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栏瓦舍的轻吟一唱就是千年,福建作为南戏的发源地之一,一些古老剧种至今还在散发着它的艺术青春。五颜六色的油彩、轻盈的身段、柔媚的水袖……这些吸引人的戏剧符号都在图片里尽情挥洒;沉浅的历史积淀与鲜活的地域特色在文字中展露无疑……
本书是以摄影散文的形式重新诠释兰溪莆仙戏的历史发展。着墨不在繁琐无味的戏剧史,而更注重史中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以散文化的轻松笔调把兰溪莆仙戏的前世今生徐徐道来,图片更以纪实的手法,从多角度、多方位的表现兰溪莆仙戏的博大精深。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兰溪鼓韵--古雅幽深莆仙戏(大型摄影散文珍藏版)/福建戏剧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作者 | 郑国贤 |
出版社 | 海峡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勾栏瓦舍的轻吟一唱就是千年,福建作为南戏的发源地之一,一些古老剧种至今还在散发着它的艺术青春。五颜六色的油彩、轻盈的身段、柔媚的水袖……这些吸引人的戏剧符号都在图片里尽情挥洒;沉浅的历史积淀与鲜活的地域特色在文字中展露无疑…… 本书是以摄影散文的形式重新诠释兰溪莆仙戏的历史发展。着墨不在繁琐无味的戏剧史,而更注重史中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以散文化的轻松笔调把兰溪莆仙戏的前世今生徐徐道来,图片更以纪实的手法,从多角度、多方位的表现兰溪莆仙戏的博大精深。 内容推荐 本书是以摄影散文的形式重新诠释兰溪莆仙戏的历史发展。着墨不在繁琐无味的戏剧史,而更注重史中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以散文化的轻松笔调把兰溪莆仙戏的前世今生徐徐道来,图片更以纪实的手法,从多角度、多方位的表现兰溪莆仙戏的博大精深。 目录 1.木兰溪入海口的村庄 2.美丽而伤感的传说 3.根植于广袤土地的艺术 4.不识一字亦风流 5.不拜玄宗拜乐工 6.蔡京父子与莆仙记 7.刘克庄诗中的莆仙戏 8.两本破书的连城价值 9.雾雨中的南溪村 10.革命现代戏的"艳阳天" 11.病床前录下的"心血" 12.时代与命运的审视 13.新亭酒醒白鹤飞 14.开在春天的梅花 15.谯楼鼓声汉宫秋 试读章节 1946年春,莆田城一场漫天大火,一百多家居民在灾后流离失所,那座历经四百多年岁月烟雨、躲过了日寇入侵劫难的“文献名邦”牌坊也在熊熊大火中化为灰烬……从此,习惯于偶像崇拜的莆田人只好移情于与牌坊一箭之隔的古谯楼。据说,她那双阙的形制本属皇家城楼所专有,这种大胆的仿效使后来的兴化府长官每每登临其上,都无形中增添了一种飘飘然的良好感觉;而普通居民从那岸然的身影下走过,也凭空增添了不少“文献名邦”一份子的甜蜜心态。 进入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暴风骤雨般的思想解放运动冲刷着古老的中原大地,所有传统的偶像都遭到了怀疑、蔑视甚至嘲笑……风气一开,如决堤洪水,古谯楼也难幸免。首先是“文革”期间一直高悬其上的领袖像悄悄地消失了,继而有偏激的青年诗人作诗描绘古谯楼是封建的象征。近年,随着旧城改造的规模不断扩大,甚至有人主张干脆拆掉盖高楼大厦开无假冒商场卖国货精品、洋货次品的…… 崇尚和批判、膜拜和亵渎像阳光和风雨交替沐浴着这一兴化文明的象征,历史的偶然性再次显现出她那神秘光环 被誉为当代中国十大悲剧之一的《秋风辞》恰好就诞生在古谯楼上,当年的莆田县文化馆普通干部、如今是一级编剧的周长赋和他一家三口在二楼一间用木板隔成的约六平方米的房间里度过了他人生极具创造力的十年时光。 长赋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当一代伟人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向世界庄严宣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回声还在中国大地萦绕时,壶公山下莆田县新度村一个世代农民家庭里,一个男孩哇哇地来到世界上。“长福” 这是一个多么俗气的名字,但其中饱含着老一辈农民对子孙的殷切期望。沐浴着毛泽东时代的阳光,吮吸着源远流长的木兰溪水,他在祖父丰富的民间传说熏陶下度过了物质贫乏、精神愉快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当“文化大革命”的洪流涌起的时候,他和他的同龄人一样,在城里中学很虔诚很投入地运动了一阵,1968年便无可奈何地回到乡下。