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彻·斯托夫人编著的《汤姆叔叔的小屋》既描写了不同表现和性格的黑奴,也描写了不同类型的奴隶主嘴脸。它着力刻画了接受奴隶主灌输的基督教精神、逆来顺受型的黑奴汤姆;也塑造了不甘心让奴隶主决定自己生死的具有反抗精神的黑奴,如伊丽莎和她的丈夫乔治·哈里斯。同时,也揭示了各种类型的奴隶主的内心世界和奴隶主不完全相同的表现。这本书通过对汤姆和乔治·哈里斯夫妇这两种不同性格黑奴的描述,告诉读者:逆来顺受、听从奴隶主摆布的汤姆难逃死亡的命运,而敢于反抗敢于斗争的乔治夫妇得到了新生。
《汤姆叔叔的小屋(插图·中文导读英文版)》采用中文导读英文版的形式出版。在中文导读中,尽力使其贴近原作的精髓,也尽可能保留原作的故事主线。读者在阅读英文故事之前,可以先阅读中文导读内容,这样有利于了解故事背景,从而加快阅读速度。
比彻·斯托夫人编著的《汤姆叔叔的小屋》,是19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巨著之一,被誉为“影响美国历史进程”的经典著作。奴隶主谢尔比为了还债,决定卖掉两个奴隶。一个是汤姆,他忠心耿耿,全身心维护主人利益;另一个是哈里,他的母亲是一个不愿被主人任意摆布的奴隶。当哈里的母亲偶然听到主人要卖掉汤姆和哈里后,就连夜带着儿子逃亡并与丈夫汇合,在废奴人士的帮助下,他们历经艰险,终于成功逃到加拿大。而故事的主人公汤姆的命运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他从小就被奴隶主灌输敬畏上帝、逆来顺受、忠顺于主人这类的基督教说教,甘愿听从主人摆布;他知道并帮助哈里一家逃走,但他自己却没有逃跑,几经辗转,最后被奴隶主们活折磨而死。本书既描写了不同表现和性格的黑奴,也描写了不。同类型的奴隶主的嘴脸。《汤姆叔叔的小屋(插图·中文导读英文版)》一经出版,很快就成为当时最受关注和最畅销的文学作品,在当时的美国社会背景下,不失为引发、推动废奴运动的巨力之作。该书问世至今已被译成世界上几十种文字,曾经先后几十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卡通片等。
无论作为语言学习的课本,还是作为通俗的文学读本,《汤姆叔叔的小屋(插图·中文导读英文版)》对当代中国的青少年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为了使读者能够了解英文故事概况,进而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水平,本书在每章的开始部分增加了中文导读。同时,为了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书中加入了大量的插图。
第一章 介绍一位仁慈的人
在二月的一个下午,两位先生坐在肯塔基州的一间客厅里交谈。
谢尔比先生说:“就这么安排这件事吧,汤姆稳健、诚实,是个不一般的黑奴,到哪儿都值钱。如果你还有良心的话,就应该让他抵掉剩下的所有债务。”
黑利说:“这件事实在是有点为难,除非你能在汤姆之外再搭上个男孩或女孩。”
谢尔比说:“没有多余的人了。而且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我才卖黑奴的。”
这时门开了,进来一个四五岁、有四分之一黑人血统的小男孩。他非常漂亮可爱,如丝般的黑发卷曲地垂在带着酒窝的脸上,一双黑亮的大眼睛从浓密的长睫毛下朝外看着。
黑利说:“这个小东西是个好货色,搭上他我就了结这笔债务。”
这时门又开了,进来一个二十五岁左右的年轻女人。只要看一眼就可以确定她是孩子的母亲。主人让她把孩子带出去。
黑利赞羡地说这是个好东西,把这个女人卖到奥尔良去他会发财的。谢尔比冷冷地说他不想在她身上发财,就算按她的重量给金子也不卖。
黑利说:“那总得把小男孩给我吧,我已经让了很多了。”谢尔比说他心太软,不忍心看人把孩子从他母亲身边带走。
黑利说他完全了解这种性质的事,他经营生意的时候一般很注意避免这种局面。他建议谢尔比让那女人离开一阵子,等事情办妥了再让她回来。
谢尔比先生厌恶地耸了耸肩。在他俩各自思考片刻之后,黑利问这事怎么办。谢尔比说他需要跟妻子商量一下,晚上六点到七点时再给他答复。
也许蓄奴制最温和的形式就出现在肯塔基州,任何人在参观了这里的一些庄园后,都会觉得这种制度也许还行。谢尔比先生是个善良的人,庄园上的黑人都过得不错。然而他做投机生意亏了很多钱,他的债据大量地落在了黑利手中。
且说伊莱扎走近客厅门时,偷听到了奴隶贩子要买她的儿子。她向女主人哭诉说老爷要把她的孩子卖掉,‘女主人安慰她说这种事情是永远不会发生的。
第二章 母亲
