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方便易读的基础上,兼顾权威性,力求对唐宋词作生活化兼学理性的探讨。书中,作者结合了温庭筠、李璟、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晏几道、苏轼、李清照、蒋捷等词人的身世背景、性格学养、情感经历等方面,来探寻唐宋词艺术的发展与演变及词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酒暖回忆思念瘦(唐宋词里的风花雪月) |
分类 | |
作者 | 陈清华 |
出版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在方便易读的基础上,兼顾权威性,力求对唐宋词作生活化兼学理性的探讨。书中,作者结合了温庭筠、李璟、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晏几道、苏轼、李清照、蒋捷等词人的身世背景、性格学养、情感经历等方面,来探寻唐宋词艺术的发展与演变及词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内容推荐 本书是根据著名作家陈清华在部分大专院校和各种读书会讲座的讲义整理而成。作者以唐宋词人的风花雪月和经典词作为线索,通过对唐宋词人及其脍炙人口的名篇的趣味化解读,讲述了著名词人与词背后那不为人知的故事,常有知人论世之语。同时,作者结合温庭筠、李璟、李煜、柳永、范仲淹、张先、晏殊、宋祁、欧阳修、王安石、晏几道、苏轼、秦观、周邦彦、李清照、蒋捷等词人的身世背景、性格学养、情感经历等方面,来探寻唐宋词艺术的发展与演变及词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目录 【卷一】温庭筠和鱼玄机的师生恋 一生坎坷 终身潦倒 过尽千帆皆不是 温庭筠和鱼玄机不得不说的故事 【卷二】李清照的离婚官司 吹箫人去玉楼空 父亲李格非是苏东坡的学生 莫道不销魂 人比黄花瘦 一剪梅:李清照写给丈夫的“情书” 50岁的李清照再嫁100天后离婚 【卷三】苏轼和他的两妻一妾 生命中重要的女人:王弗和太后 苏东坡和他的二十七娘 惟有朝云能识我 《江城子》是单纯悼念亡妻吗? 古来才大难为用 乌台诗案 死里逃生 被贬惠州,为炼丹而尝试禁欲 苏东坡最好的词:《八声甘州》 【卷四】宋徽宗赵佶:花城人去今萧索 赵佶“采阴补阳”的荒唐之举 “靖康之耻”,谁最该被问责? 知他故宫何处 异想天开的赵佶毕竟是文人 【卷五】周邦彦:竟同皇帝抢女人 周邦彦最有名的词:《兰陵王》 靠《汴都赋》一举成名 王国维:周邦彦是“词中老杜” 欲说还休:周邦彦和名妓李师师的故事 【卷六】李煜和大周后、小周后的爱情往事 亡国之前的李后主:春殿嫔娥鱼贯列 当囚徒后的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 李后主和大小周后的爱情往事 国破家亡的滋味:别时容易见时难 做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 【卷七】柳永的爱情梦想:为伊消得人憔悴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雨霖铃》是写给谁的? 皇帝也是柳永的粉丝 考场上,他屡试屡败 柳永的一生是失败的一生 针线闲拈伴伊坐 最害怕美人迟暮 【卷八】陆游与表妹唐婉的爱情悲歌 千古绝唱《钗头凤》 陆游和表妹唐婉的爱情故事 陆游也曾炼丹 【卷九】姜夔:一生走不出对合肥女子的怀念 姜夔的合肥情遇 曾经沧海难为水 范成大慷慨送美人 【卷十】秦观:“公然走私的爱情” 秦观和苏小妹的传说纯属八卦 为谁流下潇湘去? 