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探究东西方思维差异的经典之作,著名经济学家汪丁丁倾情作序!从风水说到宇宙哲学,从比较语言学到经济史,一道文化上的鸿沟横亘在亚里士多德的子嗣和孔夫子的后代之间。然而,在当今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东西方之间跨文化的理解和协作尤为重要。本书通过广博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为东西方的人们在文化上的沟通,架设了一座意义非凡的桥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思维版图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逻辑学 |
作者 | (美)理查德·尼斯贝特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探究东西方思维差异的经典之作,著名经济学家汪丁丁倾情作序!从风水说到宇宙哲学,从比较语言学到经济史,一道文化上的鸿沟横亘在亚里士多德的子嗣和孔夫子的后代之间。然而,在当今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东西方之间跨文化的理解和协作尤为重要。本书通过广博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为东西方的人们在文化上的沟通,架设了一座意义非凡的桥梁。 内容推荐 海外求学的中国学子们如何才能写出得“A”的主修课论文?跨国公司打拼的你如何才能拿出让外方老总满意的方案?帮孩子咿呀学语的你如何才能让孩子学动词和学名词一样快?教导学生的你如何才能让学生的几何成绩和数学成绩一样优秀?…… 我们常常会被这些问题困扰,也付诸努力去解决,但往往事倍功半。 在本书中,尼斯贝特教授帮我们解开了这道悖论题。他为我们精心准备并生动呈现了多堂实验课,涉及工作、教育、日常生活、心理学、哲学、医学、犯罪学、玄学等多个方面。他告诉我们,思维是有疆域的,我们解不开的那道悖论题就是思维定式作怪的结果。 在当今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跨领域、跨学科的理解和协作尤为重要。学习、工作和拼搏于21世纪的我们,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和全球化的进程,需要怎样的方法、想法和眼界才能跳出思维定式呢? 海外求学的你、职场中打拼的你、身为孩子父母和老师的你,以及作为企业家的你,从现在开始马上阅读这本书!它会在你们的思维里刮起一场堪比“蝴蝶效应”的风暴,助你打破迷思,使学习、工作和生活事半功倍。 目录 中文版序VII 前言XI 1 为什么我们不善于表达自己?1 为什么是古希腊人创办了奥运会?3 单声部音乐为何产生于中国76 “飞矢不动”和“塞翁失马”的故事8 科学家与风水师17 2 思维是有疆域的!25 中国人务农,希腊人狩猎29 这个动物是长颈鹿还是麒麟?33 “思维差异”是实实在在存在的!37 3 为什么我们得不了诺贝尔奖?39 西方人是专才,东方人更可能成为杂家!42 是直截了当还是弦外有音?48 西方的戏剧为什么会受到中国观众的欢迎?57 “各抒己见”好还是“求同存异”更佳?60 4 为什么我们会在工作上依赖他人?63 西方人见”木”,东方人见“森”65 水下试验中,你看到的是“鱼”还是“池塘”769 独立工作和团队协作,哪种业绩更好?77 世界是静止的,还是变化的?81 5 “人性本恶”还是“近墨者黑”?89 5:0获胜的足球赛,是守门员表现好还是对手实力太弱?93 吉姆会把钱借给那个学生吗799 “鸡生蛋”还是“蛋生鸡”?103 谁更容易犯“事后诸葛”的错误?105 6 世界是“懒惰的名词”还是“勤劳的动词”构成的?109 鸡、牛和草,哪两个是一类的?113 西方婴儿学名词更快,东方婴儿学动词更快120 数学成绩差的孩子,能成为数学家吗?123 是语言的作用吗?126 7 为什么我们无法判断对错?133 企鹅是鸟吗?137 谁对谁错?141 你是双重性格吗7150 8 思维方法不能放诸四海而皆准,我们该怎么办?155 想法和看法不样,有关系吗?158 人们应该如何思考?163 对不同特点的孩子如何因材施教?170 结束语177 “历史的终结”还是“文明的冲突”?179 西方化:人人都穿牛仔裤,看美国大片180 分歧会继续:国际冲突在加剧181 世界大融合:中国菜的配料里也有奶酪的成分?183 致谢187 试读章节 单声部音乐为何产生于中国? 