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集的文章是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原社长张留芳先生的随笔、杂感集。集子中的文章是作者自2007年5月发现身患癌症后,在治疗期间断断续续写下的文字。主要内容为个人早年的成长与经历,故乡的人与事,人生知遇的感念,师长的忆念,同学友朋的回忆,以及杂感等。文章多的是人生的细事,个人的悲欢,其中亦不乏时代的浪花,给人以人生的启迪。
该书适合文学爱好者、文学评论人员及相关读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在心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张留芳 |
出版社 |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文集的文章是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原社长张留芳先生的随笔、杂感集。集子中的文章是作者自2007年5月发现身患癌症后,在治疗期间断断续续写下的文字。主要内容为个人早年的成长与经历,故乡的人与事,人生知遇的感念,师长的忆念,同学友朋的回忆,以及杂感等。文章多的是人生的细事,个人的悲欢,其中亦不乏时代的浪花,给人以人生的启迪。 该书适合文学爱好者、文学评论人员及相关读者。 内容推荐 这本文集是张留芳同志在生病期间断断续续写下的文字,凭着对形势和市场的把握、对战略与战术的恰当部署,他和一群富于激情与奉献的同仁们短短几年内创造了出版的奇迹,被誉为“出版界跃出一匹黑马”,让人刮目相看。具体内容包括《砖上练字》《雪野茫茫》《关不住的眼泪》《呆子罗业意》《忧郁的目光》等。 目录 序 自序 草鞋的故事 “江阴鸡叫” 砖上练字 十岁少年读书时 小辞源历险记 祖父的哲学 箍桶匠 雪野茫茫 屋漏如浇 大饥荒(一) 大饥荒(二) 看戏 关不住的眼泪 书记和县长 采风散记 乡中良医沈岐山 呆子罗业意 木匠吕小金 丽川先生轶事 雪祭 狼的传说 水车的赞歌 栽秧的学问 潮鱼、桥和闸 忧郁的目光 “革命大串联” 老师的噩运 “现行反革命” 乡中怪事 送礼记 照片上的人 我写《崛起》 顶撞大书记 我与谈凤棵校长 进京路上 一次影响未来的会议 十年如愿 心泉 调公先生 许汝祉先生 钱震夏先生 段熙仲先生 我与赵力田先生的文缘 同学老魏 凤兮凤兮 高招逸事 老杨儿子上大学 丁亥除夕感怀 梦忆 无题(一) 无题(二) 附录 心系同学乐在其中——访新闻与传播学院张留芳老师 学校发展的缩影 记者成长的摇篮——访原校报主编、现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党校常务副校长张留芳老师 一生做了两辈子的事——记导师、原南师大出版社社长张留芳老师 编后记 试读章节 “江阴鸡叫” 春日融融。早晨,斜射的阳光给院子里营造了舒适的阴影。祖母坐在一张小凳子上,我蹲在地上把头侧枕在她的大腿上。她正用银耳扒子给我掏耳朵。胎耳屎在耳朵里轰隆隆地响,不舒服,我希望祖母帮我掏出来。那时我才五六岁,而她大约刚过五十岁。 “耳朵里有声音么?”祖母问。 我没说话,点点头。祖母手脚轻软,掏耳朵很舒服。 “那是江阴的鸡叫!” 我知道祖母是江阴人。“江阴有多远?”我问。 “蛮远的,要走几天呢!” 我惊讶地抬起头来,认真地望着她。我有这么好的耳朵吗?能听见江阴的鸡叫? “娘娘能听见江阴的鸡叫吗?”我问。我们乡下叫祖母为“娘娘”,是清声而不是浊声。 “我也能听见!”祖母认真地回答。 我把能听见江阴鸡叫的事告诉小伙伴,他们都露出羡慕的神情。也许,他们的确听不到江阴的鸡叫。 渐渐地长大了。我有了些科学的意识,知道我不可能听到江阴的鸡叫,祖母也不可能听到。 可祖母为什么说耳朵里的隆隆声,或者说耳鸣,是江阴的鸡叫呢? 我没有问她。因为在一九五八年她五十五岁的那年,我才十虚岁,她就魂归仙山了。我永远不可能再问她。 祖母姓吴,排行第五,就以五妹为名。父亲和我都不知道她的出生地是江阴的什么地方。父亲从来没有去过他的外婆家,也从来没有见过外婆家的人。听父亲说,祖母自从嫁给祖父之后,也从来没有回过娘家。以常人而言,这是多么不可思议。 祖母性格慈祥、随和,祖父则比较霸道威严,祖母的行为显然是给祖父约束的。