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人文精神/青少年科学人文素养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作者 葛剑雄//朱永刚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系“青少年科学人文素养丛书”之一种,读者对象为青少年学生和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

本书用适合广大青少年学生阅读的对话方式切入,探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历程,以及求善伦理价值取向的形成发展轨迹。在对话过程中,通过诸多古今中外的小故事,介绍了求菩价值取向的具体内涵及它在人们个人行为和社会行为中的具体表现;同时探讨了如何培养人们对美的兴趣、如何提高审美能力,以及如何将美内化到自我人格中去,以此诠释了“求美”即为人类在追求真理过程中臻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内容推荐

本书系“青少年科学人文素养丛书”之一种。

人文精神表现为人们对于“真、善、美”的价值取向和执着追求。本书用适合广大青少年学生阅读的对话方式切入,探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历程,以及求善伦理价值取向的形成发展轨迹。在对话过程中,通过诸多古今中外的小故事,介绍了求菩价值取向的具体内涵及它在人们个人行为和社会行为中的具体表现;同时探讨了如何培养人们对美的兴趣、如何提高审美能力,以及如何将美内化到自我人格中去,以此诠释了“求美”即为人类在追求真理过程中臻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本书读者对象为青少年学生和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

目录

引子

第一部分 人文精神是怎样形成的

 戈教授与阿孙的第一次对话:究竟什么是人文精神

 戈教授与阿孙的第二次对话: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

 戈教授与阿孙的第三次对话:我国的人文传统

第二部分 何以提倡人文精神

 戈教授与阿孙的第四次对话:人文精神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素质

 戈教授与阿孙的第五次对话:人文素养与其他各项技能的关系

 戈教授与阿孙的第六次对话: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第三部分 增强人文素养如何从我做起

 戈教授与阿孙的第七次对话:生命至上 尊严无价

 戈教授与阿孙的第八次对话:人的尊严和情感不容侵犯

 戈教授与阿孙的第九次对话:促进个性和共性的协调发展

 戈教授与阿孙的第十次对话:拥抱自然 和谐相处

 戈教授与阿孙的第十一次对话:提高审美情趣,加强人文修养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陈蕃?”阿孙挠了挠头皮,若有所思地想了想,然后抬起头对戈教授说:“我们在语文课上,学过初唐四杰之一王勃写的《滕王阁序》,记得里面有这样一句——‘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说的就是陈蕃礼贤下士的事儿。”

戈教授微笑着应道:“不错!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提到的就是他。陈蕃是东汉时的名臣。他为官清正,反对特权,因而名重一时,为士人清流所敬重。他针对当时皇帝滥施封赏、外戚当道及巡游无度等情况,曾多次上书向皇帝进谏,请求皇帝有所节制。当时社会动荡,动乱频发,陈蕃却力主以德政感化,不赞成单纯的征剿镇压。他反对宦官专权,曾不顾自身安危,在别人避之犹恐不及的情况下,独自向汉恒帝上书,指出‘内政不理,心腹之患’,希望皇帝多任用清高之士。因此,陈蕃受到宦官势力的忌恨,却为清流所敬重,被誉为‘不畏强权陈仲举’,仲举是陈蕃的字。”停了一会儿,戈教授又接着说了下去,“陈蕃年少之时,就有雄心壮志。当时,十多岁的少年陈蕃独居一室。他父亲有一位朋友叫薛勤,前来他们家拜访时,与少年陈蕃闲谈。薛勤见陈蕃居住的房间杂乱肮脏,污秽不堪,便当面批评他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而年少气盛的陈蕃却丝毫不给父亲的朋友面子,竟‘理直气壮’地回敬道,‘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意思是说,作为大丈夫,活在世上就应当要以‘扫天下’为己任,为什么要去管一间屋子的清洁呢!”

“陈蕃长大以后步入仕途,先后担任过乐安、豫章太守。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提及的陈蕃礼贤下士,就是他在豫章太守任上发生的事情。后来,陈蕃又被任命为尚书令、太尉,成为当时三名地位最高的大臣之一。到了汉灵帝即位以后,窦太后临朝,她封她自己的父亲窦武为太尉,陈蕃因汉恒帝在位时,曾支持立窦氏为皇后,于是被任命为太傅,并受封为高阳乡侯。东汉后期,往往都由年幼的皇帝继位,大权操在太后与外戚手中。等到皇帝长大成人,想亲自掌权,又得依靠身边的宦官打击和消灭外戚势力,宦官因此得势专权,气焰嚣张不可一世。窦武和陈蕃一样,都很痛恨宦官弄权。于是在掌权以后,重新起用了原先因反对宦官而受到终身禁锢的李膺和杜密等人。为了彻底解决这一困扰了东汉政坛多时的棘手问题,陈蕃与窦武这两位政治上的盟友,聚在一起密谋消除宦官势力。他对窦武说,我已经步入了古稀之年,现在别无他求,所想的就是为朝廷除害,助将军立功。如果不消除宦官的势力,天下就没法太平。”

