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QQ营销(矩阵营销内容营销与社群化网络营销推广策略与案例)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贸易
作者 靳晋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靳晋著的《QQ营销(矩阵营销内容营销与社群化网络营销推广策略与案例)》,作者经过五年的时间运营了千余个不同主题的QQ群,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QQ的营销功能进行了阐述和分析。验证了矩阵营销的可行性,并对内容营销和社群营销的一些案例进行了研究,以期对有志于互联网营销的朋友有所启发。

内容推荐

QQ是国内运营时间最长的即时通信平台之一,其用户众多且产品功能丰富,并且腾讯仍在不停对其进行更新,以迎合用户的需要。目前很多企业和个人利用QQ进行营销,以获取用户和流量,因此,笔者希望能根据自己的实战经验和他人的精彩案例,对QQ营销进行一次全面的介绍。

靳晋著的《QQ营销(矩阵营销内容营销与社群化网络营销推广策略与案例)》共分为13章,着重讲解了互联网营销中常用的矩阵式营销的原理和方法,阐述了如何借助QQ群、QQ空间、兴趣部落、QQ公众号等功能进行营销,并对QQ生态圈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目录

第1章 什么是矩阵式营销

 1.1 矩阵的产生和发展

 1.2 电商的泡沫——淘宝刷单乱象

 1.3 假网站与真流量——站群营销

 1.4 从“五毛党”到删帖公司——舆情控制与反控制

 1.5 粉丝经济掀波澜——微博矩阵

 1.6 网游里的僵尸号——游戏外挂

 1.7 人人都是“托”——无所不在的虚假矩阵

第2章 矩阵式营销的发展

 2.1 聚沙成塔——模拟用户行为学

 2.2 被淹没的好评——舆情矩阵

 2.3 屡试不爽——矩阵中的“气球”和“泡沫”

 2.4 猫捉老鼠的游戏——矩阵的完善和补充

 2.5 网络太极图——真实矩阵和虚拟矩阵的融合和转化

 2.6 下一个是谁——矩阵式营销与社群经济

第3章 QQ群营销

 3.1 宝刀不老——最古老的网络社群

 3.2 QQ功能解析

 3.3 群发号和站街号——QQ大数据的另类玩法

 3.4 不只是群发——QQ群营销的基本概念

 3.5 对人不对事——群关键词的选择

第4章 QQ群营销的方法

 4.1 吃喝玩乐就赚钱——QQ群营销案例之本地交友

 4.2 一年到亿元身价的散人团队——QQ群营销案例之网上课堂

 4.3 QQ群排名的奥秘

 4.4 微信玩的熟人经济,QQ找的是陌生人——群引流超级大法

 4.5 门面很重要——完善群资料

 4.6 别把群玩坏了——红包群和禁言群

 4.7 QQ群与矩阵营销

 4.8 QQ小百科之QQ群资料界面介绍

第5章 内容营销

 5.1 什么是内容营销

 5.2 内容营销的类型

 5.3 内容营销的发展

 5.4 从内容营销看小红书的成功

 5.5 磁力棒理论——自媒体和广告

 5.6 内容营销和矩阵营销的联系

第6章 QQ空间营销

 6.1 QQ空间是什么

 6.2 自媒体界的高手——“懂懂”的空间

 6.3 一个未成年的CEO——靠QQ空间拿到千万融资的王凯歆

 6.4 为发烧而生——浅谈小米手机的空间营销

 6.5 想说爱你不容易——黄钻和星钻特权

 6.6 是动态更是营销——“说说”和朋友圈的差异

 6.7 QQ空间营销的方法

 6.8 QQ小百科之QQ空间

第7章 兴趣部落营销

 7.1 什么是兴趣部落

 7.2 兴趣部落和QQ群有哪些区别

 7.3 兴趣部落的运营案例

 7.4 兴趣部落与QQ群营销

 7.5 QQ小百科之兴趣部落

第8章 QQ公众平台

 8.1 QQ公众号

 8.2 购物号、媒体号和校园号

 8.3 如何申请购物号

 8.4 购物号如何运营

 8.5 媒体号(企鹅媒体平台)