在地方上,祖父是被尊称为“先生”的,虽然他识的字并不多。在乡间,祖父为人正派,也算是有情有义的人,名声很好,茶馆会茶、邻里纠纷,他说的话是很有影响力的。可他居然让十八岁嫁给她的祖母没有回过一次娘家,见过一次娘亲;让儿子终生没有去过一次外家,而且无论是妻子还是儿子,没有人敢去讨伐他。等我长大之后,我觉得这里似乎蕴藏着一个天大的谜团。 一九七六年,我大学毕业了。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第一次寻到祖父的故乡,见到了我的二祖父。这是一个与祖父长得颇像的矮个老头,秃顶,比祖父大几岁。以前他曾去过溧阳乡下,我见过几次。在江阴见到他时,我祖父已在当年春上作古。从二祖父断断续续的叙述里,我逐渐解开了谜团。 祖父兄弟四人,姊妹两个。曾祖父叫张文秀,会教私塾,也种种田,居住在江阴东乡后塍镇北晨阳乡的顾家埭村。曾祖母姓路,据说是老张家港人。一九五八年,从江阴县划出东乡,又从常熟县划出西乡,合并而成沙州县,县治在杨厍镇。现在则改称张家港市。当年曾祖父只有十来亩田,这么多儿子如何能生存下去?曾祖父作了一个天大的决定,把田地按五份平分,留二房在江阴老家,其余全部南迁到溧阳。因为当时溧阳竹箦乡有一个江阴棚,都是从江阴来的移民。曾祖父可能是受到这些移民的启发,才决定举家南迁的。但是他为什么没有去江阴棚,而是独家流落到上兴埠东一里的牌楼村与西洋庄之间的山岗上,就不得而知了。 祖父在溧阳长大成眉清目秀的小伙子,十八岁那年,他去过江阴老家。有个吴姓的男子想为他的堂妹找个婆家。他的堂妹后来就成了我的祖母。堂兄看来比较活络,他不甘心让堂妹终身被一个痴呆残疾的人耽误,就想给她找一个可以依靠的夫家。 原来,祖母家里很穷。从小,她就被领到无锡一家人家做童养媳,实际上也是使女,那个人家是否大户人家也不得而知。那人家有个儿子,疾病缠身,痴痴呆呆,一个如花的姑娘委身于这样的人,不甘心。她向堂兄哭诉,堂兄是唯一经常往返于江阴老家与无锡之间的人。堂兄答应给她想办法。 就在祖母十八岁那年,经堂兄介绍,与同样十八岁的祖父见面了,居然一见钟情。从我小时的记忆,祖母长长脸庞,年轻时属于俊俏姑娘,又在无锡呆了好多年,耳濡目染,与乡下姑娘毕竟有所不同。而祖父虽然个子不太高,但两眼炯炯有神,属于精明强悍一类的小伙子。两人一见钟情是可以理解的,何况祖母也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这天,祖母向主家托词说江阴老家有急事要回家看看,在他堂兄的带领下神不知鬼不觉地离开无锡,登上了去溧阳的船。 童养媳回家省亲,迟迟不见回音,主家自然着急,派人到女方的家里去探询。女方家里说女儿并没有回来。男方说肯定是女方把人藏起来了。女方忽然丢了个女儿,母亲哭天抢地是可以想见的。女方说人在你家,现在没了,我还要向你家要人呢。两家的官司扯了好久,自然没有结果。 而在溧阳,张家白白捡了个媳妇,欢天喜地,当年祖父祖母就圆房了。 过了不久,祖母无锡主家的那个痴呆小伙子归天了。又过了不久,祖母的堂兄突然患病。患病时总是神神叨叨,说是有厉鬼要捉他,他跪在床头不住求饶。不几天,也一命归天了。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堂兄给堂妹做媒的事还是在亲友间传开了。传言说,祖母的堂兄是给那个痴呆小男人活捉了去的。 祖父肯定是听到了这些。有些迷信的他精神上经受了重重的一击。他也许认为是自己拐骗了他人的女人,他心底里觉得不光明正大,他害怕那个在人间无用、在阴间却嚣张的索命厉鬼。他说服祖母,做出了一个使他终生都没有岳家、祖母没有娘家、儿子没有外家的可悲可叹的决定,要祖母与江阴娘家完全断绝关系。他以为,这样做是为了保护祖母,也是保护自己的儿子!祖母从十八岁出嫁到五十五岁去世,没有见过一次母亲和兄弟姊妹,只有我可怜的曾外公曾从江阴来探视过几次。 父亲今年八十岁了,他一辈子都不知道外婆家在何处,他也一辈子没有去过江阴老家。 祖母的一生是凄凉的。她生过若干个子女,最终只留下一子一女。她在无锡长到十八岁,温柔软弱,不善农桑,在那个艰难度日的大家庭里,在婆婆的眼光里,她没有什么地位。祖父也许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也许认为祖母没有给他带来好的命运,还经常打她。我小时候亲眼见过一次,祖父抓着烟筒头,跳起头狠狠地抽打祖母,我在一旁吓得哇哇直哭。 