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卡恩编著的《当法律遇见爱》内容介绍:法治是西方文明的核心成果。奉行法律,无往不利,真的吗?其实,在西方传统上,对法律的质疑一直存在。法律的领域之外,另有一片爱的天空。爱,作为一种强大的力量,始终挑战着法律的王道。
关于这个话题,莎士比亚的传世名剧《李尔王》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样本,可供我们分析探讨。卡恩教授通过对《李尔王》的深入剖析,有力地论证了这样的观点:法律与爱,不能彼此取代,而是相互依存。
对于《李尔王》中的主要角色,卡恩教授给出了与传统解读颇为不同的诠释。这本小书堪称跨学科研究的典范,为我们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引入法律这个元素,文学研究的视野将大大扩展;而法律研究也不能固步自封,应该包容各种文化主题。
保罗·卡恩编著的《当法律遇见爱》内容介绍:生命中,不能没有爱。
生活中,迟早要与法律打交道。
爱与法律相遇,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杰作之一、已流芳四百年的《李尔王》,满载莎士比亚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耶鲁法学院教授Paul Kahn为您解读其中的密码。一起来翻阅《当法律遇见爱》吧!
国王还是父亲?
李尔王和葛洛斯忒一样,希望在关于财产分配和继承的法律规定中加入自己的情感因素。他同样试图调和法律与爱的矛盾。作为国王,李尔王可以为达成这个目标而努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会一帆风顺。因此,李尔王一出场就立刻道出他“见不得光的计划”(darker purpose)。说计划见不得光,并非因为他一直秘而不宣。事实上,一开场,葛洛斯忒和铿德就知晓了国王的计划。这个计划,包括对王国如何分割,一直都不是秘密。之所以“见不得光”,是因为这个计划违反了王国业已确立的公共秩序方面的原则。国王的做法,我们不妨借用葛洛斯忒在考虑自己与蔼特孟之间关系时所流露的担忧来形容——“是个过错”(第一幕第一场,15)。
李尔王这时好像忘了自己是个国王,但我们要记住,他本身就代表了整个国家。他的身体因此就带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李尔王只有一个,他的身体不可分割,他的王国也是如此。然而,在提出“见不得光的计划”之后,李尔王让人呈上地图,宣布:“知道吗,朕(we)已经将王国一分为三”(36-37)。他不仅要把王国分给三个女儿,还要把管理国家的大权分给自己的女婿。
如果说国王代表了一个国家在地理、时空和政治上的统一,那么李尔王从一开场就是个有问题的国王。国王的身体不可分割,而地图可分;用地图来代表国家,则意味着国家也可以分割。通过分割地图,李尔王想要卸去自己的身体所承载的政治意义。将分割后的王国维系在一起的,只是个女儿们爱戴的父亲,与常人无异,不再是有着神圣政治含义的王者之躯。
家人相互之间的爱,是家庭保持完整的条件。父亲爱自己的子女,子女们也爱父亲,则家庭和睦。李尔王想以这种维系家庭的爱来维系王国的统一。爱自己的父亲,每个女儿就会得到自己的那一份国土。但是,如果对父亲的爱可以维系王国的暂时统一,那么当李尔王过世之后,统一又如何维系呢?我们已经从考黛莲的遭遇看出:仅仅有爱,不足以成事。
但是,李尔王最后并没有完全退出政坛。他没有退位,保留了国王的名号。完全放弃王位而仅仅做一个父亲,他做不到。李尔王的做法,实际上造成了王国的一种内部紧张状态:一方面是唯一的国王,另一方面是通过分割地图而代表的国土划分。这种矛盾,集中体现在他这句话中:“朕已经将王国一分为三”。身为“朕”,他想要分割的恰是他本人所象征的统一的王国。李尔王死后,王国要想统一,唯有地图重新完整起来。然而,地图总是可以再划分的。
