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法国小说》是一个梦行者创作出的最出类拔萃的小说,荣获2009年度法国雷诺多文学奖!无疑是弗雷德里克·贝格伯德最优秀、最坦诚、最感人的小说。精致优美的文笔、充满诗意的文字……以及完好无损的幽默却使作品大放异彩。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一部法国小说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法)弗雷德里克·贝格伯德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部法国小说》是一个梦行者创作出的最出类拔萃的小说,荣获2009年度法国雷诺多文学奖!无疑是弗雷德里克·贝格伯德最优秀、最坦诚、最感人的小说。精致优美的文笔、充满诗意的文字……以及完好无损的幽默却使作品大放异彩。 内容推荐 《一部法国小说》由弗雷德里克·贝格伯德编著。 《一部法国小说》讲述了: 这是七十年代的一个爱玛·包法利的故事,她在离婚的时候,像她的上一辈人面对两次大战给人们带来的苦难的时候一样,选择了沉默。 这是一个男人的故事,这个男人为了报复妻子移情别恋,摇身一变,成了一个纵情享乐的浪荡子;这是一个父亲的故事,他玩世不恭,只因妻子的负心背叛让他伤透了心。 这是一个大哥哥的故事,他殚精竭虑只为了不再步他的父母亲的后尘;这是一个小弟弟的故事,他苦心孤诣只为了有一段和他的哥哥不一样的人生。 这是一个郁郁寡欢的男孩子的故事,他不快乐因为他在一个自杀的国家成长,因为他由一对由于婚姻失败而黯然神伤的父母抚养。 这是外省有教养的大资产阶级消亡的故事,是那些有骑士风度的古老贵族的价值观消逝的故事。 这是一个国家的故事,这个国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成功地吃了败仗却非要别人相信它打赢了,然后又成功地丢掉了它的殖民帝国却依然怡然自得,仿佛这丝毫也不能改变它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这是一个新人类的故事,或者说是一个崇尚君主主义的天主教徒如何变成世界性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拥护者的故事。 这就是我所经历的人生:一部法国小说。 目录 序幕/009 一 折断的翅膀/011 二 消失了的恩典/013 三 突然忆起的往事/016 四 元音,辅音/020 五 被捕花絮/023 六 盖塔利,一九七二年/026 七 人间地狱/029 八 原始的耙子/033 九 一部法国小说/037 十 跟家人在一起/044 十一 独裁统治的结束/047 十二 在成为我的父母之前他们是邻居/051 十三 对朗贝尔一家的新发现/061 十四 供述问题/069 十五 情感的巨大闸口/080 十六 在讷伊消逝的岁月/085 十七 患上幽闭恐惧症/095 十八 法国式离婚/101 十九 范·沃格特的“非A”和弗雷德的“A”/106 二十 拉特尔夫人画的肖像/117 二十一 被遗忘的手指/120 二十二 重返盖塔利/123 二十三 阿尔贝梅特大街/125 二十四 盒式录音磁带/131 二十五 让我得到启发的孩子/135 二十六 科学离题/143 二十七 横穿巴黎/144 二十八 前者的弟弟/153 二十九 可以生活得更好些/161 三十 喂饱的孩子/165 三十一 合法的德堡拘留所/170 三十二 梦幻与谎言/174 三十三 真真假假/179 三十四 第二个父亲/183 三十五 失忆症痊愈/189 三十六 那一天我伤透了妈妈的心/192 三十七 父母亲的财产继承清单/197 三十八 法国梦/201 三十九 有虚构癖的人/203 四十 获释/205 四十一 纽约,一九八一或一九八二年/209 四十二 总结/213 四十三 亚特兰蒂斯的A/215 跋/217 附录 弗雷德里克·贝格伯德访谈录/223 译后记 法国当代文坛绕不过去的“文学现象”/227 试读章节 八 原始的耙子 为什么是盖塔利?