我小时候记得,祖母经常咳嗽,恐怕是得了肺病,咳出的痰浓浓的。到一九五八年大跃进的那年,她已经卧床不起了。父亲、母亲同着我的两个弟妹,住到了父亲工作的新农村大队。我被留在家里同祖父祖母生活在一起。祖父在食堂里当会计,每天四更天就要去食堂。我就在家陪着祖母。天亮之后,我先打水给祖母洗刷,然后到食堂去打粥,回了安排她吃过,再背上书包上学。那年我虚十岁。 有一天早晨起来,叫祖母洗脸,可总也叫不醒。我怕祖母死了,哭着跑到食堂叫回祖父。祖母的确昏迷了。到上午十点,她又奇迹般地醒过来。我松了一口气。 母亲也回来了。父亲张罗着给祖母做寿材。祖母醒过来以后,说想吃芋头。 那是吃食堂的年月。家家户户的锅灶都给砸了。好在我家还藏了一个小铁锅。也巧,那年春上,我和母亲曾在原来家里菜地边的沟里种了几棵芋头,到了秋天,已经长芋头了。母亲赶忙去挖了那芋头,足足有一碗多,她小心清洗干净,回到家里,找出小铁锅,架在两块土坯上,找点干柴就烧起来了。不知烧了多久,芋头的香味四散开去,这时不知大队长从哪里冒了出来,他像一只嗅觉灵敏的狗,抽动着鼻子寻了过来。一眼看了那个小锅,他吼起来:“这是谁烧的东西!”飞起一脚,把那铁锅连着芋头踢得不知去向。 母亲闻声从屋里赶出来,大惊失色,无声地哭了。 我恨得咬牙,但无可奈何,那人扬长而去。 祖母临死也没吃上想吃的芋头。 多少年来我每当吃芋头的时候就想起祖母。 过了不久的一天黄昏,祖母的眼角向上抽搐。母亲、姑妈和妹妹放声大哭。 祖父说我心肝太硬。祖母死了,都不哭。其实我那时在想,祖母再也听不见江阴鸡叫了。 祖父不知道,我在服侍祖母的那些日子里,不知哭过多少次。也许,我的眼泪已经哭干了。 P6-11 序言 这本文集是张留芳同志在生病期间断断续续写下的文字,在出版之际,他的家人请我写几句话。留芳同志离去将近一年了,展卷思人,感慨万千。 我与留芳同志是多年的同事,在我供职南京师范大学期间,因工作上的关系,我们多有接触;来中央教科所后,我们还时有联系,就教育、管理、出版等问题交流、探讨,常常在许多方面达成共识。在他即将退休安度晚年之时,忽然得病而不幸去世,令人感到无比的悲痛与惋惜。 留芳同志是南师大人。他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南京师范大学度过的,他参与并见证了南京师范大学的变革与快速发展的主要历史阶段。他从南师大中文系毕业后留系任教,后来又在校刊编辑室、党委宣传部、《文教资料》编辑部、学校改革与发展研究室、南师大出版社、学校“211工程”建设办公室以及党委组织部和党校等多个部门任职,涉及教学科研、管理规划、宣传、编辑出版和组织党务等多项工作,工作部门比较多,跨度也大。无论在哪一个部门和岗位,他积极投入,无怨无悔,创造性地工作,做出了不俗的业绩。这背后体现的是他对事业的钟情与不懈追求,对学校深深的爱。 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与趋势是他长期关注与研究的。基于这种研究,他敏锐地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与南师大这所百年老校的发展与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在南师大百年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211工程”的成就,离不开当年他的“力谏”与据理力争。他起草报告,谋划奔走,殚精竭虑,做了大量幕后工作。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可爱的无畏与求真人格。 “八年抗战”,十年如愿,申办成立一家出版社难,而经营好出版社更难。留芳同志参与申办成立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艰辛过程,出版社成立后,他主持管理经营,一句“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战略口号掷地有声。凭着对形势和市场的把握、对战略与战术的恰当部署,他和一群富于激情与奉献的同仁们短短几年内创造了出版的奇迹,被誉为“出版界跃出一匹黑马”,让人刮目相看。从文集中我们可以见识申办出版社的不易,经营出版社的甘苦与精彩。他对许多问题的思考,还未及整理便匆匆离去,实在是憾事。 