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之初穴居于石,劳动离不开石器,打火离不开石刀。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离不开石,天生对石有所崇拜。石的神奇力量在人看来,怎样想象也不为过。那五彩的石头,可以熔炼,用来补天,于是一个新的世界就诞生了!神奇而美丽的玉石蕴藏着宇宙洪荒的岁月,经历了漫长的人类发展,留下了一串串美丽而动人的故事。
许慎在《说文解字》说:“玉,石之美者。”从古至今,人们对于奇石美玉都有着“形”的追求。人们从玉石中可以看出人世间各种物象或生命形态,如中国的四大奇石“东坡肉形石”“岁月”“中华神鹰”“小鸡出壳”。一块奇石,其形如山,可以带你畅游山林;一块奇石,其形如马,任你天马行空,释放性灵;一块奇石.其形如人、如佛、如神,于是幻化出种种神奇的故事、离奇的传说。即便是一块外形不堪的玉石,也要切磋琢磨,随石赋形,使它变为花、草、树、木,变为鸟、鱼、虫、兽,或成人成神,可喜可爱、可敬可佩。奇石美玉的光色,或色彩斑斓,或晶莹澄澈,娱目怡神,甚至让人如痴如醉。“石痴”米芾就是典型的代表。观赏奇石,讲究瘦、漏、透、皱、清、丑、顽、拙、奇、秀、险、幽等,这蕴含着中华民族对于虚实、曲直、清浊、美丑、工拙、平奇、显幽等的辩证思维和审美情趣。
中国玉石文化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其他民族和国家无法相比的,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奇石美玉,作为自然运动积累的精华,曾是财富、权力、身份、地位的象征,甚至超过金银的价值。而更重要的是奇石美玉在道德和精神上的意义,《诗经》说:“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管子提出玉有九德,荀子提出玉有七德,孔子对玉提出了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十一个方面的德性,更是以德比玉,甚至超出了道德的范畴和精神的境界,赋予玉以政治文化方面的内容,其意在以玉石感悟美德,达到修身为政的目的。古代的志士仁人佩玉明志、修身进德,早已成为一道文化风景线。屈原就说:“被明月兮佩宝璐。世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范蠡比德于玉,给梁王提出建议;刘祯比德于石,用荆山石表达自己的态度和品性。
奇石美玉是人类最永久的朋友。有时人们将生灵幻化成奇石美玉,它可以是金鸡石,也可以是黄石公、望夫石;有时人们将奇石美玉幻化成生命,它可以化为猴子,也可以化为人。人变成石头,短暂的生命从而实现了永恒;石头变成人,平凡的肉身从而增添了伟大和神性。人石转化的故事隐含着人类对自身的超越和对伟大与神圣的追求。从这一点上来说,奇石美玉的故事也正是人的故事。“不以玉为宝”,而是“以不贪为宝”“以人安为宝”,子罕拒收宝玉和宋仁宗赠送玉带的故事无不彰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思想。
新时代的玉石文化有新的特点,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领会玉石文化的精华,对弘扬和开拓中华文化有不可忽视的意义。P253-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