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总是会抱怨现在的孩子难管,他们行为莫测,令大人难以揣摩,有时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有时又特别黏父母;有时又骄横霸道,任性无理。因为宠爱孩子,我们会将这些理解为孩子未经世事,所以情绪表达会更直接更强烈,实际上,这些乖张行为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些心理问题。
《每天学点教育心理学》是儿童教育专家同广大家长分享的教子心得,从孩子的生活习惯、叛逆心理、情感个性等方面,解析孩子成长过程中鲜为人知的秘密,帮助家长更好地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从而使孩子健康成长。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好妈妈读懂孩子的心(每天学点教育心理学) |
分类 | |
作者 | 尹洁琼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很多父母总是会抱怨现在的孩子难管,他们行为莫测,令大人难以揣摩,有时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有时又特别黏父母;有时又骄横霸道,任性无理。因为宠爱孩子,我们会将这些理解为孩子未经世事,所以情绪表达会更直接更强烈,实际上,这些乖张行为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些心理问题。 《每天学点教育心理学》是儿童教育专家同广大家长分享的教子心得,从孩子的生活习惯、叛逆心理、情感个性等方面,解析孩子成长过程中鲜为人知的秘密,帮助家长更好地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从而使孩子健康成长。 内容推荐 尹洁琼编著的《每天学点教育心理学》案例贴近生活,详细解析了3~8岁孩子的心理问题,帮助家长更好地教育孩子。 本书共分八章,内容涵盖纠正孩子的坏习惯、正确引导孩子的“暴力”与叛逆行为、塑造孩子良好的个性、提高孩子的心理抗压能力、解决孩子的学习问题等。 《每天学点教育心理学》特色是:每一个案例都贴近现实的家庭生活,生动活泼地再现家长对孩子的“误会”,再加上精炼简洁的心理层面剖析和实用的解决方案,让平时令家长头疼的教育问题迎刃而解。 目录 第一章 走进孩子的心理世界 理智对待宝宝的依恋行为 孩子的自我认同感不容忽视 抓住孩子性格塑造的黄金期 认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次反抗期 郑重对待孩子的“第一次” 营造孩子快乐成长的四大家庭环境 父母统一思想战线,别让孩子无所适从 第二章 解开孩子坏习惯中隐藏的心理密码 听懂孩子爱吹牛的弦外音——小孩子也有好胜心 孩子为什么喜欢抠鼻子——区别鼻子痒与孩子的好奇心理 挑食的孩子真难养——偏食挑食孩子的心理 做事为什么只有三分钟热情——怎样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宝宝为什么不讲卫生——太干净的孩子反而容易生病 为什么不能摸小鸡鸡——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 孩子为什么爱说谎——掩盖事实只为了家长放过他 淘气的跳跳爱拆玩具——不要扼杀了孩子的探索精神 别把孩子的活泼好动不当回事——正确区分“淘气”与“多动症” 孩子成了“人来疯”——要求成人关注是孩子成长的需要 第三章 正确引导,化解孩子的“暴力”倾向 爱折磨小动物的遁遁——挽救孩子残忍的心 玩笑不能随便开——再小的孩子也有自尊心 爱咬人宝宝的心里话——改正孩子不得体的情绪表达方式 热衷暴力游戏怎么办——如何缓解孩子的战斗欲 小小年纪就“脏话连篇”——净化孩子的语言环境 乱扔东西不是为了搞破坏——引导孩子正确地玩耍 不让看动画片就砸遥控器——家长需及时疏导孩子的暴躁脾气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邻家小孩——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的正义感 动不动在地上打滚的强强——孩子任性是家长纵容的结果 小霸王的东西谁也不能碰——警惕孩子的独享意识 