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烟雨平生蓝天野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蓝天野//罗琦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早该认识的黄永玉

在许麟庐先生家,我认识了黄永玉。

从上海之行又对画萌发了兴趣之后,很多活动交往都是和剧院舞美设计王文冲一起,而且大多是由他引领我。文冲年轻时在京华美专学中国画,专攻工笔人物、花鸟,科班出身,出了名的开朗幽默,热心结交。

“文革”后期,文艺各界略松动些时,一天晚上,我跟王文冲一起到许麟庐先生家去了。一个人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张画,给许先生看:“今天画的。”我看了一眼,满纸黑底,一只黄色细瓣菊花,颇有特点,非中非西。再看来人,中等身材,样子很普通,却又觉得很不普通,到现在我也说不清当时的第一印象,反正是那种引人注目的神态,这倒不只是因为他穿着双拖鞋就来了。

我马上有个直觉:黄永玉。

就在这时,王文冲对我说:“他就是黄永玉。”我高兴地对他说:“老想见你,终于见到了。”黄永玉也说:“是啊,咱们好像多少年以前就该认识了。”

从那以后,我们常常见面,经常晚饭后我到他那儿去,他偶尔也到我家里来。那时我住在史家胡同,他住在北京站路口美院宿舍内,相距甚近。这段时间里,我们海阔天空,无所不谈。永玉率直,我也坦诚,我自以为是性情中人,人皆认为属特立独行,但比起永玉好像又差了。

“文革”中,黄永玉全家被赶到院子北房一个犄角的小房子,是里外间,里屋是卧室,外屋是客厅兼画室。屋子很小,也就十来平方米,中央摆了个大木墩当桌子,旁边的凳子也是用整根的原木剖成厚板做的,有种原始的质感。直到现在,他在北京通州万荷堂作为画室的大厅里,桌凳也还是这样的。

这时,黄永玉已经开始作画了,每天至少画三张,勤奋,也极聪明,有才气。他原先是搞版画的,但他的作品典型地不是学院派,属于自学成才,年轻时为学画跑了很多地方,曾为烧窑做过搬运砖坯,还参加过一个文工队,在队里什么都干,主要是画,画布景,画广告,这个队的队长就是北京人艺的老演员徐洗繁。以后到了上海,跟丁聪、叶浅予等一起搞漫画活动,而他主要是搞木刻版画。再后来到了香港,已颇有成就。新中国成立后,他的表叔沈从文先生写信把他从香港邀回北京,在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任教。

黄永玉当时在那么个环境里,画画的条件肯定很差,那间小屋连窗户都没有。那天我又去他家,见墙上多了一幅画,让我惊异的是,他画了一个窗户,窗外晴朗的蓝天,好像屋里也真亮堂起来了。这就是黄永玉,什么情况下都自得其乐。因为这么小个屋子,东西都摆满了,没地方,他就靠墙竖起一块板子,上面挂块毡子,竖着画,用的是一个油画箱,但里面装的大多是别种颜料。有一次他向我自嘲又颇得意地说:“我现在能有这个本事,如果我正在画,一听外面来生人了,几秒钟连纸、笔、颜料,所有家伙都收起来,一点痕迹都没有,就像耍猴儿的一样。”老北京耍猴的也是用一个箱子,要表演的时候,猴子把箱子打开,从里面拿出衣帽道具,演完了再往箱子里一收,外面就什么也没有了。这还是黄永玉,在这种逆境中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状态。

黄永玉有一幅木刻代表作《春潮》,画面上一条大鲨鱼在波涛汹涌的海上翻滚着,远处,右上角是一艘小船,船上一人摇桨,另一人手里的鱼标刚刚出手,扎向鲨鱼,妙在系住鱼标的长索曲折翻展的动态,整个画面极具张力。我早就非常喜欢他这幅作品,就问他:“你的版还在吗?”他说:“我跟你说实话,版还在,但是没法印,因为印版画必需最好的油墨,现在没地方能找到。”“我给你找!”我很高兴,专门找到印刷厂一位老工人去要最好的油墨。这位老工人是我捞鱼虫时认识的,是鱼友,我提出:“你给我弄点最好的油墨,一定要最好的!”他说:“你找我算找对了,给你一筒,这是专门用来印袖珍版《毛泽东全集》的,

