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生存着数不清的生物,其中有一部分是用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的生物。不知同学们信不信这一事实?它们平时寸步不离地跟随在我们身边,由于我们看不到所以不易察觉出它们的存在。用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生物叫做“微生物”。韩国金泳浩著的《弗莱明讲的青霉素的故事》这本书的宗旨是给小读者们展现生命科学世界,让他们用无尽的想象力去拥抱这个科学世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弗莱明讲的青霉素的故事/科学家讲的科学故事 |
分类 | 少儿童书-启蒙益智-科普百科 |
作者 | (韩)金泳浩 |
出版社 | 云南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我们身边生存着数不清的生物,其中有一部分是用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的生物。不知同学们信不信这一事实?它们平时寸步不离地跟随在我们身边,由于我们看不到所以不易察觉出它们的存在。用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生物叫做“微生物”。韩国金泳浩著的《弗莱明讲的青霉素的故事》这本书的宗旨是给小读者们展现生命科学世界,让他们用无尽的想象力去拥抱这个科学世界。 内容推荐 《弗莱明讲的青霉素的故事》通过开发病原性微生物治疗药物的故事,向我们的青少年朋友们介绍了神秘的微生物世界,并以此为基础告诉我们科学家们为开发新药所付出的艰辛。以前我们只是通过教科书知道青霉素的存在,可在这本书里我们还能了解弗莱明发现青霉素的详细过程和当时科技界面临的艰难环境。通过这本书,我们还能认识众多未曾谋面的科学家。这是一本优秀的科普读物,希望青少年朋友们读完这本书后能增添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将来积极投身于生命科学领域。 与生命科学相关的各类学问与其说是类似物理学、化学的理论领域,不如说是一门实验学科。现在。让我们通过开发人类最早的抗生素——青霉素的过程,去展望一下生命科学的未来吧! 《弗莱明讲的青霉素的故事》作者韩国金泳浩。 目录 第一课 人为什么会生病呢? 第二课 细菌是什么东西? 第三课 霉菌又是什么东西? 第四课 青霉素的发现过程 第五课 再创奇迹的青霉素 第六课 为了青霉素的批量生产 第七课 被青霉素改变的世界 第八课 抗生素的滥用所产生的后果 第九课 等待新的奇迹性药物的出现 附录 科学家简介 科学年代表 核心内容测试 现代科学辞典 试读章节 想必大家早已听说过“微生物”这个词。小时候我们常听妈妈说:“赶快洗手过来吃饭。”妈妈为什么这样说呢?那是因为我们手上沾着很多肮脏的细菌。如果病原菌跟食物一起进入到我们的体内,我们就会生病。 事实上,这些肮脏的细菌生存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只因我们看不到它们,所以我们就以为周边的一切都是干净的。刚才说的病原菌,由于它的身子太小,所以叫做微生物(microorganism),即极其微小的生物的意思。 那么,微生物到底小到什么程度呢? 现在我要同学们用削尖的铅笔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画一条1毫米(mm)长的线段。怎么样,不好画吧?什么,画完了?不错,你是一个很细心的学生。好,我再看看那位同学能画出比刚才的线段还要短1000分之1的线段吗? 这下哪位同学都没有画出来。这是肯定的。因为我叫你们画的是1微米(1μm)的线段。沾在同学们手上的病原菌都是横竖长度仅1-3微米的细菌。有些细菌稍微长一点,长度可达10微米左右,可它们的宽度也不超过1微米。 细菌到底有多小,我们可以用我们体内的细胞对比一下。 同学们的血管里流淌着不计其数的白血球和红血球。其中白血球的体积比细菌大10倍左右,而红血球的直径约7微为米,因此也就比细菌大7倍左右。 病原菌是如此细小的东西,因此我们当然不能用肉眼看到它们。那么,我们怎样观察如此细小的病原菌呢?睁大眼睛看?用爷爷的放大镜看?实际大小仅1微米的细菌被放大成1000倍才变成1mm大小的东西。