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打捞,重温历史!
百年甲午,不灭军魂!
一艘沉船,再掀惊涛骇浪!名舰迷踪,忠骨葬于何方?一艘沉船,是致远舰还是超勇舰?一段历史,是沉沦史还是奋斗史?
经历了这次搜索沉船的惊心动魄的过程,也曾经深入各地去寻访北洋水师在这个世界所留存的最后踪迹。北洋水师的战舰今天埋骨何方?丹东新发现的这条沉船是不是邓世昌的军舰?它到底曾经发生过哪些故事?在水下的它还隐藏着多少秘密?
《寻找邓世昌:北洋水师名舰追踪纪实》是一本根据作者萨苏亲历的经过写成的纪实性文学作品,能带我们重回120年前甲午海战的战场,去感受那震动国运的一战,去体会中国海军的军魂。
丹东大东沟水域,一条北洋水师沉没军舰被重新发现,作者萨苏作为这次探摸与打捞的直接参与者,经历了这次搜索沉船惊心动魄的过程,也曾深入各地去寻访北洋水师在这个世界所留存的最后踪迹。
北洋水师的战舰今天埋骨何方?丹东沉船是不是邓世昌当年带领前去撞击日本吉野号的致远舰?沉没军舰曾历经哪些故事?葬身水下的它还隐藏多少秘密?
《寻找邓世昌:北洋水师名舰追踪纪实》这部作者萨苏亲历的名舰打捞纪实将带读者重回甲午大东沟,感受那震动国运的一战,缅怀中国海军的不灭军魂。更借此对进入蒸汽时代后中国海疆内水下沉船的情况和文物打捞等工作做一回顾,体验幽深秘境中的水下探险故事。
广岛,中国兵墓地前的鲜花
当然,对于一般百姓而言,无疑对致远舰和邓世昌更加熟悉。我自然也深深期望那是致远。实际上谈到邓世昌和他的致远舰,对他们的追寻不仅仅应该锁定在这一次探摸之中,如果把邓世昌从参军到阵亡,致远舰从诞生到沉没再到重新发现的历史串缀成一体,就仿佛一串散碎的珍珠,把中国海军在120年前的那一次自强努力与今天中国对于海权的渴求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或者这干脆就是一段中国人追求海洋权益、保护自己海疆的历史印证。
笔者与北洋水师算是有着相当深厚的缘分,从20世纪90年代起,笔者曾在日本长期居住,就在那里偶然地发现,在神社之中、在寺院之中乃至在一些私人的庭院之中,都可以见到散落着当年北洋水师的各种残存。这种情况让笔者尤为吃惊,也就此开始了一段自发的历史探幽之旅。因为在我国甲午海战似乎仅仅存在于历史图书之中。当然,事后发现,在刘公岛和旅顺,北洋水师的遗骸也处处依稀可辨,只是不曾被我们注意到。
超勇或者致远,120年前的沉没战舰,对我们有着怎样的意义?
当笔者在日本寻访甲午战争遗物之时,在广岛比治山陆军墓地所经历的一幕让人深感心悸。由于从日本朋友口中得知,在广岛的这座墓地之中存在着数座中国士兵的墓葬,笔者专程前往广岛寻访。那一天正是樱花开败的时节,满地落英缤纷。踏着粉色白色的樱花花瓣,笔者沿环山公路而上到达了比治山陆军墓地窄小的入口。这是一座看起来十分幽静,仿佛与世隔绝的墓地,由于位于广岛市一侧的山陵顶端,攀援不易,道路崎岖,因此很少有人涉足。
在一排排日军墓葬之中,有一条笔直的甬道,沿着这条甬道一直向前便可以到达一个开阔的平台。这座平台上的墓葬有些特别,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到法国士兵的墓地,那是当年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法国军队负伤士兵送到日本时死亡者留下的最后痕迹;在这里还可以看到德国水兵的墓碑,那里安眠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中日军攻占青岛时阵亡的德军之亡灵。就在这些墓葬的一角,有一座小庑殿式的纪念碑,上书“慈恩塔”三字,下方四座在甲午海战之中被俘之后客死他乡的中国士兵的墓碑环绕而立,仿佛几个流落异乡的中国人在对饮小酌。
据守墓人说,我和我的朋友可能是一百多年来第一批来到这里的中国人。百感交集之下,笔者却看到了一样难以忘怀的东西——在中国水兵的墓前居然安放着清水和鲜花。鲜花虽然已经稍稍败落,但很明显是不久以前刚有人放上去的。
是谁在这些流浪百年的中国人的墓前摆下了清水和鲜花?