听到这里,阿孙插话说:“戈教授,陈蕃长大以后在政坛的所作所为,不是证明了,他实践了当年立志要以扫天下为己任的誓言吗?”戈教授听了,没有立即回答,而是微笑着用目光示意阿孙继续听下去——

“建宁元年,也就是公元168年的5月,陈蕃在与窦武商议之后,窦武就亲自出面,向窦太后提出了剪除宦官势力的建议。但令他们失望的是,窦太后同样也很宠信宦官,对于他们的要求,并没有立即首肯,所以一时之间没有取得什么效果,事情因此被耽搁了下来。此后,陈蕃和窦武先是联手诛杀了中常侍苏康和管霸。但对于曹节、王甫这些大宦官,陈蕃他们是无法自行清除的。为了打动并说服太后和年幼的灵帝,陈蕃又接二连三地向汉灵帝和窦太后上奏章,列举大宦官曹节、王甫等人的种种罪行,斥责曹、王等人是元恶大奸,如不急诛,必生后患,而窦太后却仍然置之不理。陈蕃这一连串引人注目的‘造势’之举,非但未能打动太后,反倒是打草惊了蛇。大宦官曹节、王甫等人得知消息后,决定先下手为强。当年9月,他们软禁了窦太后,从她那里夺来玉玺印绶,先是假传圣旨,说窦武等谋反,派宫中禁军逮捕窦武,窦武抵抗不成,被迫自杀。陈蕃还不知道窦武已死,闻讯后不顾自己年老体弱,势单力薄,带领属官和太学生等80多人,打算前去解救窦武。他持刀率众冲进承明门,攘臂高喊‘黄门反逆’,但寡不敌众,被王甫等抓住以后关入黄门北寺狱中,在狱中被害死。在这次事变中,清流士人等死者共达200余人,这就是东汉历史上的第二次‘党锢之祸’。”

戈教授说罢,抬头望了望阿孙,见阿孙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便依然不紧不慢地说道,“前面我说了薛勤批评陈蕃的事情,陈蕃却以大丈夫立志要扫天下为誓予以反驳,这一番豪言壮语虽说振振有辞,此后陈蕃的所作所为也诚如你刚才说的那样,确实证明了他年少志高、壮志凌云的不凡气魄。可惜的是,陈蕃在预谋剪除宦官势力时却谋事不密,考量不周,反为小人所害。陈蕃最终的失败身死,是不能不令人扼腕叹息的。在陈蕃以高远的志向反驳薛勤时,薛勤就曾语重心长地劝告他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但遗憾的是,大概忠言逆耳吧,陈蕃没有听从,最终事泄被害,客观上也应验了薛勤当年真诚劝告的正确性。由此可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果陈蕃在处置宦官时,能谨慎冷静,注重细节,结果可能就截然不同了。”

“我明白了。”阿孙点头说道,“确实,有时就是细节决定成败,千万忽视不得。成败的因素就蕴涵在细微之处,不是有人说过,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头脑吗。”

戈教授应道:“对呀。虽然我们现在这么总结,多少有些事后诸葛亮之嫌,但陈蕃至少不应该把扫屋子与扫天下这两者简单对立起来。少年陈蕃胸怀大志确实令人敬佩,但如果他从小就把扫屋子看作是扫天下的一部分,扫天下先从扫一室做起,而不是对扫一室那样的小事不屑一顾,也许他真的就不会和成功擦肩而过了,也不会给自己、给历史留下遗憾了。”

戈教授站起身,在屋中踱了几步,又继续说道:“还有,我注意到,平时在宣传介绍一些成功人士的时候,有时在有意无意之间,会对他们生活之中某些不拘小节的习惯不适当地予以肯定,甚至赞扬,其实这并不妥当。我们说‘抓大放小’,这本身是辩证的看法,但如果片面地把两者片面地对立起来,事情就走向了反面。”

在戈教授停下喝茶时,阿孙接过了话茬:“这就说明了,人文素质的培养也要从‘小’抓起,从细小之处着手,对吧?”