革命的热情消逝于生活的寒冷,这位老三届毕业生尝尽了当农民、做裁缝、当民工、蹬三轮车的滋味。直到1971年春天走进莆田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现实才重新对他显露出了生机;1973年金色的秋天,当成千上万的“工农兵”昂首阔步地迈进长期被“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把持的高等学府的时候,据说他凭着自己一个剧作和几首发表不了的小诗叩开了厦门大学的大门。虽然,旧有的秩序受到了严重冲击,但悠久的校史所积淀下的文明因子、海滨优雅的环境、学识渊博的教师等有利条件还是使天性聪颖的他受到不可或缺的文化熏陶;而这一熏陶也为其今后的继续学习和知识积累打下坚实的基础。 鬼使神差,中文系毕业的周长赋却走进了莆田县公安局那在动乱年代中一直是两派争夺的要塞的大门,这样,当八亿人民欢庆第二次解放,祖国大地处处回响施光南的《祝酒歌》那种压抑已久后喷发而出的歌声时,长赋只好尴尬地离别新婚的妻子打起背包来到莆田山区外度坝头引水工程指挥部…… 寒星闪烁,山风呼啸,山区的夜晚是寂静的,对于生性敏感的他来说,与山外正急剧发生变化的火热生活相比,这种荒郊野外的处境无异于一种流放生涯……百无聊赖,在工程指挥部那座低矮石屋的栏杆前,他仰望对面一个叫五里坡的盘山公路上夜行的闪烁车灯,轻轻地数着:“一、二、三……” 对于从不甘寂寞的长赋来说,两年的寂寞时光,使他思想的翅膀慢慢地从曲折坎坷的生活中飞出,静静地思考那个刚刚逝去的年代,思考历史与现状,思考社会与人生。不少人说《秋风辞》的成功得益于机遇,那么,有幸经历了那十年“火红”岁月的是八亿人口,为什么机遇偏偏钟情于他一人呢? 感谢机遇之无所不在吧!渴望成功的人们。 1982年,带着生活沉甸甸的感受,长赋重新研读汉武帝巫蛊案错杀太子的史料,两千年前的这桩冤案竟使他激动莫名:汉武帝无条件支配着一切,而他周围的大臣们在受绝对支配中极度扭曲。他们一味奉承而不敢讲实话,最终导致汉武帝产生了错误的判断,从而错杀自己的爱子。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最后受到了臣僚们的支配,或且说他也支配不了自己。这个悲剧蕴藏着的深刻内涵,其意义在于这种悲剧曾经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屡演不衰。随着对史料研究的深入,他又寻找到汉武帝、太子刘据和赵婕好等人之间的维妙关系,又从他们身上获取更深层的性格因素。于是这些人物加上李寿、太监等形象在他脑海中昼夜喧嚣,扰得他不得安宁,终于这些人物借助于长赋的感情熔浆喷发而出…… 《秋风辞》初稿很快写出来了,长赋有着前所未有的一吐为快的感觉。在戏剧界专家和前辈的指导下,他进行了反复的修改,一步步迈向戏剧艺术的神圣殿堂。1984年,《秋风辞》在莆田市首届戏剧节上亮相并一炮打响。张庚等专家给予高度的评价。1985年在省文化厅领导和戏研所专家极具胆识的支持下,《秋》剧应调赴榕,荣获省十六届戏剧调演剧本一等奖。当年年底,经过遴选,又被荣调晋京,参加文化部举办的全国戏曲观摩演出,获剧本一等奖之首。戏还被选进中南海怀仁堂为中央首长演出。次年剧本又获全国第三届优秀剧本奖,且以得票数第一而居榜首。长赋被指定为获奖作者代表在授奖大会上发言。专家们认为:该剧代表戏曲文学发展新水平。《人民日报》、《中国日报》、《文汇报》等全国近三十家报刊发表评价文章,向国内外宣传。戏被粤剧等剧种移植,还被改编成电视剧等。 在一片赞扬声中,原来对当代戏剧改革持悲观情绪的著名文艺理论家刘再复的评价最具代表性:《秋风辞》更重要的价值恐怕还在于它成功地塑造了汉武帝、赵婕好、李寿等性格内涵相当丰富的人物形象。戏剧情节的进展不断地打破了他们的内心平衡,迫使他们的灵魂进行一场又一场的挣扎。以汉武帝为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帝王,他征服了无数强敌,却被佞臣的一番荒唐鬼话所蛊惑;他战胜了无数死神,却又恐惧死神;他爱太子,却又怀疑太子;他信任皇妃,却又怀疑皇妃;他专横武断,却又时时怀疑自己的专横武断。他性格的强大与渺小互相渗透,形成一个既舔犊情深,又狐疑多变的很有个性的帝王形象。除了汉武帝之外,李寿也是一个内心矛盾被展示得相当出色的形象。李寿在暗藏太子要遭三族株连和捕杀太子便可封侯得赏的残酷的抉择中,犯了致命的错误,内心痛苦到极点。他向太子陈述自己的痛苦,陈述这个选择的根据,这些根据是那么无耻,但又是那么无可辩驳;是那么令人愤怒,又是那么令人同情;是那么不合情理,又是那么入情入理。 《秋风辞》的脱颖而出以及社会精英对他的肯定,无疑意味着:长赋和我们这一饱经忧患的民族同时成熟了,就这一意义来讲,他是时代的宠儿。 