伊莱扎从小由女主人抚养,具有四分之一黑人血统,天生的风度加上炫目的美丽使她身上有一种特殊的优雅气质。一个名叫乔治·哈里斯的具有二分之一黑人血统的青年和她结了婚,他非常聪明、有才能,是邻近庄园的奴隶。
年轻人在一家麻袋厂工作,灵巧聪明,发明了一架用来净麻的机器,这显示了他在机械方面的天才。他外表英俊,举止文雅有礼貌,大家都喜欢他。但是这些优秀的品质在他的主人眼里却是那么刺眼。他的主人不能容忍一个奴隶比自己更能干,于是强行把他带回去,让他干农场最下贱的苦工。乔治心里很火,但是无法抗拒。
这时,他遇到了他的妻子,并结了婚。谢尔比太太非常赞成这桩婚事,很高兴自己的心腹女仆跟一个一切方面都跟她很般配的人结合在一起。
有一两年的时间伊莱扎经常能和丈夫在一起,除了两个婴儿的夭折,没有什么来破坏他们的幸福。但是在小吉姆出生后,她又恢复了平静。 第三章 丈夫和父亲
谢尔比太太出门了,伊莱扎闷闷不乐地看着马车远去。突然乔治来找她,她把他拉到她的小屋,让他看吉姆。
乔治却悲愤地告诉伊莱扎他希望儿子和自己都不曾出生。伊莱扎被吓到了,问他怎么回事。乔治说他的生活除了痛苦什么也没有,虽然他努力干,努力学,但是都没有用,还不如死了好。伊莱扎劝乔治要忍耐。乔治说他一直在忍耐,但是情况越来越糟,他不能再忍受下去了。伊莱扎很悲伤地说她认为一定要服从于老爷和太太,不然就不能成为一个基督徒了。乔治说老爷和太太对她一直很好,她这样做还有道理。但是他的主人对他只有虐待,他为什么还要忍耐。他心里充满了愤怒,无法再相信上帝。
而且现在他的老爷居然让他在农庄里再娶一个女人。伊莱扎天真地说他已经和她结婚了,牧师给他们结的婚。乔治愤愤地说奴隶是不能结婚的,这个国家见鬼的法律就是这么规定的。
乔治对伊莱扎说他要走了,到加拿大去,等他到了之后会把她和孩子赎出来的。伊莱扎十分担心,但乔治心意已决。他俩沉默地站着,辛酸地哭泣,然后道别。
第四章 在汤姆叔叔的小屋的一晚
汤姆叔叔的小屋是栋小木屋,前面有一个整齐的园子。走进屋子,厨师克洛大婶正在给“她的老头”做饭,她有着一张圆圆的黑里透亮的脸,脸上满是知足的笑容。在屋角的一张长凳上,两个小男孩摩西和彼得正忙着看小妹妹学走路。一张桌子上铺着桌布,上面放着杯碟。桌旁坐着汤姆叔叔,他是个魁梧、健壮的人,脸上有种严肃、稳重、通情达理的表情。此刻他正在往石板上抄字母,乔治少爷正在指导他。乔治是个聪明的十三岁的孩子,晚上来这儿教汤姆叔叔写字。
乔治对克洛大婶说他饿了,克洛大婶很快就端上一个烤得很精致的糕饼。对于食物她一向是十分拿手的,方圆十里也没有比她更棒的厨师了。克洛大婶说少爷应该回去跟夫人老爷们一起吃。乔治把嘴巴塞得满满的,说自己知道哪里的东西最好吃。这话让克洛大婶很是受用。
乔治注意到角落里两双饥饿的眼睛在盯着他们,就掰下一大块饼给摩西和彼得。克洛大婶烤好一大堆饼后,把小女儿抱进来交替地往她和自己嘴里放吃的,并不时分给摩西和彼得些饼。这两个小男孩非常调皮,克洛大婶教训了他们两句,但是他们反而更开心了,屋子里充满了笑声。
克洛大婶让两个孩子睡觉,但是两个孩子觉得没玩够,想要开会,这得到了乔治的支持,克洛大婶只好同意了。他们用木桶和木板做了几个凳子,就开始召集人了。人们聚在这个小屋里,聊天、唱诗,好不快活。
在主人的厅堂里,黑利和谢尔比正在签契约。谢尔比把钱和契约推到奴隶贩子面前。黑利把钱数了一遍,就在契约上签字了。谢尔比如释重负。
P1-32
比彻·斯托夫人(Harriet Beecher Stowe,1811—1896),美国19世纪最著名的女作家。
1811年6月14日,比彻·斯托夫人出生在美国的康涅狄格州。她的父亲是著名牧师革曼·比彻。幼年时,她因父亲的关系颇受加尔文教派影响;青年时,因叔父萨缪尔·福特的影响接受了自由主义信仰。1836年,她与父亲所在的神学院的C.E.斯托教授结婚。其间,她访问了美国的肯塔基州,目睹了那里奴隶的生活,这为她后来的小说提供了素材;她又受到父亲学校中强烈的反奴隶制情绪的影响,这种情绪成了她日后小说创作的基调。1850年,她随丈夫迁至缅因州,那里关于反奴隶制的讨论使她无比激动,这部被誉为“影响美国历史进程”的经典著作《汤姆叔叔的小屋》(1852)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版的。《汤姆叔叔的小屋》一经出版就受到广大反奴隶制人士的热烈欢迎,并在美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为了反驳保奴隶制势力的攻击,1853年她出版了《(汤姆叔叔的小屋)题解》,引用法律、法院档案、报纸和私人信件等大量材料证明她的小说所揭露的事实。之后,她陆续出版了《德雷德,阴暗的大沼地的故事》(1856)、《奥尔岛上的明珠》(1862)、《老镇上的人们》(1869)、《粉色和白色的暴政》(1871)、《我妻子和我》(1871)、《棕榈叶》(1873)以及一些宗教诗等。