为什么我唯一的童年回忆总把我带到巴斯克地区的这幅红白相间的蜃景当中?那里的海风鼓起晾衣绳上夹着的被单,鼓胀的被单宛如一艘一动不动的大客轮上的风帆。我经常对自己说:“我本该在那里生活的。在那里生活的话,我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在那里长大的话,会彻底改变我的一切。”当我闭上眼睛,盖塔利的海水就在我的眼皮底下跳荡,就像从前我打开老家房子的蓝色百叶窗时见到的景象。我透过这扇窗户往外看,我沉浸到过去,好了,我又看见从前的我们了。 一只暹罗猫从车库门那里逃了出来。我们往下朝海滩走去,去那里享用那些用铝纸包着的涂了黄油的香料蜜糖面包,同行的有我哥哥夏尔和我的小姨戴芬娜,她和我们年纪相仿(她是我母亲最小的妹妹)。我们的胳膊下面夹着浴巾。在路上走着走着,越靠近铁路,我的心便跳得越快;担心会与火车相撞,因为父亲在我们这么大的时候就出过这样的事故。那是在_九四七年。当时,他抱着一条皮划艇,小艇被那辆从圣塞巴斯蒂安开来的火车咬住;他在道碴上被火车拖行着,血流不止,胯骨在铁道上开裂,脑颅骨折,骨盆凹陷。从此那里就树起了一块警示牌提醒过路的人:“小心,火车后面可能还有火车。”但是,我的心跳加快还因为我满心希望在那里见到道口看守员的两个女儿:伊莎贝尔和米歇儿·米海依,她们俩的皮肤是金色的,都长着一双碧眼、一口洁白无瑕的牙齿,穿着一身齐膝的牛仔背带裤。外公不喜欢我们频繁地跑去找她们,可是假如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孩子社会条件差,那我又能怎么样呢,这肯定是上帝为了使这个勉强算是公平的人世显得更加公平一些吧。反正,她们的眼里只有夏尔,夏尔却不正眼瞧她们。他走过的时候,她们的眼里就闪烁着喜悦的光芒:“嗨,那个金发巴黎人来了。”戴芬娜无不自豪地问她们俩:“你们还记得我的外甥吗?”夏尔走在我前面往大海延伸的斜坡上,这个碧眼金发王子,这个穿着鳄鱼牌白色翻领运动衫和百慕大短裤的如此完美的小伙子,胳膊下面夹着膨胀的聚苯乙烯材质的冲浪板,在绣球花怒放的露台之间,慢悠悠地朝海滩走去……而后,两个女孩看见骨瘦如柴、蓬头垢面的我跟在后面跑,立刻收起了笑容,我只是在芭嘉黛尔的一场栗子大战中被打碎了门牙的身体虚弱的小丑,粗糙的膝盖上结着紫色的痂盖,鼻子上表皮脱落,手上还拿着新款“皮夫”玩具。见我出现后她们甚至都没有表露出厌恶的神情,可是当戴芬娜跟她们介绍我时说“啊……他是弗雷德里克,是弟弟”,她们的目光便忙别的事情去了。我的脸一直红到了那对从蓬乱金发中伸出来的招风耳的耳根,我一句话都说不出来,我因为害羞,整个人都僵住了。 我的整个童年,都在跟脸红做斗争。别人跟我说话是吗?我的脸上立即布满鲜红的斑块。一个女孩子看着我吗?我的脸蛋变成了红石榴。老师在课堂上向我提问?我的脸马上涨得通红。我竭尽全力地使出一些绝招来消除我的红脸:重系我的鞋带,仿佛身后突然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一样猛然转身,逃之夭夭,用我的头发挡住我的脸,扯我的毛衣。 我一边重系鞋带一边呼吸着湿漉漉的泥土的气味时,米海依姐妹就坐在铁路旁边的白色小矮墙上,在夏天的两场阵雨中间露脸的太阳光下晃悠着大腿。可她们根本就没看我一眼:我以为自己脸红了,实际上脸色苍白。如今,当我再次想起她们对我视而不见时,仍然会使我恼火,我曾经为此伤心、寂寞得要命,怎么想也想不通。我咬着指甲,我那又长又尖的翘下巴,我的大象一样的耳朵和我那瘦骨嶙峋的身材,让我觉得非常难为情,这些都成了学校里同学们的笑料。