保证哪儿也找不到比这更好的了。”

第二天清早,我就拿了这桶油墨来给永玉,问:“你看这油墨怎么样?能用吗?”他一看很高兴,说:“这墨行!”

我们俩就整整印了一天。印版画确实不易,像他这样搞专业动作熟练的,也只能一个钟头印一张,换了我这个生手,两个钟头也未必能印出一张来。因此是由我帮着他,两个人一起印。除了给我印,他也顺便给他的孩子黑蛮和黑妮各印了一张。此外他还有别的代表作的版,也印了几张。一个上午干不完,他的夫人梅溪出去,在菜市场买回一条很大的红鱼,肯定是海鱼,我也叫不出名儿。梅溪把鱼做成两样,一盘红烧,一盘是怎么做法我也不懂,只觉得特别好吃。

有一天不知道怎么又聊起戏来,说起瑞士作家迪伦马特的《老妇还乡》,永玉赞赏不已。我又从剧院图书馆把这个剧本借来再读。他兴致勃勃地对我说:“你将来什么时候排这个戏,我给你当舞美设计。”我也极为兴奋,但这只能是一种精神会餐,还能演这样的戏?没想到,“文革”之后,我还真的导了这个戏!

1982年,我在导演《贵妇还乡》的时候,真的很想找他搞舞美设计,也向剧院提出了,但当时有些难办,考虑到剧院有那么多位设计人员,都是十年没搞戏了,这种情况下从外面请人来,恐怕不合适。后来请他来,对已经设计好的图纸提意见,他还随手画了一些诸如轿顶的样式。

《贵妇还乡》演出后,《人民日报》准备为此剧发一版评论,问我请谁来写比较合适,我建议他们去找黄永玉。不久,永玉的文章在《人民日报》整版发表。2012年有一篇评论迪伦马特的文章,其中有些部分完全是照抄了永玉当年给我们的演出写的评论。黄永玉看到此文后特意写了篇文章斥责其抄袭行为,文中说:“这是我当年给我的好朋友蓝天野排这个戏时写的一篇文章。”2012年,与黄永玉(右)在万荷堂交谈

1976,我在导演《淬火之歌》的时候,有一天,作者之一李洪洲和我同去厕所,轻轻地对我说:“告诉你,‘四人帮’被抓起来了,真的!”很快,这个消息就四处传开了,人人振奋,但那些天还只是在传。一天下午,我正在黄永玉家,当时在历史博物馆工作的范曾来了,他是下班后还没回家,径直先到永玉家来,进门就大声说:“黄先生,我告诉你们,‘四人帮’垮台的事,今天我们那儿正式传达了!”虽然之前都已得知,但这是第一次听说正式宣布。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范曾,也就自此来往多了,成为朋友。

这些年我和黄永玉联系少了,因为住得太远,也都很忙。我第一次去他在通州的万荷堂,是原西德驻华大使修德到北京来,黄永玉打电话约我去他那里聚会。以后,我和永玉也只能偶尔在一些什么场合见个面。

倒是北京人艺60周年院庆,演了《甲子园》,得知何冀平当年和永玉是同院邻居,于是还邀上郑榕、朱旭、徐秀林、京剧演员袁慧琴等一大伙人,到他的万荷堂热闹了一天。永玉事先就写了副对联,“人说八十不留饭,偏要吃给他们看”,众人在上面落笔签名。我说:“这对联归我了!”但永玉说要在即将举办的90岁大展上展的。只好作罢,怕将来也得不到手了。