第9章 手机QQ的“附近”都有什么

 9.1 附近的人、新鲜事、群

 9.2 “附近”里的乱象

 9.3 直播、日迹和看点

 9.4 QQ小百科之附近

第10章 企业QQ和营销QQ

 10.1 什么是企业QQ、营销QQ

 10.2 如何利用营销QQ做客服

 10.3 营销QQ的另类营销

第11章 PC端QQ和手机端QQ的区别

 11.1 QQ版本的解析

 11.2 PC端QQ与手机端QQ的不同功能

 11.3 PC端QQ的营销工具

 11.4 “群发”不是PC端QQ营销的唯一方法

第12章 广点通

 12.1 腾讯广告平台

 12.2 广点通为什么还没有火起来

 12.3 广点通的营销案例

第13章 QQ生态圈

 13.1 腾讯开放平台

 13.2 琳琅满目的腾讯产品线

 13.3 QQ生态圈

 13.4 生态圈广告的形式

后记 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互联网服务

试读章节

1.1 矩阵的产生和发展

从互联网出现的那天开始,矩阵的概念就在不断地衍生和发展。众所周知,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扩大了人们的交际范围。由于互联网是由计算机和网线等硬件及配套的协议、程序所组成的,因此,很多互联网上的内容,如账号、言论、行为习惯都是可以被模仿和复制的,其复制成本要比在实际生活中低得多。

举个例子:线下商家开业一般会搞个促销,花钱请一些“托”来增加人气,以吸引真正的顾客,即所谓的“赔本赚吆喝”。其实,互联网上也有这样的例子,例如,某人开设了一个地区论坛,但是刚开始注册用户较少,也没人发帖,好不容易利用贴吧、QQ等工具把人引来了,因为论坛上没几个帖子,注册人数也少,结果访客的跳出率极高。为了让大家认为这个论坛比较火爆,社区负责人注册了一些虚假的账号,并利用这些账号转发一些跟本地相关的新闻和话题,慢慢地,真正的用户也跟着发帖和跟帖,论坛就这样滚雪球般地逐渐热了起来。几乎每一个论坛都有这样的经历,随着各种地方和行业论坛的纷纷建立,利用数据库工具导入一些虚假的账号和内容,成为炒热论坛的常见方法。

这些数据和账户跟线下商家请的“托”作用大同小异,只是在互联网上制造和利用“托”的花费远远低于线下。人人找“托”,人人建“托”成了很多互联网平台常见的营销手段。当然,有一些“托”本身就是平台持有者和管理者自己建立的,他们的存在是平台认可甚至需要的。还有一些“托”则是一些商家或者有一定目的的组织和个人建立以为自己牟利的,这些“托”往往是管理者不容许甚至花大力气查处的,如果不及时制止和清除这些“托”,将会影响到平台的健康发展和客户体验。

线下商业经营中,连锁经营是一个很重要的商业形式,同样的装修、标准化的服务和产品、集中化的采购成为重要的商业行为,这些都是连锁经营的优势。在互联网上也有一些商家为了博得更多的关注而去注册很多店铺,这些或是在不同平台的店铺,或是在同一平台不同名称的店铺形成了庞大的店铺群。只不过线上“连锁”商家的注册店名绝不会是某某一店、某某二店之类,而是尽量伪装成不同的门店,以占据大量的搜索排名,达到优先展示的目的,这就是“互联网矩阵”的模式。

制造互联网矩阵是常用的互联网营销方式之一。无论通过何种社会化媒体进行营销或者引流,大量建立小号无疑是最低廉、最简单的营销方案,拥有大量的小号就是你和其他运营者的差异。当然矩阵的模式也不仅限于账号,在不同的互联网平台,根据不同需要有很多不同的矩阵形式,下图显示了互联网中“虚拟用户矩阵”的一种形式。

1.2 电商的泡沫——淘宝刷单乱象  网络购物和线下购物最大的区别就是看得见但是摸不着,即接触不到实物,顾客只能通过图片、文字,甚至是销售数量和商家的信誉去评价商品。因此,从淘宝建立之初就存在着淘宝官方和刷单团队之间“猫捉老鼠”的游戏。

一件商品如果物美价廉,那么销量肯定会高,销量高必然会促使更多的人去购买,因为大家觉得买的人多证明这件商品一定好。此处,淘宝的搜索排名也是根据销量排序的(现在淘宝有更多的排序规则,但是销量依然是最重要的依据之一),于是新成立的店铺为了提升销量,或者为了打造一个“爆款”,会想方设法在短期内提升商品的销量,最初大家通过促销和买赠实现销量提升,这与线下的促销一样。后来大家觉得促销或买赠效率太低,不如找人大量购买商品,直接获取巨大的销量,于是“刷单”出现了。