飞红万点愁如海 【卷十一】欧阳修的“香艳日记”被人抓了把柄 可惜明年花更好 泪眼问花花不语 人生自是有痴情 【卷十二】王安石:可惜风流总闲却 退掉了夫人买来的江南女子 六朝旧事如流水 【卷十三】魏夫人: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 魏夫人的闺怨词 朱熹将魏夫人与李清照并提 【卷十四】南唐中主李璟小词中有大意 小楼吹彻玉笙寒 李璟和他的宰相冯延巳 【卷十五】张先:一首词捧红了李师师 最喜欢混迹于青楼酒馆之间 85岁纳妾,苏东坡写诗相赠 【卷十六】晏殊:活在当下 及时行乐 无可奈何花落去 活在当下 及时行乐 晏殊的私生活很浪漫 【卷十七】范仲淹:江南有美人,别后长相忆 范仲淹和歌妓的故事 范仲淹把当朝宰相拉下马 【卷十八】“红杏尚书”宋祁:一首词娶到了皇妃 为宫妃作词,传遍汴京城 红杏枝头春意闹 【卷十九】林逋:不仕不娶 梅妻鹤子 爱上你是我的错,离开你又舍不得 林逋爱梅的故事 【卷二十】蒋捷:白云苍狗 从花花公子到清明隐士 人生的三场雨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卷二十一】晏几道:落花人独立 微雨燕双飞 琵琶弦上说相思 犹恐相逢是梦中 后记: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试读章节 当囚徒后的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李煜在北宋当囚徒时写的一首词。李煜曾经是一国之君,南唐后主,治国他不行,不是那块材料,写词他却是高手。“国家不幸诗人幸”,一个南唐王朝的灭亡仿佛就为了成就历史上这个伟大的词人,这个以血写词的词人,这个“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王国维语)的词人。当然,国家的灭亡也成就了他和小周后那美好、凄婉的爱情绝唱。 俞平伯先生在他的《读词偶得》中讲到李煜这首《虞美人》的开头两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时,就这样感叹说,那是“奇语劈空而下”。叶嘉莹先生说,头两句词突兀地劈天盖地而来,我以为就是这两句把我们古今所有的人类,不但是中国人,是古今所有的人类共同的一种悲哀,都包括在里边了——这就是宇宙的无尽与人生的无常。这是李后主感发的力量。 这样好的词真是不好用现代的语言来讲,不过,为了方便,我还是勉强用今天的话来“翻译”一下: 春天来了,花又开了;秋天来了,花又败了。春去秋来,月圆月缺,这样的往复什么时候是个头7昨夜,小楼上吹起了东风,皎洁的明月挂在天上,我不由想起我做后主的故国——南唐,可如今我是囚徒,回想往事,真的是不堪回首。 雕栏玉砌,那华丽的宫殿,应该还在吧,只是熟悉的人变了,老了。试问你究竟有多少愁苦,那愁苦就像春天的江水一般向东流去,不再回头。 国破家亡之后的南唐后主李煜这首词,让宋太宗赵光义看到了,宋太宗极为不满,尤其是“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句子,莫非你想复国? 宋太宗赵光义是个多疑的人,因他自己就是靠杀死自己的亲兄长赵匡胤夺得帝位的。有一次,赵光义对李煜从前的大臣徐铉说,你最近看到过你过去的主子李煜吗7徐铉说,没有,没有。没有圣上的旨意,我哪敢私自去看他。宋太宗说,我现在就让你去看他。徐铉去了。这个李煜,真是一点脑子也没有,见到徐铉,他第一句话就说,我后悔当初错杀了主张抵抗的潘佑和李平。当初不听忠臣言,还杀了人家,现在自己成阶下囚了,才想到自己当初的荒唐决定。他现在竟然在宋太宗赵光义的眼皮底下说这种话,简直天真得可笑。徐铉回去,向赵光义汇报了李煜的话。 原本就想占有小周后的赵光义决定杀死李煜。于是就命人给李煜赐御酒——当然是下了毒药的酒,那种毒药叫牵机药。第二天,李煜就离开了这个无常的世界。李煜都死了,深爱着他的小周后还想活着吗7她可不想给那个凶残的赵光义当什么妃子,于是愤然自杀。据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一书卷28中记载,赵光义曾经“临幸”了小周后。有人据此为题材,画了一幅画《熙陵幸小周后》,熙陵就是赵光义,因为赵光义的陵墓称为永熙陵。也就是说,赵光义早就着手计划占有小周后,李煜遭毒杀之前,赵光义已经强奸了小周后。