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红七军红八军总指挥--李明瑞/英雄的百色书系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王福琨
出版社 广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2006年是红七军、红八军总指挥李明瑞烈士诞辰110周年。这位北伐军的“虎将”,我党杰出的无产阶级军事家,左、右江起义领导人之一,中国工农红军的名将,红七军、红八军总指挥,他的一生虽短暂却辉煌。为了纪念这位对革命赤胆忠心的先烈,编者们编写你手上的这本书。本书是一本全面反映李明瑞烈一生的书籍。

想知道更多关于李明瑞烈士的生平事迹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打开书本吧!

内容推荐

李明瑞,原名李瑾瑞,号裕生。1896年11月9日生于广西省北流县清湾乡。李明瑞早年投身军界,曾任桂军排长、连长、营长等职。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先后任国民军第7军旅长、师长,率部在湖北讨伐吴佩孚的贺胜战役及在江西讨伐孙传芳的王家铺、德安、龙潭等战役中,屡建战功;在讨伐奉系军阀张崇昌的韩庄战役中,他任前敌总指挥,亲率3个团指挥作战,其中第21团最为有名。张宗昌所部听到李明瑞的第21团来攻,就不战而逃。

1929年初,在蒋桂新军阀混战中,李明瑞倒桂系李宗仁、黄绍告成功,成为广西的最高军事长官,为了扩充个人势力,邀请中共中央派领导人到广西指导工作。中共中央利用这个时机,先后派邓小平、贺昌、张云逸、叶季壮、雷经天等到广西与李合作。李明瑞将许多共产党员安排到军队中任要职。1929年10月反蒋失败后,率广西警备第5大队退到龙州待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2月率警备第5大队在龙州起义,组成红8军,任红7、红8军总指挥。3月,红8军第2纵队在龙州遭国民党军袭击,经苦战后失败。第1纵队转入右江地区,后与红7军会合。随后李明瑞等指挥红7军,经过艰苦曲折的斗争,转战黔、桂、粤、湘、赣5省,行程万余里,大小战斗百余次,历尽艰辛于1931年4月到达湘赣苏区永新县。后任中共红7军前敌委员会委员、红7军总指挥兼第58团团长,红一方面军河西总指挥部总指挥。同年7月,奉命率部到达雩都(今于都)县桥头镇与红一方面军第3军团会合,归属于该军团的建制,李明瑞任红7军军长,张云逸任参谋长,率部参加中共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反“围剿”。在反“围剿”的最后一仗,即方石岭战斗中,率部消灭国民党第52师韩德勤部。此时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者将“假革命”、混进革命队伍中的“军阀”等莫须有的罪名扣在了李明瑞的头上,使他无端地受到怀疑和打击。但是,李明瑞心胸坦然,忍辱负重,相信党中央,顶住了各种恫吓和威胁。并以实际行动向组织表明自己的清白和忠诚。10月中旬,一代北伐名将、叱咤风云的红军将领李明瑞在江西于都县黄龙镇朱冈村被无辜杀害,时年仅35岁。1945年中共“七大”期间,为李明瑞平反昭雪,并追认为革命烈士。

目录

一 书香世家添“亚妹”

二 初涉人间知冷暖

三 习文练武学岳飞

四 投笔从戎进武堂

五 护国军里露锋芒

六 玉林剿匪展奇才

七 大败军阀邓本殷

八 北伐征途建功勋

九 一篇讲演倾真情

十 将计就计反桂系

十一 衣锦荣归思故里

十二 回桂主政联中共

十三 匆促反蒋遭失败

十四 任重道远从头越

十五 虎将边陲举义旗

十六 右江征战显神威

十七 游山“猛虎”戏“黔驴”