第四章 塑造孩子良好的个性 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引导孩子在与同伴交往中社会化 收到礼物后也不说“谢谢”——给孩子灌输礼貌用语越早越好 跌倒了自己爬起来——意志培养要趁早 一开玩笑就哭的孩子——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要从小培养 孩子插队不可小视——教孩子认识生活中的规范 家有小“小偷”——警惕孩子的小偷小摸行为 “怪脾气”小孩明明——引导孩子不为犯错找借口 孩子为什么喜欢告状——识破孩子的依赖心理 我家宝宝没主见怎么办——家长如何使用肯定的语言 软弱的个性从何而来——如何调教出坚强的孩子 明明比我强,我不喜欢他——让孩子学会为他人喝彩 孩子太孤僻该怎么办——学会与孩子做朋友 总是帮倒忙的热心宝宝——尊重孩子的热情,培养孩子的细心 第五章 给叛逆的孩子一剂良药 小小孩爱臭美——正确引导孩子的爱美之心 讨厌,别打扰我——尊重孩子的私人空间 大人能做的事,我也能做——如何对待孩子渴望长大的心理 半夜学狼叫的光光——正确引导孩子的模仿行为 要求得不到满足,就说“死了算了”——家长如何面对孩子的威胁 孩子就爱玩沙子——呵护孩子的创造力 宝宝喜欢踩水玩是为什么——不要扼杀了孩子的童心 顶嘴的小满——正确对待孩子的“逆反心理” 第六章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老是丢文具的马大哈——让孩子明白,学习不是过家家 我的儿子怕上学——“上学恐惧症”从何而来 为什么在课堂上不敢发言——帮助孩子克服“社交恐惧症” 孩子讨厌老师——家长要积极介入学校教育 上课爱讲话、爱插嘴的孩子——对孩子的“独立见解”要辩证对待 孩子做作业总是拖拖拉拉——学习兴趣从做作业开始培养 一考试就害怕的菲菲——警惕孩子的“考试不安症” 为沉溺电视的孩子解套——如何营造健康的活动环境 第七章 关注宝宝的心理健康 不听话,就叫“鬼”来吃掉你——家长警惕恐吓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 孩子怕黑怎么办——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 宝宝一看到白大褂就哭闹——害怕打针吃药是大人吓出来的 孩子为什么情绪波动大——让孩子学会控制情绪 孩子也有小小嫉妒心——关注孩子光芒被夺去后的焦虑心理 总说爸妈偏心的怪小孩——家长关爱缺失造成的嫉妒心理 宝宝为什么经常做噩梦——噩梦是宝宝情绪发泄的安全阀 总是抢答问题的龙龙——警惕争强好胜给孩子带来的危害 第八章 走出家庭教育的心理误区 无视孩子的发言权——小孩子也有尊严 对孩子的欺骗是最大的犯罪——信守承诺才是好家长 利用“贿赂”的手段哄孩子——让孩子得陇望蜀的开始 别烦了,一边玩去——尊重孩子的合理要求 强行塑造孩子是个笨方法——孩子不是家长的玩具或私有财产 唠叨滋生孩子对父母的厌恶之情——纠正唠叨的管教方法 不要责骂我——孩子犯错时,你该怎么办 为何用规矩约束我——规矩不立则已,要立则精 别以为我什么都不懂——不要剥夺孩子的选择权 没有威信是为啥——平心静气讲道理,威望在孩子心里 试读章节 很多父母总是抱怨现在的孩子难教,他们的行为总是让大人难以揣摩,有时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有时又特别黏父母,有时又骄横霸道,任性无理。或许,因为宠爱孩子,我们会把孩子这种善变的行为理解为他们未经世事,所以情绪表达会更直接、更强烈,但是大多数时候,他们的乖张行为并非予取予求。实际上,这些表面现象的背后都隐藏着复杂的心理因素。 父母总以为孩子不懂事,所以很多时候索性不去和他们讲道理,实际上这种做法并不可取。其实,有心的父母会发现,孩子不仅能够明白事理,而且对于他所有的行为,父母都能从他过往的经历以及家庭的教育上找到源头。因此,当你觉得孩子不听话或者调皮任性得不可理喻的时候,你不妨静下心来思索片刻:到底是什么原因引发了他们的这些行为?孩子的这些行为又反映了他们什么样的心理需求呢? 真正负责任的父母,不会嗔怪孩子:“你怎么这么不听话?”而是会从孩子的行为中推敲出深层次的诱因,从而正确引导孩子。理智对待宝宝的依恋行为 光光生得虎头虎脑的,十分可爱。家里不管是爷爷奶奶还是外公外婆,都把他当成掌中宝,对他百般呵护,宠爱至极。 满周岁之前的光光,又乖巧又不认生,不管是谁抱他,他都很大方,连帮忙带孩子的阿姨都很喜欢他。但是从1岁以后,光光开始变得黏人了,对我十分依赖,我走到哪儿他跟到哪儿,似乎生怕我不要他了。 