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百年智慧(季羡林的110个故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梁志刚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介绍了一个全面、立体、温情、真实的跨越世纪的文化老人——季羡林。从少年意气到求学清华园,从远赴德国到执教北大,学海泛槎数十年,赤子之心不改,展现了其不喜不惧、通透淡然的人生智慧。
作者简介
梁志刚,1945年生,1969年毕业于北大东语系。曾任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司长,中国档案学会第四、五、六届理事会理事。退休后从事机关历史编写、《中共中央文集选集19491966》编辑工作。作者19641972年两度在季羡林门下读书,是季羡林亲炙弟子,并受季羡林委托、受权编辑书稿和撰写传记。出版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季羡林谈义理》《此情犹思:季羡林回忆文集》等。
目录
第一章 家住山东
拾麦穗
官庄季家
三个小伙伴
学识字
济南的家
夜来香花开
蝙蝠脸老人
一师附小
三只兔子
新育小学
珠算课“造反”
路经刑场
游开元寺
正谊中学
父亲不再来
北园高中
六连冠
五三惨案
邻居彭家
省立高中
回到母校
第二章 清华学子
进京赶考
南下请愿
古都寻绿
清华剑客
选修课
课堂内外
结交文坛前辈
终生之悔
作家梦
荷尔德林
清华园日记
走出国门
第三章 旅欧十年
波兰女孩
柏林趣话
来到哥廷根
好友章用
房东太太
学梵文
吐火罗文
哈隆先生
“二战”烽火
博士论文
论文答辩
博士后研究
伊姆嘉德
青田商人
张维和陆士嘉
纳粹末日
途经瑞士
第四章 执教北大
滞留江南
初进红楼
虎落平川
浮屠与佛
开学了
隔辈亲
师生情
工会主席
朗润园安家
忙碌的一天
虎子和咪咪
课堂上
清塘季荷
泰戈尔缘
中国文化书院
大钟上的经咒
坐拥书城
布衣泰斗
谈档案
女书
月是故乡明
第五章 学术成就
五卷奇书
迦梨陀娑
翻译《罗摩衍那》
比较文学
散文名家
校注《大唐西域记》
佛学研究
蔗糖的历史
《弥勒会见记剧本》
参与大百科编纂
古籍整理
评价胡适
治印度史
《东方文化集成》
翻译大家
第六章 游历天下
首次出访
三访泰姬陵
在塔什干
在非洲采红豆
重返哥廷根
三下瀛洲
两次到新疆
把心留在敦煌
去洛阳
访问尼泊尔
延吉行
曼谷十日
宝岛行
第七章 人中麟凤
奥运会抬出孔子
天人合一
力倡和谐
“河东河西”论
“拿来”与“送去”
提倡“大国学”
南饶北季
成功三要素
辞三顶桂冠
长寿之道
感动中国
序言
序言 一介布衣的精神
财富
2021年,是扭转乾坤的
一年。无论对世界还是对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非同
寻常。出生于清末的季羡
林先生(1911—2009),
将迎来他的第110个诞辰。
作为季先生的受业弟子,
梁志刚学长三年前就开始
在各地宣讲季先生的故事
。今年,将以《百年智慧
: 季羡林的 110 个故事》
之名正式出版,并嘱我写
序。这是我首次为学长的
书作序,心中不免惶恐,
但同时又觉得是责任所在

季先生的弟子中,俊杰
之士甚多,志刚师兄是我
十分敬重的一位。他是季
先生的爱徒之一,大学毕
业后去了新疆部队,百万
裁军时从部队转业,季先
生曾派人去人事部门交涉
,希望他能回北大工作而
未能如愿。后来,梁志刚
被任命为国家档案局中央
档案馆行政财务司司长,
由于远离了所学专业,他
感到愧对恩师。季先生却
勉励他说:“好钢使在刀刃
上,行政后勤工作总要有
人做,不能人人都当专家
。都当专家,专家岂不要
饿死!”梁志刚谨遵师命,
爱岗敬业,干净干活,在
行政财务司司长的岗位上
一干就是 13 年,受到广泛
好评。更让人称羡的是,
他退休之后独自或与人合
作,撰写了《季羡林大传
》《季羡林全传》《我的
老师季羡林》《人中麟凤
:季羡林》等十多部著作
,获得了更广泛的赞誉。
季羡林先生身上有许多光
环和桂冠。除了曾任北京
大学工会主席、副校长、
全国人大常委,以及他坚
辞的“国宝”“国学大师”“学
