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绝对是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他的一篇篇旷世之作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虽跨越千年却光彩依旧。李白又是一个矛盾体,他经历过盛唐的太平盛世,也饱受过“安史之乱”的战争苦痛。
莎士比亚——他出身低微,却依靠自身才能成为世界文豪;他的父亲是个文盲,他却为英国文学留下了永不磨灭的文字;他贫困时从不气馁,他富有时也没有趾高气扬;他年轻时仓皇逃离家乡,年老时却衣锦还乡;他与妻子关系不是很好,却写下了许多动人的爱情篇章……
谢南斗主编的《李白 莎士比亚(最新插图本)》所选2位名人均是历史上有杰出贡献的著名的文豪,在中小学教材中经常出现,但又介绍不详。阅读本书,有助于启迪智慧,开拓视野,增长知识,锻炼毅力,提高应对挫折、克服困难的能力。故事性较强,读后有较大思考空间。
读《李白 莎士比亚(最新插图本)》,品名人漫画,思考名人名言和名人对名人的评价,我们会受益无穷。
谢南斗主编的《李白 莎士比亚(最新插图本)》选取李白和莎士比亚两位名人,用简洁流畅的语言勾勒出每位名人的精彩一生,每个人物的传记都向青少年朋友描述一段百味人生,将主人公坚毅的品性、过人的胆略、恒定的信念与执著的勇气展示给你。
读一本名人传记,可以说是经历了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之旅,打开了一扇启迪成长的智慧之门。
天马行空
李白从小就性情古怪,天马行空,独往独来,时时保持一份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清高,绝不趋时入俗,追求时尚。
李白堪称典型的早熟儿童,5岁就发蒙,读书识字,朗朗上口,读得有板有眼。
7岁时,他偷偷溜进父亲的书房,在书箱里掏出父亲最为钟爱的《司马相如辞赋》,并且这孩子还能过目成诵,把司马相如最了不起的名篇《子虚赋》和《上林赋》倒背如流。
孩子这一席少年老成的举动,唬得父亲又惊又怕,连连摸着孩子光溜溜的额头说:“太白太白,你是不是吃错药了?为什么老是盯着大人的东西看呢?”
好在江油县城文风渊厚,民风淳朴,对孩子的繁文缛节也不像后来那么太多太多,因而在李白摇头晃脑、奶声奶气甚而又文绉绉地大诵司马相如的时候,周围的大人们也只不过似懂非懂地观赏一番,并未横挑鼻子竖挑眼,妄加指责。
更为奇妙的是,李白从小就拥有想像和形象思维方面的天赋,无论是庄子的《逍遥游》或者屈原的《离骚》,他只需看一遍,就能把里面的故事讲得有鼻子有眼,而且手舞足蹈,把故事里面的大鹏或者山鬼的模样,一件一件地比画出来,活像他亲眼看见过或者亲身经历过似的,因而周围的乡亲们都议论纷纷,说这孩子有“神说”的本事。
更为怪异的是,李白的“神说”并非胡说八道或胡乱捏造,而是每每说到什么事情,就屡试屡验,屡应不爽。
有一次,一名刘姓猎户在青莲山上猎得一只大野鸡,五彩的毛色像彩云蜀锦一样艳丽多姿,光亮照人。打了偌大一个猎物,那猎户乐得屁颠屁颠地走下山来,一路上还喜孜孜地哼起了民歌小调,活像在大路上拾了个大元宝似的。
就在这猎户准备上墟市卖野鸡的时候,李白冷不丁从道路横岔口跌跌撞撞地跑过来,一把扯住猎户的袖子,奶声奶气地尖叫说:“汉子大叔,这野鸡你可不能杀,杀了要遭天谴的。我知道,野鸡妈妈窝里还有三只小野鸡,你杀了鸡妈妈可不是害了四条性命吗?” 猎户早就风闻李白有“神说”的怪异,加上他当时心情又特好,于是笑呵呵地对李白说:“小孩,你说有三只小野鸡?那么这样吧,咱们一大一小赌一把。如果窝里真有三只小鸡,那么我立马就放了野鸡妈妈归巢。如果窝里没有三只小鸡,我可要告诉你爸爸妈妈,说你胡乱撒谎,是个牛皮大王!”
