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如蓝》有着毓新对于自己生活于斯的“全景式”的审视和书写,既写了黄土高原中部的风情民俗、艰辛困苦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境遇、农民的情感、希冀和愿望,又写了这块黄土地上收获的教育事业的辉煌成果。从农民子女发奋读书、高考,写到几代教师的艰苦从教,将他们的青春年华、热血愿望耕耘在这块黄土地上,都有着淋漓酣畅的描述。
这是一块特殊的土地,这里的教育有着独特的面貌,毓新在厚重的历史人文背景下,塑造了以章第中、温捷雅等为中心的一群性格刚毅、坚强而可爱的学生,他们的学习伴着城市学生不可能想象的、令人睹之落泪的“自炊灶”,他们在校园里竟也伴着他们各自“家门前寻常不过的小路,邻居家令人生厌的狗吠,夕阳下炊烟的味道,晨光中牛羊的影子……都无法遏止却分外温馨地涌现在梦境当中”。使我读后感觉到,唯有他们的学业这样凸显出与其生存、希冀的紧密联系,正如学校食堂一幅楹联吟出的:“惜菜饭粥米,沉木儿女谙知饱暖非易事”!
《绿如蓝》由毓新编著。
《绿如蓝》颠覆了更多校园题材小说“青春+言情”的内容和套路,将笔墨重心落在黄土高原中部某教育名县的一所高级中学,同时又通过主人公的特殊身份和经历,联想和想象,不断突破时空限制,转换描写视角,向下深入到贫穷封闭的农村小学和质朴可敬的农家,向上则触及现代都市堂堂的高等学府,成功塑造了一系列典型形象,再现改革开放新时期青年男女艰难曲折的成长历程,全方位地描绘中小学师生在生活和爱情、学习和工作上的酸甜苦辣与不懈努力,展示他们的精神面貌及人格魅力。
班车刚进沉木汽车站。章第中便透过窗玻璃瞥见了温捷雅袅娜的身影,接着又瞥见了田园静、杨琴、祁晓春、刘流长和江小兵等七八个男女同学。
为了尽可能低调,尤其为了躲避电视台美女记者孙晓梅锲而不舍的追逐,章第中今天出行的消息本来就只有这几个同学知道,并且约定不向任何人透露的。班车里面实在太挤了,三十个位置塞了五十多个人,章第中只能等司机摇摇晃晃泊位停稳,才跟父母从污浊的空间慢慢蹭出,向候车室那边挥手致意。
同学们嘻嘻哈哈直奔而来。
刚走出中学校门的男女,还不习惯大模大样握手什么的,只满脸阳光地彼此笑着,相互击掌算作致意。章第中先给同学们介绍父母——大家齐问:“叔叔阿姨好!”又给父母介绍同学——父母对这些姓名大都耳熟能详了,可一见本人仍不免激动,挨个儿夸赞祝贺一番,眼里饱含真切的欣赏。章第中母亲忙而不乱,记着儿子的拉杆箱还在班车上,让章第中父亲赶紧卸下来,免得司机不分青红皂白拉到别处。男生们听了,便当仁不让前去帮忙;田园静和杨琴见状,诡秘地互递眼色,一左一右将章第中母亲挟持起来,阿姨长阿姨短,邀请去看省城的班车几点出发,从而给章第中和温捷雅创造出了宝贵的话别空间。
公历八月九月之交,沉木河两岸夏粮收碾基本结束,一疙瘩一疙瘩背着蛇皮袋行李的农民工,候鸟似的纷纷外出了,加上全国高校陆续开学,沉木学子奔赴就读,小小的汽车站热闹得爆豆子似的,到处是风尘仆仆的车辆,到处是行色匆匆的旅人。
章第中朝田园静和杨琴的背影扮个鬼脸。急不可待地问温捷雅:“你真……来了?”