可如果大家都这样做,淘宝本身的排序规则就无效了,销量将失去真正的信誉,于是淘宝官方制定了很多防止“刷单”的规则,比如同一个账户一段时间内只能购买有限数量的某个产品,通过购买和注册信息甚至是访问所用的IP地址查找是否存在刷单行为,如果发现则给予处罚等。

P2-3

序言

互联网发展至今,先后出现过很多种传播形式,有些已经随着历史烟消云散,如ChinaRen的同学录、水木清华BBS、各地区论坛以及各种IM,甚至连国内聊天工具元老QQ也遭受着微博、微信的挑战。

每出现一种新的传播形式,大家都会给予极大的关注,甚至认为其将会影响到行业和社会发展。每一种传播形式都会催生出一些经典营销事件,接着大家便会去分析和借鉴其中的方法和概念,以期获得属于自己的成功。

然而,很多行业的成功者往往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是借鉴了他人已有的经验,加以总结和归纳,利用自身的技术、人脉或者资本的优势发展和壮大的人。

互联网行业的发展瞬息万变,规则改变之快是其他传统行业无法比拟的,从事互联网的人往往有这样的困惑:刚学会了如何利用某个渠道和方法,就发现这个渠道和方法已经落伍了,于是大多数人都处于不断地追逐和盲从之中。

互联网发展了这么多年,有没有一些共性的东西值得大家去探索和研究,并可供未来新出现的平台和模式使用?我们该如何走在行业的风口浪尖,而不是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

本书试图对互联网中常见的矩阵式营销、内容营销和社群营销的应用和发展加以总结,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后记

互联网发展到现在,已经深深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工作、行为习惯、思考方式等方方面面,有很多互联网营销的专家经常说,在互联网上做销售首先要有“互联网思维”,似乎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营销理念和营销方法都不再适用,一切传统的东西都要推倒重来。

的确,很多在传统行业进行线下实体销售取得过辉煌成就的企业在转战互联网的时候遇到了迷茫,其中有些是人员的问题,有些是企业的体制和决策的原因。对此,笔者不想去列举案例,但是根据笔者的观察,大多数网络营销的理念和方法其实都来源于传统销售,只是很多人在从事互联网销售的过程中没有将其应用好,或者说没有将传统的优势与互联网的优势紧密结合起来。

今天很火热的一个词是“互联网+”,面对这个词,一部分人认为是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相结合,互为补充和促进,以帮助传统行业进行变革。于是很多企业纷纷去制定“互联网+”的计划,大举进入互联网,但在推进过程中发现:很多时候他们缺乏的是既懂本行业,又了解互联网规则的人才。而那些贸然进入,以为外聘一支团队就会取得成功的企业,往往发现之前在其他行业做的风生水起的团队,换一个领域后铩羽而归,企业的回报与投入并不成正比。

另一个声音人认为“互联网+”不应该由传统行业来主导,而应该是由那些互联网公司来逐步接管、改造传统行业。如在传统互联网时代,大家认为餐饮等服务行业是很难在网上销售的,王健林曾谈到:你不能在网上点几样菜,然后就等着企业给你配送吧?这样做时效性太差,赶不上服务行业的要求。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深入,饿了么、美团、百度这些外卖配送企业却改变了这个行业的规则,很多传统行业对此也认同,从规模化和行业背景来说,传统企业与这些互联网企业无法抗衡,与其竞争不如与其合作。

传统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互联网服务呢?从传统的网站建设、微博和微信的代运营,到组建电商团队尝试互联网销售,直至在互联网平台投放广告,甚至是聘请公关公司对网上出现的负面舆情进行攻关,这些都是互联网服务的形态。但是如果想在互联网的汪洋大海中成为弄潮儿,仅仅学习别人的做法是不够的,需要在思路上进行创新。