有一天早上,我去楼下拿包裹,只是离开了短短几分钟,回到家就听到光光在号啕大哭,一看到我进来,他便挣脱阿姨的怀抱扑向我,像受了很大委屈似地趴在我身上痛哭不止,我哄了半天,他才哭哭啼啼地说:“我要妈——妈——” 看到他哭得如此伤心,我实在很心疼。 那时,因为自己想重新去上班,需要时间学习,于是我请了个阿姨带他。但是,光光似乎习惯了跟我在一起,看见我在上网,他连忙摇摇摆摆地走到我面前,趴在我腿上,眨巴着眼睛问:“妈妈,你在干吗?” 我故意说:“妈妈在找工作呀,找到工作赚钱给光光买糖糖吃呀!” 光光拼命地摇头,一脸委屈地回答:“光光不吃糖糖,光光要跟妈妈一起玩。” 最后,网也上不成了,我只能带着光光一起玩。光光对我这样的依恋行为,一直从l岁持续到3岁。 到了光光3岁时,我们把他送进了幼儿园,刚开始送去的时候,光光是又哭又闹,还哼哼唧唧地说:“我不上幼儿园,不要,不要——” 没想到的是,进入幼儿园两周后,光光就很少向我撒娇哭闹了。一天,幼儿园的班车按时来接他,光光就急着大嚷:“妈妈,快点,车子来了。”说着就要挣脱我给他系衣服扣子的手跑出去。我安慰了好半天,他也不听。他奶奶说了一句:“光光再不好好听话,我们就跟你老师说去。”光光这才停下来,原来光光“敬畏”老师。 每天放学回来,光光一直背着小书包不肯放下,连吃饭的时候都还背着,问他为什么不把书包放下来,他稚声稚气地说:“我要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吃完饭后,光光就吵着要吃香蕉,我说家里的香蕉都吃完了,要去买,光光就催促着我现在去买,还说:“妈妈,我送香蕉给郭老师吃,好不好?” 我故意问:“光光不是最爱吃香蕉吗,为什么送香蕉给郭老师呢?” 光光拉着我的袖子,轻轻地说:“郭老师生病了。” 我又问:“那其他老师生病了,光光送香蕉给他们吃吗?” 光光犹豫了半天,这才慢吞吞地说:“郭老师喜欢我哦,我也喜欢郭老师。” 我欣慰地笑了,比起l岁多时,光光对我们形影不离、纠缠不放的依恋,现在的光光开始融入幼儿园的生活了,光光的依恋已经表现为寻求老师的注意与赞赏了。 为了更好地了解光光的依恋心理,我专门对此问题进行过研究,原来,“依恋”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自然的婴幼儿与其父母间特殊而持久的感情连结。这种依恋行为,是婴幼儿早期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每个孩子都会有。 孩子一旦喜欢上一个大人,就会表现得十分明显,喜欢和亲近的人长久相处,并且对这种依恋关系感到舒适和愉快,尤其是在陌生环境中或遇到陌生人时,如果有亲近的人在身边,他们会觉得更有安全感。 3岁之前的儿童,依恋对象主要是父母。通俗地讲,就是孩子喜欢黏父母,因为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感到安全。这一点在孩子受到惊吓、感到委屈或需要被关心时,就会体现得更加明显。当和父母之间的依恋感建立后,婴儿才会更安心,才能更加自由地去探索周围的新鲜事物。 3岁之后的儿童开始进入幼儿园,他们与父母的接触慢慢减少,而与老师、同伴的接触渐渐增多,孩子就把依恋的对象从父母身上转移到老师或同伴身上,孩子的依恋也不再是单纯地寻求安全感,而转变为得到老师与同伴的认同与赞赏。可以观察到,孩子越大,其渴望别人认同的表现就越明显。 孩子的依恋行为是孩子社会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它关系着孩子将来的健康成长,更会影响孩子今后对社会发展的认知和适应能力。当孩子逐渐长大,这种依恋性会慢慢发展成一种认同性依恋,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孩子智力的发育,还可以使他们在成年后更加自信,更加信赖别人,从而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在将来稳定自己的家庭和社会关系。 由此可见,孩子的依恋情结是正常的表现。作为父母,我们必须重视孩子的依恋情结,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 相反,那些没有依恋情结或从来不表现出对父母依恋的婴幼儿倒有可能存在心理问题,比如一些患孤独症或自闭症的儿童,就是由此发展而来的。P2-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