生活就是一河谷的眼泪,在我一生中的其他任何时刻,我都没有如此柔情缱绻、有如此多的爱需要寄托,这句话没有半点掺假,可是我并不憎恨道口看守员的两个女儿,我哥哥长得比我英俊也不是他的错。伊莎贝尔让我哥哥看她腿上的一块青斑:“你看看,我昨天从自行车上摔下来了,你看见了那个地方吗?喂,你用手指按一下,哎哟,轻点,你把我弄痛了……”米歇儿则向后仰着身子,让她那头黑色的长发倾泻而下,闭上眼睛,就像那些洋娃娃,人们让它们躺下时,它们就闭上眼睛,而让它们坐起来时眼睛又会重新睁开。哦,我的美人儿,要是你们知道我哥哥是多么瞧不起你们,你们会怎么想啊!夏尔想的是当晚又要开始的“地产大亨”游戏,想的是他在和平街和福柯大街上那些被抵押的楼房,他九岁的时候就过上了跟今天一样的生活,他把世界踩在脚底下,让宇宙屈服于他那胜利者的意志,在如此完美无缺的生活中根本没有你们的位置。我理解你们对他的崇拜(人们总追求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因为我当时也跟你们一样崇拜他,我那春风得意的哥哥,做他的弟弟我是如此的自豪,我都愿意跟随他去往天涯海角。“啊,哥哥,比阳光还要珍贵的哥哥”,所以我不恨你们,相反还要感谢你们:假如你们一上来就爱上了我,那我今天还会从事写作吗? 这段回忆自然而然就回来了:你只要一跨进监狱,童年就会浮出水面。原来被我认为是遗忘症的东西也许就是自由。 P33-36 序言 我现在的年龄比我的曾外祖父还要大。在第二次香槟战役中,蒂博·德·查斯泰涅上尉中弹倒下时才三十七岁,那是在一九一五年九月二十五日上午九时十五分,在司瑞普山谷和阿贡森林边缘之间。我想知道更多的细节,只好缠着我的母亲,软磨硬泡地向她提了许多问题。我们家族的这位英雄是个无名小卒。他被安葬在多尔多涅省的小波利城堡(我舅舅家),但我在沃古贝尔城堡(我另一个舅舅家)见过他的一帧照片,照片上的年轻人身着蓝色军服,身材颀长,头上的金发梳理得整整齐齐。蒂博在给我曾外祖母的最后一封信中明确地说,他没有剪开铁丝网开辟一条通往敌人阵地的通道的钳子。他说他的阵地是一片平坦的白垩质土地,不间断的大雨把地面变成了烂泥坑;他还透露,他已经接到了第二天早晨发起进攻的命令。他知道自己马上就要死了,他的绝笔信就像是一部snuff movie——没有经过特技处理、包含有凶杀镜头的恐怖电影。黎明时分,他哼唱着《纪龙德之歌》履行了自己的使命:“为祖国献身,这是最光荣的使命,虽死犹生!”第一百六十一步兵团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不出所料,我的曾外祖父和他手下的士兵被德军的机关枪扫成了肉泥,在氯气中窒息而死。可以说,蒂博是被他所处的等级制度杀害的。他身材高大,长相英俊,正当英年,而法国却命令他为其献身。不,更确切地说,是法国给他下达了杀身成仁的命令,倘若这个假设成立,那他的命运遭际便富有一种奇怪的现实性。就像后来的日本神风突击队队员或者巴勒斯坦的恐怖分子,这位拥有四个孩子的父亲在真相了然于心的情况下以身殉国。这位十字军骑士的后代被迫效仿耶稣基督:为了他人牺牲自己的生命。 我就是这位像十字一样被钉在香槟地区的铁丝网上的英勇骑士的后裔。 后记 法国当代文坛绕不过去的“文学现象” 金龙格 二○○九年十一月二日,在巴黎著名的德鲁昂餐厅,龚古尔文学奖获奖消息发布之后不久,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为主要评委的雷诺多奖也宣布了该奖项的评审结果:四十四岁的法国作家弗雷德里克·贝格伯德凭借《一部法国小说》获此殊荣。这是一部自传性作品,作者在控诉自己在拘留所里遭受的非人待遇的同时,以生动、细致、诙谐、感人的笔触穿插描述了自己童年时期种种非同寻常的经历,深刻地分析了这些不平常的经历对他的一生所产生的重大影响。