“是啊,不欢迎吗?”温捷雅眼帘低垂,朦胧含情。
“不是……我……”章第中慌忙解释。
温捷雅乐了,目光电一下章第中,“几点的火车?”一个多月不见面,她的容貌黑了,人整个儿憔悴了不少。
“下午三点。”章第中说。
“那马上得走了。”
“是啊。我本来想早点上城,咱好好见见面,可这两天人太多事太杂,父母说啥不让提前走。”
温捷雅目光迷乱地盯着脚下,“我本来只答应来车站送你的。”她浅蓝色牛仔裤,乳白色半袖,带着明显漂洗的痕迹。
“咱去车站外走走。好吗?”章第中说。
“没时间了。就这样聊聊吧。”
四周全是陌生而火辣的眼睛,许多话不便出口,章第中只能拣最重要的叮咛:“珍重自己,劳逸结合!”
温捷雅认真地点了点头。
“我的手机号知道吧?”
“知道。可咱早约定……”
“我不管。我会经常联系的。”
温捷雅不强争辩了,双眼朦胧想着什么。
而正在这时,刘流长冷不丁从旁边冒了出来,脸上挂着坏坏的笑,“不忍心,实在不忍心当法海啊!可省城的班车马上要出发了,叔叔和阿姨逼我来催——老革命都火眼金睛的,咱不能过于缠绵自我暴露,是吧?”
章第中赏了刘流长一拳,只好携了温捷雅走。
然而父母的目光已别有意味,格外关照了温捷雅几眼。好在有同学们巧打掩护,及时转移了注意力。父母看几件行李都上了班车,又一次提出想送儿子去省城,被章第中好言劝止了,说自己已经坐过火车,并非第一次出门远行,肯定万元一失。这样说着,他特意来到祁晓春身边,亲昵地拿肩膀蹭一下对方,“你到底咋办呢?下定最后决心了没有?”
“我别无选择啊!”祁晓春神情里隐含苦涩,“已经在复读班报名了。”
祁晓春千不该万不该,不该在填报志愿的最后时刻听信亲友们的撺掇,修改最初的选择转报清华大学。高考能冲进全省前五十名,实力和运气都算不错了,遗憾的是祁晓春遭遇了可怕的滚档①现象,最终竟然滚进了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学院,而且是冷门专业……有苦难言的祁晓春痛苦了好长日子。才毅决然选择复读了。
“好好苦战一年,明年再入清华吧!”章第中鼓励。
“只能这样想了,凭阿Q精神活着。”祁晓春苦笑。
班车已经隆隆隆响起了引擎。
章第中赶紧跟父母告别,要他们尽管放宽心回家,说着走上前轻轻拥抱了他们。接着又跟同学致意,先男后女挨个儿击掌。击到女生们时,刘流长突然起哄:“抱一抱!抱一抱!”显然是受了章第中拥抱父母的启发。
假如不是父母在场,此情此景,章第中肯定会趁机抱一抱三位美女同学的。可现在只能贪婪而遗憾地放弃了。女同学显然看穿了他的花花肠子,亭亭玉立,忍俊不禁——杨琴笑得很淑女很含蓄,一如她白底蓝花的裙装;田园静却正好相反,明目皓齿开朗鲜活,恰似那火红的运动服;而温捷雅呢,朦胧诗般的眼睛里,激荡着凄婉的别情。
“QQ上再见吧!”江小兵挥手。
“短信常联系!”田园静补充。
“QQ和手机都不方便,就干脆一天写一封信!”刘流长直视着温捷雅说。
喝彩声,鼓掌声,男生女生兼而有之。
温捷雅红潮涌动,双眼朦胧,依依惜别。
章第中担心大家喊出更煽情的话,逃一般跳上班车,在占好的位置刚落座,车已徐徐开动了。送别者和被送别者纷纷举起了手臂——车出站门调头。转眼谁也看不见谁了。
沉木县半小时就发省城一次班车。因为座位已经满员。班车鸣着喇叭驶过街区,不再像淡季那样左顾右盼招徕顾客,直接上了沉木河南岸的高速公路。章第中心里乱麻似的,可细加辨析,发现最疼最痛处揪扯着的。不是生他养他的父母,而是满目别情的温捷雅……他简直被这种“大逆不道”的依恋吓了一跳,赶紧放眼朝窗外望去。
两天前刚下过一场暴雨,大地充满了湿润的温馨,几近枯干的沉木河流量倍增,浊黄有如泥浆一般,隔河而望的沉木县,徐徐做旋转状朝后退去。而处在县城西关的母校,辛苦培育他三年的母校,远远望去是那般清新和可爱——教学楼,图书楼,实验楼,综合楼,学生公寓,都似乎凝立成别离的姿态。
章第中无法遏止心头的激动,视线不由得模糊起来。
P1-4
期待中的小说
邵振国
