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运回望图》卷长210米,高近83厘米,是以中国水墨画,浅绛小写意形式手法绘制。其北起京城的东便门,南至杭州的钱塘江,途经四省二市、五大水系。全卷的构成恰似一首起伏跌宕的交响曲,高低曲折,委婉秀丽。画卷内容断代为明中兴时期,也就是大运河鼎盛时期为历史背景,展现京杭大运河漕运盛况为主线,运河沿线城镇的人文景观,民风民俗为主导,涉及政治、军事、建筑、水利、地理、吏农工商学等。更以情景、人文、自然交融,展示由漕运而形成的经济繁荣、安居乐业、民族统一的辉煌历史篇章。
本书选取《古运回望图》为底本,通过古运地标、古运风物、古运文化、古运物产、古运掌故不同板块,艺术地再现了古运河的历史风貌。
《图说大运河·古运回望》选取《古运回望图》这一绘画长卷为底本,艺术地再现了古运河的历史风貌,通过古运地标、古运风物、古运文化、古运物产、古运掌故不同板块展现了运河沿岸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十分清晰地反映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
河西务十四仓
元代不管是河运、海运,都必须在直沽由白河接运到通州,而白河“春夏之交病涸,夏秋之交病溢”,浅滩十余处,河西务河段最甚,号称“运河的咽喉”。干旱时节,这里河窄水浅,漕船不能行驶,或者用剥船倒运,或者干脆用大车陆运入大都,必须在此设置中转仓,以备运河冰封阶段转运。十四仓所处的区域在元代是一片湖水,与运河相通,入口处的北岸有一座码头(河坝),为上码头,南岸有一码头为下码头,现在上下码头合称“码头村”。向西500米即是宽阔的湖面,湖泊南北长近二公里,东西宽近二公里,湖西岸向湖泊中间突出一块陆地,呈半岛形状将湖泊分成两部分,湖东部将两部分连通入运河。
在元朝元贞至元统的40年间,淳州州治由柳林(今通州张家湾镇西永和屯西)镇迁于河西务,管辖武清、香河二县,后迁到淳阴县旧城(今通州淳县淳县村),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降称“淳县”。州治设此,完全是为了保证大运河漕运畅通和保护中转漕仓。元代还在此设水陆驿站,称“河西驿”。元代新喻(今江西新余)著名诗人傅若金游学大都,受到翰林直学士虞集重视并推荐他为出使安南(今越南)副使,由通州潞河驿骑马到河西驿换乘驿马时,曾赋《河西务》五律一首,诗有“驿路通畿旬,敖仓俯漕河,燕蓟舟车会,江淮贡赋多”之句,将河西务为水陆要冲、仓储重地的情形描述得非常妥当。河西务的这种兴盛不仅反映到诗人的笔下,还被明代小说家冯梦龙《醒世恒言))论为:“河西务乃各省出入京都的要路,舟楫聚泊,如蚂蚁一般,车音马迹,日夜不绝”。
元代河西务设有14座粮仓,可储粮226万石。分别是:大盈仓,取加大充满之义,80间,储粮20万石;充溢仓,取充足流溢之义,70间,储17.5万石;崇墉仓,取仓若城高之义;广盈北仓、广盈南仓,取普遍丰满之义;大稔仓,取大获丰收之义,间数与储量俱与充溢仓同;永备北仓、永备南仓,取长久储备之义,大小与大盈仓同;丰备仓,取丰富粮储之义;恒足仓,取永远充足之义;既备仓,取食粮齐备之义;足用仓,取满足用度之义;丰积仓,取增大积储之义,均50间,各储12.5万石;大京仓,取极大谷仓之义,60间,储16.25万石。都取积极吉祥字词,寄托朝廷的美好愿望。由此可知,河西务具有极高的战略地位,是京东名镇。
时过境迁,旧名仍存,现在武清区河西务镇附近的东仓、西仓、南仓(含龚庄)蔡庄(即北仓)四个村庄即当年十四仓旧址。这一带地下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遗址规模面积5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一至两米。发现有成排的房屋基址及下水道等遗迹。至今仍称“海子”的地方即是当年的停船处,残存有码头遗迹,在这一带仅沉船就发现了三艘。
海河
海河是中国七大江河之一。海河拥有蓟运河、潮白河、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漳卫南运河七条河流,最后汇集天津,注入渤海。海河与邻近的滦河及徒骇、马颊河系共同组成了海河流域。海河流经天津、北京、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内蒙古和辽宁八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全部和部分地区,流域面积为31.8万平方公里。
海河的起源当前最有影响的两种说法:一、《辞海》中说海河发源于地处河南省的卫河,以此计算海河全长1090公里;二、《海河流域综合规划》中提到,海河发源于山西省境内的漳河,以此计算海河全长1032公里。当然,也有水利专家认为,海河发源地应是漳河的上游浊漳河,以此计算海河全长1329公里。海河,起自天津西部的南运河、子牙河相交的三岔河口西,东至大沽口入海,全长70多公里。
