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赵孟頫传世书法赏析/跟大家学书法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书法篆刻
作者 郭豫斌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赵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我国元代杰出的书画家,中国文艺史上少有的多才多艺的全才。由于他诗、文、书、画全能,而且又懂经济、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尤其是书法和绘画的造诣很深,因此被赞誉为“元人冠冕”。

《赵孟頫传世书法赏析》讲述了他的生平事迹,收录了他创作的书法作品及对作品评析。

内容推荐

赵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我国元代杰出的书画家,中国文艺史上少有的多才多艺的全才。

《赵孟頫传世书法赏析》是“跟大家学书法丛书”系列之一。

《赵孟頫传世书法赏析》讲述了他的生平事迹,收录了他创作的书法作品及对作品评析。

《赵孟頫传世书法赏析》的作者是郭豫斌。

目录

《赵孟頫传世书法赏析》

元人冠冕——赵孟頫

仕隐两难的传奇人生

青少年时期

初仕元廷和总管济南府时期

休病江南时期

任江浙儒学提举时期

再次任职京城时期

晚年居家时期

正确评价赵孟頫的仕元为官

多才多艺的赵孟頫

诗词

绘画

音乐

文物鉴定和收藏

篆刻

赵孟頫的书法艺术

博采众长,自成一体

“赵体”的艺术特点

“赵体”的深远影响

赵孟頫书法作品鉴赏

《汉汲黯传》

《洛神赋》

《道德经》

《妙严寺记》

《仇锷墓碑铭》

《酒德颂》

《玄妙观重修三门记》

《归去来兮辞并序》

前、后《赤壁赋》

《闲居赋》

《吴兴赋》

《昔寻李愿诗卷》

《赵孟頫名帖精选》

归去来兮辞并序

感兴诗并序

试读章节

赵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我国元代杰出的书画家,中国文艺史上少有的多才多艺的全才。由于他诗、文、书、画全能,而且又懂经济、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尤其是书法和绘画的造诣很深,因此被赞誉为“元人冠冕”。

赵孟頫5岁即开始学书,直至临死前仍在写字,终生几乎从未停过笔,对书法的酷爱达到如痴如醉的地步,他篆、隶、楷、行、草诸体皆能,尤以楷、行两体著称于世,《元史》中评价说:“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元代的鲜于枢在《困学斋集》中也说:“子昂篆、隶、真、行、颠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

赵孟頫的书风道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工整、温和、典雅,世称为“赵体”,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四大家,声名远扬古今中外。

除了书法之外,赵孟頫还擅长绘画,精通文学,通晓音律,熟谙佛道,他最早将“诗、书、画”三绝合为一体,并付诸实践,使诗的意境由画面体现出来,画的神韵又由诗句得到充分表达,而书法的神来之笔又成为沟通诗与画的桥梁,使诗、书、画之美相得益彰,相映生辉。具有这种创作天赋的文艺全才不是很多,而赵孟頫与苏轼、董其昌是公认的3位。在书法史上,赵孟頫还与王羲之、颜真卿并称为3位具有划时代影响的艺术大师。

然而与其他书法巨匠不同的是,赵孟頫生前身后都留下了众多的争议,因为他是宋室宗亲,反在宋亡后仕元为官,这样难免受谤议,甚至达到“薄其人遂薄其书”的程度。但是客观地讲,将非艺术因素作为品评艺术家水平高低的做法,是不公正的,也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不符合艺术创作原则和规律。历史最终作出了科学的评价,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以赵孟頫的名字命名了水星环形山,以纪念他对人类文化的卓越贡献。

赵孟頫生于南宋理宗宝祜二年(1254年),卒于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享年69岁。他的人生之路是在矛盾复杂的心情以及仕隐两难的境况中度过的。虽曾高居显位,但高处不胜寒,虽封妻荫子门楣荣耀,但欢乐之中有愁烦。综观他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6个阶段。 这一时期指赵孟頫33岁以前,虽然是青少年时期,但却是在坎坷忧患中度过的,这也许预示着他一生也必将坎坷。虽然是宋室宗亲,堂堂贵胄,但他却生不逢时,出生时的南宋王朝已摇摇欲坠了。当时的理宗皇帝是有名的昏君,而当权的贾似道又是纵情声色犬马的“市井无赖”,由这些人主宰偏安一隅苟且偷生百余年的南宋王朝的命运,后果可想而知。而雄踞北方的蒙古政权在经历了一系列统一战争,先后灭金、西夏、大理后,元世祖忽必烈在1260年即位,并于1271年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今北京),对南宋形成包围之势。

赵孟頫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出生并成长起来的。他的父亲官至南宋的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善诗文、喜收藏,这给幼年的赵孟頫以很好的文化陶冶。不幸的是,在他11岁时,父亲便去世了,如同顶梁柱塌了一般,赵家的家境从此每况愈下,度日维艰。赵孟頫在兄弟中排行第七,但因生母邱氏是侧室,他是庶出,因而在封建贵族大家庭中地位较低,失怙后更是备受排斥。成年后勉强靠父荫才补了个真州司户参军的小官,可是这微不足道的小小乌纱帽还没戴多久,1276年元军就攻占了南宋都城临安,宋恭帝赵□出降。1279年,陆秀夫背着年幼的宋末帝跳海,偏安了一个半世纪的南宋小皇朝灭亡。

南宋灭亡时赵孟頫还是个壮志凌云、充满朝气的23岁青年,国家灭亡,宏图未展,先祖所开创的赵氏家族的辉煌不再,给他带来沉重的打击,每日里只有郁闷地闲居家中,无所事事。

所幸的是赵孟頫的母亲很有远见,她对儿子说:“你是庶出,父亲亡后又遭国亡,条件恶劣,生活困难。但元朝统一后,一定需要人才,你要争口气,好好读书,才能出人头地,为朝廷所用,要正视这个现实,不然你我母子便真的没有前途了!”

