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炉边话明史/大家史说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金性尧
出版社 故宫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金性尧,笔名文载道、星屋等,浙江定海人,我国著名文史专家、资深出版人。青年时代主编《鲁迅风》、《萧萧》、《文史》等杂志,蜚声文坛。建国后历任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辑、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审。毕生笔耕不辍。本书由金性尧先生的女儿,时任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编辑金文男女士,将其父亲有关明代的文史随笔编选成集,取《炉边诗话》为《炉边话明史》,缅怀先人,并飨读者。

内容推荐

《炉边话明史》作者金性尧先生,青年时代就熟谙明史,喜爱晚明小品,晚年退休后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因选注《明诗三百首》的需要,又把各家诗集上万首存诗及《明诗纪事》一百八十七卷全部浏览了一遍,在选注诗之余,有许多的心得体会,先后写下了许多文章,文章在“评诗论人议事时,文史结合,常有独见”,具有他独特的风格和魅力,深受读书界的欢迎。本书由金性尧先生的女儿,时任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编辑金文男女士,将其父亲有关明代的文史随笔编选成集,取《炉边诗话》为《炉边话明史》,缅怀先人,并飨读者。

目录

明代的选秀女

明宰辅掇录

晚明的太监政治

明清的太监

明清的布政使

明太祖与孟子

明太祖御容

明太祖文集

明成祖父子之成败

英宗夺门之变

明孝宗母子

天子风流事尚闻

晚明宫中的两口棺材

明天启张皇后故事

崇祯登位

崇祯南迁之议

太阳明明朱光佛

甲申志感

胡惟庸案

蓝玉案

高启腰斩疑案

吴中四杰之冠的高启

沈万三之谜

方孝孺之死

天下难居是盛名

景清及铁铉死难事

历史上的况钟

大臣去留之是非

严嵩赋诗

关于青词

阉党焦芳

瘗旅文

海瑞上疏

海瑞二三事

童心与帝业

张居正的身后

千秋与一死

袁崇焕冤案

《满洲老档秘录》

史可法之死

高家兵马在扬州

李建泰

李自成的杀人

不因女子下雄关

父子殉国的夏完淳

过于执的悲剧

清官与人治

李东阳《题清明上河图》质疑

吴中四才子之唐寅

李梦阳其人其诗

关于竟陵派

竟陵派的散文

秋柳诗话

陈老莲的诗画

陈子龙与明末诗坛

由妻成妾的王三巧

告密老手汤裱褙

《醒世姻缘传》作者非蒲松龄说

《金瓶梅》和《醒世姻缘传》

舞台遗恨

试读章节

明清的太监

《金瓶梅》是明人借宋事以写明事,《儒林外史》是清人借明事以写清事,《红楼梦》的历史背景是清代,也含有作者自传的成分,有的学者常用来探讨清代的政制风俗以至旗人生活。索隐派因而有种种附会之词,甚至说元妃省亲便是影射孝庄下嫁,但《红楼梦》中也有夹杂明事的。

第十三回写秦可卿死后,大明宫掌宫内监戴权,“先备了祭礼遣人送来,次后坐了大轿,打道鸣锣,亲来上祭”,贾珍忙接至轩中献茶,并称为“老内相”。这种场面和气派,就绝非清代所许可。如果曹雪芹当真写的是清代,那也是顺康雍三朝,更不可能,接下来还写戴太监为贾蓉捐了龙禁尉。倘在清初,哪一个太监胆敢这样做,立即有杀身之祸。

