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萧军的出现直接影响了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后记 本全集收入作者1932年至1944年的各类作品, 按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书信来编排。小说部 分,又按短篇小说、中长篇小说分别编排。编校时 ,对作者已结集出版的作品,按结集时的初版本编 校;难觅初版本的作品,按权威版本编校;未结集 出版的作品,按首刊本编校;未找到首刊本的作品 ,按权威版本编校;未公开发表的作品(诗歌、书 信),按作者生前留下的文字编校。 为尊重作家本人的写作风格及行文习惯,同时 也最大程度地保留那一时期的文体风貌,作品中的 字词、数字、计量单位、标点符号及篇末的写作时 间等,均保持原貌,一般不按现行的书写规范进行 改动。对个别确实讹误的字词、标点。在编校时进 行了修改。特此说明。
目录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出版说明
精彩页 他到中国商店去买东西,顶愿意争个便宜价钱。明明人家是标着定价的,他看看那定价的价码,他还要争。男人用的人造丝袜子,每双四角,他偏给三角半,结果不成。不成他也买了。他也绝不到第二家去再看看,因为他心中有一个算盘: 这袜子不贵呀!四角钱便宜,若到大公司里去买,非五角不可。 既然他知道便宜,为什么还争价? 他就是想,若能够更便宜,那不就是更好吗?不是越便宜越好吗?若白送给他,不就更好吗? 到外国商店去买东西,他不争。让他争,他也不争。哪怕是没有标着价码的,只要外国人一说,两元就是两元,三元就是三元。他一点也没有显出对于钱他是很看重的样子,毫不思索地从腰包里取出来,他立刻付出去的。 因为他一进了外国店铺,他就觉得那里边很庄严,那种庄严的空气很使他受压迫,他愿意买了东西赶快就走,赶快逃出来就算了。 他说外国人没有好东西,他跟他父亲正是相反,他反对他父亲说外国这个好,那个好的。 他虽然不宣传外国人怎样好,可是他却常常骂中国人: “真他妈的中国人!” 比方上汽车,大家乱挤,马伯乐也在其中挤着的,等人家挤掉了他的帽子,他就大叫着: “真他妈的中国人!挤什么!” 在街上走路,后边的人把他撞了一下,那人连一声“对不起”也不说。他看看那坦然而走去的人,他要骂一声: “真他妈的中国人!” 马伯乐家的仆人,失手打了一只杯子,他狠狠地瞪了他一眼: “真他妈的中国人!” 好像外国人就不打破杯子似的,不知道他是什么意思。 有一次他拆一封信,忙了一点,伤着里边的信纸了,他把信张开一看,是丢了许多字的,他就说: “真他妈的中国人!” 马伯乐的全身都是机警的,灵敏的,且也像愉快的样子。唯独他的两只眼睛常常闪视着悲哀。 他的眼睛是黑沉沉的,常常带着不信任的光辉。他和别人对面谈话,他两个眼睛无时不注视在别人的身上,且是从头到脚,从脚到头,来回地寻视,而后把视线安安定定地落在别人的脸上,向人这么看了一两分钟。 这种看法,他好像很悲哀的样子,从他的眼里放射出来不少的怜阀。 好像他与谈话的人,是个同谋者,或者是个同党,有共同的幸与不幸联系着他,似乎很亲切但又不好表现的样子。 马伯乐是悲哀的,他喜欢点文学,常常读一点小说,而且一边读着一边感叹着。 “写得这样好呵!真他妈的中国人。” 他读的大半是翻译小说,中国小说他也读,不过他读了常常感到写得不够劲。 比方写狱中记一类事情的,他感觉他们写得太松散,一点也不紧张,写得吞吞吐吐,若是让他来写,他一定把狱中的黑暗暴露无遗,给它一点也不剩,一点也不留,要说的都说出来,要骂的都骂出来。唯独这样才能够得上一个作家。 P12-13 导语 萧红著的长篇小说《马伯乐》共分两部。从空间来说,第一部由两章构成,写的是马伯乐从家乡青岛到上海,抗战开始后,他的太太和三个孩子也逃难来到上海,马伯乐决定带全家人离开上海去汉口。 第二部,共九章,约八万字。前四章都是写马伯乐与全家是如何狼狈挣扎在旅途,如何由上海经南京,车船辗转到了汉口,后面第五章至第九章写马伯乐在汉口的一场恋爱和失恋。结束时这家人决定再逃难到重庆。 内容推荐 《马伯乐》是萧红的一部幽默讽刺长篇小说。作者萧红用辛辣的笔触描画了那个时代以马伯乐为代表的一部分思想麻木的人,他们是时代的旁观者,怯弱、自私、多疑、平庸。全书弥漫的幽默辛辣格调,将作者另一面的艺术才华展现得淋漓尽致。 此版本为平装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