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创新求变绣荧屏(许诺)/海上谈艺录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张文龙 |
出版社 | 上海文化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许诺,电视编导、一级导演。1957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历任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和上海电视台编导、文艺科副科长、文艺专题科科长、文艺部导演、指导等。1995年被全国戏曲电视剧评奖委员会授予最佳导演称号。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授予“开拓贡献奖”。张文龙著的《创新求变绣荧屏(许诺)》通过“艺术评传”和“艺术访谈”,对许诺的从艺经历、艺术成就等进行了全景式地描述,从中感受这位著名女导演的艺术人生和风范。 目录 艺术评传 第一章 生于国难玉汝成 原名“依儿 晒台观“火 乃父乃母 深夜搬家 倔强性格 第二章 战火纷飞塑人生 撤离上海 到根据地 融入乡村 铸就胆略 战区学校 抗战胜利 烽烟又起 第三章 青春扬帆露荷角 被人相中 进入熔炉 凤凰涅槃 治黄救灾 震撼记忆 第四章 上海中学求学路 进入“上中 学业锻炼 第五章 考进上戏练真功 报考剧专 深入生活 第六章 广播电视筑新篇 从业广播 农村锻炼 人生转折 紧急“备战 永载史册 艰苦创业 锐意创新 一专多能 第七章 动乱烈火苦煎熬 惊涛骇浪 何惧风浪 灾难后果 战天斗地 苦中作乐 曙光微露 第八章 重回荧屏创辉煌 重返岗位 重塑辉煌 再接再厉 大获成功 乘胜前进 情注《梁祝》 精益求精 硕果累累 第九章 艺海遨游夕阳红 支援“有线 相伴晚年 艺术访谈 时代+创新求变塑造了我 革命引路人 艺术启蒙 入门电视 创新荧屏 切出上海电视镜头第一人 为电视事业亏欠家人 附录 从艺大事记 许诺电视创作年表 后记 序言 白驹过隙,我居然也到了耄耋之年。遥想豆蔻 年华,时值共和国诞生前夕,我置身于如火如荼的 渤海文工团华东战场;青春时光,致力于中国电视 事业从无到有的开拓;壮年及离休前后,又在突飞 猛进、风生水起的中国电视界的综艺领域里奋力创 新求变…… 不知不觉中,已度过了八十多年的峥嵘岁月, 也经常听到不少圈内外的朋友对我在业界表现的赞 誉之词。但在我眼里,各条战线、各个行业中,每 个人无论成绩荣誉多少,都在为社会奉献,为我们 这个伟大的祖国增光添彩。作为电视工作者,我始 终牢记天职:向观众提供健康的高品质精神食粮, 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创新,勇于突 破! 个人的成绩与党和人民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 也要感谢这个大好时代,以及快速发展的科技,最 后才是自我努力的助益。 或许正应了古人所云,“忠孝不能两全”,对 家庭、对父母、对丈夫、对子女,我觉得自己是不 称职的。我的成绩中,也有他们的辛劳和牺牲…… ——许诺 导语 许诺,1934年元月生,江苏吴县人,国家一级导演,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 1951年考入上海戏剧专科学校(后改为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学习。毕业后至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任广播剧团演员、文艺编辑。1958年8月,参加筹备上海电视台开播工作,后调电视剧制作中心任导演。1989年12月离休。 曾任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荣誉理事,中国电视戏曲评奖委员会评委。 张文龙著的《创新求变绣荧屏(许诺)》对许诺的从艺经历、艺术成就等进行了全景式地描述。 后记 初识许诺老师,是在1983年夏。当时,我刚过 而立之年。因参加上海市广播电视局的招聘,我有 幸认识了这一次招聘的考官之一许诺老师。