术(界)泰斗”三顶桂冠之
外,还有五六十个他想辞
也无法辞的重要学术兼职
。可是,在季先生心目中
,他只是一介布衣。社会
大众也都认同他的这个自
我定位。2007 年 2 月,中
央电视台隆重推出 2006
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
礼。组委会的评语说:“心
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
章。一介布衣,言有物,
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
不惊。”评委评价说:“季老
不仅学贯中西,融汇古今
,而且道德品德上同样融
合了中外知识分子的优秀
传统”,“所以,他能够做大
学问,成大事业,有大贡
献,他是中国现代知识分
子的一面旗帜和榜样。”
多年身受亲炙的我,在
和朱璇博士合著的《季羡
林评传》中,将他总结为“
九家一世界”,即当代中国
的首席印度学家、彻悟真
谛的佛学家、开宗立派的
东方学家、不可或缺的翻
译家、名副其实的比较文
学大家、独树一帜的学者
散文家、文化交流的伟大
重镇、胸怀世界的敦煌吐
鲁番学家、笃信马克思主
义的大学问家。而“一世界”
说的是传主的情感世界,
其中他的爱国情怀最让人
感动。他说:“即使把我烧
成了灰,我的每一粒灰也
是爱国的,这是我的肺腑
之言。”
我认为:“人类有两个世
界,一是物质世界,一是
精神世界。物质世界最辽
阔的是海洋、天空和宇宙
;精神世界比海洋、天空
、宇宙更宽广、深邃。了
解、把握物质世界是难的
,了解把握精神世界更难
。一个学者能熔铸古今、
汇通东西,是说他对物质
世界和世俗社会有足够和
深刻的认识与把握,是世
俗世界中的智者。如果能
经过证悟,对精神世界的
真谛了然于心,能预流并
揭示人类的发展大势,就
从世俗社会的智者升华成
为圣人。季羡林经过一辈
子的努力,在晚年证悟到
了精神世界的真谛,从大
学问家发展到了大思想家
,成为‘人中麟凤’。”
这一评价是基于我对学
即精神财富和季羡林先生
毕生贡献的理解。唐代魏
徵说:“容体不足观,勇力
不足恃,族姓不足道,先
祖不足称。然而显闻四方
,流声后胤者,其唯学乎
?”清代张之洞对学的体认
又进了一步,说:“世运之
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
在政,其里在学。”这说明
学(学问、学识、学风)
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底盘
和最后防线。
当代中国,从立国、富
国到强国,可谓人文荟萃
、贤达云集, 钱学森、季
羡林为其自然科学和人文
科学的杰出代表。季羡林
为我们留下的不仅是卷帙
浩繁的论著,更是一笔无
价的精神财富。
季先生以百岁之身谢世
。生前,他身教、言教将
自己的学问、思想与学生
、读者分享。在他身后,
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其
发扬光大,和更多人特别
是年青一代分享这笔精神
财富。梁志刚深知“君子赠
人以轩,不若以言”,所以
多年来除了著书立说之外
,还在各地宣讲季羡林的
故事。
世界上,最好的传播方
法就是讲故事。希腊艺术
令人神往, 然而马克思说
:“希腊艺术的前提是希腊
神话。”人类的所有学说、
教义和思想的传播,和艺
术一样,都必须依靠讲故
事。听人讲故事,是人类
的天性。世界三大宗教佛
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
传播,哪一家能离开故事
?印度著名故事集《五卷
书》被誉为“王子教科书”,
据说学了之后就“能通晓治
国安邦之术”,甚至连 “神
王因陀罗也奈何不得”。梁
志刚在写了近二十部著作
之后,又出版《百年智慧
:季羡林的 110 个故事》
,对广大读者,真是一个
巨大的福音。
《百年智慧:季羡林的
110 个故事》中其实不止
110 个故事, 因为许多大
故事中套着
导语
这本书是由季羡林先生的亲传弟子——梁志刚先生执笔。梁志刚先生与季老来往密切,对于先生的经历极为熟悉,使得本书内容兼具系统性和真实性。
