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煮酒说水浒(升级版)
分类
作者 沈家仁//沈忱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煮酒说水浒(升级版)》集沈家仁和沈忱两位学者二十多年来研究《水浒》之大成,代表了当今《水浒》研究的趋势。全书从各个方面对《水浒》进行剖析,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品经典,以小说论文化,以文化谈社会。它穿透民间流传迷雾,还原《水浒》创作真相。它还从人物、艺术、语言等多个方面对《水浒》进行了细致入微的透视和分析。作者以简洁明快之笔触,摹画出一个真实的《水浒》,既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又避免了一般学术著作的枯涩之气。该书绝大部分文章均采用一事一议的写法,生动风趣,同时又紧扣《水浒传》的本体研究。

内容推荐

《水浒》乃天下第一奇书,它再现了北宋末年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画卷和梁山泊众英雄谱就的悲情壮歌。其构思之新奇、语言之精粹、内容之丰富、人物之众多、气魄之恢弘、影响之深远,在我国古典小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水浒》历来备受文人关注,李贽称之为“宇宙内五大文章”之一,金圣叹称之为“六大才子书”,是一部堪比史家绝唱的鸿篇巨制。《煮酒说水浒(升级版)》是作者沈家仁和沈忱二十多年来对《水浒》的研究成果,全书笔触简洁明快,采用一事一议的写法,内容生动风趣,为读者摹画出了一个真实的《水浒》。

目录

开卷解谜

 1.《水浒》作者之谜

 2.《水浒》续书种种

 3.有趣的《水浒》外译本

 4.《水浒》人物知多少

 5.《水浒》人物趣谈

 6.《水浒》里写了多少计

 7.《水浒》里的梦

 8.《水浒》奇在哪里

 9.梁山好汉的绰号

 10.梁山为何只有一百零八将

 11.梁山上为何没赵姓

百家争鸣

 12.王进老娘旅途为何患病

 13.阮氏三雄还有兄弟吗

 14.生辰纲在哪里被劫

 15.真正押送和劫生辰纲的人

 16.吴用焉能不认识宋江

 17.宋江的哥哥和老婆

 18.武大、炊饼及其他

 19.西门庆也有好拳脚

 20.神奇的蒙汗药

 21.梁山六绝

 22.宋江装疯为何败露

 23.砒霜·水银·鸩酒

 24.江州的鱼宴为何使宋江腹泻

 25.安道全治痈疽

 26.无为军在哪里

 27.李逵生来非莽汉

 28.浔阳江张顺早生

 29.北宋人怎么唱出南宋的曲

 30.“河北三绝”指谁

 31.南丰还是安丰

 32.闲话宋徽宗

 33.张天师及罗真人

 34.毒箭与二陈汤

 35.《水浒》里的酒器

 36.刺配与文身

 37.是文人还是文盲

 38.这梁山泊怎么不冻冰

 39.凭什么拉白胜入伙?

 40.莫名其妙的重逢

煮酒说人

 41.梁山三寨主

 42.罪不当诛的王伦

 43.宋江与岳飞

 44.李忠的“啬”

 45.小人陆谦

 46.说李小二

 47.柴进纳士也因人而异

 48.唐牛儿和郓哥

 49.王婆的“茶”

 50.何九叔的“精”

 51.武松性格试议

 52.一个不戴头巾的男子汉

 53.他就是会施恩

 54.施恩的“怕”

 55.李逵的跪拜

 56.李逵有五怕

 57.李逵的真与假

 58.宋江与孔方兄

 59.宋江的跪拜

 60.闲通判不“闲”

 61.杨雄的“软”

 62.石秀的“狠”

 63.石秀的“精细”

 64.石秀的“无畏”

 65.扈三娘为何一言不发

 66.朱仝的气量

 67.《水浒》三淫妇

 68.吴用有时也无用

 69.蒋门神的冤屈

 70.女汉子顾大嫂

 71.晁盖之死的几个为什么

 72.连环马是施耐庵破的(新增)

 73.孙立为什么排出了天罡星?(新增)