毓新在省内外文学杂志上发表过不少质量上乘、品质优异的中短篇小说。
我以为这是进入小说艺术、创作鸿篇巨制的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先行条件。
我拜读过毓新的中短篇小说集《女儿谣》,请原谅,这篇序文就要从这里说起。毓新的中短篇小说,内容朴实,情感真挚,叙事和语言追求执着。例如《羊腥》,把不同身份的兄弟俩的情感、记忆诉诸那样乡土味、“羊腥”味的描述,给予它宏阔浑厚的心理背景。《山里火焰》,精巧地写出了一个返乡的“打工妹”桃花姑娘,捧出那样纯净的一片心的天地,奉予这块宿命味的土地。这些小说。都使我看到一种富有才华和艺术创造力的书写。
毓新是一位执教多年、学识饱满而有艺术素养的语文教师,不仅非常熟悉他所生活的中学校园,更对它怀着一位作家应有的使命和担当。《女儿谣》中的另一篇小说《且去风流》,即是一篇在校园题材上开掘深刻,艺术表现极佳的作品。小说写了一位名叫刘欢的语文教师,面对社会“时尚”,而逐渐发生人格演变的故事。刘欢的追逐在时下是那样的自然而合乎情理,既契合着时代脉搏,又满足着他的欲望,如鱼得水。但是也有他失去的,那就是一名优秀教师不复存在了!
难得这篇小说能够折射如此丰厚的社会背景和潜在叙述。这种功效得益于它很好地诉诸了艺术表现,小说的人物是复杂型的。因“复杂”而丰满的。这个人物更是在与其同事、好友李陀的对比描写中完成塑造。还是在他的妻子、女儿的精神颓变中最后“画龙点睛”。它的叙述角度不是“全知全能”的,而是有一定的“遮蔽性”才获得了“笔墨简约而跳跃”的艺术表现。毓新不去平铺直叙人物如何追逐。却写了他调离学校“另有高就”时的眼泪,“大家不明白他为何而哭。是对曾经行为的追悔吗,是对调离岗位的失落吗,是对十五年教学历程的留恋吗。还是其他鲜为人知的原因?……人心,虽然只拳头那么大,可其内蕴的云诡波谲丰富复杂”,却是我们很难彻底解说清楚的。
《且去风流》在艺术上还有一大优长就是它的语言、这是表现力极强的小说语言。我们说,小说语言必须具有描绘性又具有“模糊性”,这样它才有蕴含能力;我们还说,它必须力透纸背而又富有张力,“张力”是物理学的术语被我们运用,是说它对于文学阅读,经得住阅读想象的“拉拽”。这就要求着语言和叙述须留出模糊性的想象空间。毓新的小说充分做到了这些,当刘欢彻底更换了身份之后,再与同事见面时,“他好像害怕我们问他什么似的,尽找些不痛不痒的事儿大说特说,比如令人喷饭的手机短信呀,不伤大雅的政坛轶闻呀,漫无主旨的生活噱头呀等等,只没一句实实在在涉及彼此的工作和生活了。他边说边眯缝着双眼盯视着我们,目光中闪烁的不再是诚实的调皮、灵动的精明,而是圆滑、世故甚至无赖意味了。”
我以为这种语言才有了由表及里的描绘性,才是真正艺术的表达。
毓新在中短篇小说创作方面取得的成就。给予我们阅读他的长篇小说,尤其他所驾轻就熟的校园生活题材的《绿如蓝》充满了期待,充满了极大的兴趣和信心。
是的,《绿如蓝》有着毓新对于自己生活于斯的“全景式”的审视和书写,既写了黄土高原中部的风情民俗、艰辛困苦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境遇、农民的情感、希冀和愿望,又写了这块黄土地上收获的教育事业的辉煌成果。从农民子女发奋读书、高考,写到几代教师的艰苦从教,将他们的青春年华、热血愿望耕耘在这块黄土地上,都有着淋漓酣畅的描述。 这是一块特殊的土地,这里的教育有着独特的面貌,毓新在厚重的历史人文背景下,塑造了以章第中、温捷雅等为中心的一群性格刚毅、坚强而可爱的学生,他们的学习伴着城市学生不可能想象的、令人睹之落泪的“自炊灶”,他们在校园里竟也伴着他们各自“家门前寻常不过的小路,邻居家令人生厌的狗吠,夕阳下炊烟的味道,晨光中牛羊的影子……都无法遏止却分外温馨地涌现在梦境当中”。使我读后感觉到,唯有他们的学业这样凸显出与其生存、希冀的紧密联系,正如学校食堂一幅楹联吟出的:“惜菜饭粥米,沉木儿女谙知饱暖非易事”!