未曾想 ,竞被上海广电局录取,从此,我放下教鞭,进入 电视台,开启导演之路。 由于许诺老师是台柱之一,经常主导大节目, 而我刚刚进台,还在“学生意”,许诺老师在音舞 口,经常在拍电视剧,而我在戏剧口,加之我不善 交际,所以,与许诺老师接触的次数不多。 同年年底,我接到一项任务,拍摄一部反映上 海戏剧学院教学成果的专题片。许诺老师知道此事 后提醒我,去上戏采访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可 以去找她的先生——教务主任张廷顺先生。整个拍 摄过程她并未参与,但她主动热心提供建议和帮助 ,我印象深刻,并感激不尽。不久,我撰写的四集 专题片《铺向舞台银幕之路——上海戏剧学院巡礼 》的台本通过审查,投入拍摄。但拍摄完成后,并 不是许诺老师来审查的,她执导大戏去了。 当时我刚刚进台,任务也不重,也还算好学, 所以经常到演播室和后期制作室溜达,便经常看到 许诺老师在那里切割、导播,忙个不停。她身材瘦 小,走路风风火火,十分精神,而且整天乐呵呵的 。见了我,会大声打招呼:“张文龙,好哦?”非常 热情。我常常就借此待在导控室里,仔细观察她是 如何切割和指挥的。 进台第二年,我成了做《大舞台》节目的主力 导演,见许诺老师的机会越来越少。但是,她在电 视领域里的成功,如雷贯耳。她忘我工作的献身精 神,为人的热情豪爽,对新同志的支持与关爱,有 口皆碑。 很快就到了90年代初,改革开放早已开始,台 里也在不断变革,我跟随穆端正、刘文国等领导创 办东方电视台。先是落脚在七重天,后来搬到了浦 东新区东方路2000号。从此,与许诺老师的接触更 少,但内心对许诺老师的崇敬却从未淡化。 就这样,三十年竞弹指一挥问。一转眼,到了 2015年春。在上海老记者协会的一次活动中,我又 与许诺老师重逢。寒暄间,许诺老师提及,上海市 文联正在组织撰写出版“海上谈艺录”丛书,反映 本市艺术领域里杰出人物的故事。她告诉我,她也 在此名单内。她邀请我帮助撰写此书,并说,此项 动议也获得了市文联文学院的认可。激动之下,我 便一口答应,但后来又觉得诚惶诚恐。尽管我很敬 佩许诺老师,但毕竟对她了解有限。另外,我虽是 作家,却偏重于写小说和剧本,对于人物传记,虽 撰写过一些小文章,但像本书这样较大篇幅的,还 从未尝试过。 许诺老师笑呵呵地鼓励我:“没关系的,实话 实说就可以了!” 盛情难却,我就答应了下来。 此后的一年里,因早有预约,我编创和拍摄了 两部现实题材的网络大电影,第二部《代驾血谜》 还在第20届美国好莱坞电影节上荣获“最佳电影短 片奖”。除此之外,作为两所大学的客座教授,我 婉拒了2016年的全部授课约请,一有闲暇,就全身 心地撰写本书。有时感觉来了,还常常通宵达旦。 越写,越被许诺老师的生平和事迹所感动,也越来 越敬佩许诺老师。 正如一位伟人所言,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我觉得,在许诺老师身上,可以充分体现这一 点。所以,整个写作过程与其说是艰苦付出,不如 说是深入学习。许诺老师经过艰难困苦终修成电视 事业正果的经历,让我受益良多,她确实应该成为 我们中国电视编导的楷模! 初稿完成后,根据许诺老师和上海市文联文学 艺术院老师的建议,我七易其稿,终于完成此书。 但我相信难免仍存在谬误,还望各位专家和读者多 多指教。 张文龙 2017年5月1日于浦东枣树斋 精彩页 1923年,许德良在复旦大学读书。1925年,他参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1927年,因家境困难,许德良在上海大学半工半读(管总务兼任附中教员,在社会学系旁听)。因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工人纠察队占领上海,上海大学附中停课,组织同意他回苏州母校萃英中学(美国教会学校)发动群众收回该校教育权。同年,上海发生了“四一二”事变,他急忙赶回上海。此时白色恐怖笼罩全市,上海大学里的党组织已隐蔽撤退,全面疏散,他因此失去了党组织关系。在严峻的考验面前,他坚信共产主义,坚信中国共产党,坚持斗争,相信总有一天会找到党组织。 许诺诞生的1934年,她的父亲许德良在忙什么呢?上世纪30年代任《申报》经理的马荫良先生在许德良逝世后发表的一篇回忆文章《可敬的德良同志》中是这样描述的: 他最初给我的印象敦厚谦和、不苟言笑。