后,伯明翰辗转来到城里,想要在这儿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后来他进入“钢铁大王”卡耐基旗下的一个建筑工地打工。从踏进建筑工地的那一刻起,伯明翰就下定决心,要成为和卡耐基一样优秀的人。所以当其他打工者都在抱怨工作辛苦、薪水低而怠工的时候,伯明翰却默默积累着工作经验,并自学建筑知识。
一天晚上,同事们都聚在一堆闲聊,唯独伯明翰躲在角落里看书。恰巧那天公司经理到工地检查工作,见到了独自一人在看书的伯明翰。好奇心驱使他上前看了看伯明翰手中的书,又翻看了他的笔记,但最终什么也没说就走了。
第二天,伯明翰就被公司经理叫到了办公室。此时的伯明翰心里像揣着十五只小兔子一样——七上八下,不知道经理叫他来是福还是祸。正在他紧张得不知道说什么好的时候,经理面无表情地问:
“你学那些东西干什么?”
伯明翰也愣住了。
“我说你学那些东西干什么?”经理又催促地问了一遍。
知道了经理的意图,伯明翰也就不那么紧张了,他平静地回答说:“我想我们公司并不缺少打工者,而是缺少那些既有工作经验,又有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或管理者,对吗?而我的目标就是成为后者,成为公司不可代替的人才。”
经理看到神色自信的伯明翰,对他很是欣赏,认定他今后必定大有所为。
不久之后,伯明翰就被晋升为技师。这时打工者中的有些人讽刺挖苦伯明翰,说他不自量力。对此,伯明翰并没有为自己辩解什么,而是全身心地投入新的工作当中,不断在业绩中提升自己的能力,最大地实现自己的价值。一年之后,他被升为总工程师。三年之后,年仅25岁的他当上了这家建筑公司的总经理,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
家训感悟
为什么同是打工者,却只有伯明翰脱颖而出,成为建筑公司最年轻的一任总经理?原因就是伯明翰和其他人想的不一样:其他人都将自己定位于一个打工者,赚钱只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而伯明翰却立志成为和卡耐基一样优秀的管理者。凭借着这一坚定信念,使他在认真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默默积累工作经验,潜心学习成为优秀管理者的相关知识,并最终如愿以偿,成为公司的总经理。由此可见,只要心中坚守着一种不达目标不罢休的信念,那么就能涌出一股奋斗不息的激情,使自己一步步走向成功。
P8-14
把教育看得和宗教一样神圣
犹太人的经典著作《塔木德》中说:“教育和宗教一样神圣。”这一句话,被所有犹太人奉为圭臬,他们比其他民族更重视知识的学习,更重视教育的意义,所以世人称之为“智慧的民族”、“书的民族”。
犹太人对教育的重视是难以形容的,他们宁可卖掉所有的东西,也要把女儿嫁给学者;为了娶到学者的女儿,就是丧失一切也无所谓。他们世世代代保留了将书柜放在床头的习俗,如果将书放在床尾则视为对书的大不敬,因此要绝对禁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调查表明,在以犹太人为主要人口的以色列,14岁以上的犹太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在人均拥有图书馆和每年人均读书的比例上,以色列均为“世界之最”。在美国的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中,有27%是犹太人。所以即使是那些被称为“无商不奸”的犹太商人,也总给人一种学识渊博、风度儒雅的学者印象,全身上下洋溢着一股书卷气,这都源于犹太人的家庭教育。
犹太人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在家庭教育中告诉孩子人生有喜悦和幸福,但也会有黑暗和失意。有这样一则关于犹太父亲教育儿子的故事:
一位父亲把3岁的儿子放在窗台上叫他往下跳,父亲在下面接。孩子玩得忘情而高兴,但孩子第三次欢快地跳下时,父亲没去接,可怜的孩子跌在地上哇哇大哭,慈祥的父亲则在一边笑。孩子抱怨父亲欺骗了他。父亲则以循循善诱的口吻教导儿子:“为什么接了你前两次,就以为一定有理由第三次还接你?孩子啊,虽然我是你父亲,但也不一定会帮助你!”
犹太人就是通过这种“痛苦的教育”告诉孩子:在人生生活中,永远不能抱着安逸的心态!等到孩子长到七八岁的时候,母亲就会问孩子这样一个问题:“当遭到异教徒的袭击,必须逃命的时候,你会带着什么逃走?”如果孩子回答“钱”或“宝石”则被认为是不正确的,事实上正确的答案是“知识”。与财物不同,人只要活着,所学到的知识就不可能被别人夺走,所以犹太人的教育中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
在一艘豪华游轮上,旅客大多数是大富翁,唯有一个人例外,他的身份是拉比。富翁们闲着没事,就互相炫耀自己所拥有的财富以打发时间。正当他们争论得不可开交时,一言未发的拉比突然说道:“我才是最富有的,只是我现在的财富不能拿给你们看罢了。”
富翁们听了,不以为然地哈哈大笑了起来。突然,一群海盗向游轮发起了攻击,很快就控制了游轮,富翁随身携带的金银财宝全被抢掠一空。
劫后的游轮,也没有继续航行的资本了,好不容易停在了就近的一个港口,富翁们都去投奔亲朋伙伴了,拉比只好自谋生路。很快,他用自己丰富的学识和高尚的人格赢得了当地人的尊重,被请去教导学生。
过了一段时间,拉比又和富翁们相遇了。那些遭抢劫的富翁们被洗劫后一蹶不振,沦落到如今朝不保夕的凄凉境地。此时相遇,他们想起拉比之前说的那句话,心悦诚服地说道:“您说得对,有学问的人才是最富有的人,他可以拥有一切!”
在犹太民族的心中,教育如同宗教一样神圣,是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他们视教育为神圣的使命。而犹太人成功的第一个关键因素,就是通过教育,极大地开发孩子的智力,增长他们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