评委会主席弗朗兹一奥利维埃·吉斯贝尔面对众多记者,一脸严肃地说,他们把该奖颁发给弗雷德里克·贝格伯德,“是为了修正一个不公”。 很显然,他所说的“修正一个不公”包含有两层意思:首先,这是雷诺多文学奖评奖的宗旨,在他们看来,一年当中最优秀的文学作品没得龚古尔奖即是一种“不公”,所以他们颁发雷诺多奖对此进行“修正”,而在此之前,法国作家扬·莫瓦克斯已经在《费加罗报》撰文,呼吁把龚古尔奖授予贝格伯德;此外,这里要修正的“不公”也暗指弗雷德里克·贝格伯德二○○八年一月在巴黎八区被警察逮捕之后,在警察局的拘留室和德堡拘留所里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 实际上,《一部法国小说》在出版之前,书稿的校样传到各路媒体记者的手上之时,就已经掀起轩然大波,作者在披露自己在拘留所里的不公正待遇时,矛头直指巴黎共和国法官让一克洛德·马蓝,因为正是这名大法官下达的命令,贝格伯德的羁押时间被延长,变成了潮湿寒冷、恶臭难闻、惨象目不忍视的“人间地狱”里的行尸走肉,在幽闭恐惧症中遭受了极度的精神摧残。作者在描写这名法官时,说他不懂文学,把作家和作品人物混为一谈,说他长得像色情作家,说他滥用权力,想关谁就关谁,心血来潮的话,随时可以带一支警察冲进他的家里或者出版该作品的格拉瑟出版社……格拉瑟出版社的老总要求作者对这一章节进行删改,因为丑化法官的行为可能引来大祸。这个“自我审查”事件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世界报》以《法官、作者和编辑的剪刀》为题对这一现象提出了批评,因为法国是一个人权国家,公民享有言论自由,作家一向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作家的言论甚至可以左右国事,文学在面对强权的时候怎么能低下高贵的头颅?也有媒体反过来批评作者屈服于权力的时候不够大胆,远不及他在书中提及的那位为法兰西战死的曾祖父和二战中救过数百名犹太人的祖父。 说贝格伯德不够大胆那太冤枉他了,或者说不了解他,或者根本就是“贝格伯德式幽默”。法国另一位曾经荣获雷诺多奖的作家菲利普·克洛岱尔在谈及法国当代文坛现状时曾说,萨特的时代已经过去,以前由于历史上的原因,知识分子起的作用很重要,民众都听知识分子号召,热情高亢地介入政治,发起论战,现在这种时代已经过去,大家的参与感没那么强烈。也许大多数作家都觉得没有“介入”的必要了,法国当代文学都少了一些斗志,作品大都沉醉在自怨自艾中,“围着自己的肚脐眼转圈子”的自我中心主义倾向越来越泛滥,这种倾向让评论家深感失望。当代作家还要不要像萨特那样走上街头,为自由民主振臂疾呼?贝格伯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做了肯定的回答,他已经不止一次走上街头,也不止一次被警察抓过,《世界报》甚至在头版头条报道过他的“鼓与呼”的行为,把他称为“不屈不挠、英勇无畏的人权卫士”。他畏惧强权吗?在《一部法国小说》中,他三番五次地拿法国现任总统萨科齐和他的两任妻子来开涮,在媒体上直言不讳地批评萨科齐的现行政策把法国变成了一个“警察国家”,使人民的自由越来越少,会把法国“引向法西斯主义”。他批评法国,把法国定性为一个“自杀的国家”,一个“奄奄一息、濒临死亡的国家”,一个“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成功地吃了败仗却非要别人相信它打赢了,然后又成功地丢掉了它的殖民帝国却依然怡然自得”的国家。他抨击法国的警察和司法制度,一个公民他一旦落到警察手里,“碰到法官或者警察心情不好,假如你是名人而他们正好想嘲弄你一番,或者只是随心所欲,出于纯粹的虐待狂,因为前一天晚上他们的老婆没把他们操舒服”,那就得到拘留所里住上了;对检察官“不可以有任何的冒犯行为,比如横眉竖眼、清理嗓门、冷嘲热讽”,否则的话你随时都有可能被“消灭”。