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经常有这样的痛苦:天天看盘,频频交易,为何却总是屡战屡败,总是套牢割肉?技术会析,基本面分析,为何却总是看涨反跌,割肉即涨?明明自己不笨,为何却总是抓不住市场的脉博,跟不上市场的节奏?为何自己买的股总是不涨,而市场的牛股却总是节节攀升?你是不是弄懂想通以下事情:中国股市运行的真正规律到底是什么?什么才是真正的投资之道?如何才能理性地在股票投资上长赢致富?
《点穴:股票投资的痛与通》由名校MBA“证券投资”课程老师汤光华来为你点中中国股市的要穴,让你由“痛”到“通”。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点穴(股票投资的痛与通) |
分类 |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
作者 | 汤光华 |
出版社 | 中山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你是不是经常有这样的痛苦:天天看盘,频频交易,为何却总是屡战屡败,总是套牢割肉?技术会析,基本面分析,为何却总是看涨反跌,割肉即涨?明明自己不笨,为何却总是抓不住市场的脉博,跟不上市场的节奏?为何自己买的股总是不涨,而市场的牛股却总是节节攀升?你是不是弄懂想通以下事情:中国股市运行的真正规律到底是什么?什么才是真正的投资之道?如何才能理性地在股票投资上长赢致富? 《点穴:股票投资的痛与通》由名校MBA“证券投资”课程老师汤光华来为你点中中国股市的要穴,让你由“痛”到“通”。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内容推荐 有多少人在股票市场上想一夜暴富,想稳赚不赔,想玩转庄家,想一剑封喉?但是,只有明白真正投资道理的人才能在股票上有理有据地长赢。汤光华编著的《点穴:股票投资的痛与通》侧重个案展示,兼顾原理揭示,寓理于(案)例,引导股民思考股票投资的真正含义与应对之道;用历史事实展现美国的大牛股、中国的中牛股,以及中国过去出现过的一些庄股、重组股,对比中美、内地与香港可比个股及指数变化,分析背后的经济、社会及文化原因。 在中外市场的对比及理论与现实的对照下,作者带你一起来认识中国股市特殊的市场运行规律。《点穴:股票投资的痛与通》从多学科视角展现雾气中的中国投资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的众生相,揭示各路人马行为背后的逻辑,探究无权无势的投资人在股市丛林中的智者生存法则和长赢之道。 目录 自序:梦里寻她千百度 第一篇 财理 大家赢,才是真的赢 时势造笨蛋 人人都是投资人 智财合一 防治脑残 股票是S的 风险照佳人 无为之智 功夫在诗内 股市风险溢价 时变相关 智者不惑 第二篇 牛股 变与不变 牛股有相乎 人造牛 乌鸡之变 长牛不息 中牛击水 善鉴者行 成长牛 莱宝高科 VS ZAGG 第三篇 估值 价值致富 价值有形亦无形 商业价值的逻辑 估值是投资的第一要素 估值以科学为本 晋亿实业 VS 时代新材 半是推测半是蒙 一股一世界 高估值下的蛋 不比不知道 第四篇 背景 人性 永远的抗争 境界成就高度 国民性 一炒二赌三投资 胎记 时代性 梦回汉唐 最时代 金融欺诈没商量 第五篇 大户 不信邪 有谱 天毁自毁者 劣质高价 等待戈多 机会自制 长庄变短庄 黑幕重重 法不严理难成 寻租场 第六篇 生存 食物链 股市丛林 环境独有 活法 适者如斯夫 长理可期 固本为上 择时择股亦择人 改变不是目的 乐投乐活 试读章节 功夫在诗内 陆放翁曾告诫他的儿子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诗人自己跌宕的人生、丰富的阅历、富有灵气的优美诗句,为这句话添加了个大大的注解。700多年来,这句名言被人们无数次引用,用于各种各样的场合,比如有人会将这句话用于教学,认为当好一位老师,功夫在诗外。应该说,这种类比的做法有一定意义。笔者认为,这句名言其实是想说明一个道理,即做好一件事需要重视两点:一是要行,要实践,不能空谈;二是要广泛涉猎,要开阔眼界,就事论事是干不好事的。 这个道理,绝对正确。