说来也巧,《金瓶梅》第三十一回,写西门庆得子后,薛太监先差家人送了内酒、羊、金缎等礼品,接着,又写西门庆至仪门迎接,“二位内相坐四人轿,穿过肩蟒,缨枪队,喝道而至”。不但如此,第六十四回写李瓶儿死后,薛内相从晌午时就坐轿来吊丧了。不一会,刘公公也来了,于是“两个内相上了香,递了三钟酒,拜下去”。《红楼》有隐仿《金瓶》处,学者早已指出,戴太监吊丧一场,是否受《金瓶》影响,今已无法起雪芹而问之,但我们若把这两段情节对照着赏玩,总觉得很有趣味。其次,以内相称宦官,亦于史无据,在唐代,内相是对翰林学士的别称,因翰林学士专掌内命,参与机密事宜,故称。《醒世姻缘传》第七十回称太监陈公公为“内官”,这是有依据的,但写陈公公母亲寿辰的排场,陈公公本人的声势,只有明代的宦官才有。曹雪芹生活于乾隆朝,他对清廷管束太监之严密,自很明白,为了要渲染贾珍刻意举办“秦丧”的豪华场面,便以明事为模型。戴太监为贾蓉所捐的龙禁尉,干脆就是锦衣卫。

清代无阉祸,清入在关外时未设宦官,这与蒙古在塞上时一样,都因未习汉化之故。入关以后,鉴于明代阉祸之烈,对宦官管束特别严厉,太监的品级不得超过四品。《清史稿》无宦官传,只将内监附于《职官志》内务府的敬事房中,文有云:“世祖入关,依明宫寝旧制,裁定员额,数止干余。……未几,吴良辅辈煽立十三衙门,擅窃威福,世祖遗诏发奸。圣祖嗣统,歼厥大憝。”其下举高宗时太监高云从、张凤,仁宗时吴天成、常永贵、萧得禄、刘得财、刘金等等,他们的名字,届人已不甚熟悉。

蒋氏《东华录》:顺治十五年四月,吏部等会讯(大学士)陈之遴结纳内监吴良辅事俱实。奉旨:“陈之遴前犯罪应置重典,从宽以原官徙盛京,后召还旗下,乃不思悔过,又行贿交结,深负朕恩,姑免死革职,并父母妻子俱流徙盛京,家产籍没。”此亦清初一大案件,但陈之遴的得罪,自还有其他原因。孟森《明清史讲义》下册第一章云:“吴监被旨严饬,而世祖卒爱□之,崩前五日,《实录》已书不豫,而是日尚幸悯忠寺观吴监祝发,其为自知不起,令吴监避祸耶?抑自恐命促,令所爱代为出家以媚佛求佑耶?二者必居一于此。要之世祖御世时,无改革奄寺之计,其处斩吴良辅及废十三衙门,乃世祖崩后太后及辅政诸臣之意。此清史之所不详,见余《三大疑案考实》。”至圣祖时,因而对内官有特别严格的规定,如遇见大臣必须恭敬站立,不遵者必重处不饶,这在明代宦官气焰高涨时,恰好相反,大臣倒要向巨阉恭敬站立了。

又如非奉差遣不许擅出皇城,职司之外不许干涉一事,在外官员不许与内官交结,否则,查出后一并正法。禁止将内廷之事向外人传说,对太监不可假以威权。其他严禁条例,还有很多,所以,像“秦丧”中那些明目张胆的举动,根本无法想象。

我们现在能举得出几个清代的作威作福负恶名的巨阉,有几个大臣受他们迫害的?像明代的王震、刘瑾、魏忠贤那样。安得海算是跋扈的了,但一个山东巡抚丁宝桢即可将他就地正法,暴尸通衢。其后则有李莲英受宠于慈禧,曾为臣下疏劾。光绪十二年,御史朱一新疏陈李莲英随醇亲王奕巡阅海口,易蹈唐代覆辙,一新被诏降主事,莲英之随侍恐也有监视亲藩之意。十四年又为江苏学政王先谦所劾,此与慈禧揽权、国运日颓固有密切关系,但与明代那些权阉相比,则又差得多。李莲英为人圆滑,人称琉璃蛋,慈禧卒后,所以能安度余年,或因得力于平目圆滑之故。总之,《红楼梦》中这段太监吊丧故事,必是取材于明代,取材的自也不止这一回。

(原载《不殇录》,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版)

P15-18

序言

去年春天,父亲的《清代宫廷政变》和《清代笔祸》(“大家史说”丛书之一)在紫禁城出版社出版后,得到了广大读者朋友的首肯,出版社有意让我继续编选父亲的其他专题文集,以答谢读者。本书即是将父亲有关明代的文史随笔编选成集,既以此饷广大喜爱父亲文章的读者,同时也纪念父亲逝世四周年。