品酒赏艺

 74.鲁提辖的仗义

 75.鲁提辖的计谋与拳法

 76.鲁智深与酒

 77.“风雪山神庙”之山神庙

 78.“火”的艺术内涵

 79.“风雪山神庙”中的巧合

 80.一刀一境界,一枪一精神

 81.“智取生辰纲”前的准备工作

 82.“智取生辰纲”中的山歌

 83.吴用与杨志斗智

 84.生辰纲为何被劫

 85.劫取生辰纲的动机何在

 86.施耐庵笔下的老虎

 87.武松的防身武器

 88.哨棒有多长

 89.李逵斗张顺:平手

 90.题字暗藏玄机

 91.全诗都是荒唐言

 92.韵文、诗词、山歌的妙用

 93.卢俊义的专横

 94.精彩的第一笔

 95.《水浒》中的同与异

 96.意境不凡的《水浒》

 97.《水浒》的人物语言

 98.写状写声之妙

 99.《水浒》心理描写四法

 100.《水浒》里的夸张

随笔杂说

 101.金圣叹批改《水浒》功大于过

 102.《水浒》与《红楼梦》

 103.水浒英雄并非都是逼上梁山的

 104.《水浒》的隐退思想

 105.梁山英雄排座次的原则

 106.梁山地区不可能成为宋江义军的根据地

 107.梁山英雄全伙受招安责任在谁

 108.《水浒》改编的得与失

试读章节

1.《水浒》作者之谜

《水浒》的作者是谁?凡是接触过《水浒》的人,都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是施耐庵,或日施耐庵、罗贯中合著。可奇怪的是,施耐庵这位主要作者的名字却不见于正史。任何一本介绍’《水浒》的书(包括文学史),在谈到施耐庵时,不是说“生平不详”,就是说“目前我们知道的不多”,或曰“缺乏可靠的记载”,等等。但是另一方面,现存的其他资料又是五花八门。所以,历代学者见解纷纭,《水浒》作者到底是谁,至今尚无定论。

正因为《水浒》作者是谁还是个谜,目前谜面答案就有多种:一种观点认为历史上本无施耐庵其人,古来《水浒》署名为施耐庵著,乃他人托名。胡适先生说施耐庵大概是“乌有先生”,是明代中叶一位文学大家的假名(见《中国章回小说考证》一书);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水浒》原为简本,明代有人演绎为繁本,遂托名施耐庵。谁托名?又有两种观点:《水浒》成书先后经历三百余年,它由民间流传、说书艺人及杂剧作者创作、文人加工而成,它是“经过很多人、很长时期、很多次修改才完成的”,“是世世代代书会才人和民间艺人的创造性劳动的结晶”,这就是说,《水浒》是由集体创作而托名施耐庵刊行的;另一种观点认为施耐庵是明代官僚政客、武定侯郭勋的托名,这是因为嘉靖年间郭勋的刻本,是《水浒》最早的版本。

另一种观点认为《水浒》作者是施耐庵和罗贯中两个人。这是因为现存古本《水浒》的作者大都是这样写的:“钱塘施耐庵本、罗贯中编次。”还有一种说法是前七十回为施耐庵所写,后五十回为罗贯中续作。

1982年罗尔纲先生在《水浒真义考》一文中提出了另一种新见解:《水浒》的作者是罗贯中。又有人将《三国演义》和《水浒》对比研究,认为刘备像宋江、张飞像李逵、诸葛亮像吴用,等等,故此二书同出一人之笔。

前几年在江苏省兴化县找到一份施耐庵家谱,或许说明施耐庵是有其人的,是兴化人;而古本《水浒》上又说“钱塘施耐庵”,钱塘是今天的杭州,那么,施耐庵就应该是浙江杭州人;还有人认为他是江苏大丰县人。正因为籍贯分歧,论者相互抵牾,互难成立,所以这又是一个谜。

