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俊人等编著的《清华大学文史哲谱系》系统总结了老清华人文学科的发展历程,并在大的历史场景下,对其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对中国学术的影响等,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论述。内容包括“清华大学中文系的建立、发展及院系调整”、“清华大学的史学传统——新史学在清华的成长与顿挫”、“清华大学的哲学传统”三大模块。
《清华大学文史哲谱系》系统总结了老清华人文学科的发展历程,并在大的历史场景下,对其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对中国学术的影响等,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论述。籍清华建校百年之机,梳理这段不平凡的历史,探讨当年先哲们如何进行人文研究、培养人才,绝不仅仅是一种怀旧,相信这更能为当下人文学科的建设提供一种借鉴和思考。
《清华大学文史哲谱系》由万俊人等编著。
大学的学统与人文知识谱系(序)万俊人
清华大学中文系的建立、发展及院系调整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改制历程
第二节 办系方针
第三节 制定规章
第四节 战时教学
第五节 复校岁月
第六节 时代特征
第七节 院系调整
第二章 教学
第一节 课程设置及其变迁
第二节 课程设置与学程说明举例
第三节 关于文科研究所中国文学部
第三章 教师
第一节 教师聘任情况
第二节 教授简历著述(按拼音排序)
第三节 系主任的变更
第四节 教授所任职务
第四章 生活
第一节 战前宁静战时艰辛
第二节 身处险境坚持教学
第五章 课余
第一节 集会演讲
第二节 文艺社团
第三节 相关刊物
清华大学的史学传统——新史学在清华的成长与顿挫
第一章 清华史学的草创与自发成长——留美旧制部与清华史学(1909—1929)
第一节 清华留美生与清华史学
第二节 清华旧制部与清华史学
第二章 “文史之学”与近代学术的交融——中西学术之间的无梁殿(1925—1929)
第一节 国学院及其研究工作
第二节 “文史之学”与学术薪传
第三章 清华史学的近代化转型:历史学系的成长(1930—1937)
第一节 历史学系的演进历程与早期发展
第二节 罗家伦之大改组与清华史学近代化的提速
第三节 近代化史学系的基本建成——蒋廷黻与清华史学的跨越式发展
第四节 办学理念、方针与实践
第五节 清华史学的内涵式拓展——雷海宗与清华史学
第六节 和而不同百家争鸣
第七节 清华史学与民国史学界——有关清华史学的一个横向比较
第八节 育才模式的探索与人才布局的成型
第九节 “理工科抬头”:从“文理并重”到“提倡理工”
第十节 清华园非桃花源 ——学术与社会的互动
第四章 三校合璧:清华史学的鼎盛(1937—1946)
第一节 三校西迁
第二节 师资团队与教研状况
第三节 课程设置
第四节 人才选拔与培养
第五节 放洋与从军——青年报国的他种选择
第六节 成绩与隐患
第七节 转捩点:战时教育的短板
第八节 从象牙塔中到十字街头
第九节 复员:重返故园
第五章 从复员到撤并:老清华史学的历史归宿(1946—1952)
第一节 “学术集团”之重建
第二节 质与量及结构的失衡
第三节 优化学术布局的努力及挫折
第四节 1948年:两个时代的分水岭
第五节 老清华与新时代——清华史学之嬗变
第六章 余绪:老清华史学之归宿
第一节 清华历史学人在大陆
第二节 清华历史学人在海外
结语
清华大学的哲学传统
引论
第一章 哲学系的创建期(1926—1929)
第一节 清华学校时期的哲学系
第二节 国立清华大学之始的哲学系
第二章 哲学系的发展期(1929—1932)
第一节 国学院解散后的哲学系
第二节 校政动荡时期的哲学系
第三章 哲学系的黄金岁月(1932—1937)
第一节 哲学系发展概况
第二节 哲学系具体面貌
第四章 南迁途中的哲学系(1937—1939)
第一节 长沙初建
第二节 转进西南
第三节 站稳脚跟
第五章 西南联大前期的哲学系(1939—1942)
第一节 成果初现
第二节 百花齐放
第六章 西南联大后期的哲学系(1944—1946)
第一节 迈向成熟
第二节 最后时光
第七章 重返北平的清华大学哲学系(1946—1948)
第一节 恢复后的哲学系概况
第二节 战乱时期的学术成果
第三节 学生运动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