父亲在青年时代就熟谙明史,喜爱晚明小品,晚年退休后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因选注《明诗三百首》的需要,又把各家诗集上万首存诗及《明诗纪事》’一百八十七卷全部浏览了一遍,在选注诗之余,有许多的心得体会,先后写下了许多文章,发表在香港的《大公报》及国内各类报刊上,后也有部分文章由父亲收入他亲自编选的《伸脚录》、《不殇录》、《饮河录》等文史随笔集中。因为他写作时的厚积薄发,文章在“评诗论人议事时,文史结合,常有独见”,具有他独特的风格和魅力,深受读书界的欢迎。

这里,我谨引父亲1994年10月为《明诗三百首》出版而撰的《夜半钟声到客船》中一段话,作为本集的引子:

明朝也确是一个可以怀念的朝代,明太祖与汉高祖皆以布衣为天子,皆以功臣得天下,又以天下疑功臣。西汉初期诗歌还未成气候,明初承唐宋余绪,“盈科而后进”,已具椎轮局面。但太祖不但疑功臣,还疑文士,特别对南方人。刘基在政治上被太祖称为“吾之子房也”,文学上亦领袖群伦,却以凶终隙末而返里。明初的吴中四杰如高启、张羽等皆不得其死。埋葬了一批诗人,等于埋葬了文苑上的一片生机。鼎湖一去,太祖才弃人间,而骨肉相残的靖难之变已起,金川不守,建文诸臣遂横遭屠戮。接下来便是为世鄙薄的台阁体的登上诗坛,,这中间固然有三杨等本人的性格与志趣的因素,更重要的还是当年太祖、成祖的威猛苛暴的杀气,杀得士大夫只能诺诺,不敢谔谔,诗亦缺少风霜激流。

明诗的最有成就的时期,还是在前后七子的驰驱时期,即明之中叶。由于选注的关系,我对几位有代表性作家的作品,已经有了一个轮廓,总觉得后来的有些论者,对七子的评价不很公平,钱谦益一谈到七子,真像咬牙切齿似的。我没有理论分析的能力,只知道作家的创作实践,明诗如果没有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李攀龙、王世贞、谢榛这些高手,明诗还有什么灏气精光?死抓住他们论点上的尾巴,而不耐心评鉴他们庐山真面的作品实际,怎么会有客观的认识?公安、竞陵就绝对无法替代,他们与徐渭等也有好诗,毕竟是偏师别骑。沈德潜《明诗别裁集》,以李梦阳(四十七首)、王世贞(四十首)、李攀龙(三十五首)、何景明(四十九首)为重点,这是有眼力的,但袁宏道只选一首,钟惺一首也未选,却又是偏颇了。选家必须有自己的定见,但定见不等于偏见成见。

上文中提到的皇帝、功臣、文士、前后七子等,在本集中都将有专文评议,读者诸君尽可细细品味。本书将父亲有关明代的文史随笔编选成集,按文章内容大致分为五个部分,每一部分则按人或事所涉的时间编次。因自己才疏学浅,对父亲文章或许领会有误,致使编选失当,敬请广大读者方家指正;付梓在即,心中不免忐忑不安,遥问父亲:您是否认同我的编选、校勘?有失当之处,托梦告我,可好?

文集即将编就,但取何书名为好呢?父亲在1986年1月15日所撰《炉边诗话》前言的末尾中曾道:“本书大部分的修订和写作,仍是在炉边完成的,在将近夜半,寒意渐增的时候,有这么一点儿闪着红光的炉火,身心就要温暖得多,舒服得多。”我的编选本集恰也是在寒风料峭的冬季,在将近夜半,寒意渐增的时候,却享受着现代空调的温暖。想象着父亲当年围炉写作的执着和辛苦,一丝暖意、十分敬仰,油然涌上心头。那么,就把本集取名为《炉边话明史》吧,想远在天国的父亲,一定会同意女儿的立意;而读者诸君,是否能理解我此时的心情?!

金文男  二〇一一年清明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4:3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