然而在民间,特别是在江苏苏州、兴化一带,有关施耐庵的传说特别多。说施耐庵是苏州人,是孔子弟子施之常的后裔,生于元成宗元贞二年(公元1296年),自幼聪明好学,才气过人。三十六岁进京应试,得中辛未榜进士,并结识了同榜得中的刘伯温,两人相处投契。后施耐庵调任钱塘县尹,由于不愿意昧心事权贵,两年后愤然辞官,回到故里开学馆教书,并开始创作梁山故事。刘伯温当了朱元璋的军师后,多次邀请施耐庵出来协助朱元璋。为了避开朱元璋的纠缠,完成自己写书的夙愿,施耐庵又搬到地方偏僻、交通不便的兴化隐居著书。元至正二十八年,施耐庵写完《江湖豪客传》(即《水浒》),很快被传抄到社会上去。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冬,抄本传到朱元璋手中。朱元璋因多次邀请施耐庵出山不从,看了《江湖豪客传》后很生气,当即批示:“此倡乱之书也。是人胸中定有逆谋,不除之贻患。”施耐庵因而被捕入狱。由于刘伯温多方周旋,施耐庵才免于一死。但一年多的牢狱生活,使他在精神上、肉体上都受到了很大的摧残,回归途中又染疾病,只得暂住淮安。明洪武三年春病逝于淮安,终年七十五岁。施耐庵死后,其弟子罗贯中将施耐庵的遗作加以整理、增删成书出版。故后人日:《水浒》是施耐庵本、罗贯中编次。

2.《水浒》续书种种

与《红楼梦》一样,《水浒》自问世以来续书纷纭,人们以各自的好恶增补这部名著。其中,有的续书写得很是不错,也算是“流芳千古”。

续书中的佳作要数明代陈忱的《水浒后传》。全书四十回,主要描写了宋江、吴用死后,其余幸存者在北宋朝廷的压迫和外族侵略下再度起义,一部分随混江龙李俊出海,一部分参加了抗金斗争,失败后,也都出海与李俊会合,据暹罗(即今泰国)称王、为官。小说继承原作中好汉们不畏强暴、为民伸张正义、敢于斗争的传统,歌颂了他们的英雄主义,同时还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农民起义的同情。《水浒后传》里的人物,大都保持了原作原有的性格和面貌,语言也通俗流畅。

续书中的主旨和原作截然不同的是清代俞万春的《荡寇志》及清代介石逸叟的《宣和谱》。《宣和谱》又名《翻水浒》,顾名思义,即推翻《水浒》,共二十回。主要写《水浒》中曾出现,但没参加梁山起义或与梁山好汉作对的人,如王进、栾廷玉、扈成等人。这些人被描述成响应朝廷号召的义士,他们自愿组织起一支武装,最后围剿梁山泊,杀尽水浒英雄。《荡寇志》又叫《结水浒》,是以《宣和谱》为蓝本发挥而成,意为“扫荡梁山贼寇记事”。全书七十回(附结子一回)。小说从原作排座次后写起,到朝廷派三路大军与地方武装一起荡平梁山贼寇为止。作者在小说中针锋相对地制造出一些能制服梁山好汉的官员、能人。比如梁山上有个神行太保戴宗,他就制造出了一个比戴宗走得更快、施法时脚踏风火轮的康捷;梁山上有打虎英雄武松,他就写了一个比武松还勇猛,能打死独角神兽的唐猛。反正他制造出的官员、能人,总比梁山某某好汉厉害得多,于是梁山好汉个个都惨死在他们手下。在我国小说史上,《荡寇志》可算是翻案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当然,《荡寇志》在人物塑造、行文布局、造语设景上都有可取之处。鲁迅先生曾评之曰:“在纠缠旧作之同类小说中,盖差为佼佼者矣。”  P3-5

序言

此书堪可“导读”《水浒》之奇

——代序

石麟

研究中国古代小说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的方法有多种,角度也有多重。但是,最常见的角度无非是文献的、文学的、文化的。沈家仁、沈忱父子合著的《煮酒说水浒》一书,应该说是这三种角度的综合。

从文献的角度去考证《水浒传》的作者之谜、续书种种、外文译本等问题,可以看出作者的学术功底;从文学的角度去分析《水浒传》人物、情节、思想内涵、艺术成就,可以看出作者的理论素质;从文化的角度去辐射《水浒传》所描写的名物知识、典章制度、社会风俗,可以看出作者的生活视野。

读了《煮酒说水浒》以后,对于以上三方面的感觉越来越强烈,带着这种强烈的感知,当我们进一步了解沈氏父子以后,就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他们这种深厚的学术功底、高度的理论素质、广阔的文化视野的形成并非一曝十寒,也不是一蹴而就。