他要求把“背叛妻子不被报纸刊登照片曝光”、“跟一个妓女睡觉”、“在飞机上抽一支烟或者在电视台演播室喝点威士忌”、“和一些同意冒险不带避孕套的人做爱”、“患上痛苦的不治之症后选择安乐死”、“和一个自己愿意的十六岁女孩上床却不被她在五年之后指控猥亵未成年人”等许多“权利”都写进宪法。他以文字为投枪,用讽刺、滑稽的语言,揭露广告界的黑幕,忠实传述出真实的广告世界,为此付出被公司开除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贝格伯德在批判社会、针砭时弊、挑战权力的同时也不忘进行“自我剖析和自我批判”。 他花天酒地,离经叛道,“五毒俱全”,那个曾以吸毒、酗酒、飙车著称的弗朗索瓦丝·萨冈根本不是他的对手。他被人称做“坏小子”、“挑衅的作家”、“被诅咒的艺术家”、“法国文学捣乱分子”、“2010年代的萨特”等等,是法国当代文坛拥有“头衔”最多的作家,但他毫不隐讳地公开自己空虚而颓靡的生活,他说:“我通常在早上阅读写作,午后才和朋友一起用餐,在四点之前我们已经几瓶酒下肚,然后才开始工作,比方说接洽出版事宜,中间我回家一趟,晚上十点又出门应酬,这便是我可怜巴巴的生活。自从我家的电视机被我丢了出去,我也曾试着待在家里,但差点就憋出神经病。我不能一整天待在屋里围着自己转圈子,自以为是个天才。创作是寂寞的,很容易让人得妄想症,害上偏执狂,觉得全世界都憎恨自己,并开始自我膨胀。就像我,一心一意只想着自己的作品,一个畅销书的作者开口闭口只谈自己。常上谈话性节目的作家,就像被削掉了一块脑子,越来越迟钝,越来越低能,越来越自恋。”“我已经不可救药,已经腐烂,腐烂得就像人们说一颗已经完蛋了的牙齿一样”。他离过两次婚,女儿把他视为将妻子的尸体挂在衣橱里的“蓝胡子”时,他为自己习惯性的移情别恋找到了借口:“不再爱一个人不是罪过,更别说爱一个人”。他那玩世不恭的德性让法国人对他爱恨交加,有人力挺,有人挞伐。《一部法国小说》获奖之后,“倒贝派”抓住他的优裕家境和吸毒来说事,因为他出生于法国巴黎近郊的富人区塞纳河畔讷伊,毕业于培养了无数法国社会精英的巴黎政治学院,这些人在网上留言说,“这是一个一事无成的人的传记,他能得奖只不过他家境比别人好并且有社会关系而已”(实际上贝格伯德并不觉得自己多么有成就,一事无成也没关系,他母亲给他取名叫弗雷德里克,福楼拜的《情感教育》中那个一事无成的人用的就是这个名字),“他只是一个写他的那个阶层生活的吸毒的小资产阶级,一个吸食可卡因的被警方拘捕的瘾君子,还有许多作家比他更有资格获奖,却从来没有人提到”,“看到这个人在媒体上无处不在的嘴脸真烦,他的作品和名字将在五十年后被人忘记”,“雷诺多奖评委也吸毒吗?为一个在衰败中沉沦的瘾君子辩护……对年青一代将造成何等恶劣的影响啊!” 说到对年青一代的影响,没错,确实有一股潮流在推动年轻人阅读贝格伯德的作品。为什么年青的一代会喜欢他?也许他的作品中充满诗意和反抗的因子,也许他揭示的痛苦背后有人性的光辉在闪烁,也许他即使是在痛苦和犯错误的时候也没有忘记对幸福快乐的追寻。旅欧作家颜敏如一针见血地指出,“弗雷德里克·贝格伯德之所以不守规矩又吸引人,是因为他切中时代,诚恳地标榜自己的坏与颓唐。他剖析这一代人:忙于享乐、忙于淫荡,更忙着赚钱与吸毒……他令人感伤的自我鄙视,淋漓地表达了当代人的生命情绪。” 在众多的“挺贝派”看来,一个作家最神奇的地方是他的写作风格,他们坚信,贝格伯德的的确确是一个天才作家:“不知道他那些离奇古怪的念头部是从哪里冒出来的,他的精致生动的文笔,他的幽默,他的冷嘲热讽,他的忧郁悲观,使他的小说成为法国当代文学中的必读作品”。而广大文学评论家也许已经厌倦了当代法国文坛过度的“自我虚构”和死气沉沉的氛围,有人甚至断言法国当代文学死期已近,所以,有评论家在著名的《观点》杂志撰文,欣喜地发现“在一片软弱无力、疲态尽露的当代法国小说中,贝格伯德的书就像一首古怪、刺耳、有趣的乐章”,“我们需要多一些这样的刺激,让读者从无精打采中振奋起来!”