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高尔夫》一书已被正式收入世界高尔夫名人堂!
网罗四大满贯赛事,点击世界高坛名将。采撷各国球场风情,诠释高球文化底蕴。
《感受高尔夫》十几万文字,记述了一个普通高尔夫爱好者的心路历程,从对高尔夫的新鲜好奇,到对高尔夫的深层思考,从对高尔夫的一知半解,到对高尔夫的极度热爱,作者张丽平希望透过文字,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高尔夫的渊源和文化,感受高尔夫的精神和内涵,从而走近高尔夫,热爱高尔夫。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感受高尔夫(精) |
分类 | 生活休闲-体育运动-体育理论与规则 |
作者 | 张丽平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感受高尔夫》一书已被正式收入世界高尔夫名人堂! 网罗四大满贯赛事,点击世界高坛名将。采撷各国球场风情,诠释高球文化底蕴。 《感受高尔夫》十几万文字,记述了一个普通高尔夫爱好者的心路历程,从对高尔夫的新鲜好奇,到对高尔夫的深层思考,从对高尔夫的一知半解,到对高尔夫的极度热爱,作者张丽平希望透过文字,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高尔夫的渊源和文化,感受高尔夫的精神和内涵,从而走近高尔夫,热爱高尔夫。 内容推荐 《感受高尔夫》十几万文字,记述了一个普通高尔夫爱好者的心路历程,从对高尔夫的新鲜好奇,到对高尔夫的深层思考,从对高尔夫的一知半解,到对高尔夫的极度热爱,文章以独特的视角,激扬的文字,涵盖了高尔夫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各个层面,有赛后观感,有人物刻画,有游记随笔,有时弊针砭,虽不是鸿篇巨作,却都是真情实感。 《感受高尔夫》,决不是个人的怡情之作,它记述了近年来精彩的世界大赛和传奇式的人物,作者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娓娓道来,并融入了对中国高尔夫的反思,所以,《感受高尔夫》也可以说是中国高尔夫发展的一个侧影。 这五年,恰好是中国高尔夫崛起的五年,2010年,中国高尔夫的核心人口33.3万,增幅达11%,全国的高尔夫球场共395家,净增涨率13.5%,最可喜的是许多新生代的加入,全国已经有83所大学开设了高尔夫专业,青少年的高尔夫赛事也蓬勃地发展,也许,在不远的将来,张丽平的这本《感受高尔夫》的真情之作,会成为了解高尔夫的青少年读物,也会成为高尔夫初学者的入门指引,这也是《感受高尔夫》作者最大的心愿。 目录 赛事随笔 零距离感受英国公开赛 平常心非凡球 高尔夫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 绿茵场上的独行者 感人肺腑的谢幕 常青赛上的夕阳红 近观总统杯 新加坡公开赛札记 绿茵场上的高球丽人 风中的神话 山雨欲来风满楼 奥古斯塔高尔夫的天堂 评头论足汇丰杯 奥古斯塔的吼声 浮光掠影大师赛 寻根圣安德鲁 名将点击 折戟沉沙风采依旧 聚焦老虎 米克尔森的微笑 名人赛上的耀眼恒星 老虎明年见 小伙麦克罗伊 虎年说“虎” 又见亚当·斯科特 快乐的西蒙·尼斯 阿冲 是一座山 风情采撷 高尔夫的生命力 与鹿同行 人间有味是清欢 走马观花看台北 文如其人场如其风 沙漠高尔夫 那是一片纯净的土地 感受法兰西 圆梦圣安德鲁 好山好水好风光 告诉你一个真里约 朝花夕拾圣淘沙 随意快乐的高尔夫 探秘百慕大 文化断想 漫话练习场 绿茵场上的匆匆过客 一杆进洞的快乐 向奥古斯塔出发 为高尔夫正名 小球大道理 向首长致敬 从赌文化到赌球 伸出你的双手就握住一个生命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奢华背后的缺憾 龙盘虎踞的奥巴马时代 风中飘扬的粉丝带 球星背后寻找幸福的女人们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高尔夫的饮食文化 球痴 高尔夫的伤与痛 球迷客串赛车迷 高尔夫的后明星时代 走进名人堂 试读章节 高尔夫球可谓是球类运动的一朵奇葩。它温文尔雅、与众不同。 