本书采取故事串联的形式,将季羡林的人生经历等内容讲述出来,叙事性极强。目前市面上,关于季老的书籍,大多是将先生的散文、杂文、日记、学术著作等选编成册。而本书作者不仅以故事为叙述线索,讲故事时还会穿插季羡林的作品自述作为佐证,以期还原一个真实的文化大师。
书评(媒体评论)
季先生就以一身而具有
三种难能:一是学问精深
,二是为人朴厚,三是有
深情。三种难能之中,我
以为,最难能的还是朴厚
,因为,在我见过的诸多
知名学者(包括已作古的
)中,像他这样的就难于
找出第二位。
——张中行
我所认识的季先生,是
一位笃实敦厚,人们乐于
亲近的博大长者,摇起笔
来却娓娓动听,光华四射
。他具有褒衣博带从容不
迫的齐鲁风格和涵盖气象
,从来不矜奇、不炫博,
脚踏实地,做起学问来,
一定要“竭泽而渔”,这四个
字正是表现他上下求索的
精神,如果用来作为度人
的金针,亦是再好没有的

——饶宗颐
我可以继续地写季羡林
,写他有尊严的人格,他
对于物质利益的毫不动心
,他对于书的热爱,他的
耐心,还有他的充分的真
诚。对我来说,他将永远
是气节的象征。他毫不追
求权力、财富,或者被人
颂扬,他整个地献身于他
的国家中国和中国人民,
还有他不动摇的忠诚,对
我们所有的人来说,都是
一个榜样。
——韩素音
精彩页
第一章 家住山东
拾麦穗
话说一百多年前,在鲁西平原上,有一个叫官庄的小村子。村南住着两户人家,西边这家姓季,有个四五岁的男孩,小名叫喜子。东边这家姓宁,有个十几岁的姑娘,喜子叫她“宁大姑”。农历五月初,芒种节气刚过,麦子地里一片金黄,该开镰割麦子了。小喜子家是村里最穷的一家,不多的一点地种的全是高粱。宁家也很穷,没有种麦子。可是这天一大早,宁大姑就来叫喜子:“喜子,快走!跟大姑捡麦穗去!”喜子赶紧拎着一个小竹篮,跟着宁大姑跑向刚割过麦子的地里,去捡拾被遗落的麦穗。太阳晒得他小脸通红,满脸是汗;嗓子干得又痒又痛,可是他顾不上这些。当他把满满一小篮麦穗拎回家的时候,已经过了中午。此后七八天,天天如此,一个麦秋就算过完了。妈妈把麦穗搓成麦粒,成绩不小,十几斤总是有的。麦粒磨成白面,这可是给孩子解馋的好东西!
喜子馋“白的”可是有些日子了。因为家里没有麦子,饭桌上一年到头全是“红的”—高粱面饼子、高粱面糊糊,还有用土盐腌的咸菜。喜子两三岁的时候,就爱往大奶奶家里跑,目的就是让大奶奶给口“白的”吃。大奶奶是喜子父亲的伯母,老人家的亲孙子不幸夭折了,就把满腔的慈爱倾注在喜子这个侄孙身上。大奶奶家境较好,家里人常给老人家蒸几个白面馒头。一见喜子来了,老人家会眉开眼笑,变戏法似的从袄袖里掏出半个馒头来:“乖孙子!快来!你看这是什么?”小喜子接过馒头,迫不及待地享受着难得的美味。他后来回忆说:“这是我童年最快乐的时光。”
现在喜子可以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了。妈妈烙了白面饼,切成小块,摆在喜子面前。她自己一口都不舍得吃,还叮嘱喜子:“慢慢吃,一天只许吃一块。”喜子狼吞虎咽吃完一块,情不自禁又拿起了一块。妈妈一看,急了:“不行!快放下!”喜子哪里肯听。他怕妈妈来抢,拿着饼子拔腿就跑。妈妈在身后紧追不舍。屋后就是一个大苇坑,喜子常在那里玩水,摸鱼虾。夏天,一丝不挂的喜子跳进了苇坑,站在水里一边嬉皮笑脸地看着母亲,一边小口细品白面饼的美味。妈妈站在岸边,望着儿子笑了。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不仅仅夏天拾麦穗,秋收时节还要拾谷穗、拣豆子。他还是跟着宁大姑满地跑。再稍大一点,也就是五六岁的样子吧,他就“独立”参加劳动了。他钻进高粱地里擗高粱叶子,或者拿把小镰刀割青草,打成捆背到二大爷家,二大爷家有牛,高粱叶和青草都能喂牛。这时二大妈就发话了:“来吃饭吧!”二大爷家伙食比自家好多了,经常是“黄的”—玉米面饼子,还有小米粥。这在自家是吃不到的。
小喜子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按说他长大了应该是一个不识字或者识字不多的庄稼汉。可是,事实并非如此。这个小喜子不是别人,他就是20世纪名满天下的大学问家,本书的主人公季羡林。为什么会这样呢?请听我慢慢道来。
P3-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3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