矮矮胖胖的身材,经常穿件炙布长袍。那时的电讯稿都是密码,需要逐字破译。我总见他坐在办公桌奇埋头苦干,他那种一丝不苟的态度很给我好感。渐渐地,我发现他总是良极参加社会活动。他以《申报》流动图书馆长期读者为主体,组织起“蚁社”读书会,请来了艾思奇、柳浞、夏征农(当时化名叫夏子美)等咋导师;以《申报》业余补习学校及其分部学员为主体,组织起抗日救国蜀体,开展形式多样有意义的读书、演戏、交流活动,以激发青年们的爱国思想…… 最令我感动和难忘的是,1934年,由于《申报》的进步立场激怒了国民党当局,11月13日,我们的总经理、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史量才先生参遭特务暗害。与此同时,南京方面又导演了一场贼喊捉贼的丑剧。消息传来,舆论哗然,《申报》六百余名同仁更是义愤填膺。12月13日我们在报馆召开了史量才先生追悼会。在会上,德良同志一改往日的腼腆寡言,毅然起立发言,他说:“史总经理被残酷地杀害了,但我们还活着。我们应该继承他的遗志,继续奋斗!”他的发言简洁而有力,博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在他的倡议下,我即起草了誓词:“同仁等以至诚继续史总经理遗志,积极奋斗,此誓。”全体同仁当场起立宣读,并定于每年史量才先生逝世日全馆同仁集合纪念。 国难当头,为了共同对敌,当局将关在南京监狱的曹荻秋(解放后曾任上海市长)等一批进步人士释放出狱,许德良作为全市抗日群众团体的代表,到火车站去迎接,并致欢迎词,曹荻秋致答词。许德良估计曹是监狱内地下党负责人,便找机会向曹荻秋表达要恢复党组织关系的愿望。 1937年,许德良终于盼来了中共地下党组织派来的联络员,与党组织重新接上了关系,并参加了上海职业界救亡协会的党团工作。许依儿记得有一位叔叔经常来看父亲,每次他都带来一支用玻璃纸包的五彩阳伞柄形糖送给囡囡吃,所以囡囡就叫他“阳伞柄叔叔”(解放后才知道他叫彭柏山,曾任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长)。自从这位叔叔来了以后,父亲白天黑夜更加忙碌,家里很少见到他的人影。他除了在《申报》馆外出采访写文章外,还有许多社会活动,如担任“神州夜中学”校长,“慈联”的难童学校、难民收容所、“蚂蚁社”、职业界救亡协会的领导等工作。除此以外,还有不少外地经过上海的朋友,由于各种原因也会来找他,比如安排住宿、缺少路费、寻找联系人等(其中有解放后曾任中央广播局长的梅益)。 有一次,来了一位在“皖南事变”中突围出来的新四军,他需要换装、治疗、休养,然后带上路费,由交通员将他安全地护送到苏北抗日根据地去。这些,许德良都一一解决。还有一次,许德良在春节期间离家外出了十几天,后来家里人才知道,他竟然亲自带了一批志愿奔赴抗日前线的青年,将他们送到了苏北抗日根据地。 原来,1938年,党组织交给许德良100元钱,他用这100元钱创办了“神州职业夜中学”,并出任校长。学生主要是永安、先施、新新、大新四大公司里的小职员和学徒,有很多青年学生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每逢周六、周日,学校还举办学术讲座(训练班),刘定国(刘宁一)主讲哲学,马纯古主讲政治经济学,何封主讲社会科学概论,还有歌咏等活动。 当时,许依儿还是个不懂事的小孩。她哪里知道,她的父亲和赵朴初、沙千里、李伯龙等朋友们一起开办了难民收容所、难童学校、神州夜中学、“蚂蚁社”等很多群众团体。父亲白天去难民收容所工作,晚上办职工夜校,让没有钱的哥哥姐姐上学读书,包括失去父母的表姐,还有小姨妈、李妈的独子洪哥;他们还参加发传单、贴标语、歌咏队演出等活动宣传“抗日”。依儿母亲常去惠罗公司等处,参加许德良、茅丽英和他们的朋友举办的募捐和义卖活动,救济难民难童(于伶以此题材写的剧本《水横枝》,“文革”后拍成电影《七月流火》,其中地下党领导老许,原型即许德良)。许德良还在大光明电影院举办抗日歌咏大会,鼓动全市人民的抗日激情。 有一天晚上,一辆小汽车停在弄堂口,汽车里面有两个陌生人托人上来转告:“有人请许先生到汽车里去谈谈。” 许德良想:为什么会有陌生人要见我,还要约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