P423-427

后记

早在青少年时期,我就从电视上看到蓝天野老师在《封神榜》、《渴望》等剧中塑造的形象,留下深刻印象。怎么也没想到,之后因为种种机缘,我逐渐走上戏剧的道路。2008年春,北京人艺的几位老艺术家和中国戏剧出版社的两位老编辑聚会,我帮着拍照,第一次在生活当中见到了天野老师,镜头里,他一身中式服装,慈祥而有威仪。

2009年春,得到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刘彦君所长邀请,我参与该所与北京人艺博物馆的联合项目,与其他五位学者一起,分别研究人艺六位老艺术家的表演艺术,其中分配给我研究的,正是蓝天野老师。

研究蓝天野表演艺术的过程,也是我跟随天野老师学习鉴别表演方法的正确与否,以体现“活生生的生活”、塑造“鲜明的形象”为立足点鉴赏表演艺术的过程,更是直接感受什么是不懈地努力与追求,什么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升华与净化的过程。

2010年,距我第一次在荧屏上见到天野老师已有二十年,在《勾勒舞台戏即诗——蓝天野表演艺术研究》一文即将完成之际,天野老师正式邀请我,与他一起撰写自己的回忆录。我非常感谢天野老师对我的信任,也深知他的书将会成为宝贵的历史与学术研究资料,但那时我博士毕业后刚到北京联合大学工作,教务繁重、千头万绪,所以恳切地对他说明情况,表示如果我来参与,成书周期会比较长,但如果他能够容忍,我必将在工作之余全力以赴。天野老师欣然应允了。

更想不到的是,不只是我自己工作繁忙,天野老师也开始了惊人的工作历程,除了在京内外参加各种书画、访谈等活动,还演戏、办个人画展、导戏…··他旺盛的创造力、精力,以及对人真诚,做事考虑周全细致、讲究方法的方式,也使我深受感动,获益匪浅。

不知不觉地,四年过去,天野老师又做了那么多事,书的厚度也不断增加,但篇幅有限!在本书反复修改的过程中,我充分感受到他作为一位导演的总体掌控能力,以及对文字的动作性、凝练的拿捏,用词的分寸……惭愧如我,只是做了一些简单的工作,却作为第二作者,接受了天野老师提携后学的良苦用心,我知道我不能辜负他的美意,这是他做人的信条,也是他作为艺术家的自尊。我辈受教了。我写下《蓝天野:一事能狂便少年》一文,刊登在《人民日报》文艺副刊“足音”栏目(2014年6月26日24版),是我用短短文字为天野老师做的“剪影”,向他致敬。

本书能顺利出版,要感谢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戏剧》编辑许健,他一听蓝天野老师要出版此书,立即推荐了三联书店的编辑颜筝。也感谢颜筝,工作认真细致,有热忱的专业精神。

在本书截稿之际,天野老师成功复排、演出了他在31年前执导的《吴王金戈越王剑》,而到本书出版发行之时,天野老师又会做出什么新的惊人之举?我期待着……

罗琦

2014年7月10日

于北京止止斋

目录

自序

幼年记忆

 我的家庭,我的童年

 大哥杜澎

 姐姐走了

 母亲带着我看戏

 我的读书启蒙

 老北京的庙会文化

青年时期参加革命与演剧

 三姐从解放区回来了

 老领导武光同志

 三姐引领我参加革命

阴错阳差的舞台生涯

 第一次登台演话剧

 回顾《青春》——我演“红鼻子”