留芳同志的理想与激情,责任与担当,求真与务实,投入与奉献,亲切与和善等,在工作方面多有展现。生活中的他,是个重情义,热心肠,历经病痛磨难而积极乐观的人。这些历经岁月的淘洗而留下的纯质又温热的文字,满溢着亲情、友情、恩情以及挥之不去的浓浓的乡情,读来令人感佩。 留芳同志离我们远去了。他是一位难得的思想者和实干家。他有杰出的战略谋划才干、经营管理才能。他的逝世对于南京师范大学,对于江苏教育界、中国出版界都是重大的损失。我们将铭记他的重要贡献,感佩他的至真人格,永久地怀念他,纪念他。 是为序。 二○一○年三月 后记 张留芳先生离我们远去了,值他去世周年之际出版这本文集,一是为了缅怀与纪念,一是表达感激与谢意。 留芳先生为了事业,为了家人,劳苦一生,文集的主要内容是他的人生经历与感悟,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勤奋与拼搏、责任与担当、坚忍与包容、顽强与毅力,等等。这对家人特别是年轻一辈来说,是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留芳先生一直是大家庭的主心骨,他突然病倒,家人惊慌失措,不知如何应对,是来自学校和各方面的领导、友朋、故交给予的关心、支持、鼓励和帮助,才使他创造生命的奇迹,他虽然对生有极大的眷念,但却是无甚遗憾地离去的。对此,我们感念不尽。在这里,我代表岳母以及华香、乔芗、一鸣等家人,对留芳先生生病期间及去世时给予关心和帮助的领导、友朋和故交等致以诚挚的谢意。 二○○七年五月,在学校每年例行的体检中,留芳先生被查出罹患癌症,并很快确诊为肝癌晚期。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不幸,我们鼓动他写点东西,目的是希望他转移注意力,走出阴影,不要多想病情。他很是投入,在医院化疗间隙,不停地写着,引得同室的病友不时提醒他要注意休息。就这样,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竟写下了长长短短五十多篇文章,有十几万字。留芳先生是重情重义之人,文如其人,文中满蓄着浓浓的情,其中有血浓于水的亲情,拳拳的乡情,知遇的恩情,诚挚的友情以及对事业的钟情,等等。留芳先生曾被誉为南师大“一支笔”,他起草过无数报告、文件,写过许多评论文章、消息通讯、专业论文、散文、专题片剧本、序跋等。做编辑,干出版,是留芳先生一生中重要的工作,他曾策划、主编过许多图书,但生前没有出版过个人专著。 留芳先生当初写这些文字时并没有打算出版,只是随意写来,没有考虑什么结构体例,因此我在整理时,也只是大致按内容作了编排。文集中附录了三篇文章,一篇是新传院几位研究生为院刊《守望者》而采写授课老师的文章;一篇是纪念校报出刊第一千期时校报记者的采访录,因为他在宣传部时曾主持过校报复刊并担任主编;一篇是我和林晓芳写的纪念文字。需要一提的是,晓芳学姐不仅在老师生病时常来南京探望并联系安排去北京检查诊治,而且文集的出版也是她提议的。 本打算将留芳先生生病之前写的文章,以及他去世后友人写的怀念文章一并收录,在初稿送出版社审阅时,出版社就结构体例以及病前文章收录不够完备等提出调整意见,最后,就按社里分步安排出版的计划,先出版病中所写的文字,其他文字等曰后整理好再另行出版。 感谢朱小蔓先生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为文集作序。文集的出版离不开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闻玉银先生的鼎力支持,不仅如此,在留芳先生生病期间,闻社长还多次带领同仁前往慰问,并给予各种形式的帮助。王政红副总编对文集的出版给予了切实的指导与帮助。文集能及时出版,得益于高朝俊、丁亚芳、万斌、朱迎春、戴联荣等老师的辛勤与努力。在此,向他们致以衷心的感谢。 生命中总有些三生的缘定。一九九九年九月,我投于留芳先生门下,从相识到相知,从师生之情到翁婿之谊,我问他答,他说我听,其情切切,其乐融融。未曾想到十年相聚,便天人之隔,何其痛哉。在文集的整理编排过程中,读其文,思其人,常常心潮起伏,不得不半途中止。今编定付梓,意为告慰逝者,感念生者,激励如我辈者。 王宏波 二○一○年三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