在该杂志看来,《一部法国小说》是“一个梦行者创作出的最出类拔萃的小说”。与作者以往的小说不一样,《一部法国小说》得到媒体众口一词的好评。《回声报》评价说:“《一部法国小说》毫无疑问是弗雷德里克·贝格伯德最优秀、最坦诚、最感人的小说。”《摇滚》杂志评论说:“弗雷德里克·贝格伯德摘下了他那讨厌的犬儒主义者的面具,直面自己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所经历的一切。小说既感人肺腑,又使人恼火”。“使人恼火”的也许是作者那些挑衅性的文字,因为《快报》也认为这部小说中那些“挑衅性的字眼”使作品失色不少,但该作品更值得肯定,因为它“包含许多美不胜收的章节,精致优美的文笔、充满诗意的文字……以及完好无损的幽默使作品大放异彩”。有评论家甚至认为这部小说可以比肩代表萨特最高艺术成就的《文字生涯》,两位作家在追忆童年生活时都以成熟的作家的眼光去透视过去的经历,不难看出两位作家的内心世界都是同样的丰富多彩,他们的语言同样诙谐幽默、妙趣横生、耐人寻味,两部作品都闪烁着哲理和智慧的光芒,童年的创伤性经验对于作家造成的巨大影响也同样在两部作品中得到了印证。 《一部法国小说》二○○九年八月底在法国出版,到年底短短四个月销量突破二十万册,成为二○○九年法国最畅销的图书之一(名列第十二位)。二○一○年八月该书又出版了袖珍版,从一本畅销书变成了一本“常销书”。法国著名作家、二○一○年度龚古尔奖得主米歇尔·维勒贝克还为袖珍版撰写了序言,维勒贝克认为这部作品最优秀的品质是它的“坦诚”,“一本如此袒露心扉的书完全可以引领读者对人性进行真正的挖掘”,“阅读自传作品的乐趣几乎与阅读小说相反,读者绝对不会沉迷于作者的那个世界,在阅读一部自传作品的时候永远也不会忘记自己,阅读者会与作者进行对照、比较,逐页核实那些属于人类共性的地方”,维勒贝克觉得作者教女儿打水漂的“跋”是《一部法国小说》中写得最美的部分,因为它让人明白了童年是人的一生中真正幸福的时光。 雷诺多奖是法国最重要的文学奖之一,其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媒体的关注度绝不亚于龚古尔奖。获奖之后,贝格伯德也按捺不住自己的兴奋之情。他说自己“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我写作并不一定是为了获得我的同行们那样的奖励,可是得了奖依然很开心,这是一项大奖,塞利纳、佩雷克都曾获此殊荣。获奖的作品都是如此美丽伟大,而现在我的名字将和那些伟大作家的名字并列在一起……我觉得自己都快哭出来了”。这的确不是一般的奖项,埃梅、塞利纳、阿拉贡、布托、勒克莱齐奥、克洛岱尔都是从这个奖开始走向世界并享誉世界文坛的。“如果把获雷诺多奖的作品同获龚古尔奖的作品作一比较,那么前者往往比后者更优秀。”龚古尔奖评委、老作家米歇尔·图尔尼埃似乎更偏爱雷诺多奖,从另一个方面也印证了该文学奖获奖作品的优秀品质。贝格伯德的获奖意味着他已经跻身于当代著名作家之列,他的特立独行更使他成为法国当代文坛一个绕不过去的“文学现象”。虽然媒体认为《一部法国小说》是他最好的作品,但我们还是期待他有更多更优秀的作品问世。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个梦行者创作出的最出类拔萃的小说。 ——《观点》杂志 无疑是弗雷德里克·贝格伯德最优秀、最坦诚、最感人的小说。 ——《回声报》 精致优美的文笔、充满诗意的文字……以及完好无损的幽默却使作品大放异彩。 ——《快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