总之,小周后的死与赵光义有关,因为,他让小周后住宫里去,不许她和李煜住在一起,这中间发生过什么,我们只能联想了。 从《熙陵幸小周后》这幅画来看,赵光义毒杀后主李煜,因为什么词而生气恐怕只是个借口,他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永远占有小周后,所以才下牵机药毒死李煜。牵机药是很毒的,吃了之后手脚抽搐,然后痛苦地死去。 清人王士祯在这幅画上题跋说:“观此,则青城之事不足怜矣。”意思是说,看了这画,才明白“靖康之耻”徼、钦二帝被别人欺侮,原来是报应,因为你们赵家在北宋初年就欺侮了别人,李煜和小周后死得多惨!“靖康之耻”是对赵光义作恶的报应。 李后主和大小周后的爱情往事 那么,小周后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女人呢?以至于让李煜为了她而丢了江山丢了性命。李煜是怎么认识小周后的呢?她在李煜的心中有多重要呢?她的姐姐大周后又是什么样的女人? 2009年5月2日的《今晚报》上有一篇何申的文章,《李煜的爱情生活:两个皇后是亲艨》,引用如下: 南唐后主李煜本不想当皇帝,他只想当个风流才子。他善绘画、精通音律。他的书法学柳公权,甚得其妙,诗、文均有造诣,尤其词的成就最高。若不生在帝王家,他一生过得可能很愉快。可他偏偏却当了皇帝。 李煜前后有两个皇后,即大周后、小周后。这二位关系可非同一般,亲姐妹。大周后名蔷,小字娥皇,小周后名薇,其父是大司徒周宗。周宗是南朝重臣,先是娥皇经常随父亲出入宫廷,她容貌美丽,精音律、善歌舞、通书史,采戏弈棋,无不绝妙。中主李璟很喜爱她,就做主让她嫁给了李煜。娥皇在十九岁与李煜成婚。李煜即位后,就立她为皇后。 娥皇音乐才华出众,尤其擅长弹琵琶。是她修复了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堪称大音乐家。《霓裳羽衣曲》原是从西凉传入的法曲,经过唐玄宗李隆基的润色,成为规模盛大、气势宏伟的大型舞曲。杨贵妃当年之所以能集玄宗三千宠爱于一身,除了因为她天生丽质之外,也与她最善于舞《霓裳羽衣曲》有关。安史之乱后,《霓裳羽衣曲》失传,到五代十国时只保存了残破不全的曲谱。当时一些宫廷乐人和民间乐人都曾试图修复它,均未成功。李煜得到残谱后,娥皇和他一起“变易讹谬,去繁定缺,遂清越可听”。修复乐谱之后,二人又按乐编舞,编成了霓裳羽衣组舞。他们又调集教坊宫娥,由娥皇亲自教习。这之后,娥皇便经常在宫中举行大型的霓裳羽衣舞歌舞会了。 李煜和娥皇在一起的幸福,或许能把那些苦痛与屈辱冲淡些,只是他们的幸福并不长久。李煜在位四年,娥皇得了重病,卧病在床。他们的四岁儿子很孝顺,看母亲生病了,也学着大人去佛堂前祷告,祝愿母亲早日康复,谁知因为年幼不小心,从高高的椅子上摔下来摔死了。爱子的死使娥皇悲痛万分,病情更加严重。 更严重的事又接踵而至,娥皇生病期间。李煜和她妹妹周薇相爱了,李煜的一首《菩萨蛮》描写了他和小周后浪漫而艰难的幽会: 花明月黯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衩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后来娥皇还是知道了这一事情。陆游《南唐书·后纪传》说:“或谓后寝疾,小周后已入宫中。后偶事幔见之,惊日:‘汝何日来?’小周后尚幼,未知嫌疑,对日:‘既数日矣。’后患怒,至死面不外向。”大概就是说,娥皇抱病躺在床上,突然从帐后看到妹妹在床前,惊问:“妹妹什么时候来的?”天真的周薇没有仔细考虑便回答:“来了几天了。”娥皇马上明白了一切,她翻身向内,不再说话,至死都没再翻转身。 娥皇一死,李煜非常悲痛,写了很多的诗词悼念娥皇,即使在娥皇亡故多年之后,李煜仍然触物伤怀,不能自持。娥皇死后第三年,李煜立周薇为皇后,史称小周后。小周后也非常美,但在感情上和生活情趣方面都已无复当年娥皇时的盛况。 公元975年,金陵城破。李煜由皇帝变为囚徒。屈辱的生活,亡国的深痛,往事的追忆,于是他一生中最伟大的词都产生于此时。 