十八 三炮助克百色城

十九 伏击滇军巧用兵

二十 平马惜别依依情

二十一 直向乐业寻八军

二十二 激战长安受挫折

二十三 武冈失利教训深

二十四 桂岭休整缩编制

二十五 挥戈北上进江西

二十六 两支红军喜会师

二十七 反击“围剿”立新功

二十八 铮铮铁骨含冤殁

二十九 烈士英名垂青史

附录 李明瑞大事年表

后记

试读章节

北流县(今北流市)是广西桂东南的一块宝地。这里土地肥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物产丰富,清朝时曾被人们称为“金北流”,是著名的产金地区,是当时广西最富庶、上缴赋税比较多的县份。北流县内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也众多,有道书列为“天下第二十二洞天”的勾漏洞、中国海相泥盆系北流准剖面等六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最大的“铜鼓之王”就在北流出土,境内有铜石岭汉代冶铜遗址,也是铸造铜鼓的遗址。北流还是广西著名的侨乡。有人还曾把北流称为“奇地”,奇在哪里?原来,贯穿县境的圭江与一般江河迥然不同,世界上大多数的河流都是从西流向东或者由北流向南,而圭江却从南流向北——北流县由此而得名。

北流的许多地名还颇有点传奇色彩,县南与广东省交界的清湾乡朱砂地村就是一个例子。传说很久以前村里有一口井,天一亮,井内就出现颗颗红光闪闪的朱砂。早已把这口井占为已有的财主天天命令丫环去井边取朱砂,把丫环弄得精疲力竭。丫环是个聪明的姑娘,为了避免劳累,也为了不让财主大发横财,她在天亮之前偷偷地将滚烫的开水倒入水井底。从此,那口井再没有朱砂流出来了。不过,这里的池塘水面依然到处漂浮着朱红色的物质。人们根据这个传说故事,把这个村庄称为朱砂地村。

朱砂地村又称柳树坡,该村坐南向北,面对一片谷地,四周是矮山土岭,环境优美,自古青山绿水,村前屋后耸立着许多古老苍劲的桂树、杨柳和苦楝树。

古人有道“人杰地灵”,也许,这个世俗的观念该在这里应验。据县志载,当年,朱砂地村聚居着全县闻名的李氏望族,当中曾出现不少名人学子。早在清朝嘉庆年间,朱砂地村就出现了一个誉满海内的才子李绍昉。这位才子小时候就会吟诗作对,被人称为“神童”。1819年成了进士,以后一心要考状元。不料进京迟了,状元榜已经放过。李绍防凭他的伶俐、乖巧和那三寸不烂之舌,竞求得嘉庆皇帝特准补考,并在保和殿殿试获取一等一名。皇帝看了他的文章,不禁大喜曰:“比今科状元还胜一筹!”当即破例赐封李绍唠为“复元”,称其“才压三江”(即江苏、浙江、江西),成为当时全国著名的才子之一。

这个大名鼎鼎的李绍防就是李明瑞的曾伯祖父。1896年11月9日(清光绪二十二年十月初五),李明瑞就在这个书香世家呱呱坠地。

李氏家族原是个产业殷厚的书香世家。但后代却坐吃山空,有的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有个别还吹嫖赌,每年除了地租债利之外,别无入息。到了明瑞祖父李文林这一代,正是清朝走向没落时期,列强虎视眈眈,瓜分中国,李文林家境每况愈下。明瑞两岁那年,祖父母双亡,父亲李云东及其兄弟为了撑门面,讲排场,要把葬礼搞得哀而荣,只好忍痛将剩下的十多亩土地变卖一空,成了一个清贫的破落户。

李明瑞出生时,他的父亲李云东二十三岁,八尺汉子,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秉性善良,还写得一手好字,有时帮人家写书信、状纸、春联、门联。有时被聘为私塾先生,略得薄酬。他的妻子俞庭媓(俞作柏、俞作豫的亲姑母)二十六岁,她知书达礼,心灵手巧,勤劳和善,面目清秀。夫妻俩在村中深受人们尊敬和爱戴。哪家有红白喜丧或争吵打架、争夺财产等纠纷,都请他俩到场劝解。人们还给俞庭媓以“女君子”、“女大夫”的美称。