虽然都是对抗性的赛事,可它既没有乒乓球、羽毛球那种比分交错、快速紧张的场景,也没有足球、篮球比赛那种针锋相对、剑拔弩张的氛围。 它看起来潇洒倜傥。像老虎、菲尔这样的大球星,每打完一个洞,就大步流星地赶往下一洞。成千上万的球迷前呼后拥,肩扛“小钢炮”式照相机的记者追随左右,天上有直升飞机盘旋拍摄,前面有Segway摄影车现场录影。在这里,听不到战鼓的擂鸣,闻不到赛场的硝烟,不像是在比赛,倒像是一场大型的“秀”。 它看起来风度翩翩。高尔夫运动缘自英国,距今已有500年的历史,它有诸多的条文细则,不仅包括比赛的规则、用杆的规定,对球员的服装甚至对观众的礼仪都有严格的要求。比赛时,球员穿着笔挺的西裤、绚丽的T恤,与蓝天白云、鲜花绿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赏心悦目的画面。 它看起来优雅从容。虽然赛场上随处可见比分显示牌,每分钟都在显示着球员的成绩;虽然球员的每一个挥杆,都是万众瞩目、全场聚焦,内心有着巨大的压力,但它优美的挥杆,谦谦的礼仪,显示着卓尔不群的绅士风范。 我欣赏高尔夫的潇洒和优雅,佩服高尔夫球员意志的坚强和淡定。 于是,球龄仅有二年,几乎报不出“差点”的我,成了一名超级球迷。今年七月有幸前去观看第135届“英国公开赛”,真让人雀跃万分! 来到英国利物浦的Hoylake高尔夫球场,即使你是一个格外冷静的人,当你看到如雷贯耳的球星老虎,在你面前挥杆击球时,也会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激动地不能自己。在赛场,人们忘记了身份、地位、年龄和疾病,纷纷卷入这个充满崇拜和惊喜的漩涡里。 早已经过了“追星族”年纪的我,和一班孩子挤在一起去索要老虎的签名:为了看埃尔斯那优雅自如的挥杆,我宁可冒着腿疾复发的危险,连着跟了埃尔斯九个球洞;在36度的烈日下,为了目睹更多球星的风采,我极具耐心地在15洞整整等了四个小时…… 然而,我最大的收获却远远不仅于此。在这个古老的赛场上,我真切地触摸到人类文明的脉搏,时刻沐浴着人性的光辉。 这次英国公开赛约有25万人参与其盛,如此大型的比赛,却被富有经验的举办方管理得有条不紊,可圈可点,让人感觉不到一丝的混乱。 十八个球洞,根据场地的不同,用轻巧的铝合金架,搭建成大小不等的看台,不同的票价有不同的位置,佩戴不同的入场牌。每隔几个球洞,就设有快餐店和洗手间,以及室内外的大屏幕现场直播。主办方拥有大批的工作人员,除了极少数的专职人员和警察以外,大部分是分文不取的“义工”。 这些工作人员有着缜密的分工,每一组的运动员都有相应人员跟随。穿着笔挺西裤、白色衬衫、打着领带并佩戴一枚红色纸花的人是裁判,穿着白色连衣裤的人是负责举牌报分和修补沙坑的。 最多的还是那些穿着“红马甲”的工作人员,他们大多是退了休的老人,负责场内的出入,维持场内的秩序。当运动员挥杆击球的时候,所有的人都不能走动,不能喧哗。这时的“红马甲”举起一张牌,两面都有字,一面是“不要走动”,另一面则是“保持安静”。 工作人员中还有一帮孩童,六七岁的年纪,穿着统一的白衣裤,每人拖一条大大的牛皮纸口袋,冒着36度的高温,在球场上捡拾垃圾。 当那些白发苍苍的老人昂首挺胸,神圣地举起“保持安静”的木牌时,赛场上悄无声息。赛场是禁止拍照和开手机的。有一天,我亲眼见一位女士忘了关手机,当手机铃声大作时,引起了人们的侧目,她的丈夫也觉得有失风范,竟然不顾英国人的风度,用力地推了妻子一把,小两口为此冷战了一个上午。 英国的球迷非常有礼仪,对每一个球员精彩地击球,都报以热烈的掌声,对于失误的球则报以礼貌的惋惜声。当球员打完了一洞,走向下一洞时,为了方便球迷去追随不同的球星,在球道上专门开放了一条通道,当这条绳索打开时,排列有序的两队观众,匆匆地擦肩而过,没有喧哗,也没有窃窃私语,只听见石子铺就的小路上沙沙的脚步声…… 面对着顶级大师的表演,我却常常走神沉思,内心深处早已封存了的感动被融化了。我感受到了人格的力量和人性的光辉,尊重别人,同时也得到了他人的尊重;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也随处感受着精神的文明。 在球场偶遇一位在英国学习体育管理的中国女孩,她告诉我,每看到球场上飘扬着三十几面国旗,却偏偏没有中国的国旗时,心中总是感慨良多。对此,我却没有丝毫地担忧,相信不远的将来,在高尔夫的赛场上,不仅会飘扬着中国的国旗,还会有大放异彩的中国新星。 