该观点在现代知识理论看来,也是成立的。现代知识学认为,知识体系呈现一个立体网状结构,不同学科的知识之间其实是没有一条明晰的界线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解决现实问题时,多学科的知识结构尤为重要,知识的互补性会激发人的思维能力与创造性。而只掌握有限学科知识的人,往往思维简单僵化,不善变通,缺乏做事能力。 但陆放翁的名言可能容易引起误解,以为仅凭人生阅历就可以成为诗人。诗人写诗需要大量的人生体验,没有刻骨铭心的失恋,写不出“错错错,莫莫莫”这样哀婉凄绝的诗句。但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不掌握诗歌的基本功,光靠诗外的功夫,充其量只能成为一名打油诗诗人。 如果套用陆放翁的这句名言,投资似乎也是功夫在诗外。 投资是为了未来的增值而在现在投入资源。凡直接与投资标的物及未来增值潜力相关联的内容,大概都属于投资“诗内”之事,与之不相关的大概就是“诗外”之事了。 按这一界定,投资的原理、方法、数据或分析逻辑当属其中,如果是投资股票,上市公司的前世今生、行业状况、宏观形势、国际金融,应该都属于“诗内”的东西。“诗外”是些什么?是人生体验?比如失恋或生病,游山玩水。这样的人生体验对于领悟人生是需要的,也是一个人生活的组成部分,对于做好投资,好像没有什么必然性。如果把那些看似与投资没有直接关系的内容,比如对短期波动的淡定心态,算成“诗外”,恐怕也不行,因为这其实属于投资心理学范畴,也是“诗内”的内容。 一时想不到有什么既与投资没有关联,又对投资成败有较大影响的东西(这本身就是一对矛盾),可将之归于“诗外”之列。 几年前,曾听过一位易经专家在报告会上大谈《易经》可以如何神奇地预测股票走势、捕捉牛股。《易经》,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诞生于古人之手,与问世只有几百年的股票八竿子打不着。如此高深的智慧,也不是普通人能够掌握与运用得了的。这种“诗外”的功夫,是真管用,还是一种花拳绣腿,咱们不得而知。 另外,与易经有关联的风水之学,听说在东南亚,尤其是中国香港地区的商人中比较流行,似乎也算得上是“诗外”功夫了。这两类功夫的东方传统色彩非常浓厚,没有十年八载的闭门面壁,一般人连明白一二都不容易,更谈不上运用之妙了,随那些大仙们胡诌一番。 可以肯定,西方那些有影响力的投资人没有一个人会懂这些“东方智慧”,也没有听说近几年国内冒出来的投资新锐谁靠这些“诗外”功夫发达起来。倒是听说像段永平、赵丹阳、但斌等人花巨资与巴菲特共进午餐,讨教投资的“诗内”之功。这才是正道。 但投资的“诗内”功夫,跟武功一样,看起来流派众多,花样层出,让人目不暇接,少林、武当、峨嵋,各有各的功法。可是万变不离其宗,大道至简,大道唯一。 《孙子兵法》说过:“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只要回到本源,事情就一目了然。 投资的本源是为未来较高的增值空间与可能性,而甘愿冒眼前可能会有一时、一定损失的风险决策行为,而未来的增值不是来自单纯的资金推高,而是投资标的物真实价值的提升。这一本源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很简单,没有必要搞得那么神乎其神。什么投资心态、投资理念、投资分析方法,都是从这一本源中衍生出来的,由此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 有些人为了突显某一因素的作用,有意强调该因素,抓住一点不言其他,如同陆放翁那样。这种做法在很多场合都很常见,有时是因为言者个人认知存在片面性,有时则是言者个人的一种表述策略,并非意味此人有认知上的偏颇。 后一种情形的一个例子是鲁迅先生曾主张“少看或不看中国书”,这在不善为文又懒于读书的人听来简直是特赦令。但是,不要忘记,鲁迅早已把中国典籍读遍了,读透了,所以才有资格、有胆量说“少读或不读中国书”。他从传统中走来,虽时时说些对传统深恶痛绝的话,但他对传统已经驾轻就熟。而对国学一无所知的人们,如果也跟着深恶痛绝起来,果真“少看或不看中国书”,那就只会落入“无知无畏”的境地了。 在投资理财领域,这种现象也很常见。