 参加演剧二队,开始了以演剧为专业的路

 十九岁演了段功

 《大雷雨》·库力金·我

 第一次在焦菊隐先生指导下演戏

 在北平艺术馆的经历

 《大团圆》让我对话剧的整体有了体会

撤回解放区——北平解放

 撤回解放区,改名蓝天野

 组建华大文工二团,迎接北平解放

 重逢

 参加开国大典的接待工作

 《民主青年进行曲》

 在中戏话剧团

北京人艺一甲子——舞台演剧生涯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的第一个戏

 北京人艺建院之初

 《北京人》·曾文清

 《茶馆》——从不熟悉到熟悉的秦二爷

 《蔡文姬》·董祀

 不期而遇的角色——《王昭君》·呼韩邪大单于

 小角色,跑群众

 回归舞台—《家》·冯乐山·我

 一甲子,太重了!——《甲子园》里的黄仿吾

表演进修和表演教学

 “表训班”——意外难得的机遇

剧目实习,创造人物

《小市民》——尼尔的兴致与纠结

《暴风骤雨》——实践中的体会

全国来的旁听生

苏联专家在北京人艺授课

 表演教学的兴趣

主持北京人艺演员学习班

“大班学员”

“81 班”

生活积累,得趣获益

 琉璃河水泥厂

 岗上,老主任吴春山

 倾情补记

 越南行

 青藏高原行

专职是舞台导演

 转行做话剧导演

 真就导演了《贵妇还乡》

 《吴王金戈越王剑》的是非曲折

 31年后复排上演

 1984 年,我导演了《家》

 《秦皇父子》怎么了?

排《秦皇父子》的缘起

选演员的风波

 舞台美术的默契合作者

中国话剧漂洋过海

 《茶馆》首赴欧洲三国演出

“茶客”还在天上

 交流与探讨

有待商榷的问题

 海外演出之旅的延续

1986年,《茶馆》再度出访

在温哥华的日子

最后一站—新加坡

邻里真情——和日本戏剧界的交往

 1960年首次接待日本话剧团访华演出

在北京的活动

在武汉的活动

去上海、广州

送别

 1965年两次接待日本戏剧界访华活动

接待日本演剧家代表团

第二次日本新剧团访华演出

 “文革”后与杉村春子先生重逢

 1982 年,我第一次访问日本

 1983 年《茶馆》访日演出时的人与事

杉村春子先生的毅力

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会长井上靖先生

伊藤巴子女士

小泽明先生

我为寻找友谊的人搭桥—兼记“你好会”

在东京的其他活动

赴京都演出

在大阪的活动

惬意的五天

被“绑架”去拍了影视剧

 结缘电影

 “被绑架去的王爷”——《末代皇帝》我演载沣

 《封神榜》的姜子牙

 匆匆参加的《渴望》

 没引起多少关注的《将军暮年》

 《板桥轶事》——四天半的郑板桥

 电影《寡妇十日谈》的是是非非

 《武夷仙凡界》——二上武夷山

 偶然的《月落长江》

 最后一部——《记忆的证明》

十年“文革”——种种不同色彩的记忆

 “文革”之初,我遭遇的灰色幽默

 “废除党团组织”

 我成了重点被冲击对象

 “开除党籍”—— 一场黑色幽默

 运动时紧时松的一段日子

 演剧队的历史风波

 农场劳动——难得一段“绿色家园”生活

 “运动”还在继续

 变化莫测、反反复复的“运动”

 “半板儿”戏组、冬日拉练

 有始无终的《风雪高原》

 “批林批孔”运动中遭遇“正人君子”

 “四人帮”垮台了

 准备复排《蔡文姬》

画缘

 幼时记趣

 中学时代对画的兴趣

 北平艺专——索性学画吧

 绘画成了业余

 摆脱不开的兴趣——兼记程十发、张正宇

 难成藏画家

 幸遇恩师

 麟庐师画展和寿庆

 知恩图报

 早该认识的黄永玉

 重逢李翰祥

 老同学侯一民

 和范曾的交往

 美林创造大美

 美中不足

七十载风雨同舟——我和狄辛的生活与合作

 狄辛的演剧经历

 我和狄辛的合作

 舍不断的舞台情怀和离休后的生活

挚友苏民

晚年生活

 离休这件事

 重拾画笔,举办画展

 回归戏剧

 没料到的再一次个人画展

 我的家乡——幼时离家老大归

 业余兴趣——“玩物未必丧志”