对于古希腊人来说,一个特别的场合可能是参加戏剧演出或是朗诵诗歌,而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却是探亲访友。当时有个说法叫“串门”,字面的意思是“把门串成一串”。这种拜访是为了向主人表示尊敬,在重大的节假日这就更是家常便饭了。 中国人与希腊人的个人意志相对应的是“和”。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排在第一位、最重要的是作为一个集体或几个集体(家族、村子,尤其是一个家庭)中的一员。其观念中的个体并不像希腊人那样是在各种社会环境中保持着个体特征的独立单元。就如哲学家罗思文所说的:“……对于早期的儒家学派来说,没有孤立的我存在,概括地说,我是与特定的他人相关的生活角色的总和……从集体的角度来说,集体为我们每个人编制了个体认同的独特模式,因此,如果我的一些角色发生改变,其他人的角色也会改变,这就会使我成为另外一个不同的人。” 中国人不太在意对他人的控制或环境的影响而更在意自我控制,因此中国人会把在家庭中、村子里与他人的摩擦降低到最低程度,从而来更好地服从由地方官管理国家的要求。他们对幸福的看法与希腊人不同,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生活并不是幸福,幸福是一种与人和谐、淡泊宁静、知足常乐的生活状态。希腊的花瓶、酒杯上展现的是战争、体育竞赛和豪饮狂欢的场面,而中国的画卷、瓷器上描绘的是家庭生活和乡间乐趣。 中国人从来不会感觉到自己是被上级或家人套牢的无助的工具。相反,他们有一种集体荣誉感。中国的主要道德体系——儒家思想——基本上描绘了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义务。中国社会使个体深切地感受到自己是一个巨大、复杂的,通常是良性的社会机体的一部分,人们相互之间的责任义务很明显是道德行为的规范指南。在有组织的等级体制中按照规定的角色行事,这是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实质。希腊人追求个人自由的意识,中国人是没有的。在中国,个人的权利就是共同分享群体的权利,而不是个人想为所欲为的通行证。 在社会群体中,任何形式的对抗,例如争论,都是会受到打击的。虽然在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200年,中国历史上有过“百家争鸣”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政治上的辩论,但是至少在哲学家当中,任何类似于公众反对的事都是要受到打击的。如英国科学哲学家杰弗里·劳埃德(Geoffrey Lloyd)所说:“在哲学、医学……到处都会有人对他人观点进行评述……但是中国人通常会比希腊人更快地作出反应,认为他人的观点有可借鉴之处……” 中国的单声部音乐反映了中国人讲究统一的思想。歌唱家都要唱同样的旋律,而乐器要同时演奏同样的音符。希腊人发明了多声部音乐,不同的乐器、不同的声音分别表现不同的部分。 不要把中国社会的“和”与“同”混为一谈。相反,儒家提倡君子求和的思想,并把它与小人求同的思想相区别。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左传》,用有关烹饪的比喻对此作了区分。一个好的厨师做出的菜肴五味俱全,做出的是和谐而又鲜美的食物。没有哪种风味被彻底掩盖,其美味可口就在于每种风味求融而又不求同的魅力。 中国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就如希腊人对自身的认识一样不同。在研究天体的早期,中国人认为像彗星、日食这样的宇宙事件,可以预测地球上重大事件的发生,比如王侯将相的诞生。但是,当他们发现了这些事件的规律后,他们不是对此构建什么模式,而是对它们不再感兴趣。 由于中国文明在科技方面远远领先于希腊文明,所以没有什么会使中国人感到惊讶,这一点是极为引人注目的。中国人独创性地发明了灌溉系统、印刷术、瓷器、指南针、马镫、手推车、钻井技术、杨辉三角、运河上的水闸、航海、密封舱、艉柱方向舵、桨轮、船、地图绘制、免疫技术、星体的天文观测、测震仪和声学。其中的许多技术成就在当时的希腊实际上根本都没有。 但就如哲学家中村元(Hajime Nakamura)所说的那样,中国人的这些成就说明传统上中国人具有实践天才,但不擅长科学理论和调研。哲学家、汉学家孟旦(Donald Munro)指出:“儒家思想有关认知的部分无一不包含一些行动的因果关系。” P6-8 序言 寂静的与躁动的 世界之为整体所包含着的万有关系,绝非人类的渺小理性能够拆解和重构。 本书作者是2002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社会心理学院士的耶鲁大学及密歇根大学教授尼斯贝特(Richard Nisbett)。