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重阳节/中国民俗文化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作者 杜尚侠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重阳文化的内涵极其深厚,发掘、整理、弘扬其优秀的传统,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义不容辞的光荣任务。本书在介绍重阳习俗的同时,力图揭示重阳文化的底蕴。全书共分四章,内容包括重阳的由来、重阳的历史、重阳的寄托、重阳的习俗、重阳的文学及重阳话敬老等。

内容推荐

一个人从在胎中孕育直到死去,甚至到死去很久很久,都始终处于民俗的环境中民俗像空气一样是人们须臾不能离开的,对于民众社会来说民俗又是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是维系群体团结的黏合剂,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

重阳节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传统节日之一,在我国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本书在介绍重阳习俗的同时,力图揭示重阳文化的底蕴。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重阳的由来

 重阳的含义

 重阳的溯源

 重阳的传说

第二章 重阳的历史

 形成期——东汉六朝时期

 鼎盛期——唐宋时期

 延续期——元明清时期

 衰落期——近代时期

第三章 重阳的寄托

 求寿

 辟邪

 寻根

 尝新

 辞青

第四章 重阳的习俗

 登高野宴

 把酒赏菊

 佩插茱萸

 重阳食糕

 纸鸢飞天

 重阳杂俗

第五章 重阳的文学

 重阳诗

 重阳词

 重阳曲

 重阳典故

 重阳趣联

 重阳歌谣

 小说戏剧中的重阳

第六章 重阳话敬老

 尊老敬老的传统

 老龄化社会问题

 重阳“敬老日”

试读章节

2.重阳骑射

西周时期,天子、诸侯、卿大夫有宾射、燕射、大射之礼。一般民众也有春秋定期举行乡射之礼。射还是当时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一。

秦汉以后,朝廷除定期举行大射之礼外,在春苋、夏苗、秋■称、冬狩等四时围猎及宫廷宴会等场合,都少不了校射讲武。尤其是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秋季粮食上场,此时容易发生南北方抢夺粮食的战斗,所以才出现了以习武为内容的重阳骑射习俗。这就是注重讲武习射传统向节日的渗透。

梁萧子显《南齐书·礼志上》记载:“九月九日马射。或说云秋金之节讲武习射,像汉立秋之礼……宋武为宋公(即篡晋前),在彭城,九日出项羽戏马台,至今相承,以为旧准。”南朝陈后主重阳节观马射,写诗云“且观千里汗,仍瞻百步杨,非为从逸赏,方追塞外羌。”南朝梁时刘苞《九日侍宴乐游苑正阳堂诗》云:“六郡良家子,幽并游侠儿。立乘争饮羽,倒骑竞纷驰。”可见,在南朝的重阳宴上还举行青少年骑马竞技赛,其马技有立乘(立于马上),有“倒骑”等。参加者主要是六郡良家子弟和幽州、并州的游侠儿,比赛人数众多,场面十分激烈。北人素有习射传统,重阳习射的规模更为盛大。

重阳骑射的习俗不仅在南方流行,在北朝的官员中也很流行。北周王褒《九日从驾》诗中写道:“黄山猎地广,青门官路长,律改三秋节,气应九钟霜……射马垂双带,丰貂佩两璜·苑寒梨树紫,山秋菊叶黄。”据《魏书·裴粲传》记载:裴粲曾得罪了高阳王元雍,“后因九日马射,敕畿内太守皆赴京师。雍时为州牧,粲往参谒,雍含怒待之。粲神情闲迈,举止抑扬,雍目之不觉解颜。”从这两则史料可知,北朝重阳骑射的规模也是很盛大的。

鼎盛期——唐宋时期

隋唐是我国第二次大统一时期。唐代国力的强盛和经济的繁荣为节日游乐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后盾,也使民众的心态渐渐变得欢乐而有信心。重阳节真正从迷信禁忌中解放出来,变成纯粹的玩赏游乐的节日,是在唐代完成的。宋代虽与辽、金、西夏并峙,但中原和江南相对稳定,经济繁荣超过前代。社会经济的客观基础与民众心理的主观基础共同支撑起了唐宋节日游乐繁荣的局面,原来的恶日恶月的禁忌节日也增添了玩乐游赏的内容,并渐渐成为主流。所以,唐宋时期,是重阳节习俗的重大发展时期,不仅有继承,还有所创新。这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法定假日