P73-77 序言 小说在古代没什么地位,写小说的甚至还受“鄙视”。就以出版业比较兴旺的明代来说,出了不少好小说,可是著作权都成问题,作者几乎都有一些谜。《金瓶梅》的作者是谁,至今没有人考证出来。大约因为这个缘故,小说家在诗人面前也矮三分,在章回小说的开头总是信誓旦旦地说:“有诗为证”。 “有诗为证”,还真不是一句戏说。我在多年读诗词的体验中,就常常有一种感觉,诗中描写的历史也许比当时的御用史官编写的帝王将相史更为可信。于是,就试图来个以词证史。其实,以诗(词)证史,《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等书早就做了,只不过,那板着面孔的学问,今天大多数的读者读不下去。 我崇尚《尚书》里的那句“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但这不影响我对唐宋词的喜爱。于是,我就把讲课的讲义整理一下,尽可能做到返璞归真,通俗易懂,亦庄亦谐,举重若轻,既不晦涩也不粗俗,从人类千古主题诠释其中的奥秘与史实真相,希望为传播、普及中华传统文化贡献绵薄之力。余虽不才,然余诚矣。 写作之初,我就追求将严谨学术观点大众化,确保所有引用资料权威、准确,当然,标明出处。 对于有争议的版本,我通常采用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的版本;对于注释、解释方面的有争议的,我通常会将龙榆生、顾随、夏承涛、俞平伯、叶嘉莹、朱光潜等诗词界前辈、大家的观点简单列举出来,然后再谈我个人的倾向和看法。总之,我在方便易读的基础上,兼顾到权威性,力求对唐宋词作生活化兼学理性的探讨。 书写完那天,已经是凌晨一点了,海口的夜飘着毛毛细雨。我去小区附近的陵水饭馆吃了一碗汤粉,老板知道我不吃肉,就多放了点青菜。我很喜欢这家店里的陵水灯笼椒,我将一勺金黄色的辣椒酱放到碗里,号称“怕不辣”的我,没费劲就将辣得难以下咽的汤全部喝下去了,结果,刚走出饭店100米远,我就开始全身冒汗,无法迈步,几乎虚脱,那种辣由内而外,简直让我抓狂、崩溃。过了半个小时才慢慢恢复过来。 原来,放纵口舌之欲的后果竟然如此严重。还好,唐宋词虽然缠绵甚至凄婉,但不会像灯笼椒那般让人抓狂,而更像一碗煲了很久的靓汤,味美绵长,营养健康,回味无穷。这让我想到一个朋友——高海燕教授发来的手机短信: 善生于感恩, 道生于安静, 德生于谦和, 慈生于博爱, 福生于快乐, 乐生于健康。 后记 小时候,特别爱玩一个游戏:在放学回来的路上,看到蚂蚁,就用樟脑球在地上画一个圈,然后看着那只蚂蚁转来转去、由恐惧到着急进而狼狈又无奈的样子,觉得很可笑,感觉人很了不起,可以轻而易举地操控一只蚂蚁的命运,玩弄它或者毁灭它,不费吹灰之力。 随着年龄的增加,渐渐地发现,人其实很渺小,在宇宙面前、在不可预知的命运面前,不过是_只蚂蚁。放到自然界里,不过是一棵芦苇,。即使生长芦苇的那片荒地暂时还没有被开发商盯上、拆迁队还没有把挖土机开进来,那么,到了秋天它也会一样地枯萎、死掉。帕斯卡尔试图给这棵芦苇装上灵魂之类的精神元素,就不无安慰地说,“人是一棵有思想的芦苇”。 “有思想的芦苇”,到底还是芦苇,终究改变不了“人生一世,草木三秋”的命运。现在,飘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大学生被称为“蚁族”,实在形象又直观。 尽管,用樟脑球欺负蚂蚁的行为太不厚道,但同时,又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圈子,其实是很不好玩的东西,能让人像蚂蚁闻到樟脑球的气味一般,由最初的兴奋、好奇到最终的恐惧、疲惫、尴尬、狼狈直至绝望。鲁迅到死都对他所处的作家圈子充满恐惧、愤怒和绝望,以至于在临终遗言中谆谆告诫儿子海婴,“寻点小生计过活,万不可做空头文学家”。 但人又无法脱离圈子而独立存在,就像人无法脱离社会一样。