直到向墓葬的管理员询问,才知道一百多年以来这里的守墓人一直在给这些中国士兵每周奉献着祭品。原因么,这只是出于对死于远方的外国人的一份同情。
当守墓人远去的时候我拍下了他的照片。这位年过古稀的老者的耳朵有一只失去了听力,据他自己讲,那是在广岛原子弹爆炸之中所受到的伤害。也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广岛和长崎似乎是日本最爱好和平的两个城区。他们这里祭祀这些当年士兵的墓地,只是为了安慰战死者的亡灵——他们的生命被战争打断,于人生而言,实是一件应为后世所避免的事情。
当我起身环顾四周,在日本士兵墓地面前,每个墓碑前方都有着鲜花和清水。
这样的事情不仅仅存在于广岛。几天之后,当我到佐世保去采访的时候,在那里的日本海军墓地同样看到,120年前日本水兵们的墓碑依然完好,每一座墓碑前都置放着盛开的花朵。
徘徊于这些四棱方尖墓之中,笔者的心绪久久难以平静。
在我们自己的国土上,如今再难寻觅当年甲午战争中牺牲于国事的那些中国人的墓葬,连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的墓碑也只能用“寒碜”二字来形容。其实在那场战争之中,中国人也曾英勇奋战,但是他们的英灵在哪里呢?我只知道他们沉睡在大东沟冰冷的海水下面。
也许就因为这个原因,我对于在丹东的这个发现有着特殊的感情,仿佛是给一百多年前冰冷的骨骸加上一抹今世的阳光,我们在告诉他们——我们没有忘记你。
P6-10
120年前,中国和日本之间爆发了一场影响两个国家国运的战争,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甲午之战。
这场战争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便是大东沟海战,在这场海战之中北洋水师战败,从而
失去了黄渤海的制海权,甲午战争形势急转直下。但是在这场海战之中,有一名中国海军的高级将领却因为他的英勇善战而成为中国海军的军魂,他就是邓世昌。邓世昌殉国已经过去了两个甲子,但是他的身世乃至他最后的命运至今仍是人们所关心的。
随着1963年电影《甲午风云》的问世,由李默然饰演的邓世昌便成为深入人心的中国英雄。2014年9月30日,随着中央电视台一条新闻的播出,邓世昌的名字再次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在丹东的大东沟水域,一条北洋水师沉没军舰被重新发现,它会不会是邓世昌当年带领前去撞击日本巡洋舰吉野号的那艘致远舰呢?