成功的果实,总是为勤奋者准备的。

沈家仁先生现年七十七岁,江西九江人。1963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学院中文系。是中国《三国演义》《西游记》学会会员,中国《水浒》学会理事。在学生时代及江西省话剧团工作期间,他就撰写了大量的电影、戏剧评论,并对《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古代小说名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认真阅读原著并收集资料,写读书笔记。1978年,沈先生开始将他的笔记整理成短文陆续发表在全国数十家报刊上。《南昌晚报》《南宁晚报》《贵阳晚报》以及《健康之友》等报刊均曾为其开辟专栏。其中,他的短文《“水浒”人物知多少》曾被《文学报》《羊城晚报》等二十余家报刊转载。此外,还有一些论文发表在《争鸣》《宁夏教育学院学报》《大庆师专学报》《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甘肃社会科学》等刊物。其中,《金圣叹是封建反动文人吗》一文,于1986年被《文汇报》摘录,并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如果要给沈先生的成果算一个总账,则他先后发表的中国古典小说研究文字接近一百万。

沈家仁先生的公子沈忱(灿烂海滩)出生于1967年,自小得益于父亲的熏陶,对《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小说名著尤有兴趣,作研究笔记已近三十年。作为一位中年学人,他不求闻达,不计名利,潜心于研究,终成著名文史学者。自2006年至今,沈忱出版的著作有《煮酒品三国》、《三国,不能戏说的历史·诸侯》、《三国,不能戏说的历史·英雄》、《告诉你一个真三国》、《智者千虑诸葛亮》、《那时英雄——正说三国名将》、  《三国不是演义》、《我是曹操——乱世英雄的传奇经历》、《三国谋士今日观》等。  看了沈氏父子的学术简介,我们才知道什么叫做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也才知道什么叫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这次出版的《煮酒说水浒》是沈氏父子增订后再版的一部力作。由于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高度的理论素质、广阔的文化视野的综合作用,使得这部力作具有了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三结合的特殊效果。

学术性体现在哪里?一个“新”字可以概括。新的观点、新的角度、新的统计、新的结论,如“《水浒》人物知多少”、“李逵的真与假”、“《水浒传》奇在哪里”“精彩的第一笔”“《水浒》心理描写四法”等篇足以证明。且看“《水浒》人物到底有多少?”一文:“1981年,我曾用了三四个月的时间,对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出版的一百二十回《水浒全传》,进行了全面、仔细地阅读,并做了详细的记录。在人物方面,我记录了每一回出场的人物及书中点到但未出场的人物。除去丫鬟、士兵、喽啰等‘龙套’外,最后的统计结果是:有名有姓的人物577个;有姓无名的人物99个;有名无姓的人物9个;无名无姓,但对故事情节发展有一定作用的人物40个。加起来一共写了出场人物725人,另外书中提到但未出场的人物还有一百零二人,总共为827人。”这样一种做法,似乎有点“笨”,但是,学术研究就是需要这样的老老实实的做法,而不能有丝毫的投机取巧。其实,中国历史上这样的“笨蛋”不胜枚举,从左丘明到纪晓岚,那名单,将是长长的一串。

知识性体现在哪里?一个“博”字可以概括。书本知识、社会知识、自然知识乃至于极其细微的日常生活的知识点,作者都不放过。这些,在“砒霜·水银·鸩酒”、“神奇的蒙汗药”、“《水浒》续书种种”等篇中均可窥其端倪。例如:“蒙汗药乃是用曼陀罗花制成。曼陀罗又名风茄儿、洋金茄花、山茄子,产于我国西南各省。为一年生草本,高四五尺,茄叶互生,卵圆形,端尖,边缘呈不规则波状分裂。夏秋间开花,花紫色或白色,有漏斗形三合瓣花冠,边缘五裂,果实为卵圆形,有不等长尖刺,熟时四瓣裂开。叶、花和种子含茛菪碱、东茛菪碱等成分,具有麻醉、镇痛作用。现用曼陀罗制成的洋金花制剂,多用于手术麻醉。用曼陀罗制成蒙汗药,是何人何时发明,尚不知。但古书中有关此药的记载颇多。”明白了这样的知识点,读起《水浒传》来,是否会更加胸有成竹呢?更有甚者,作者还指明了“蒙汗药”的解法:

