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先对作为佛教文化主要载体的寺院和石窟在西北地区的地理分布及其地域特色进行了全面探讨。作者依据史书和方志中的相关资料,将汉魏直至明清的西北地区佛教寺院划分为五个时期,逐一分析了各个时期佛教寺院的分布状况及其中心区域;又根据考古资料勾勒了西北地区佛教石窟的区域分布,划分出七个区域,着重论述了各个区域石窟形制和造像的地域特色。其次,作者以译场、律肆和义林对佛教经、律、论三藏的传译和讲习,探讨了佛学在中古西北地区的发展状况,揭示了佛学在中古西北地区以关中最为发达、河西和西域次之、其他地区又次之的三级格局。接着,本书阐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小乘佛教在西北地区的传播,阐述了天台宗、三论宗、三阶教、法相宗、华严宗、禅宗、律宗、净土宗、密宗在隋唐西北地区的传播,阐述了藏传佛教各派在宋元明清西北地区的传播,历史时期西北地区的佛教传播活动由此得以再现。在前文分别研究的基础上,全书最后对历史时期的西北佛教文化区域进行了科学划分,探析了西北地区佛教文化重心的历史变迁,阐明了当代西北地区佛教文化区域的历史成因。
序
绪论
一、历史宗教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二、研究西北佛教历史文化地理的意义
三、学术史回顾
四、本书研究内容
第一章 西北佛教寺院的地理分布
一、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
二、隋唐时期
三、宋夏金元时期
四、明清时期
第二章 西北佛教石窟的地域特色
一、石窟寺的遗存状况
(一)新疆地区
(二)甘肃省
(三)宁夏地区
(四)陕西省
二、石窟寺的区域分布
(一)西 域
(二)河 西
(三)陇 中
(四)陇 南
(五)陇 东
(六)宁 南
(七)渭 北
三、石窟形制和造像的地域特色
(一)“西域式”:西域石窟形制和造像的特色
(二)“凉州模式”:河西石窟形制和造像的特色
(三)“秦州模式”:陇南石窟形制和造像的特色
(四)陇中石窟形制和造像的特色
(五)陇东石窟形制和造像的特色
(六)“黄土高原雕刻风格”:宁南石窟形制和造像的特色
(七)“长安模式”:渭北石窟形制和造像的特色
第三章 佛教学术文化在西北地区的弘扬
一、译场与佛经翻译
(一)西 域
(二)河 西
(三)关 中
二、律肆与律学弘持
(一)《十诵律》
(二)《五分律》
(三)《僧祗律》
(四)《四分律》
三、义林与义学风尚
(一)《涅磐》义林
(二)“三论”义林
(三)《摄论》义林
(四)《地论》义林
第四章 佛教主要流派在西北地区的传播
一、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小乘佛教的传播
二、隋唐时期宗派佛教的传播
(一)天台宗
(二)三阶教
(三)三论宗
(四)法相宗
(五)华严宗
(六)禅 宗
(七)律 宗
(八)净土宗
(九)密 宗
三、宋元明清时期藏传佛教的传播
第五章 西北佛教文化区域及其重心的历史变迁
一、西北佛教文化区域的历史变迁
(一)汉魏一隋唐时期西北佛教文化区域的基本格局
(二)宋元明清时期西北佛教文化格局的演变
二、西北佛教文化重心的历史变迁
(一)从西域到关中:晋唐时期西北佛教文化重心的转移
(二)从关中到河湟:宋元明清时期西北佛教文化重心的转移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