 赏石

你好,观众

后记

序言

我曾决意不写两种东西,一是不写回忆录,再一个就是不写所谓艺术创造经验之类的文章。但终究没能坚持住誓言,还是写了这本回顾自己烟雨平生的书。

最早的起因,大约是由于北京人艺要出版一本《生命·舞台》,评介六位老演员,由罗琦撰写关于我的那一篇。在和罗琦谈起舞台生涯时,从记忆中搜寻件件往事,觉得还是颇有兴味。或许就是这时,萌发了要把自己平生梳理一下的想法。

也是巧合?我的好友方杰寄来他的自传体新作《人生复调》,他原也是不想写的,经亲友鼓动,就写了,其中还记述了我们的交往,读来亲切。我平时也喜欢读传记书,那些或传奇或平淡的人生,常让我感叹多样不同人和他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

于是,我打定主意,也写一本书。

文笔是我的弱项,就敦请罗琦与我合作。初始,由我口述,罗琦帮助整理成文,我再做些增删改写;也有议论或想到什么,随手写出,再经罗琦和我反复斟酌修改、定稿。全书以第一人称,回顾我自己平生往事,由我和罗琦共同参商合作撰著。

但刚刚动笔,北京人艺又拉我回去演戏。重返舞台,就收不住脚步了,又不断有戏接续。人们说我现在身体好,但毕竟已越耄耋之年,每琢磨一个角色,每导一部戏,心只能放在这一件事上,丝毫不敢他顾。并又在这期间,再办了一次个人画展,也是劳神费时的事。写书就因此几度中断。2011年开始写,竟在进入2014年才算勉强结稿,这是几年了?

烟雨平生,最珍贵的是收获真情无数。也有坎坷、纠结,想如实记下依稀路程,但是否有不当说,说得不当?真话有时也会伤人!还是自己涵养不够,但我一定不伪谎。回首八十七载岁月,从记忆中捡拾起片片落叶,有过弯路和虚度,也有过充实和自得,或欢愉,或无奈,或悲愤,因成以往,都化作自己心中淡淡的趣事。

但真有必要写这么本书吗?

蓝天野

2014年4月

内容推荐

他是《封神榜》中仙风道骨的姜子牙,是《渴望》中温文儒雅的王子涛,是《茶馆》中丰神俊朗的秦二爷,是《家》中虚伪道学的冯乐山,是《甲子园》中饱含家园之情的黄仿吾……蓝天野,这位在舞台上活跃至今的老艺术家,人生真是应了曹禺《原野》里的一句话——大地是沉郁的,生命藏在里面。

蓝天野、罗琦在《烟雨平生蓝天野》这本厚重的回忆录里回顾了蓝天野走过的八十多年,娓娓道来:一个执著绘画的少年如何阴差阳错地走上戏剧之路,又如何在表演和导演艺术上钻研了一辈子,直至今日仍然难舍舞台,仍然不忘绘画初心。书中以真挚平实的口吻,讲述国难家灾中的坎坷经历,传达艺术创作理念、表演和导演经验,坦陈在艰难和动荡时期的为人准则。书中收录剧照与生活照片总共170张,不仅是个人工作、生活的珍贵记录,更折射出新中国话剧事业摸索前进的历程。

编辑推荐

蓝天野、罗琦编著的《烟雨平生蓝天野》是已87岁的蓝天野先生的回忆录,其丰满的一生正应了曹禺先生在《原野》中所说的那句话——“大地是沉郁的,生命藏在里面”。他出生在一个典型的封建大家族,却跟随三姐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也让自己的家变成了地下党的联络据点。他自幼热爱绘画,却中断了艺专学画,转而走上了话剧之路。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20:0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