母亲的激励使赵孟頫从国破家亡的郁闷中重新振作起来,面对现实,开始发奋学习。他向当地名儒敖继学习经史,向钱选学习画法,经过10年的刻苦努力,学问大进,很快就闻名遐迩,成为“吴兴八俊”之一。

正如赵母所预料的那样,为了缓和矛盾、稳定民心,元世祖忽必烈接受御史程文海的建议,决定到江南搜访有名望的知识分子,委以官职,以此笼络江南汉族才俊,消弭斗争烽火。赵孟頫作为“吴兴八俊”之一,而且又是宋室后裔的特殊身份,自然成为元廷网罗的重要目标了。

元廷曾经“三请赵孟頫”,但赵孟頫因顾忌自己是宋王室后代,两次拒绝。第一次是夹谷之奇出任吏部尚书后,力荐赵孟頫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被赵孟頫拒绝。第二次是程文海初下江南时,发现了赵孟頫,因慕其才,想迫其人仕,但赵孟頫明确表示隐居之意,程只得作罢。第三次是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时任行台治书侍御史的程文海受元世祖忽必烈的派遣,赴江南“搜放遗逸”,得24人,赵孟頫为首选。

再三的盛邀,再加上自己已闲居家中多年,为生活所迫,同时也为实现母亲对自己的厚望,施展抱负,于是怀着半推半就的矛盾心理,赵孟頫告别妻儿,北上大都,开始了仕元的生涯。P1-3

序言

书法,为汉字所独有的书写艺术。欲写书法者,不可不稍识汉字的字体与书体的异同及其变迁。

字体,系从文字学角度指构造符合共同原则、具有共同特点的一类文字。如甲骨文、大篆、小篆,基本上依据“六书”的原则组字造型,属于古文字,自隶书之后,汉字则脱离“六书”而成为单纯的文字符号,属于今文字。

书体,一般是从书法艺术角度指人们书写的文字具有某一共同特点或具有某一风格并能自成系统者,如真、行、草、隶、篆等书体。另外,书体在唐以后,也兼指某一书家的个人风格,如颜体、柳体、欧体等。书体是随着字体的发展而逐渐丰富起来的,并且经历了一个从简到繁,又由繁就简的发展过程。在古文字系统中,往往一种字体就是一种书体。如甲骨文、大篆、小篆,其风格虽因人、因时而异,但尚未形成书法意义上独立的书体,字体与书体难以截然划分。秦、汉之后,字体基本稳定而书体蓬勃发展,二者日益分离,书体遂有三体书、四体书、五体书、九体书、十体书乃至五十六体书、百体书等等,种类繁多。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过人们的筛选,有些书体逐渐被淘汰而湮灭,有一些书体则因便于书写或受人喜爱而继有发展,真、行、草、隶、篆等“五体书”便逐渐成为人们广泛应用的书体,其中尤以行书应用的范围最广。

行书,一般认为起始于东汉刘德升。晋卫恒曾说:“魏初有钟(繇)、胡(昭)二家为行书法,俱学之刘德升”。唐张怀璀为行书定义说:“不真不草,是日行书。”行书又分真行和草行,其区别正如清刘熙载所说:“真行近真而纵于真,草行近草而敛于草。”由于行书“即真书之少纵略,后简易相间而行,如云行水流,□纤间出,非真非草,离方遁圆,乃楷隶之捷也(清宋曹语),故其应用极广而为有志于书法者所不可不习。为此,特辑印历代名书法家行书字帖一套,以应习行书者临摹、观赏之需。

本册辑印赵孟頫行书两种:《归去来兮辞并序》《感兴诗并序》。

赵孟頫(1254-1322年),宋、元时代湖州人,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本宋宗室后裔。元世祖时,以遗逸被召,官集贤直学士。元仁宗时,拜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时称“赵承旨”;卒,赠魏国公,谥文敏。孟頫文章冠绝时流,旁通佛、老之学;其诗情邃奇逸,书画尤为擅名,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妙绝,遂以书名天下。元杨载在《翰林学士赵公状》中说:“公性喜书,专以古人为法。篆则法《石鼓》《诅楚》,隶则法梁鹄、钟繇,行草则法逸少、献之,不杂以近体。”元鲜于枢则誉“子昂篆、隶、真、行、颠草为当代第一”。

《归去来兮辞并序》,此卷行书,书风清新妙丽,兼有《兰序》《圣教》两序法度,应是赵孟頫五十岁以后之作。

《感兴诗并序》,此卷行书,风格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仿佛,不啻为姊妹篇。

编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21: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