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贪婪(世界经济危局的罪魁祸首)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世界经济
作者 (德)乌尔里希·维克特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乌尔里希·维克特所著的《贪婪(世界经济危局的罪魁祸首)》从“道德底线”这个大多数人都关注的问题入手,批判了“经济和道德是不相容的”这个在普通人看似正确的观点。作者认为“我们必须认识到,无论是在普通大众的世界,还是在经济世界中,只有承认伦理价值的重要性,并以其指引来行事, 才能获得长远的成功”。作者通过大量令人信服的例证向我们说明了为何我们所有人——普通平民、公司总裁和银行家都应当主动遵循社会规则。

内容推荐

经济和道义是不相容的,这是大众所公认的观点。但乌尔里希·维克特却不这么看。他在书中写道,“我们必须认识到,无论是在普通大众的世界,还是在经济界中,只有承认伦理价值的重要性,并以其为指引而行事,才能获得长远的成功”。他还写道:“我们必须重新强调道德价值的重要性。礼节、诚实、乐于助人、团结是集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支柱。”

《贪婪(世界经济危局的罪魁祸首)》作者乌尔里希·维克特以大量令人信服的例证向我们说明了,为何我们所有人——普通平民也好,公司总裁和银行家也好——都应当主动遵循社会规则。

维克特将渊博的知识和满腔的热情融合进本书,全面描述了造成金融危机、商业贿赂、经济丑闻的缘起,并指出了通往未来的道路。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市场与道德

第二章 贪婪与权力

第三章 贿赂:不光彩的行为

第四章 全球反腐

第五章 银行家的平行世界

第六章 洗钱人

第七章 经济与伦理

第八章 平等、公正和团结

第九章 自由与成功

第十章 责任与信任

第十一章 私人财产的义务

第十二章 工资与业绩

第十三章 利润与人的尊严

第十四章 群体意识取代自利思想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市场与道德

每一天都是如此开始,今天也不外如是。一大早我就气愤不已。报纸上的经济专栏读起来简直如同经济犯罪调查处的官报一般。说真的,您有时间的话也应该去读上一次。我打开《南德意志报》,映入眼帘的大标题是:“拜仁州立银行董事会成员收取贿金5 000万美元。”仅仅只看标题,所有人也都明白了发生了什么:经济诈骗,贿金丑闻。而从接下来几天报纸的相关报道中,我们可以知道,这次涉案的金额如此巨大,它甚至是德国贿金丑闻中金额最多的。

收取这笔贿金的人名叫格尔哈特·格里布科夫斯基。他在2002~2008年担任拜仁州立银行的董事,其工作职责为预先发现金融风险,避免信贷漏洞。格里布科夫斯基一定是找到了一座不敢告诉自己东家的金矿,因为他莫名其妙地从避税和洗钱的天堂毛里求斯以及加勒比海处女岛获得了一笔5 000万美元的汇款。他之后将这笔汇款存入了一个名为“阳光”的奥地利私人基金账户。该基金的目的在于“照料基金捐助者”,也就是格里布科夫斯基本人,以及他所指定的其他人。

在被《南德意志报》善于挖掘真相的记者克劳斯·奥特和尼古拉斯·里希特询问到这笔意外之财的时候,格里布科夫斯基首先声称这是家族财产,但这是个谎言。然后他跑到检察院,起诉这两名“太过好奇”的记者。这不仅仅是一个无耻的举动,而且还非常愚蠢:这引起了检察院的注意,检察院果断地将这名前董事会成员以诈骗、违反信托法以及逃税的罪名逮捕归案。这多少让我的心情变好了一些。但接下来的几个礼拜,案件案情跌宕起伏:调查人员马不停蹄地搜寻有关这起贿金丑闻的证据。但直到现在,许多真相还悬而未明。按照最新的报道,事情经过似乎是这样的:在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的总裁伯尼·埃克尔斯通,通过拜仁州立银行出售一级方程式锦标赛股份的同时,格里布科夫斯基从拜仁州立银行以支付“佣金”的名义向他进行了一笔超过5 000万美元的转账。这笔钱随后被埃克尔斯通转回给了格里布科夫斯基的私人账户。

税收方面也是一笔烂账:今天早上我再次被惹怒了。我打开贸易版面,看到了如下标题:“逃税者为国家财政贡献了数千万欧元。”我一开始想:逃税者难道不应该是逃避纳税的吗?怎么反倒会贡献数千万欧元呢?但事实上仅仅在2010年一年,就有超过26 000名逃税者自愿补缴了差不多2 000万的税款。如果逃税者愿意主动向税务部门自首的话,就不会受到惩罚,而只用补缴税款就行。当然,这种自首只有在税务部门还没有开始调查税务问题,或者已经确定逃税事实的情况下才会被接受。