重阳节自出现以来,一直是传统的民间节日,受到历代的重视。但是,直到唐代中叶,才正式确立重阳节,官方布告民间重阳节为“三令节”之一,成为法定假日。据记载,贞元五年(789年),根据好谈神仙道术的李泌建议,唐德宗下诏废止正月晦日之节,以二月初一为中和节,与上巳(三月三日)、九日(重阳)为t‘三令节”;文武百官休假一日,民间以青囊盛百谷果实,互相赠送①。德宗还诏告:“宜任文武百僚择地追赏为乐。每节宰相已下及常参官共赐五百贯,翰林学士共赐一百贯,左右神威、神策、龙武等三军共赐一百贯,金吾、英武、威远及诸卫将军共赐二百贯。各省诸道奏事官共赐一百贯。委度支(户部)每节前五日,准此数支付,仍从本年九月九日起给,永为定制。”②唐政府不仅规定重阳等三节为法定休假日,还为官员集体游乐提供经费,可见对重阳节的重视。

2.郊游宴饮

唐代民间以重九郊游野宴为主。孙思邈《千金方·月令》说:“重阳之日,必以肴酒登高远眺,为时■(同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既醉而还。”遍游祖国名山大川的李白更是喜爱“水绿秋山明”的大好风景。他在《九月九日》诗中自述说,九日携壶登高,举杯独酌流霞,欢颜独笑,最后“落帽醉山月”,醉倒在登高游宴的途中。

北宋时,朝廷重九日有所谓“国家大礼”,即以九日宗祀明堂。所以朝廷大举重阳宴,官厨忙着做“重阳糕”。据《皇朝岁时杂记》说:重九日,宫中设宴“赐臣下糕酒。大率如社日,但插以菊花”。南宋则有重阳“赏灯之宴”。据《武林旧事》记载,宫中惯例于九月八日、九日作重九灯宴,在宫中的庆瑞殿中分列万盆菊花,并燃菊灯。又于缀金亭赏橙橘,大设宴饮,笙竽欢歌,通宵达旦。

3.曲江祓禊

唐代京城长安过重阳节的时候,上自皇帝百官,下至平民百姓,都喜欢去曲江池祓禊。曲江池位于陕西西安市东南5公里的低凹地带,隋宇文恺设计大兴城时,人工挖掘少陵源头屈曲的湖泊而成,因流水屈曲很像广陵(今江苏扬州)的曲江,故称曲江。唐代此地宫殿连绵,楼阁起伏。每逢上巳(三月三日)、中元(七月十五)、重阳(九月九日)皇室贵族、达官显贵都来此游赏,樽壶酒浆,笙歌画船,宴乐于曲江水上。宋程大昌《雍录》卷六中说:“(唐曲江)正月晦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京城士女咸即此祓禊,帘幕云布,车马填塞。词人乐饮歌诗。”唐代诗人曾在此地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便是诗人杜甫对这里自然景色的描绘。可惜经过天宝末年的安史之乱,曲江园林遭到严重破坏,北宋时已变成农田了。现在的曲江池,一片平凹,禾苗青翠,绿茵被野。P24-27

序言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九九艳阳天,中国人民对重阳佳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代大诗人王维在他17岁的时候,就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小诗用高度的艺术概括笔触,抒写了质朴、深厚的思亲情感。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艺术魅力。尤其是前两句在人们的传诵中,成了思亲情感的普遍概括。

重阳节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传统节日之一,在我国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什么把阴历九月九日叫做重阳呢?古人“以阳爻为九”,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为“重九”;日月并阳,两阳相重,故名“重阳”,又名“重九”、“九月九”、“九日”。重阳节的习俗很多,各地也不尽相同,如登高、赏菊、饮菊花酒、簪插菊花、吃重阳糕、佩带茱萸、放风筝等。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它还是我国传统的敬老节。各地还把重阳节衍化为“登山节”、“菊花节”、“茱萸节”、“野餐节”、“女儿节”等等。这些叫法,均由节日的活动内容或主题而得名。

