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交流故事丛书”面向国外各孔子学院学生和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外国读者发行。其宗旨是从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长河中,选择那些最璀璨的明珠,以讲故事的方式,介绍给国外读者,以使他们能够深入地理解中国,理解中国文明,理解中国文明与其他各国文明的密切关系,以及中国人和中国文明在这种交流过程在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在编排上采用中英文对照,加上相当多的图片,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
本书为该套丛书中的一本,介绍了“世界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博士以平民教育和乡村改良来改造世界的理想和实践,及其在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影响。
本书讲述了晏阳初先生(Y.C.James Yen)在中国开展平民教育,进而领导国际乡村改造运动的故事。
晏阳初平民教育的思想体系由儒家的民本思想和基督教的博爱哲学结合而产生。它于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后由晏阻初本人将其收获的种子撒播于全世界贫瘠的土地上,并继续浇灌几十年,为中国和世界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培养了一大批平民教育专家和乡村建设人才。晏阳初因此被称作“世界平民教育之父”。
私塾先生的儿子
小小的巴中县城,坐落在四川省北部的群山之中,四面青山环抱,碧水绕城而过。清晨,东山顶上的白塔身披霞光,巍然挺立;黄昏,晚霞洒满江中,波光粼粼。清光绪年间(1875—1908),城中的西街有一家私塾,私塾的先生叫晏乐全,字美堂。晏家是书香门第,美堂先生博学多才,不仅精通四书五经,还能看病处方。乡亲们对他十分尊敬。
光绪十六年九月十七日(公元1890年10月26日),正在私塾上课的美堂先生忽然得到消息,他的夫人要生产了,他急忙赶回家中。当晚,夫人产下一子,取名兴复,乳名云霖。
转眼之间,云霖已经五岁,该上学了。母亲给他换上一件土布长衫,又把一个布缝的书包给他背上。美堂先生给他起了个学名叫阳初,他希望孩子就像初升的太阳一样,有个灿烂的前程。
到了私塾,对着孔夫子的牌位和先生行礼后,便算是入学了。刚开始学的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后来就是四书五经,都是儒家的理论。小阳初对那些理论似懂非懂,但如“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君为轻”、“天视我自民视,天听我自民听”,这些句子在他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儒家的民本思想像一粒微妙的种子,埋在他心中。
慈父严母
在晏阳初的记忆中,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私塾中,从来没有看见父亲发过怒。无论对学生还是子女,他都是循循善诱,笑容可掬。学生和子女们对他是敬而不畏。晏阳初从小受父亲的影响,秉承了父亲的这种性格。后来晏阳初在《九十自述》中回忆说:“在我的脑海中,他是个典型的读书人,谈吐斯文,待人和气。最难忘的是他的笑容,温善可亲,好似春天的和风。”美堂先生虽然是巴中名儒,但他并不守旧,他平时关心时事,经常阅读一些新派人物如严复、梁启超等人的书,接触一些新思想、新知识。这在当时当地是十分难得的。
晏阳初的母亲吴氏,是距巴中不远的南江县元潭乡一大户人家之女。她虽然不识字,但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影响,自从嫁到晏家,勤俭持家,相夫教子,把家管理得井井有条。对待子女,她主张威德相济,要求他们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言谈举止都要中规中矩。在母亲严格的教育下,晏阳初从小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有一次小阳初在放学途中遇到下雨,小伙伴们都抱头鼠窜,而他不慌不忙,仍然安步如常,旁边的大人们看见了,都交口称赞。
晏阳初六岁那年,有一天,他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路过一座庙宇时,听到里面锣鼓喧天,正在唱戏。小阳初挤进去,站在一处台阶上,仰头看戏。正当他看得津津有味时,突然被人从后面推了一掌,差一点跌下台阶。他回头一看,原来是一位同学推了他,此刻那位同学正为自己的恶作剧而得意呢。小阳初忍不住怒火中烧,顺手就给了那同学一耳光。同学的脸上立刻留下五个鲜红的指印,大哭而去。他心想这下糟了,那位同学肯定要到他家告状,母亲绝不会轻饶自己。他吓得不敢回家,直到深夜才偷偷溜回房中蒙头睡觉。朦胧中,他听见房门响了,母亲一手掌灯、一手拿着竹棍走进房来。吴氏揭开被子,照着小阳初的屁股一顿好打。打完后她泪流满面地说:“你的书读到哪里去了?遇上这么一点小事,你就不能忍让,给家里惹事。你太不争气了。”这一顿打,让晏阳初终生难忘。每当他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时,母亲那威严的面容就浮现在眼前,母亲那语重心长的话语就回响在耳边,他便马上提醒自己:忍耐!忍耐!
18世纪后期,基督教内地会的传教士开始深入中国西南各省。巴中这个偏僻的小城也不例外。传教士们在西门外建起福音堂,为了方便传教,他们根据保宁府(今阆中市)的传教士的推荐,聘请美堂先生给他们教授中文。小阳初常常随父亲出入福音堂,传教士们见他聪明伶俐,便建议美堂先生送他去阆中的西学堂读书。美堂先生在与夫人商议后,接受了这个建议。当时科举还未废止,晏阳初的父母为他选择了这样一条崭新的道路,是十分有远见的。这改变了晏阳初的命运。
P9-17
中国与其他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具有悠久而曲折的历史。在中国与外国之间,通过间接的和直接的、陆路的和海路的、有形的和无形的多种渠道,各种文化、经济、思想、人员方面的交流,可以上溯至秦汉时代,下及于当今社会。长期的、多方面的交流,增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民族之间的了解,使人类的共同财富(物质的和精神的)更加丰富。
中外文化交流故事丛书(Roads to the world)的宗旨,是从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长河中,选择那些最璀璨的明珠,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介绍给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和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外国读者。这些故事描述中国与其他国家、民族在各个领域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人物、事件和现象,以使外国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理解中国文明,理解中国文明与其他各文明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中国人和中国文明在这种交流过程中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并尽力彰显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与价值取向。
本书讲述的是晏阳初先生(Y.C.James Yen)在中国开展平民教育,进而领导国际乡村改造运动的故事。晏阳初平民教育的思想体系由儒家的民本思想和基督教的博爱哲学结合而产生。它于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后由晏阳初本人将其收获的种子撒播于全世界贫瘠的土地上,并继续浇灌几十年,为中国和世界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培养了一大批平民教育专家和乡村建设人才。晏阳初因此被称作“世界平民教育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