“不错,不错。”戈教授连连点头,对阿孙说:“通过人文精神这一话题的讨论和交流,你们应当完善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尤其要有意识地增强人文素质,努力做一个具有人文精神的中学生。”P47-50

序言

自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教育一直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但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方面的每一项新举措几乎都会引起激烈的争论。到了今天,教育主管部门更成了受批评最多的部门之一。但多年前我就写过一篇题为《不是教育的教育问题》的文章,认为那些备受批评的教育弊病,其实并非单纯的教育问题,其根源并不在学校、教师和学生,而是在整个社会。所以,仅仅在学校就事论事,非但无法根除这些弊病,而且会愈演愈烈,或者以新的方式继续存在。

近年来,大学的毛入学率已经超过20%,但高考的压力丝毫没有减轻,中国人对大学、名校、高学历、高学位的追求达到了空前热烈和激烈的程度。竞争的“起跑线”已经由高中、初中、小学提前到幼儿园甚至“胎教”,由国内扩大到海外。不可思议的是,一些对读书毫无兴趣、或的确不具备进入高一级学校的学生,也被家长软硬兼施向大学驱赶;一些贫困家庭不计后果地供养子女上大学,一些家庭不惜巨资送落榜子女出国留学。

本来,即使在发达国家也不是每个人都上得了大学,而且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上大学,或者都适合上大学。那么为什么中国会出现这样一种几乎失去理智的“大学热”呢?原因很简单,众人的回答是:“不上大学,还有什么出路?”“不上名校,不拿最高学位,还没有开始竞争就输了。”的确,除非属“富二代”,或拥有超强的背景或人脉,或本人属商业或某种奇才,绝大多数青年已经很难在上大学之外找到一条差强人意的出路。人往高处走,现实的选择不需要过多的理论分析和抽象调查。六十年来,参军、提干、留学、出国、下海都曾是有条件的青年的首选,如今只选大学,大学只选名校,毕业后首选考公务员,就是中国现实的最好反映。

我们不得不承认,社会各阶层问的差距在扩大。普通劳动者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利基本都处于底层,而要进入精英阶层或上层,除了本身就拥有权力或金钱之外,唯一的途径就是大学学历和学位,甚至包括假的。教育界也在适应社会需要,技工学校、中专、师范日益萎缩以至绝迹,各类职业学校、民办学校惨淡经营,而学院全部升格为大学、综合大学,甚至要办成研究性大学,原来的综合性、研究性大学早已盯上了世界一流的目标。

正因为如此,无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想出多少高招,无论各级各类学校如何强调素质教育和人格的培养,无论教师学生如何自觉抵制外界的干扰,如果没有社会导向的改变,往往于事无补。

但这并不是说,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在这样的潮流面前只能随波逐流,听之任之。且不说社会总会回归理性,就算这种恶性竞争持续下去,到了全民大学的时代,大学毕业生或博士之间又会出现新的竞争点。而以不变应万变的最好办法,就是从小注意提高自身的素质——不仅是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更是为了做一个自由自在的人。我相信,这应该是今天的青少年和培养他们的家长、教师,关心他们的同学、亲友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愿望,无论这些青少年今后会选择何种职业,从事何种工作。

本着这样的信念,当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提出编写“青少年科学人文素养丛书”时,我与几位同人欣然应命,选定了《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民族精神》《创新意识》《人格发展》和《科学探究》这六种。如果这些小册子能为青少年成长为自由自在的人提供一些帮助,如果他们在人生的旅途中能够受益,出版社功德无量,我们也将无比欣慰。

2009年12月8日于京华旅次

(作者为全国政协常委、历史地理学家、复旦大学教授)

后记

承蒙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垂意,要我为中学生写一本有关人文精神的小册子,我却一直不敢应命。原因之一是我自知没有足够时间,原因之二是我近年来与中学生接触不多,了解有限。但出版社既允诺为我征求中学师生的意见,朱永刚君又前来相助。盛情难却,只能勉为其难。我与朱君商定,每次由我口述一方面的内容,然后请他整理成文,我再改定。但实际上,朱君做的远远不止这些。他不仅为我所谈的内容作了整理,核对材料,还补充了很多我没有来得及谈到的内容,或者纠正了我记忆或引用的错误。本书的对话形式也是由他设计的,还选配了插图。他花的时间和精力远比我多,为本书的贡献不在我之下,理应是本书的共同作者。至于书中可能存在的错误,自然应该由我负责。

葛剑雄

于2009年4月22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4: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