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心香一瓣(共3册)/副刊文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虞金星编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虞金星编著的《心香一瓣(共3册)》精选“心香一瓣”1980—2015年间百余篇名家怀人之作,分三个时段呈献给读者。《心香一瓣》的每一篇文章即是一个人,读来能了解这个人的一生精华,其中很多有趣的细节值得品味。本套书时间跨越三十六年,其中有些文章的作者也是后面文章被怀念的对象,集中起来读有种历史感。生离死别与古往今来,个人心绪与历史记忆尽在《心香一瓣》,一同品读,一同追忆。

内容推荐

虞金星编著的《心香一瓣(共3册)》精选人民日报大地副刊资深栏目“心香一瓣”文章,从1980—2015年三十六年间的五百多篇怀念故人逝者的文章中选编百余篇集结成册。文章作者名家荟萃,能从中看到时代的流变,人与人交往的真挚感情,不同人对人生与生死大事的观点,得见那些不常见却尤其令人难忘的生命细节。

目录

人间俯仰成古今(代序)

比我淋更多的雨

 ——悼念雪峰同志

说与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他奋斗了一生

 ——深切悼念我的爸爸蔡楚生

记司徒乔二三事

悼田家英

“田汉”欢迎田汉

 ——记南国社到晓庄师范演出

忆立波

 《钱毅的书》纪事蜡炬成灰

 ——痛悼杨述

忆斯诺

春蚕丝未尽

怀念林淡秋同志

悼念李健吾同志

父亲回来了

潘汉年夫妇最后的日子

她不该被遗忘

 ——忆关露

冬天的回忆

 ——记美学家吕荧之死

敬悼冯乃超同志

别了,用之!

悼念粱宗岱老师

老舍先生在重庆

典型常在

 ——哀鲁思同志

怀念之的

谁在拨弄八音匣?

我想告诉他……

忆郭绍虞先生

祭于潮

追念王昆仑同志

心灵的护佑

 ——怀念我的父亲傅抱石

道是相知能换汩

 ——悼念宋振庭同志

周总理话家常

怀念胡风先生

关于丁玲

哭秦似

沉默的金婚

纪念温德先生

我与阿达

忆万春老师二三事

风雨同舟三十年

 ——纪念李立三同志

感怀叶帅同胞情

悼念梁实秋先生

忆朱光潜先生

万世师表叶圣陶

一个爱国的作家

 ——怀念沈从文老师

跋涉者的人格力量

 ——我所认识的萧军

朱东润先生二三事

一代报人溘然长逝

“泉下故人多”

 ——悼念李何林同志

悼英儒

怀念袁牧之同志

怀念周扬先生

盼你魂兮归来

 ——悼陈敬容同志

他给小苗留下了清泉

 ——怀念金近同志

清风明月高山流水

 ——我心中的俞平伯先生

晚节善终,大节不亏

 ——悼念冯芝生(友兰)先生

高风亮节,永耀词林

 ——悼唐圭璋先生

记陈肇

风眠先生音容犹在

一枝半叶的怀念

痛悼邓颖超大姐

路遥归去

悼冯至

哀悼夏公

平凡的高尚

 ——怀念曹辛之先生

别了,冯牧!

送荻帆

情纯如梦

 ——怀念音乐家王洛宾

送别周怀民先生

送端木蕻良远行

忆荒煤同志

送徐迟远游

送绍棠长别离

哀悼我的丈夫黄胄

悼念吴作人

红灿灿的山丹丹

怀念曹禺

永远怀念朱自清老师

回想公木老师

望之如云。近之如春

 ——追忆钱锺书先生

大哥宗尧

送别萧乾

冰心老人遗札

 ——一个编辑的哀悼和思念

怀念邓云乡先生

忆雪垠老师

大师刘开渠

送晓声

夏日盛开的水仙花

 ——纪念诗人郭小川八十周年诞辰

花落有余香

 ——痛悼恩师戈宝权

送卞公,忆“激情”