令我担忧的是,我们那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全民的素质、文明的礼仪,离这里还有一段很远的历程。 按说我应该开心,因为我拿到了老虎在比赛期间的唯一签名。我也应该快乐,因为我看到了诸多球星的风采和球技。但是在我心中,一直思绪难平,眼前,总有挥之不去的画面:白发苍苍的老人精神抖擞地举起木牌,稚气未脱的孩童拖着大大的垃圾袋,周日的决赛,几十万观众聚集在18洞,观赛时的鸦雀无声,结束时的欢声雷动。耳边,总有消之不去的声音,那是两队人流并肩擦过时,石子铺就的小路上沙沙的脚步声……P14-18 序言 没想到,写“高尔夫·文化”这个栏目,一写就是五年。 五年多的时间,十几万的文字,60多期杂志,排在书架上,已是长长的一列,我自己都有点难以置信。 是2006年利物浦的英国公开赛,把我带进了高尔夫的世界。记得那年,我的左膝软组织损伤,行走时隐隐作痛,但我居然能忍着疼痛,跟着厄尼·埃尔斯走了九个洞!那是我第一次看大赛,对高尔夫只是一知半解,最多的感受是新鲜,激动和兴奋。我写下了《零距离感受英国公开赛》一文,也由此开始了“高尔夫·文化”这个专栏。 跟随着这个栏目,我走进了高尔夫。一个小小的白球,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一个看似简单的运动,却包含着诸多的礼仪和规则。它温文尔雅、诚信自律,我很快就喜欢上了它。打球、看球、写球,链接起我的全部生活。 五年的时光,我走过了许多地方,去看比赛,也去打球。奥古斯塔、圣安德鲁都留下了我的足迹。随着视野的开阔,生活的积淀,我的笔端开始延伸到高尔夫的历史、文化、经济等各个层面。有大赛的观感,如《近观总统杯》、《奥古斯塔的吼声》、《寻根圣安德鲁》等;有人物系列,如《虎年说虎》、《米克尔森的微笑》、《小伙,麦克罗伊》等;有针砭时弊的论说文,如《为高尔夫正名》、《从赌文化到赌球》、《向首长致敬》等;有世界各地的高尔夫风情…… 不是行家里手,我只有尽心勤力,有时为了一项赛事、一条规则,甚至一个专业词汇,都要查阅大量的资料;也不是名人大家,唯有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是流着泪写完《伸出你的双手,就握住一个生命》一文,并久久不能自禁。我感谢《中国高尔夫》杂志,给了我这样一个平台,我可以用笔抒发情感、宣泄感受。 年复一年,一期连着一期,一篇接着一篇,我就是这样一步步地走了过来。一台小小的电脑,一张不大的书桌,我在这方寸之间激扬文字,挥斥方道。我付出是时间,是汗水,也是心血。虽然没有荣耀,没有金钱,但是我得到的是高尔夫的整个世界! 2010年7月,在圣安德鲁的老球场,我观看了139届英国公开赛,这是我现场观看的第四个大赛。如今的我,不会再感到新鲜、激动和兴奋;但是,在这个古老的球场里,我却感到了平民高尔夫的震撼。一个富有盛名的球场,却没有藩篱院墙,没有矜持尊贵;不同的肤色、不同的职业、不同的水平都可以在这里看球、打球,这里的高尔夫原本就是一项普及的平民运动。 由此,我想到了中国的高尔夫。由于高消费的定位,使它曲高和寡、远离普罗大众,再加上某些媒体的错误导向,造成许多民众的负面曲解。虽然近几年来,中国的梁文冲在PGA的赛场上表现得可圈可点,但是,高尔夫一旦离开了民众这块沃土,就不能得到蓬勃的发展。 我感到了焦灼和不安。在圣安德鲁,我就下定决心要把多年的文章集结成册。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让更多的人读到它。我所能尽的绵薄之力,就是希望透过我的文字,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高尔夫的渊源和文化,感受高尔夫的精神和内涵,从而走近高尔夫,热爱高尔夫。 在高尔夫的球坛上,中国不会永远徘徊在门外;在高尔夫的赛场上,也不会永远只有梁文冲孤军奋战的身影,中国一定会有新人辈出、群星璀璨的那一天。 我期待着这一天。尽管前面路还很长,但是我相信它并不遥远。 2011年10月于香港 书评(媒体评论) “阅读《感受高尔夫》就像经历一程美好的高尔夫之旅。此书令人心生愉悦,是高尔夫全球化的极佳见证!” ——世界高尔夫名人堂总裁杰克·彼特 “如果你喜爱高尔夫,关心中国高尔夫,或是想了解这项历史悠久风靡世界的奥林匹克运动,《感受高尔夫》将与你分享。” ——《中国高尔夫》杂志出版人孔丹蕾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