一些市场分析人士主张股价就是一切,背后所有的因素都反映在里面,不用考虑,不用分析,跟着趋势走就行了,或者是将注意力集中于主力资金的动向上,跟着它们见机行事。 这种做法不能说一点作用没有,有时可能作用还比较大。但这种做法在逻辑上显然是有缺陷的,如果脱离投资之本,就会变成本末倒置。传播这种只看趋势、不顾公司基本面、不管定价合理性这一投机技法的人,一般都不具备鲁迅那样扎实的功力,或者是对投资逻辑的理解不到位,把鸡毛当令箭,把特例当常态;或者是心术不正,成心地忽悠无知的老百姓,赚点小钱。 理财市场就是这样鱼龙混杂,各种“诗内”、“诗外”的功法都有,五花八门。“诗内”之功又可分“正诗”之功与“歪诗”之功,学点写“歪诗”的手法,也可行走江湖,当个票友,但上不了台面,成不了真正的“诗人”。 如果理财者有幸学到真正的写作“正诗”的功法,克服人性中固有的懒惰、好即时满足等不良习性,在实践中磨砺心法、功法,假以时日,不愁成不了一位真正的“诗人”。 怕就怕生性懒惰,又好贪婪,偏信别人,抓住一根稻草就往上爬,难免摔得鼻青脸肿。 现实中,还是有不少的理财人转变观念,抛弃所谓的捷径,行走正道,由先前的投机转向投资,下面就是这样的一个实例。 1999年,已做过多年投机交易的张先生听从朋友推荐在两市将近1000只的股票中选择了友谊股份(600827),以13元/股买入1万股,从此就恋上这家公司。该公司每年都有比较好的收益,上市时只有800多万股,盘子小,成长性好。从买入友谊股份起,张先生就认真仔细地分析公司的每一份报表,有时还会打电话与该公司工作人员交流,谈到友谊股份的发展史,张先生如数家珍,口若悬河。 十多年来,张先生从没清仓过,持股量每年保持8000~10000股的增长。尽管也不断地高抛低吸,但一直留有仓底,2005年前最少时有5000股,2005年后最少时有4万股。他认为,做价值投资与做投机的高抛低吸是不同的意义。价值投资是认可公司发展,只是根据二级市场价格变动调整手中筹码,而投机则纯粹高卖低买。 在具体操作上,如果手中的友谊股份半年有30%~50%的涨幅时就考虑抛出,而在抛出过程中也是逐次抛出。越涨越抛,抛的量也随价格的攀升而增加。抛出股票后,并不是就此罢手,而是在价格低于自己前期出售价格后再接回来。手中的股票没变,来回赚差价。十多年来,这位投资者在友谊股份上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7%。 这位投资人与“稀土偏执狂”在原理上是相似的,都以公司的基本面为基础,都属于价值型投资,后者做法更绝,属于古典型价值投资;前者有变通,可称之为中国式的价值投资。这两位都有一个由投机向投资转变的过程,这一点也可以用来说明,财智是后天习得的。 P33-37 序言 梦里寻她千百度 这些年来一直担任MBA及本科生的证券投资及公司财务的教学工作。今年二月底,MBA的证券投资课如期开课,开讲伊始,我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们想从这门课中得到什么?一位同学毫不犹豫地问答:怎么快地从股市上赚钱。还有一位同学当场表示,要到天津文交所开户,准备炒艺术品股票。当时正是这个市场火爆的时候。 这批年轻人有着多年的工作经历,绝大多数都有若干年的股龄,前期也学过公司财务课程,应该对金融市场有所了解。但这一答一说,多少还是有点出乎我的意料,惊讶于赚快钱赚热钱的意愿在部分同学中是如此地强烈。 接下来,我就结合自己的观察与研究,用历史事实展现美国的大牛股、中国的中牛股,以及中国过去出现过的一些庄股、重组股,对比中美、内地与香港可比个股及指数变化,分析背后的经济、社会及文化原因。整个四节课就在中外证券的历史长河中度过,侧重个案展示,兼顾原理揭示,寓理于(案)例,引导同学们思考投资的真正含义与应对之道。 这一讲的效果显然很不错。课后立马接到几位同学想选我用毕业论文指导老师的申请,有位同学在电子邮件中表示,以前作股票基本上都是靠听消息、炒短线,不但辛苦,还不挣钱,今天算是开了窍。 接下来几讲,还是按照第一讲的套路,把相关部分的道理融入到具体个案中,在中外市场的对比及理论与现实的对照下,认识中国特殊的市场运行,以及逐步向理性方向演进的趋势,让同学们理解什么是正宗的证券投资逻辑,让学生们看到,在中国股市这个“水很深”的市场里,“乱花渐欲迷人眼”,但深层中还是暗动着一股不以大众主观意愿而转移的客观力量,推动着这个市场以一种既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部分遵循理论逻辑的方式在运行。 