解药之法,清人程衡在《水浒注略》中介绍“急以浓甘草汁灌下,解之。”这个说法,也是有根据的。孙思邈《千金方》中说:“甘草解百药毒。”李时珍说得更清楚:“菓中有东茛菪,叶圆而光,有毒,误食令人狂乱,状若中风,或吐血,以甘草煮汁服之,即解。”孙二娘用的解药即可能就是甘草汁。只不过《水浒》未点明,故弄玄虚而已。  具备这些知识,读《水浒传》就更为有趣了。说到一个“趣”字,我们不得不专门谈论一下《煮酒说水浒》的“趣味性”。诸如“梁山六绝”、“李逵有五怕”等篇,都是显得特别趣味盎然的。你看:“黑旋风李逵是一位威丧敌胆的莽撞英雄。每次打仗,脱的赤条条,两手握两把板斧,大吼一声冲入敌阵,乱砍乱杀,不怕刀枪箭矢,不怕敌众我寡,无所畏惧,勇往直前,英勇无比。不过,就是这么一位莽汉,其实他也有五怕。”那么,据沈先生看来,李逵有哪“五怕”呢?曰:一怕戴宗,二怕罗真人,三怕张顺,四怕燕青,五怕焦挺。至于黑旋风为什么对这五个人产生恐惧感,那就请你自己去看沈先生的分析吧!总之,那是一个趣味盎然的知识天地。

其实,笔者以上将《煮酒说水浒》中的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分开来举例说明是很不科学的做法,在该书中,这三者之间往往是水乳交融的。笔者这样做,实在是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

除了以上三大特点以外,这本专著中还有许多让我们不得不刮目相看的地方。譬如作者对《水浒传》中“小人物”(次要人物形象)陆谦、李小二、唐牛儿、郓哥、王婆、何九叔的评价,可谓洞幽烛微;譬如作者联系其他文学作品来评价《水浒传》,这就牵涉到了《金瓶梅》《说岳全传》《红楼梦》等书;譬如作者选择一些民间传说故事来补充评论《水浒传》的文化厚度,这在“宋江的哥哥和老婆”、“阮氏三雄还有兄弟吗”等篇中卓有反映;譬如作者读书之细,堪称细入毫发,如“哨棒有多长”、“《水浒》人物趣谈”等篇堪为代表,尤其是后者,竟然一口气说出了许多个《水浒》人物身上的“最”;譬如作者还善于从冷僻处发现问题,这在“梁山上为何没有赵姓”、“梁山英雄排座次的原则”等篇中反映得非常明显。尤有甚者,作者还对《水浒传》成书过程中形成的某些不合情理的地方提出了质疑,读一读“梁山好汉的绰号”、“北宋人怎么唱出南宋的曲”、“吴用焉能不认识宋江”等篇,我相信读者是会深受启发的。

当然,沈氏父子也都是《水浒传》的读者,只不过他们比一般读者更细心、更认真、也更挑剔一些而已。其实,读书有两种最常见的方式,囫囵吞枣的吞咽式和斤斤计较的挑剔式,沈氏父子当属于后者。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明白,挑剔式的阅读者在完成他们的过程之后,有感而发的一些文字,往往对更多的吞咽式阅读者就具有了一种“导读”的意味。

不读《水浒》,不知天下之奇!

有了《煮酒说水浒》,我们则可进一步领会《水浒》之奇!

甲午年大雪节令于湖北黄石青山湖畔

书评(媒体评论)

研究中国古代小说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的方法有多种,角度也有多重。但是,最常见的角度无非是文献的、文学的、文化的。沈家仁、沈忱父子合著的《煮酒说水浒》一书,应该说是这三种角度的综合。

——中国《水浒》学会副会长 中国三国演义学会理事 石麟

作者学识渊博,论证广征博引,信手拈来。不但使普通读者收益匪浅,对于专业学者也有借鉴作用。作者文风朴实,笔调轻松,融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既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又避免了一般学术著作的枯涩之气。作者以简洁明快之笔触,摹画出一个真实的《水浒》,让人在阅读之时备感耳目一新而无丝毫艰辛晦涩之感。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 何黎萍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1:5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