要想用肉眼看清细菌的模样还要再放大一些。那么用什么方法放大这么细小的细菌呢? 观察微生物 对,就是使用显微镜。显微镜是专门观察用肉眼看不到的细小物质的仪器。在一般情况下只要放大100-400倍,随着细胞组织的扩大我们就能用肉眼看到细胞的全貌。可如果放大到1000倍左右,显微镜下的东西就变得模糊不清。这时就需要我们像拍照片一样对好显微镜的焦距。 有些细菌由于过小,显微镜光线往往直接通过,因此有时看不到它们。这时用不同的颜色的染色液给细菌染上色彩,就能容易看到它们。细菌的表面分布着很多带有正极和负极电荷的蛋白质。如果我们往细菌身上传导正极或负极电荷,再给它注入染色液,它们就会呈现不同的颜色。 地球上生存的生物体大体上可分为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三种。动物和植物有比人类大很多的东西,也有比人类小的东西,可它们再小却都比微生物大,因此我们完全可以用肉眼看见它们的存在。小狗、小猫等动物之所以能够被我们分类,是因为我们能够用肉眼看到它们的存在。那么我们用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都有哪些种类呢? 属于微生物的生物大体上可以分为5种类型,第一种是“细菌”或者“菌类”,第二种是水中的单细胞生物“藻类”,第三种是草履虫之类的“原生动物”,第四种是霉菌、蘑菇之类的“真菌类”,最后一种是引发流感等疾病的“病菌”。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体积过小,最大的也不超过1mm程度。说到这里,大家对微生物的大小有个初步的认识了吧? P19-23 序言 让我们跟着弗莱明一起走进“抗生素”的微生物世界 我们身边生存着数不清的生物,其中有一部分是用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的生物。不知同学们信不信这一事实?它们平时寸步不离地跟随在我们身边,由于我们看不到所以不易察觉出它们的存在。用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生物叫做“微生物”。微生物既生存在我们天天呼吸的空气里,也生存在我们天天喝的饮用水中,当然也生存在土壤里。 我们人类对微生物的研究只有150年左右的时间。为什么食用病死的家畜肉或者腐败食品会泻肚?150多年前,巴斯德、科赫等微生物学家经过孜孜不倦的研究终于查明了引发这种现象的原因,那就是用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在作崇。 1945年,英国医生、微生物学家弗莱明偶然发现了一种抗生物质,服用这个物质能够有效地杀死对我们人体有害的病原菌,至少可以制止这些病原菌的滋生,并且对人体各个器官却没有任何伤害。这是在巴斯德发现微生物70多年以后的事情。 1928年,弗莱明发现自己培养葡萄状球菌的培养基里滋生出一团霉菌孢子。弗莱明对这意外的现象非常感兴趣,于是细心观察了几天。结果他发现霉菌孢子竟然能够掏葡萄状球菌的滋生。这个偶然的发现凭着科学家敏锐的观察力竟然变成了能够拯救无数条人命的抗生素。这就是科学家的力量。 我写这本书的宗旨是给我的小读者们展现生命科学世界,让他们用无尽的想象力去拥抱这个科学世界。我真诚希望我的这本书能够成为那些对生命科学情有独钟的朋友们的良师益友。 与生命科学相关的各类学问与其说是类似物理学、化学的理论领域,不如说是一门实验学科。现在,让我们通过开发人类最最的抗生素——青霉素的过程,去想象一下生命科学的未来。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套优秀的科普读物,对培养中小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和好奇心,使他们热爱科学,积极探索科学真理,能起到引领的作用。 ——王乃彦(中科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 对于中小学生掌握自然科学知识、培养创新思维,这套书具有启发意义,而且深入浅出。这套书的写法给我们很好的启示,对我国的科学推广有现实意义。 ——肖培根(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药用植物学家)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