在这里,一批有权有势的人用自己手中的特权操纵市场、榨取市场。一部分无权无势,却想通过交易中介或出版传播获取利益的机构或个人,为了吸引眼球,以猎奇或以偏概全的故事,迎合大众暴富心理,宣传致富捷径,他们制造市场、利用市场,其结果是肥了自己,害了他人。只有少部分聪明的投资人,看到了前两类人的险恶与无知,认识到市场变化的深层动因,尤其是长期驱动力量,遵循投资的本质,理性参与,他们理解市场、提防市场,其结果是在这个市场中分得一杯应有之羹。 对第一类人,大家深恶痛绝,但大部分中国人只要有可能,依然心向往之。第二类人出发点可能不坏,想以自己的劳动换取一点收益,本无可厚非,但推荐的股票、猎奇的故事所蕴含的道理真的合乎逻辑,经得起检验吗?所宣传的投资之法、投资之道是维生素,还是兴奋剂? 中国市场里,讲故事远多过讲理。喜欢听故事,这是中国人的一种喜好,从古到今,概莫能外。股票市场又是一个永远有故事可讲的地方,正契合中国人的爱好。 但好的故事,要能说明好的道理。如果成人们还像小美眉那样,听一些道理上站不住脚的故事,幻想一夜之间青蛙变王子,短时间内实现财务自由化,讲故事的人那是在织梦,热衷于听这类故事的人,那是在做梦。织梦的人揣着你的钱在一边偷着乐,留下做梦的人在那里幻想。可爱,但有点傻。 听故事,得听经得起推敲的故事。要讲故事,也要讲理。讲什么理?“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这里面也有理。可许多人只把它理解到打理的层次,没有到达原理、道理、理性的层次,理解得不够。有些投机者,也讲理,但讲的多是一些小理、短理,只是短期内起作用。一些分析师纠缠于每日本来就是无规则的波动之中,成天唠叨着那些永远也说不准的短期涨跌、热点轮换。昨天你蒙对,今天他蒙对,天天换一个面孔。看似有趣,实则无聊。 讲理还得讲大理,讲长理,讲真的理,即能揭示长期变化规律性的道理,能让人持续成功的原理,让人更加聪明,而不是脑残的逻辑。有这类理,更能行天下,更能创财富。 笔者不是一味地否定小理、短理,只是看到社会上有些人这类东西吃多了,大理、长理吃少了,是在本末倒置。 可是,听理不如听故事那样悦耳,尤其一些大理,好像不着边际,外貌也可憎,时常敌不过旁门左道,难以占据应有的舞台。 这真应了一句网络语,思想很骨感,现实很性感,难逃“食色性也”的人们,很自然地会选择性感、讨厌骨感。既是自身本能的需要,也是深受媒体大肆渲染的现实或人造的小概率故事的影响,许多人想一夜暴富,想稳赚不赔,想玩转庄家,想一剑封喉。 但这些令人眼花潦乱的故事或独撰的武功,无论是在逻辑上,还是在大样本检验中,都无疑于一个个美丽的投资梦幻。 本来是复杂多样、残酷无情的现实,在利益的驱动下被选择,被性感,诱导一批投资人在小概率游戏中游玩,在梦境中游走,把成功归于能力,把失败归于市场,陶醉其中,乐此不疲。 在这个既可赌博、投机,亦可投资的市场里,特别是在中国,重峦叠嶂、迷雾重重,想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真需要借助各学科的力量。比如统计学告诉我们,小概率事件可遇不可求,带不来持续的成功,反倒是注定了失败的命运;投资学认为,再好的投资技巧,再周密的短线策略,如果离开了投资的本源,也只能成功一时,不能成功一世。 本文集试图从多学科视角展现雾气中的中国投资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的众生相,揭示各路人马行为背后的逻辑,探究无权无势的投资人在股市丛林中的智者生存法则。本书以小品文的写作方式尽量使理论不那么骨感,最好变得有点美感。 结果发现,梦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财富总在理性中。 汤光华 2011年7月31日于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善衡堂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