试图分割王国,确实是个“见不得光的计划”。这样做会引发许多非正义的后果。王国没有了唯一的国王,内战从此将难以避免。大女儿没能继承全部财产,这本是法律赋予她的继承权。最重要的是,李尔王也使自己保留的国王头衔有名无实。失去治理国家的权力,王位也就被大大削弱。而所有这些后果,都来自同一个源头:李尔王对于女儿的爱。执意要做葛洛斯忒想做而又不能做的事,李尔王把自己对女儿的爱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同时使自己的身份变得模糊不清。他到底是一个深爱子女的父亲还是一个君临四方的国王?他希望自己同时兼顾两者。但是,他很快发现,自己保留了国王名号,却失去了统治权;他还是父亲,但是失去了女儿们的爱。
李尔王关于王位继承和分割国土的计划,显然是在为身后之事作出安排。国王也难免一死。国王之死将带来什么问题呢?一方面,与普通人没有两样,他不得不丢下自己的子女。像所有上了年纪的父母一样,李尔王希望可以在女儿身边安度晚年。料想到可能时日不多,李尔王仅仅把自己看成一个平常人。他抛开一切政事烦扰,“安安静静等死”(38-40)。他希望可以得到自己最爱的、也是最招人喜欢的小女儿“悉心照顾”,让自己在行将就木的日子里享受一个父亲的快慰。李尔王一心只想着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却忽略了王位将依然存续。 但是,另一方面,国王不能“安安静静等死”,权力也不会随国王之死而消失。如果死亡是必然,那么国王的死就注定不同寻常,正如他们注定要过与众不同的生活一样。集国王和王国于一体,王者带有不朽的神秘色彩。李尔王肉身未死,但是他已经在分割自己的王国,仿佛不朽的国王已经死去。如果爱与死亡组成一对,那么法律就与不朽结缘。作为国家的永恒象征,国王不能被爱牵着走。李尔王错在爱得太多。
如果说人人梦想当国王,那么国王的梦想恐怕就是能够像一个平常人那样自在表达情感。李尔王想要改变法律中关于长子继承的规定,使之符合自己对每个女儿的爱。但是,父亲的情感倾向并不适于作为法律的源头并进而塑造公共秩序。葛洛斯忒的困扰来自于他对私生子和嫡子有同样的爱,而李尔王的问题在于他爱自己的小女儿比大女儿要多。
李尔王的企图,只能在法律与爱完全融为一个整体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建立在爱之上的法律和建立在法律之上的爱,哪一个更容易实现呢?在《李尔王》更深入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也有理由对这种设想提出质疑。爱不会臣服于法律的规定。李尔王可以把女儿嫁给爵爷和国王,但是他不能命令女儿去爱他给她们挑选的乘龙快婿。因为爱与法律这种天然的不可调和性,我们才会对李尔王以爱之名做出的审判有所担心。我们的感觉是,以权力控制爱,这是一种自相矛盾,因为这种行为的方式摧毁了行为的目的。反过来,爱可以控制法律吗?混杂了爱,法律可能也称不上是法律了。法律不是不允许宽仁,但要以维护法律秩序不受破坏为限。
李尔王可以要么做个威严的国王,要么当个慈爱的父亲。但他不能同时扮演这两个角色。在那些以法律为准则的人看来,一个慈爱的国王看起来脑筋不太正常。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会看到李尔王怎样一步一步失去理智。但是,李尔王一开始并不是这样的。作为国王,他随意游走于法律和爱之间。最后丧失理智,也可以说是他自作自受。
李尔王悲剧的根源,在于他总是混淆自己的私人角色和公共身份,想做一个慈爱的父亲,而又终究是个国王。他想把自己的一己之爱反映在王国的法律秩序中。李尔王不仅仅是一个麻烦的父亲,他从始至终“全身上下都像个国王”(第四幕第六场,107)。我们应注意到这是一种政治心理的问题:人之灵魂,成了被政治目的操控的傀儡。P5-9
一次大胆、自信、逻辑严密的跨学科研究,文学批评、文化理论与法学思考交相辉映。
——Choice(美国图书馆协会权威书评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