悼念周一良

五四之子民俗之父

永远的歌唱

四见孙犁先生

祭叶楠

苦乐本相通,生涯似梦中

 ——悼祖光忆凤霞

喜见父魂归庐山

我所认识的张岱年先生

心头的人影

恩师罗工柳

走好,朝闻

冬日里的抒情

 ——怀恩师施蛰存

周年祭克家

一颗麦粒

天真的朋友

 ——缅怀尊师沈浮

遥祭冯二哥

费老不朽

舒大姐

巴老,一路走好

泪洒平台祭岸英

学贯中西一寿翁

彩云长在有新天

 ——写在父亲毛泽东逝世三十周年之际

怀念赵树理叔叔

郁风大姐走好

中苏文学的架桥人

 ——写在曹靖华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周年之际

儒雅君子

爱能延续生命

送别与怀念

“画痴”张守义

妈妈睡了

春风中的送别

含泪忆斤澜

送别何满子

怀念丁聪

哭罗京

远去的话剧大家

可诵的诗

 ——悼宪益老友

相信生活,相信爱

怀念华君武

夫子肝肠魏晋骨

 ——怀念郭预衡先生

最难风雨故人来

他步入了自己建造的天堂

 ——悼史铁生

散尽千金情义间

他在疾风里扬着头

 ——忆念彦涵先生

做客白杨家

曲终情未了

在罗公身边

永远乐呵地想你

 ——回忆父亲黄宗洛

纪念启功先生

送别是之大兄

一边落叶一边开花

 ——怀念诗人雷抒雁

最浓最深天山情

永远的闻捷

 ——纪念著名诗人闻捷诞辰九十周年

诗情难忘

忆张锲

妈妈的灯还亮着

 ——思念父亲彭真、母亲张洁清

试读章节

天真的朋友——缅怀尊师沈浮

吴贻弓

今年是我国著名导演沈浮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又适逢中国电影诞辰一百周年。和中国电影同龄,且将毕生投给中国电影并做出巨大贡献的,视野所及,舍子其谁!

沈浮导演在中国电影诸多重量级导演中堪称出名的好人。他开朗、乐观,总是笑容可掬。非常喜欢说笑话,说起笑话来脸上堆满了天真。待人和气,宽厚仁爱,尤其对晚生后辈,从没有当先生的架子。我和同辈的人论起他来,几乎说不出他有什么缺点。

有一次,他对我们像讲笑话那样讲过一则关于他自己的真实故事:重庆谈判期间,他和一批文化界知名人士受周恩来的邀请出席酒会,会上他曾对毛泽东主席建言,国共两党,何必都那么认真,各退一步不就万事大吉了吗?毛泽东当时回答他:“沈先生真是一位天真的朋友啊!”不料他却把“天真”二字误听成“天津”了,心中十分纳闷,转身问旁人,毛先生怎么连我是天津人都知道?人问,何以见得?他答,毛先生说我是一位“天津的朋友”嘛。在场的人哈哈大笑,告诉他毛先生其实说他是一位“天真的朋友”,他始恍然顿悟。从此,他在电影圈内有了一个雅号,那就是“天真的朋友”。

沈导演的这个雅号名副其实。只要和沈导演有过接触,便不难发现他有时的确是很天真的。

记得还是在“文化大革命”以前,《北国江南》和《早春二月》受到全国性批判的时候,沈导演一直陷在无法解脱的扪心自问的苦恼之中。平时的笑容远离了他的脸庞,高大伟岸的身躯也显得佝偻起来。那时候,他既是《北国江南》的导演,又是海燕厂的厂长。有一次,批判会是在二号摄影棚里召开的,连张春桥也来了。沈导演在会上反复地质问自己,抑或也是在垂问所有与会的人:“我怎么会‘反党’?”

这便是一个天真好人的写照。他不隐瞒自己的困惑,无论什么时候,他总是透明的。那时候,连我这个还不到而立之年的毛头小子都感到那场批判的来势非同一般,难道已届耳顺之年的沈导演反而会不知不觉吗?当然,后来不管沈导演理解也好,不理解也好,他还是不得不违心地做了“深刻的反省”。

中国电影一向多灾多难。从《武训传》《关连长》开始,不断有人和影片一起倒霉。到了《早春二月》和《北国江南》,又是一波“高潮”。然而,沈导演拍摄《北国江南》的初衷,不外乎出于一个极其善良的愿望,那就是希望人人都能过上好日子。他对片中女主人公银花的偏爱,其实也是爱她的善良和纯朴,岂有他哉?但就此引出一场人祸,怎不令他懵懂寒心。那一场批判运动无疑对沈导演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我和沈导演之间最紧密的一次接触即在于我参加了《北国江南》摄制组的工作。我是他的助理。那是1963年。

先是在北京和编剧阳翰笙讨论剧本。那是我第一次,也是仅有的一次和这位著名的“四条汉子”之一的大剧作家坐在一起。我不知道是荣幸还是惶恐。在我眼里,他是一位温文尔雅、学识渊博的老人,并不像传说中那么不可亲近。沈导演对阳翰笙的尊重是溢于言表的。我记得那一次他们讨论了未来影片的主旨,那就是中国农民摆脱贫困的迫切和重要。至今我记忆犹新,阳翰老曾指着我对沈导演说:“这种迫切和重要像这样的小家伙不一定能理解!”阳翰老的直言一时令我十分窘迫,还有几分不服,只是不好表露而已。P576-579