岁时节日,大都受天候、物候、气候的周期性转换影响,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最后形成具有某种特定活动内容的时日。我国传统的岁时节日,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它不仅记载着古代人民对自然运动规律的认识与把握,也显示了不同历史阶段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百日之劳,一日之乐”,节日打破了日常生产劳动的平庸单调,点缀着沉重冗长的世俗生活,有效地调和了人们内心的紧张状态,维系着整个社会的平衡与稳定。

重阳节究竟起源何时,学术界尚无定论。一般认为,重阳节的个别节俗在先秦时期已经初露端倪,至东汉时期正式产生。它的产生,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首先,从天候上看,古代先民确定了天文点上的冬至和夏至之后,就要选择两个节气之间的中间点,于是,上巳节和下巳节就出现了,最后定格在三月三和九月九。另外,我国古代先民把大火星看做火神的化身。到了九月,大火星退隐了,这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和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也使将大火星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以为邪祟将与之俱来,因而产生辟邪的要求,并将它在重阳节俗中体现了出来。其次,从物候上看,农历九月,我国大部分地区农事已毕,农民需要庆丰收。《吕氏春秋·季秋纪》载:九月“命冢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月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尽管史料阙如,但我们仍然可以断定:先秦时流传已久的各种九月丰年庆祝活动,到东汉时有了一个固定的日期——九月九,因而实现了节日化。再次,从气候上看,九月天清气朗,气候干燥。由于东汉时道教产生,各种神秘观念、仪式、传说和古老风俗的羼入,对九月九日的气候便有了新的解释。一种解释是,人们以为这一天清气上扬,浊气下沉,地势越高,清气聚集得越多,登临高处自然就可以乘清气而升天,由此产生了重阳节登高的习俗。从主观上讲,登高原是为了求仙和升天,但这在事实上是不可能的,于是求仙、升天便转为祈寿。这成了传统重阳节的一个重要主题活动。另一种解释是,人们认为九月天气由暖转寒,容易发生时疫。由于当时科学水平较低,误以为是冥冥中存在的鬼魅邪祟势力所致,因而产生了以桓景学道的传说为代表的避邪趋吉的要求,从而登高和佩插茱萸就成为古代重阳节的主要习俗。

重阳节在东汉产生,在六朝定型,在唐宋达到鼎盛。在漫长的传续过程中,它几经嬗变,耦合了多种民俗因素和神秘的数理逻辑,将仪式型的节日逐渐转变为娱乐型的节日,并且表现出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心理特征、思维习惯、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因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重阳文化。

就重阳的民俗文化价值而言,有三点值得强调。其一,重阳民俗文化具有极强的传承性和地域特征性。他们相辅相成,紧紧围绕避祸消灾、健康长寿、进取向上这一主题,在一年一度的重阳节日氛围中,构建出极其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情愫。其二,桓景的学道避灾,虽带有神秘色彩,但他把登高作为具体行为去实践,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以强身健体、防病祛疾为目的的登高民俗的开端。他向世人展示这样一个道理:灾难不可怕,邪恶无所惧,只有勇于攀登进取、相信自我、敢于抗争的人,才能追求到生命的价值和美好的未来。其三,重阳在演变过程中超越了大众民俗文化的基本内涵,随着民族文化的日臻完美,其文化内涵也产生着质的飞跃与升华,派生出历代文人、学者、士大夫借重阳日抒情达意的高雅文化现象。他们留下了许多不朽的佳句名作,至今仍被人们争相传诵。

可是,近代以来,重阳节却步入了衰落期,尤其是经过上世纪70年代以前“左”倾思潮的冲击,许多宝贵的优秀文化遗产和传统被当作“四旧”,遭到了无理的扫荡,使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仅成为辞典上的一个历史名词。但是,从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许多优秀的传统和文化又焕发了青春,进入了复兴期,古老的重阳节获得了新生,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

重阳文化的内涵极其深厚,发掘、整理、弘扬其优秀的传统,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义不容辞的光荣任务。笔者不揣浅陋,在介绍重阳习俗的同时,力图揭示重阳文化的底蕴,以飨读者,并请大家有所指正。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4:4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