数以万计的德国纳税人都有欺骗国家税务部门的经历,他们一般都将这种欺骗称之为“自助”。而政治家,例如前自由民主党(简称自民党) 党魁基多·维斯特维勒则毫不知耻地公开表示他“理解”这种作为。在他看来,税收确实是高得令人无法忍受。但他忘记了一点:税收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无限制地增长的,而那个时候正好是他所在的自民党执政时期。

要探究为何只在2010年有超过26 000名逃税者主动补缴税款,说到底不过是这些逃税者们害怕被发现罢了。因为2009年有许多德国人在列支敦士登的避税账户被发现。列支敦士登的一名秘密知情人备份了该国LTG银行的储户资料,并将之以500万欧元的价格卖给了德国政府。这笔钱花得很值,因为这份资料为德国政府带来了大约14亿欧元的额外税收。但在2009年时很少有逃税者自愿补缴税款,即使是有钱的高管也不例外。德国联邦邮政公司总裁克劳斯·楚姆温克尔便是其中一员:一大早,检察机关办案人员、警察和新闻工作者们就出现在他家门口。这位总裁在记者照相机的闪光灯下被逮捕。数年来,他都通过一个位于列支敦士登的基金会进行逃税。

楚姆温克尔被判两年有期徒刑,缓期执行,及100万欧元罚金。检察院之所以同意缓刑,是因为楚姆温克尔做出了非常详尽的认罪说明。这位前邮政总裁通过一家位于列支敦士登的基金会逃税高达97万欧元。

根据起诉书,楚姆温克尔在2001~2007年实际逃税金额应该有120万欧元,但2001年的逃税行为没有能够进入司法审判程序。因为一位前期调查法官在调查令上的签字迟了12个小时,导致2001年的逃税行为超过了诉讼时效。如果没有这起意外的话,楚姆温克尔理应不能避免牢狱之灾,因为如果犯罪人的涉案金额在100万欧元以上,其刑期只有在极少数的情况下才能被缓期执行。许多批评的声音因此出现了。人们不能理解,为什么一个调查法官会成为如此关键的角色,导致这起官司不多不少地往后推迟了12个小时。

当楚姆温克尔站在被告席上的时候,他将列支敦士登基金会事件称为自己人生之中所犯的最大错误。骗子被揭发了真面目,并表现出深深的悔恨。但在公众心目中,他的形象已经完全被毁了。

在这场审判之后,自愿补缴税款的逃税者数目激增,对于税务咨询顾问的需求也应运而生。甚至在网络上,税务律师的广告也比比皆是:专业的税务律师,为您提供全方位的个人报税咨询服务。

当然,由高收入群体组成的党派或许会庇护逃税者们——这件事也同样令人生气。当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决定从一个秘密知情人手中购买一张存储了一家瑞士银行的德国储户信息的光盘的时候,赫尔曼·奥托·索尔穆斯,这位曾在2009年参与角逐联邦财政部长一职的自民党财政发言人声称:“国家参与到这种秘密盗取储户信息的犯罪行为,是非常令人不安且风险极高的。”因为在他看来,这会使国家成为罪犯的同谋。基于同样的理由,在巴登–符腾堡州执政的基督教民主联盟党——自民党联合政府随后决定,拒绝购买另外一份同样储存德国储户信息的光盘。但这张光盘最后依然被德国联邦政府购入,因为在联邦政府总理安格拉·默克尔的支持下,来自基督教民主联盟的财政部长沃尔夫冈·朔伊布勒决心将由他前任皮尔·施坦布吕克开始的打击逃税行动更加坚决地推进下去。而德国联邦宪法法院则驳回了指控,认为国家的这种行为并没有违反法律,对德国逃税者信息的购买是合理合法的。

所以说,同谋什么的完全是借口!

P1-5

序言

“企业家为什么要遵循道德标准来进行交易,如果这种标准会使他丢掉一宗生意呢?”这个问题的提出。意味着当今世界存在一个共识:生意——坦白说就是高利润——远比正确的行为更加重要。

如果向街头行人提出这个问题,可能会有许多人本能地回答:“当然生意第一了,这不是理所当然的吗?”而且恐怕时不时地会有人犹豫一下,然后反问道:“什么叫作‘按照道德标准来做生意’?”