序言

“副刊文丛”总序

李辉

设想编一套“副刊文丛”的念头由来已久。

中文报纸副刊历史可谓悠久,迄今已有百年行程。副刊为中文报纸的一大特色。自近代中国报纸诞生之后,几乎所有报纸都有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副刊。在出版业尚不发达之际,精彩纷呈的副刊版面,几乎成为作者与读者之间最为便利的交流平台。百年问,副刊上发表过多少重要作品,培养过多少作家,若要认真统计,颇为不易。

“五四新文学”兴起,报纸副刊一时间成为重要作家与重要作品率先亮相的舞台,从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郭沫若的诗歌《女神》,到巴金的小说《家》等均是在北京、上海的报纸副刊上发表,从而产生广泛影响的。随着各类出版社雨后春笋般出现,杂志、书籍与报纸副刊渐次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是,不同区域或大小城市,都有不同类型的报纸副刊,因而形成不同层面的读者群,在与读者建立直接和广泛的联系方面,多年来报纸副刊一直占据优势。近些年,随着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崛起,报纸副刊的优势以及影响力开始减弱,长期以来副刊作为阵地培养作家的方式,也随之隐退,风光不再。

尽管如此,就报纸而言,副刊依旧具有稳定性,所刊文章更注重深度而非时效性。在电台、电视、网络、微信等新闻爆炸性滚动播出的当下,报纸的所谓新闻效应早已滞后,无法与昔日同日而语。在我看来,唯有副刊之类的版面,侧重于独家深度文章,侧重于作者不同角度的发现,才能与其他媒体相抗衡。或者说,只有副刊版面发表的不太注重新闻时效的文章,才足以让读者静下心,选择合适时间品茗细读,与之达到心领神会的交融。这或许才是一份报纸在新闻之外能够带给读者的最佳阅读体验。

1982年自复旦大学毕业,我进入报社,先是编辑《北京晚报》副刊《五色土》,后是编辑《人民日报》副刊《大地》,长达三十四年的光阴,几乎都是在编辑副刊。除了编辑副刊,我还在《中国青年报》《新民晚报》《南方周末》等的副刊上,开设了多年个人专栏。副刊与我,可谓不离不弃。编辑副刊三十余年,有幸与不少前辈文人交往,而他们中间的不少人,都曾编辑过副刊,如夏衍、沈从文、萧乾、刘北汜、吴祖光、郁风、柯灵、黄裳、袁鹰、姜德明等。在不同时期的这些前辈编辑那里,我感受着百年之间中国报纸副刊的斑斓景象与编辑情怀。

行将退休,编辑一套“副刊文丛”的想法愈加强烈。尽管面临互联网等新媒体方式的挑战,不少报纸副刊如今仍以其稳定性、原创性、丰富性等特点,坚守着文化品位和文化传承。一大批副刊编辑,不急不躁,沉着坚韧,以各自的才华和眼光,既编辑好不同精品专栏,又笔耕不辍,佳作迭出。鉴于此,我觉得有必要将中国各地报纸副刊的作品,以不同编辑方式予以整合,集中呈现,使纸媒副刊作品,在与新媒体的博弈中,以出版物的形式,留存历史,留存文化。这样,便于日后人们可以借这套丛书,领略中文报纸副刊(包括海外)曾经拥有过的丰富景象。

“副刊文丛”设想以两种类型出版,每年大约出版二十种。

第一类:精品栏目荟萃。约请各地中文报纸副刊,挑选精品专栏若干编选,涵盖文化、人物、历史、美术、收藏等领域。

第二类:个人作品精选。副刊编辑、在副刊开设个人专栏的作者,人才济济,各有专长,可从中挑选若干,编辑个人作品集。

初步计划先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编选,然后,再往前延伸,直到“五四新文学”时期。如能坚持多年,相信能大致呈现中国报纸副刊的重要成果。

将这一想法与大象出版社社长王刘纯兄沟通,得到王兄的大力支持。如此大规模的一套“副刊文丛”,只有得到大象出版社各位同人的鼎力相助,构想才有一个落地的坚实平台。与大象出版社合作二十年,友情笃深,感谢历届社长和编辑们对我的支持,一直感觉自己仿佛早已是他们中间的一员。

在开始编选“副刊文丛”过程中,得到不少前辈与友人的支持。感谢王刘纯兄应允与我一起担任丛书主编,感谢袁鹰、姜德明两位副刊前辈同意出任“副刊文丛”的顾问,感谢姜德明先生为我编选的《副刊面面观》一书写序……

特别感谢所有来自海内外参与这套丛书的作者与朋友,没有你们的大力支持,构想不可能落地。

期待“副刊文丛”能够得到副刊编辑和读者的认可。期待更多朋友参与其中。期待“副刊文丛”能够坚持下去,真正成为一套文化积累的丛书,延续中文报纸副刊的历史脉络。

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吧!

2016年7月10日,写于北京酷热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9:4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