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一鸣所著的《国际气候谈判研究》将国际气候谈判的历史划分成不同的阶段,针对每个阶段的特定议题进行研究,并将这些阶段贯穿起来,与现实发展紧密结合,形成了一个动态的分析链条,有利于对整个谈判过程的全面把握和对谈判未来趋势的合理预期。
本书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主要经济体的气候影响、利益诉求、经济实力和减排潜力、气候政策、谈判立场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归纳和演绎了影响国际气候谈判的主要因素,并运用抽象和概括等方法,对相关资料和现实情况进行分析,从而达到由表及里认识本质、揭示规律的目的。
《国际气候谈判研究》简介:气候变化是21世纪全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有赖于国际社会的集体行动。作为国际气候协议的主要谈判平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至今已召开了16次。各国政府代表就减排义务、资金援助和技术转让等核心议题进行了密集磋商,但由于各方利益难以平衡,谈判立场差距较大,国际气候治理协议一直未能达成。研究“集体行动的逻辑”,通过对制度重新设计,确定“选择性激励”,无疑是打破谈判僵局的关键。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何以建设性的姿态参与国际气候谈判,既维护国际公义,又赢得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机遇,需要采取正确的谈判策略和灵活的谈判立场。
《国际气候谈判研究》由何一鸣所著。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气候变化问题概述/001
第二节 研究国际气候谈判的意义/010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012
第四节 本书的理论框架和主要观点/017
第五节 问题的研究方法/0工9
第二章 国际气候谈判历程回顾
第一节 国际气候谈判第一阶段/022
第二节 国际气候谈判第二阶段/024
第三节 国际气候谈判第三阶段/043
第三章 气候问题的公共物品属性和“搭便车”激励
第一节 “公地的悲剧”/051
第二节 温室气体排放的外部性特征/052
第三节 气候问题的公共物品特征/054
第四节 集体行动中的“搭便车”激励/055
第五节 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政策手段/057
第六节 国际气候合作的“囚徒困境”/063
第四章 主要发达国家削减温室气体的成本收益权衡
第一节 欧盟积极充当全球气候合作的领导者/071
第二节 美国强烈抵制京都体制/075
第三节 加拿大对国际气候合作态度冷淡/078
第四节 日本的国际气候合作立场左右摇摆/083
第五节 俄罗斯对国际气候合作持观望态度/087
第五章 国际气候谈判中的国家集团化
第一节 两大对立的阵营/097
第二节 两大对立阵营中小集团林立/110
第六章 气候谈判中的双层次博弈
第一节 双层次博弈理论/117
第二节 国际气候谈判中双层次博弈理论的运用/129
第七章 国际气候谈判中的选择性激励和议题联结
第一节 国际气候谈判领域中选择性的物质激励机制/143
第二节 国际气候谈判领域中的社会激励因素/162
第三节 议题联结/165
第八章 国际气候谈判前景预期(一)
第一节 减缓气候变化义务方式多样化/169
第二节 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交易体系的发展/184
第九章 国际气候谈判前景预期(二)
第一节 京都框架之外的气候谈判集团/198
第二节 国际气候谈判集团小型化/203
第三节 主要国家的气候政策/210
第十章 中国与国际气候谈判
第一节 中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决策基础/231
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行动及取得的成效/239
第三节 中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承受巨大压力/244
第四节 中国在全球大气治理合作谈判中应采取的立场/250
结论/261
参考文献/263
后记/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