这就是人的无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一段极有见地的话:“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美成能入,而不能出……”我想,一个“有思想的芦苇”,是否也能够尝试像诗人对宇宙人生那样,“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 有一次,一位在西南政法大学供职的老朋友来海南,饭桌上,他恭维我说,清华,你是高人。你是作家圈、教育圈、学者圈哪个圈都熟,又好像都不属,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我不知道是该庆幸还是悲哀。也许,本无所谓庆幸也无所谓悲哀。 活着挺好,不是吗?我的好朋友耿开君教授曾经在《人生那平静而哀伤的音乐》一文中写下这样一段话:记得我上中学的时候吧,八零年或八一年的样子,看凌子风拍的电影《骆驼祥子》,当苦命的祥子听到他心爱的女人小福子死的消息之后,生命的最后支撑没了,他拉着车从白房子出来,慢慢地走在街上,这时候,我看到在背景的街墙上印着广告:吴昌硕画展。我当时想,在苦难面前.艺术有什么用、文人有什么用?左联的烈士作家柔石也曾经批判丰子恺“最喜欢在吴昌硕的梅花图前低徊吟味”和“又喜欢坐在黄包车中低声背诵香疏影的词”时没有看到“黄包车夫的喘气和流汗”。 没错,我也常常这么问,在苦难面前,艺术有什么用、文人有什么用?就像古人在困境和苦难之中听到蝉叫,就问,老兄,你这样叫根本没人听,徒劳无益,又有什么用?省点口水、笔墨吧。李商隐在一首诗咏蝉中就这样说,“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古诗日:“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古诗十九首》) 但蝉不这样想,活着就唱歌。活一天,歌一天。没有目的,也不需要听众,像不仁之天地一样,“以万物为刍狗”,漠然置之,不需要掌声和鲜花,也不打算毁灭什么,行动未经谋划,任其自然,无知无觉。圣人效法苍天的冷漠和无动于衷,意识完全漠然,“以百姓为刍狗”,只有做到这样,才“不会因最深的痛苦或最残忍的专制而感到不安”。 为什么唐朝最伟大的诗人、宋朝最伟大的词人,基本上都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远离朝廷,不是被贬就是根本就没有进入那个官僚体系?为什么知识分子一直有那么强烈的自我认同意识? 我不知道。 如果说诗在言志之外的性情表达上是个短腿的话,那么,词的出现,则帮助中国文人在性情的表达上找到了一个渠道。 我今年40多岁,打算将工作之余的剩余时间全部用来读词、讲词和写词。 我喜欢词,特别喜欢。读词不仅让我身心快乐,还总让我产生许多联想。也许词作者没那个意思,我想得多了。这正是词的魅力所在,用常州词派的话来说,即“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 我甚至想,一辈子读词、看诗、下围棋、欣赏书画,那一定是件特别幸福的事。 这几年,我越来越不愿意抛头露面,越来越不喜欢交际和应酬,很享受在书房安静读书的感觉。 鲁迅有诗云“无聊才读书”,我却总感觉“不读书才无聊”。明明知道“百无一用是书生”的古训,怎奈爱书的秉性难移。 扪心自问,我还算个性情中人,尚未失尽本真。以至于读词时,常常兴致昂然,兴奋处忍不住舞之蹈之。 末了,引用顾随先生的话来做结语: 无心人讲话,最怕有心人听,却又正要有心人去听。 陈清华 2010年3月6日于海口坐隐斋 书评(媒体评论) 品评词,离不开词心和词境,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讲得明白,说得有趣,深入浅出又不失严谨。既有启迪读者的真知灼见,也有详解修辞的字斟句酌;既有美丽的忧伤,也有风月的感发。能让读者在轻松愉快中提高对中国古典词的感受能力,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作家 韩龙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