海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具有丰富的史前文化,并在元、明、清三代成为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远在200万年前的洪荒时代,海河流域就有了人类活动。在漫长的旧石器时代,海河流域从永定河的上中游到漳卫河的上游都有人类活动的足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海河流域社会动荡不安,战火连绵不绝,经济社会和科学文化发展缓慢。两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割据战争不息、民不聊生,但文化领域却相当活跃。玄学盛极一时,佛教获得进一步传播,文学、史学、艺术、地理以及科学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海河流域涌现了许多杰出人物,如地理学家郦道元、数学家祖冲之、画家杨子华、书法家卢谌、崔悦等。这一时期,雕塑和民歌大放异彩,兴盛一时。随着佛教的传播,海河流域内大兴石窟,其中云冈石窟举世闻名。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城西15公里的云冈村,是北魏时代的杰作,是我国最大的石窟群之一。隋唐时期,由于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海河流域人口增多,水利大兴,农业发达,手工业(以丝织业、制瓷业和造纸印刷业为主)兴盛,水陆交通便利,商业往来频繁,经济社会和科技文化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另外,隋朝还兴修了举世闻名的南北大运河,其开凿对巩固中央对东南地区的统治和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唐朝建立后,海河流域文化灿烂夺目,宗教思想、文学艺术、史学、科学技术等领域成果辉煌,造就出魏征、李百药、李吉甫、卢照邻、高适、刘长卿、贾岛、孔颖达、僧一行等杰出人物。宋辽时期,海河流域制瓷业和寺塔建筑业十分发达。总之,元朝定都北京后,海河流域便成为我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推动了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
……
P32-35
人称我是企业家,办过一些企业,自认为是商海中的一“杂家”。20世纪80年代我辞去了麦庄中学校办厂的经理职务下海经商,白手起家,可谓五行八作都小有尝试。二十多年过去了,始终情有独钟的是文化,一直倾心打造的当属文化产业。骨子里莫名的文化情结得益于深厚的运河文化底蕴的滋养,有幸结识的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文化名流志士,总让我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和无法言表的激动。
自1997年开始,大运河同仁们和我怀着强烈的爱国的热情,同心协力举办了“迎香港回归首都百名老人书画长卷展”。初涉文坛,流连而忘返,一发便不可收。继而组织了“纪念老舍先生诞辰百年书画联谊会”“迎澳门回归百米书画长卷展览”和“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50周年书画展”。
进入21世纪后,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以“文化北京”为己任,历时三年时间独家投资、组织创作了反映老北京城门历史风貌的182米国画长卷《京门九衢图》。这个再现古都北京“内九外七皇城四”历史风貌的重大文化工程,于2002年大功告成。2005年秋,历时五年时间创作完成的大型历史文化工程210米国画长卷《古运回望图》反映了漕运鼎盛时期京杭大运河的风貌。回顾昨天,展望未来,总有一种力量在支持我们为文化事业而奋斗。虽说每一个项目都成功了,也都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肯定,但是新的想法总是不停地产生,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坚定不移、不遗余力、脚踏实地的执行!
有人说私营企业生命力都很短暂,无非三年五载。大运河翰林文化二十多年的成长历程,至今仍有旺盛的生命力,我想这正是因为有文化力量的支撑和推动吧。
我有一个心愿,把自己毕生奋斗取得的文化财富奉献给社会,让后世子孙从中华民族的书山文海中,获取更多的精神财富。大运河翰林文化决定以“大运河翰林文化藏书”之名出版系列精品图书:以展示大运河翰林文化多年来积累的文化成果,这是大运河翰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图说老北京·京门九衢》和《图说大运河·古运回望》是“大运河翰林文化藏书”推出的第一批作品。同时,我们还将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创作、推出更多更好的文化艺术精品图书,希望各界有识之士、专家学者能一如既往地支持大运河翰林文化的工作。
值此,谨向多年来为文化事业与我并肩奋斗的同仁们道一声“辛苦”,向关心、支持、指导我们的事业发展的各级领导及社会各界的朋友致以真挚的感激之情。“大运河翰林文化藏书”是我们共同的梦想,我们的梦想一定要变成美丽的现实,我们的梦想一定会变成美丽的现实!
二OO八年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