有人说互联网时代来得太快,整个行业还没有真正的形成规则和模式,所有的东西都在摸索,所以谈不上什么理论,即使有理论,往往也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比如从传统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时代,很多刚刚建立起来的模式和做法就不管用了。然而,如果没有理论研究,互联网的发展也就成了无源之水,只有用理论去指导实践,才能引领正确的方向,从而获得成功。诚然,互联网行业的创始人很多都是技术出身,这与这个行业的特点不无关系,有了先进的技术往往就能够掘金无数,但是无论哪个行业、何种领域,只注重应用的研究而忽略了基础理论的研究都会成为空中楼阁,不会掌握行业的前沿。

企业做互联网服务绝不应该仅仅是技术层面或者应用层面的服务,而是应该从战略角度出发,通过将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知识背景相结合,研究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找出机遇和风险,再根据这些因素给出正确的战略,从而选择何种技术、何种渠道进行“互联网+传统行业”。

很多企业的管理人员接触互联网往往重视学习技巧而忽视了理论研究,一方面是大家希望尽快做出一些成绩,研究理论往往不能马上成功;另一方面也是环境所致,从事互联网理论研究的人往往不多,懂得这个行业规则的人都去打拼赚钱了,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偏居一隅著书立传;再有就是做理论研究需要大量的实践,需要有真实经历并熟知行业,这样的人才少之又少。

作为一个企业负责互联网业务的员工,究竟应有什么样的素质,学习哪些方面的知识呢?首先,应该具备学习的热情、踏实肯干的精神,因为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很快,新的技术和平台层出不穷,所以要经常学习补充新知识,了解行业的动向和国家的政策方针。其次,应该懂一些计算机知识,我们说管理人员不一定是个技术能手但是要懂一些基础的技术,互联网行业还在发展阶段,不会像很多传统行业一样技术和方法已经定型,可以做技术和服务的外包,如果真的完全依赖第三方公司,往往会陷入技术不成熟和行业环境变化的漩涡里。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不信神,不信邪!那些标榜自己是微商大佬、电商达人的“高手”动辄几千块的培训费换来的并不一定都是真知灼见,他们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他们的成功未必能复制,面对那些互联网上的金科玉律,要擦亮眼睛,亲自验证,才能下结论。

很多老板经常遇到这样的困惑:花大价钱请来的“空降兵”或者外包团队,明明有着辉煌的历史,但是在自己的行业里却遭受了滑铁卢这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外部因素来说,互联网复制的成本很低,很多方法和思路刚开始应用还有效果,但是很容易被人模仿,很少有能一劳永逸的“金刚钻”。

从技术角度看,很多行业尚未发展到能够拥抱互联网的程度,如果移动互联网还没有发展到今天这样的程度,智能手机普及度不高,基于地址服务(LBS)尚不完善,那么大家还会停留在电话订餐和订车的时代,正如当年王健林所言:这些行业的时效性淘宝是解决不了的。再比如医药电商,前几年搞得如火如荼,但是没有解决网络售药异地刷卡结算和最后一公里配送成本过高的问题,再加上监管政策问题,最终导致雷声大雨点小,很多传统药企花大力气涉足但是收效甚微。

从企业内部来看,从事电子商务的团队先期投入较大,关键性节日,如双十一,往往还要“赔本赚吆喝”,砸钱赢得流量和客单;并且需要产品、营销和策划部门及时有效地配合,传统企业的人员往往跟不上电商部门的节奏,加上企业内部认识、财务、管理的束缚,导致电商团队放不开手脚。很多成功的电商往往是自创品牌,正是因为他们的团队内部构架和决策机制清晰,沟通顺畅,没有传统品牌产品线和线下销售网络的羁绊。

在为传统企业服务时,深入了解企业和行业背景是必须要做的功课,同时,企业选择团队时也应该慎重考量,不被辉煌的过去蒙蔽双眼,要选择那些能够踏实为企业带来效益和符合公司决策的人员和团队,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收编。

本书感谢电子工业出版社的张彦红老师,是他提供了本书的构架和写作方向,让我能够顺利付梓。同时也要感谢曾经在华罡网校一起工作的好朋友们,听说我要将编写这本书的时候,大家都不遗余力的帮我去收集素材,提供帮助,本书的顺利完成离不开我的小伙伴们的大力支持。最后还要感谢我的家人,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我也不可能有精力去完成这本书。本书限于笔者的知识和经历,对于几种营销方式和QQ营销的总结尚不完善,挂一漏万的情况在所难免,也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靳晋

2016年10月8日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 15:0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