我并不是想贬低街头行人的素质,但事实上,经济已经被当成了道德的对立面。这个认知不仅仅是某个人随意的想法,而是深植在那些聪明人的心中。他们中的人甚至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例如米尔顿·弗里德曼。在很多后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眼中,道德只不过是一个纯哲学的世界观。这种想法似乎和人类的天性不谋而合,因为人们追逐的无疑是金钱。

金钱对人们来说等同于令人心情愉悦的利益,而道德只能带来令人厌烦的义务。

这种认知并不新奇。在《圣经》里我们就能看到黄金和伦理价值之间的矛盾。例如在黄金牛的故事中,黄金牛象征着肆无忌惮追逐财富的行为,而摩西打破了它,并刻上了十诫。但这十诫的内容在我们的街头访问中恐怕没有人能够完整地说出来。

现在的经济学家看起来又重新回到了膜拜黄金牛的老路上。但如果他们仅仅把赢利看成整个经济活动的目的,那么他们其实完全没有领悟人的天性和社会的行为模式。利润不是终极目标,而仅仅只是中期目标,我们的最终意愿是要保障生活的基础,或者只是想要实现个人事业的成功。

金钱只能覆盖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谁要是否认这一点,就说明他不但不理解道德的意义,同时也没有看到,任何民主社会都是不能够抛开道德而存在的。

当然,世界上也有许多人不看重金钱。他们在艺术的世界中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献身于社会工作,研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的难题。

但到底什么才是道德的行为方式?

它其实与遵循社会准则并无二致。不论是在社会团体中,还是在普通的家庭中,都有人和人之间的交际规范存在。在原始部落中,强者统治一切。但在整个人类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交往遵循所谓的“黄金准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伊曼努尔·康德对这个准则的表达则更加坚定有力:“任一行动的准则都应与一个普遍立法的原则相一致。”

但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许多经济和金融人士都在奉行一条新的行为准则:生意高于道德。他们中的有些人被送上了审判席,甚至锒铛入狱,还有一些人走向了破产的结局。但更多的老板们依然过着花天酒地的奢华生活,正是这些人,为后来人的行为继续树立着不好的榜样。

然而,不这样想的经济界弄潮儿也是存在的。例如,拥有8 000名员工的加工机器生产厂老板波尔霍特·莱宾格,在接受《南德意志报》的一次采访中,他说道:“多年来一直困扰着我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才能使人们、使我们的员工明白,有些价值观是我们应该去尊重、去追寻的?即使在一个世俗化的世界中,这样的价值观以及按照它们行事的人也是存在的。但我知道许多人并不重视它们。”

《南德意志报》:“这样的价值观怎样才能使人们信服呢?”

莱宾格:“我们需要榜样,需要遵循这些价值观的人做我们的榜样。我们也必须更加认真地对待这个问题。工程师和企业家们在当今的大学教育中依然没有接受过任何关于伦理道德的知识,我们不可能将这些概念灌输到他们脑子中去。对我来说,父母的房子和教堂都是非常重要的。每个勇于承担责任的人都应该被当成榜样。”

是的,这个问题直至今日也依然存在:我们应该怎样才能使那些经济界和金融界的领导者们明白,交易应按照道德标准行事呢?

事实是,似乎没有人从危机时代学到哪怕一点教训,在这个贪婪的金融世界里,巨大的齿轮不断滚动,从未停止。

过去的20年中,股票市场上的短期大幅跳水、恐慌抛售等现象在亚洲、美洲和欧洲不断重演,尤其是在后果严重的雷曼兄弟投资银行破产之后。世界各国政府将数以千亿来自纳税人的金钱投到救助银行上。从来没有哪个政府为忍饥挨饿的穷人如此一掷千金过,却在某次经济峰会上承诺为银行掏腰包。

华尔街仅仅在2010年就花掉了1400亿美元的各种“费用”,犹如泥牛人海。而英国巴克莱银行的主管鲍勃·戴蒙德则说,有良心的时代早已不复存在。

那么,这个时代会一去不复返吗?

不,这样的时代会回来的。因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将自己的获益建立在他人损失上的企业开始守规矩了。随着那些贪得无厌、腐败、无节制的政府越来越难以让人接受,道德行为准则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选民们在做决定的时候也会更多地考虑这一点。

人民也不应仅仅指望国家公权力来保障自己,也没有任何企业能够在不断违反规则的情况下,还能继续在顾客和生意伙伴面前获得成功。并非所有看上去合理的都是合法的,那些曾经制造过严重的环境污染或者使用童工进行生产的国际性大公司,都获得了惨痛的教训。

遵循道德准则来做生意,同样代表着遵循道德准则进行消费。每个公民在遵循道德准则进行经济活动的时候,应不光考虑自己能获取什么好处,还应考虑对社会的回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3 19:5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