实际上,在甲午海战发生之后的120年中,关于北洋水师和它的战舰探索一直没有
中断过,但这次的发现的确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笔者作为此次探摸与打捞的直接参与者,
经历了这次搜索沉船的惊心动魄的过程,也曾经深入各地去寻访北洋水师在这个世界所留存的最后踪迹。北洋水师的战舰今天埋骨何方?丹东新发现的这条沉船是不是邓世昌的军舰?它到底曾经发生过哪些故事?在水下的它还隐藏着多少秘密?希望这份记录能带我们重回120年前甲午海战的战场,去感受那震动国运的一战,去体会中国海军的军魂。
更借此机会,对进入蒸汽时代后中国海疆内水下沉船的情况和文物打捞等工作做一回
顾,体验幽深秘境中的水下探险故事。
这是一本根据作者亲历的经过写成的纪实性文学作品,虽然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但由于作者历史知识与新闻资料掌握的不足,仍难免挂一漏万,存在很多问题,仅希望将此书作为抛砖引玉中的那一块砖,引起更多的朋友予以指教和帮助,从而让那一段历史得以更多地为世人所知。
谨以此书献给甲午海战中英勇殉国的邓世昌等北洋水师官兵们。
谨以此书献给120年前为中国的主权、独立和自由而奋战的海军官兵们。
谨以此书献给120年中为这个国家做出贡献的所有中国人民。
2014年10月8日,于北京
放眼明天
随着“十一”长假的结束,丹东港也进入了秋风萧瑟的季节。2014年对于北洋水师沉船的探摸和打捞恐怕也只能止步于此了,但是相对于此前数十年的蹉跎,2014年应该说是甲午战争水下考古取得重要发现的一年,而丹东港集团与国家文物局的通力合作无疑给这一工程未来的发展打开了良好的开端。
就在中央电视台播放丹东一号沉船被发现的消息之际,另一则新闻出现在了丹东市新闻网的醒目位置——《丹东支持打捞甲午沉船》。在这则新闻中有着如下的描述:“丹东港集团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大力支持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与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式签署框架性合作协议,为保护丹东海域水下文化遗产,双方达成正式协议。协议内容包括推动丹东港海域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双方同意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发挥在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综合优势,为丹东港海域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人员、设备与技术保障,丹东港集团有限公司发挥其在港务与涉海业务方面的优势,为项目提供资金与后勤保障等工作。”
根据向国家水下考古中心联络后所得到的最新消息,那门标志着沉船身份的格林炮已经被潜水员打捞出水并被携带到北京进行进一步鉴定。这门火炮的标志性编号和厂家等信息如今都覆盖在厚厚的海洋寄生生物之下,因此如何能够在不损伤文物的前提下去除这些附加物质,以使其真容大白于天下,并更有效地确认该船的身份,正是目前文物部门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而丹东方面致远号复制舰也已经达到了下水的边缘,很可能在2014年或者2015年的某个时刻得以完工。海洋红港区的建设正如火如荼,历史的厚重感与现实的欣欣向荣交织在一起,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生机盎然而又充满了文化气息的大东沟。
在甲午海战曾经爆发的这片海域中,根据丹东人的描述将会出现一座由海岸一直伸向大海的长堤,并且在长堤的尽头建设起一座专门纪念邓世昌等曾为保卫这片海域浴血奋战的海军纪念馆。
至今丹东方面已收到相应文物约达500件之多,如果在打捞“丹东一号”的过程之中能够发现更多更有价值的文物,则丹东方面与国家文物局可能通过某种方式使这些文物在丹东能够向更多人展示,使得那段历史被更多人所熟悉。只是,根据推测,即便确定水下的“丹东一号”是致远舰,为了保证其不被二次损坏,其打捞恐怕也要在四到五年的时间之后才能进行。
我们应该等得起。
他们没有也不会被忘记。1996年,中国人民海军第一艘带有直升机母舰性质的国防动员舰,便被命名为“世昌号”。大连海军舰艇学院的学员们,便是在这艘战舰上开始了自己的海军军人生涯。
对笔者而言,最为感动的是2014年3月目睹沉舰残骸打捞出水的时刻,人们惊讶地发现,由于长时间埋藏于泥下,当年的钢板依然闪烁着银色的金属光泽,仿佛那场海战就发生在昨天。或许,那是依依不舍的战舰,在展现等待了我们120年的容颜,那是曾经浴血奋战的中国水兵对于一个强国梦的呼唤。
在这次探摸和打捞过程当中,最大的遗憾是只找到了战舰的残骸而没有找到海军军魂邓世昌的最终埋骨之处。这不由得让我们想到在海战之前北洋水师的官兵们抛掉救生艇以决死一战的精神投入海战的情形,想来对于这位常年住在军舰之上以战舰为家的中国舰长而言,长眠于他所深爱的大海之中,并以他的军魂护卫着这片海天,或许是他最大的心愿。也许我们没有必要去寻找邓世昌的遗骨何在,面向这片大海便是面对我们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