汲取着黄土地养料的农家学生,成长的轨迹曲折而鲜活,骨子里更沉淀了与城市同龄孩子迥异的生命因子。
当然,他们中有的也流下了学而无成的眼泪,有的身负精神压力而复读。有的流着泪而“焚书”弃学,还有坠楼自尽的……
这里的爱情也很“独特”,携着黄土地的颜色,本色和泥土味。透着黄土地般质朴的道德准则,显出更多的馨郁、纯净和真挚。呈出“黑蒙蒙的眼帘”默默无语的样子。她会默默地说:“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除了这群性格刚毅、坚强而可爱的学生,《绿如蓝》还塑造了更多层面上的人物形象。
比如曹(鹏炜)爷爷,一个典型意义上的“铁打的老头”,一个“用生命的每个细胞”支撑艰苦生活,支撑孙子读书进取的老人,其躯体内的那份耐力,那份坚韧、乐观和顽强,不能不使每一个阅读者动容,尽管这位可敬的老人在小说中只是个配角,但他的每次出场亮相都能唤起人心灵的震颤。
再比如教师形象中最令人难忘的孙映雪先生。我们仅从这个名字就能够思味到我国古代“孙康”艰难治学的意味和他坎坷的人生路途。虽然这个人物的笔墨不多,但如许笔墨却能够令我再次想起《且去风流》的艺术功底和匠心独具。这位教师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赤诚,及所奉献于这块土地的热血和生命,日月可鉴!他的生命之光和人生道路的价值审美,不仅呈现于《绿如蓝》的生动情节中,还呈现在孙映雪老师自己的一篇散文——《泥坛封存的岁月》中。这篇散文很美,不仅美,它还给我一种精神,这块土地之所以诞生这样的老人(曹爷爷)、这样的教师、这样的学生及这样辉煌的教育成果,我以为恰是从这样的“泥坛”伊始的。
可以说,《绿如蓝》启用了毓新得天独厚的校园生活的丰富库存,调动了他中短篇创作方面日积月累的成功经验。小说在结构上采用了主线和辅线、纵线和横线交错并进的方式,将笔墨重心落在黄土高原中部一所高级中学,同时又通过主人公的特殊身份和经历,联想和想象,不断突破时空限制,转换描写视角,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内容含量。限于篇幅。这些方面我不想赘述,但相信它跟毓新不懈追求的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一起,都使我们对这部校园题材的小说充满期待。
2011.3.27.于兰州
(注:序文作者系甘肃省作家协会主席。)
《绿如蓝》有着毓新对于自己生活于斯的“全景式”的审视和书写,既写了黄土高原中部的风情民俗、艰辛困苦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境遇、农民的情感、希冀和愿望,又写了这块黄土地上收获的教育事业的辉煌成果。从农民子女发奋读书、高考,写到几代教师的艰苦从教,将他们的青春年华、热血愿望耕耘在这块黄土地上,都有着淋漓酣畅的描述。
——邵振国《期待中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