他提到的那个中国学生叫彭凯平,现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在这本书的第6章里,作者提供了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例子来支持彭凯平的观点:心理测验者给受试儿童看三幅图画,其一是“青草”,其二是“公鸡”,其三是“牛”,然后要求受试儿童把这三幅图画分为两类。大部分中国儿童把青草和牛归为一类,把公鸡放在另一类;大部分美国儿童把牛和公鸡归为一类,把青草放在另一类。 为什么呢?因为中国儿童习惯于按照事物之间的关系划分事物的类别,而美国儿童则习惯于把事物归入到它们作为“实体”各自所属的范畴里面去。按照“关系”,牛吃草,所以,牛和草被视为一个类别。按照“范畴”,牛和鸡都是动物,而草是植物。这里,儿童们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的一个重大差异在于,前者首先看到的是关系,其次才有被关系连接在一起的实体;后者则首先看到了实体,然后建构起实体之间的关系。受试者都是儿童,他们不知道动物与植物这类范畴内部的细节知识,也不知道“牛吃草”这类关系的科学道理,他们在已往的社会交往中习惯了特定社会的思维方式,并基于这种思维习惯来完成实验者提出的要求。因此,上述实验可以视为是一种社会心理学实验。 进而,尼斯贝特和几位中国学生对美国和中国的大学生们进行了类似的实验。他们让受试者指出“熊猫”、“猴子”、“香蕉”三项中最接近的两项。结果,美国学生表现出强烈的把猴子和熊猫视为同类的偏好,而中国学生则更倾向于把猴子与香蕉视为更接近的事物。这一实验表明,儿童时期形成的思维方式足以延续到成年时期。于是,思维的地理学差异对理解和缓解当代世界的各种冲突变得十分重要。 尼斯贝特指出,西方学术界长期以来,或者说,自笛卡儿以来,就下列各点达成共识:第一,每个人都具有大致相同的认知能力——感官、记忆、理解、反省,不论他是非洲土著还是欧洲贵族;第二,来自不同文化传统的人表现出不同的信仰,不是因为他们的认知能力有差异,而是因为他们生活在宇宙的不同时空;第三,逻辑形式是最高的理性形式,它比常识和习惯更高级;第四,纯粹理性的形式与它所思考的内容完全无关,这一思维形式不论是被运用到自然现象还是被运用到社会现象中,都不会发生任何变化。 然而,尼斯贝特指导的一系列社会心理学实验所揭示出来的亚洲思维方式与西方思维方式的显著差异,动摇了上述共识。尼斯贝特指出,个体心智有其社会起源。于是,尼斯贝特事实上回到了米德在20世纪初期曾提出过的“社会自我”(social self)的概念和后来由布鲁默尔大大发展了的“符号交往主义”(symbolic interactionism)的立场。 在东方社会,不论是中国的儒家学说还是印度的吠陀学说都有类似论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远比个人更具本源意义。因此,智慧——它的一个几乎微不足道的部分被西方人称为“理性”——的前提是静观万物生灭的过程并由此而体悟那个“元之又元”的道理,印度人称之为“Ritam”,中国人称之为“一”。在最近的一次讲演中,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史密斯教授提出了一个介于康德的纯粹理性和上述东方智慧之间的一种理性概念,名为“生态理性”(ecological rationality)——在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不断演化的人类理性。 笛卡儿的理性是怀疑的和建构的,是拆解的和征服的,是躁动的和外求的。与此对峙的是东方智慧,其本性是寂静的和内求的。世界之为整体所包含着的万有关系,绝非人类的渺小理性能够拆解和重构。寂静是智慧,静以通天下所感。 汪丁丁 书评(媒体评论) 尼斯贝特指导的一系列社会心理学实验所揭示出来的亚洲思维方式,与西方思维方式的显著差异,动摇了每个人都具有大致相同的认知能力的共识。 ——汪丁丁 著名经济学家 大多数人认为对世界的思维方式从根本上来说是一样的,尼斯贝特基于自己的研究对这个观点提出了挑战,在认知科学家们中间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霍华德·加德纳 《心智的结构》作者 长期以来,我一直在关注着理查德·尼斯贝特对文化和认知的开拓性研究工作。在经历了那么多令人着迷的试验、具有挑战性的假定和激烈的辩论之后,现在是尼斯贝特把他的思想和发现公布于众的时候了。《思维的版图》是极好的奉献! ——丹·斯佩伯 《阐释文化》作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