《江上行》酝酿和创作于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它写的是:宦家子宋金落魄,为船户刘顺泉、徐氏一家收留。其时寒雨连江,刘家女儿宜春送上旧毡笠一顶。“拿毡笠去戴”之声,萦绕于宋金心间。宜春、宋金终成眷属,夫妻恩爱。旋宋金肺痨病发,屡治不愈。船家夫妇恐染及爱女,弃女婿于岸上荒野,并屡屡劝女改嫁。更有邻船后生阿溪者,慕宜春如痴如迷。然宜春不从父母之命,抱丈夫所遗旧笠,思之哭之,宁死不改初衷。宋金大难不死,且成了款爷。五年后,衣锦携金,寻访旧船。宜春及其父母与宋金重逢于江头。悲耶欢耶?但留下桨声,烟雨茫茫…… 在2001年11月该剧赴山西太原参加第六届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前夕,王评章先生撰文赞道:“《江上行》是如此的明快、流动、简洁、轻灵,周长赋对文体的意识和把握,才情的摇曳多姿,实在是出人意料的。《江上行》写来很得古代歌行的韵味。艺术上的追求显然是作者主要甚至是全部的目的。诗意始终柔和地融合在完整的氛围中。剧本的故事、人物朴素自然,富有古代民间的生活气息。……长赋总是谨严而执着地追求着。他希望剧本不仅作为文学流传,也希望剧本作为‘脚本’在舞台上流传,有持久的舞台生命力。”(《流动舒卷的歌行》) 如今,《江上行》已获得了现实的充分肯定,先后获中国文联的“映山红奖”,中国剧协的“曹禺文学奖”,入选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等。 其实,在十多年前,长赋曾创作过现代戏《涨潮》,反映的生活和提出的问题都与《江上行》相同或相似,连主要演员都是《江上行》的第一拨演员(吴丽卿、郭美莺等)留下的印象似乎更为深刻。 但,现实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一部剧作的命运也是如此。对《江上行》,我已经不想发言,剩下的议论,留给历史吧! P.178-185 后记 在福建的福清和莆田交界的地域里,由于那里的行政区划总是在变动,有一些村庄这个年代属于莆田,那个年代又属于福清。比如著名的“海龟”、中国农业大学校长陈章良先生的老家就是这样一个村庄,陈校长说的是莆仙方言,但是他应该算是福清人。 凤迹也是这样一个村庄,它属于福清,但是村里人都说莆田话,当然他们看的是莆仙戏。2004年年尾的时候,村子里一户人家生了一个儿子,于是便请了一个莆仙戏的戏班唱了两天的戏。 这个戏班是我们熟悉的,因为历史悠久所以名气挺大,它不是那些俗称为草台班子的民间剧团,它是国家的,是有编制的,就是说在艺术质量上是比较高的,它就是仙游鲤声莆仙戏剧团。两年前为了《福建画报》的一个专栏的稿件我们采访过他们,认识了团里的三个当家花旦小傅、小李和小吴,那时候他们的团长还是本书里面提到的“梅花”王少媛。 2004年年尾我们在凤迹又见到了小傅、小李和小吴三位当家花旦,王少媛已经调到莆田当艺校的校长去了。 故人相见自是十分高兴,谈起来这两年的变化,小吴和小傅的先生已经从以色列打工回来,带回来多少钱不知道,小吴的先生又捡起老行当演戏,只是离开了鲤声团到民间剧团去了,收入还不错。小傅的先生在家赋闲。 现在莆仙戏的演出惯例是下午一个日场,晚上一个夜场,由于现在莆仙地界上有将近两百多个民间剧团,竞争十分激烈,戏资自然就很低。在这些民间剧团的夹击之下,鲤声剧团有些举步维艰。 为这本书我们在莆仙地面拍了许多剧团,感觉到莆仙地区的老百姓应该是中国老百姓中最爱看戏的一群了,有人看就会有人演,这是一个文化的“生物链”。鲤声剧团和那些民间剧团都是这个生物链中的一环,小傅小吴和小李像所有那些演员一样是大环上面的小环,或许某一个大环或小环会断裂、会消失,但是一定会有崭新的大环和小环再接上。就像看戏的人一样,都是老人,我们曾经担心这些老人不在以后莆仙戏会不会消失,后来才发现这个担心有点多余。这就像毛主席说过的一个寓言,爷爷死了有父亲,父亲死了有儿子,“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因为被木兰溪哺育的莆仙大地永远是生生不息的。 在编排完所有的书稿和图片的时候,想起来应该感谢的人们,首先应该感谢的是那些出现在我们镜头里面的知名或不知名的演员,那些坦然着看戏的老百姓。还要感谢热心帮助过我们的莆田市艺校、仙游鲤声莆仙戏剧团、莆田莆仙戏一团、莆田生好剧团、莆田梅阳剧团。还要感谢那些莆仙戏著名人物以及他们的后人,热情接受采访、提供史料和历史照片。最后要感谢作者、莆田市文联副主席、著名的“抱棚脚者”郑国贤老师,他不仅最快完成了文稿,还多次帮我们联系,陪我们组织、拍摄。 我们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崔建楠 2005年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