明瑞降生的这一天,李云东正在野地里放牛,并捡了满筐的牛粪,突然被人告知他妻子生下了一个儿子。他为自己头胎得个男儿心里乐开了花。回到家里手脚未洗,就立即翻书查典,想给儿子取个最吉利而有意义的名字。俞庭媓则已托人到六十里外的岭峒向父母报喜,请娘为外孙算个吉命。

俞庭媓的父亲俞度甫和胞兄俞壁阶(俞作柏、俞作豫的父亲)都非常疼爱这个聪明能干又漂亮的俞庭媓。他们深知李云东近年家道中落,都各尽所能地筹办一些婴儿所需的被服、杂物等贺礼。到孩子满月那天,俞庭媓的母亲还带了一些亲戚来庆贺。

俞庭媓的母亲低声对女儿说:“孩子的生辰八字挺好,将来必有富贵之日,但他的八字与你相克。”

俞庭媓听了,惊得半天说不出话来。原先是满脸高兴,马上变得愁云满面。其他的客人似乎没有听到也没有看到,一边谈笑一边抱着孩子端详。有的说:“孩子天庭饱满,地阁方正,好一副富贵相。这双黑溜溜的眼睛多有神呀!这端正俊直的鼻子、薄薄的小嘴唇、白皙的脸蛋活像庭媓晚姑。”有的说:“这副清秀模样,不像个男子汉,倒像个姑娘妹子。”俞庭媓听到这里,不觉心里一动:既然我们母子相克,何不来个偷梁换柱,干脆把这个男儿叫做“亚妹”,日后他长大了,也不叫我什么娘呀妈呀的,就叫我“亚嫂”算了。这样我们表面不是母子关系,也许可以趋吉避祸哩。她正打算把这个想法告诉丈夫,即见李云东拿着一本字典兴冲冲地走过来对她说:“按族谱,这孩子应排‘瑞’字辈。我一翻开字典就瞥见一个‘瑾’字,再翻一页又见一个‘明’字。‘瑾’是美玉之意,‘明’是明白、明亮、精明。两个字字义都很好。就叫孩子为‘瑾瑞’或‘明瑞’好吗?”

李云东比妻子小三岁,见妻子知书达礼,日夜操劳,一向很尊重她。要给儿子取名,当然也得等她酌定。没想到妻子说:“你别再翻什么书、查什么典啦,孩子还未读书,将来长大入学,随你叫什么‘瑾瑞’、‘明瑞’都可以,现在暂且叫他‘亚妹’,让他叫我做‘亚嫂’,免得母子相克,以保他长命富贵!”

听了她这番话,李云东也就表示同意。从此,朱砂地村就多了一个乳名叫“亚妹”的男孩。

好长时间,人们习惯甜甜蜜蜜地呼唤他的小名“亚妹哥”,却忘记了他的官名“明瑞”和大号“裕生”了。

李云东、俞庭媓没有固定收人,难以维持一家温饱。唯一能使他俩得到安慰的是,“亚妹”逐渐长大,求知欲日盛,整天想学人家读书、写字。可是家里没人有空教他,也无余钱买书、纸和笔墨。“亚妹”闲着无聊就跟邻居的小兄弟去看人家赌“花会”,打“骨牌”,有时还呆头呆脑地到族里豪绅家看他们抽大烟、喝酒猜码。回到家里,天真的他又把这些事如实告诉“亚嫂”。“亚嫂”俞庭媓为此日夜担忧。一天,她对丈夫说:“孩子开始懂事了,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里风气不好,将来孩子染上这些恶习,不会有什么出息的。十二姐夫最近赌输了钱,想不开上吊自杀了,十二姐正想把平旦村那边的田出租,我们何不搬到平旦村租种她的田地,那边还有她家盖的一间田头屋可作我们栖身之所。在平旦只要我们勤耕苦种,是可以糊口的。”

李云东对妻子的话很赞同,说:“你的想法极好,极好!”