李白蛮认真地向前给猎户鞠了个躬,然后勾着猎户的小指头说:“碧云天,黄叶地,勾指头,下毒誓:三千年,莫反悔!”
于是这一老一少,一前一后,缓缓接近了半山腰上的悬崖。
猎户抬头望了望趴在崖顶上的野鸡窝,接着又往粗大的手掌上吐了两口唾沫,只见他纵身上跳,一猫腰紧紧抓住了一根山藤,哧溜哧溜,三下五除二,就利索地奔上了崖顶。
这汉子拨开草丛一看,竟然惊得呆了。
原来那鸡窝里,抖抖索索正躲着三只小野鸡呢!
猎户一回村,就把李白“神说”竟然得以应证的事儿大加张扬,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其间几经辗转,又有好事之徒在里面添油加醋,越说越神,越说越玄,把小小娃儿李白渲染成了料事如神屡应屡验的智多星。
李白的母亲听了,便替李白打圆场说:“小孩子神说,说风就来雨,无非就是游戏一番罢了,万万当不得真。等孩子长大了,懂事了,自然就不会信口开河做神说了。”
与母亲的忧思重重截然相反,父亲李客对孩子的“神说”本领不仅不加指责,不事约束,反而大加赞扬,大力培养。
李客毕竟是做大买卖的商人出身,性格犹如闲云野鹤,豪放不羁,父亲的宽容与豁达,以及老人那吞天吐地的恢宏气量,对于李白诗人个性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后来,李白在诗歌中写道:“安得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类句子正是对其父亲人格的一种真实写照。
父亲豪放豁达不拘小节的大丈夫气质犹如一眼汩汩奔流的人性甘泉,悄无声息地滋润着李白的人格和胸怀。
事实上,才华横溢和拥有丰厚家学渊源的李客不仅成为了儿子人生之路的第一位指路人,而且也成为儿子学识阶梯上的第一位启蒙教师。
李客固然不是一个舞文弄墨挥毫疾书的大作家,也没有留下什么文学作品,但这位尽职尽责的父亲却是一位精妙高深的艺术鉴赏家,有着很高的文学素养和艺术欣赏能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客对浪漫主义情有独钟,他喜爱空灵神秀的山川,神奇瑰丽的想象,妙不可言的仙台华阁,还有那一份沉甸甸的诗歌情怀韵致,这一脉海阔天空的罗曼蒂克情韵,也很快传染给了李白,为未来诗仙的羽化提供了丰厚充盈的艺术营养。
父亲长期赋闲山野,闲来无事,于是就把教授儿子当作生平乐趣。
在李白5岁时,父亲就教他读书写字。而李白7岁时,父亲就给这孩子讲庄子,讲屈原,讲《离骚》。而且父亲继承了孑L夫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旷世遗风,他看到李白生性活泼,个性好动,如果把孩子关在书房里读死书,这孩子就会像瘟鸡子一样老是打盹,老是走神,大半天也学不完一篇华章。
于是,父亲就牵着孩子的手,来到青莲乡一衣带水的盘江边,一边欣赏绮丽如梦的湖光山色,嗅着满山遍野的稻菽花香,一边给孩子讲《离骚》中的情境与情韵。
这孩子也果真十分了得,他望着河里的花鸭拍着翅膀嬉戏,犹如一个个乐谱上飞旋的音符;他听着山野间百鸟快乐的啁啾,犹如离霄宫里动人的仙乐,立刻文思泉涌,神游八极,而且立刻将父亲讲解的辞章瞬刻间转化为动人心弦的神话故事。
与大自然的息息相通大大激发了李白浪漫瑰丽的艺术想像力,他能出口成章,娓娓描述《离骚》中的各色故事情节。
P5-7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在这一时期读一些心理励志类图书,从中学习一些积极的信念是大有裨益的……我认为,故事性较强、读后有较大思考空间的中外名人传记类图书是青少年励志读物的最好选择。”
——中央教科所教育心理研究中心主任 著名心理学专家、北京师范大学讲授 俞国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