斯托夫人一生著作颇丰,然而让她名垂千古的还是被认为“美国南北战争的导火线之一”的《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巨著的产生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斯托夫人对奴隶悲惨命运的了解以及她坚定的反奴隶制的态度是密不可分的。她在辛辛拉提市住了18年,与南部蓄奴的村镇仅一河之隔,这使她有机会接触到一些逃亡的黑奴。奴隶们的悲惨遭遇引起了她深深的同情。她本人也去过南方,亲自了解了那里的情况。她对美国的蓄奴制所产生的把黑奴当成没有灵魂的牲畜肆意虐待和进行买卖的行为深恶痛绝。1850年,美国联邦议会又通过了《逃奴法案》,规定任何人不得收留逃奴,自由州的居民如协助逃奴,将受到法律制裁。这部法律的通过无异于在美国全境以法律形式承认了黑奴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而当时相当一批北方的政界与宗教界的领袖竟然为这一法案辩护,认为为了维护联邦统一,不致分成南北两个国家,这个法案是十分必要的。这使得斯托夫人更为愤怒。她认为只有不了解蓄奴制真相及其残酷性的人才会为蓄奴制与《逃奴法案》进行辩护,于是决心通过文学的形式,把蓄奴制的这种骇人听闻的罪恶公诸于世。她心目中的读者主要是北方信奉基督教的白人,她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使他们同情并支持废除奴隶制的斗争。《汤姆叔叔的小屋》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出来的。此书于1852年首次在《民族时代》刊物上连载,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受到了人们的热烈欢迎,仅第一年就在美国国内重印了100多次,销售超过30万册。评论界认为这本书在启发民众的反奴隶制情绪上起了重大作用,被视为美国南北战争的起因之一。林肯总统后来接见斯托夫人时戏谑地称她是“写了一本书,酿成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这一句玩笑话充分反映了《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长篇小说的巨大影响。著名诗人享利·华兹华斯·朗费罗称该书是“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胜利”。
在中国,《汤姆叔叔的小屋》同样是最受广大青少年读者欢迎的经典小说之一,同时它还是第一部被译成中文的美国小说。目前在中国出版的各类版本总计不下百种。目前,在国内数量众多的《汤姆叔叔的小屋》书籍中,主要的出版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中文翻译版,另一种是中英文对照版。而其中的中英文对照读本比较受读者的欢迎,这主要是得益于中国人热衷于学习英文的大环境。而从英文学习的角度上来看,直接使用纯英文的学习资料更有利于英语学习。考虑到对英文内容背景的了解有助于英文阅读,使用中文导读应该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也可以说是该类型书的第三种版本形式。采用中文导读而非中英文对照的方式进行编排,这样有利于国内读者摆脱对英文阅读依赖中文注释的习惯。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决定编译《汤姆叔叔的小屋》,并采用中文导读英文版的形式出版。在中文导读中,我们尽力使其贴近原作的精髓,也尽可能保留原作简洁、精练、明快的风格。我们希望能够编出为当代中国读者所喜爱的经典读本。读者在阅读英文故事之前,可以先阅读中文导读内容,这样有利于了解故事背景,从而加快阅读速度。同时,为了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书中加入了大量的插图。我们相信,该经典著作的引进对加强当代中国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的人文修养是非常有帮助的。
本书主要内容由王勋、纪飞编译。参加本书故事素材搜集整理及编译工作的还有郑佳、刘乃亚、熊金玉、赵雪、李丽秀、熊红华、王婷婷、孟宪行、胡国平、李晓红、贡东兴、陈楠、邵舒丽、冯洁、王业伟、徐鑫、王晓旭、周丽萍、熊建国、徐平国、肖洁、王小红等。限于我们的科学、人文素养和英语水平,书中难免会有不当之处,衷心希望读者朋友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