夫妻俩便效法古代“孟母三迁”的办法,于1 898年,即“亚妹”两岁那年搬到离朱砂地村十里以外的平旦村来了。当时平旦村只有十多户人家,几乎全是贫苦农民。李云东夫妇初到这里,摆脱了一切干扰,心情开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夫唱妇随,自得其乐。“亚妹”到了这个陌生的地方,常被一些勤劳的农民和孩子们围着逗玩,他性格内向,沉默寡言,老成早熟,大人、小孩都很喜欢他,亲切地称他为“亚妹哥”。

亚妹哥自家住的田头屋坐北向南,紧靠一口宽二三亩的池塘旁边,苦楝树、楠竹丛把本来就很低矮的屋子围得郁郁葱葱。房前屋后,倒是孩子们戏水爬树的好去处。和平旦村的大人、小孩早晚相处,亚妹哥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逐渐养成了同情劳苦大众和热爱劳动的习惯,经常跟父母到田头地边,学耕耘,放放牛,每天还带着粪箕捡拾牛粪回家。有时外出路见有牛粪,便用双手捧起放到田里。有一回,亚妹哥双手捧着一包用南瓜叶包好的东西兴冲冲地回来对母亲说:“献给‘亚嫂’一个宝!”母亲听了感到好生奇怪,急忙打开一看,原来却是一包还暖呼呼的牛粪。亚妹哥笑了笑说:“这次我忘了带上粪箕,只好摘张南瓜叶用手捧回来了!”母亲听了连声称赞他:“好!好!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肥田种菜,种果造林,样样少不了它!我的亚妹真乖,今天真的带回了一个宝!”说得亚妹哥非常开心。P1-P4

后记

2006年是红七军、红八军总指挥李明瑞烈士诞辰110周年。这位北伐军的“虎将”,我党杰出的无产阶级军事家,左、右江起义领导人之一,中国工农红军的名将,红七军、红八军总指挥,他的一生虽短暂却辉煌。为了纪念这位对革命赤胆忠心的先烈,我们希望编写一本全面反映李明瑞烈一生的书籍。烈士的女儿李应芬女士热情主动地给我们讲述了她所知道的关于父亲的事迹,还提供了她所收集和珍藏的关于她父亲的文字资料、照片和图片。但平心而论,要写好李明瑞,困难重重,很难有突破。因为他的生平人们太熟悉了,关于李明瑞的传记、故事、小说,甚至电视剧屡有问世,各有千秋。再则,如今采访当年红七军、红八军的老前辈很难,也很难寻找到有关李明瑞的新资料,要写得有新意、有创意更难,最终便定位于“忠于史实,事有根据,务求经得起历史验证,不添枝加叶,不哗众取宠”,写出一个真实的李明瑞来。

为了编写这本书,我们翻阅了许多文献资料,参考了覃尚文编著的《红军名将李明瑞》,陆群和、李应芬著的《李明瑞》,蓝启渲、李秉元、鲍夫著的《红七、八军总指挥李明瑞传奇》,吕梁著的《虎将传奇》以及陈宗汉、陈熙祯、陈辉编的《李明瑞之歌》,参考了《邓小平与百色起义》、《d色起义人物志》、《红七军红八军英烈传》、《红七、八军英雄故事》、《星汉灿烂》、《千里忠魂(李明瑞史料专辑)》、《纪念李明瑞诞辰一百周年(北流文史资料第十二辑)》等众多的书籍,还参考了许多当年红七军、红八军老战士老干部纪念李明瑞的文章,从中撷取了许多可用的素材。可以说,编著成此书,得益于上述各本著作。

在此书的编写中,我们得到了许多老同志的指教,特别是烈士的女儿李应芬和外孙还亲自审核了书中的史实。广西人民出版社的总编辑江淳、编辑赵彦红等对本书的编写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向他们以及所有关心本书出版的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编著者

2006年12月于南宁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9:4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