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九年十月二十六日,年轻女子猪野诗织在日本埼玉县JR桶川站前遭人持刀刺死。
受害者生前因长期受到跟踪骚扰而多次向警方报案,警方却未予重视,最终没能阻止悲剧的发生。记者清水洁在调查这一事件的过程中,依从受害者生前留下的“遗言”的引导,多方走访查证,在警方轻视线索、调查不力的情况下,以记者的身份找到了实行犯,进而揭露了警方对受害者生前报案的漠视、敷衍,以及案发后试图抹黑受害者、掩盖渎职事实的行为。
此案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响,推动了日本《跟踪骚扰行为规范法》的出台。
本书是该事件的全记录。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桶川跟踪狂杀人事件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日)清水洁 |
出版社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一九九九年十月二十六日,年轻女子猪野诗织在日本埼玉县JR桶川站前遭人持刀刺死。 受害者生前因长期受到跟踪骚扰而多次向警方报案,警方却未予重视,最终没能阻止悲剧的发生。记者清水洁在调查这一事件的过程中,依从受害者生前留下的“遗言”的引导,多方走访查证,在警方轻视线索、调查不力的情况下,以记者的身份找到了实行犯,进而揭露了警方对受害者生前报案的漠视、敷衍,以及案发后试图抹黑受害者、掩盖渎职事实的行为。 此案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响,推动了日本《跟踪骚扰行为规范法》的出台。 本书是该事件的全记录。 作者简介 清水洁,1958年生于东京,日本著名调查记者。曾供职于新潮社《Focus》杂志,后转到日本电视台社会部。自担任杂志记者以来,一直致力于以犯罪、事故为中心的调查报道。代表作有《桶川跟踪狂杀人事件》《杀人犯就在那里——被隐蔽的北关东连续幼女诱拐杀人事件》等。曾获日本记者会议(JCJ)大奖、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新潮纪实奖、日本民间放送联盟奖最优秀奖等荣誉。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案发 第二章 遗言 第三章 锁定 第四章 侦办 第五章 逮捕 第六章 成果 第七章 摩擦 第八章 终点 第九章 余波 后记 补遗遗物 文库版后记 出版后记 序言 前言 杀人事件的死者,留下 了“遗言”指出凶手是谁。 一九九九年十月二十六 日,一名女大学生在埼玉 县JR桶川站前遭人持刀刺 死。这起最初被认为是随 机砍人案件的命案,由于 死者猪野诗织(当时21 岁 )在案发前曾长期遭人跟 踪骚扰,引来媒体热烈的 关注。被害人在同年年初 与男友分手后,自己和身 边的人便遭遇种种骚扰。 虽然没有任何证据指出其 前男友就是“歹徒”,但被害 人坚信就是他干的,也曾 向警方求助;但被害人最 终还是惨遭杀害。 新闻闹得沸沸扬扬。居 然会遭到跟踪骚扰,死者 是个什么样的女孩?她遇 到了什么样的骚扰?“凶手” 是谁? 有许多错误的报道;也 有许多虽然不算错,却极 为偏颇的报道。这是因为 应该听到她的“遗言”的警方 坚守沉默,许多媒体也对 此充耳不闻的缘故。新闻 上报道的全是扭曲的被害 人形象,调查本身则触礁 了。 这时,偶然有一名记者 相信了死者的“遗言”,那就 是我。我在命案发生不久 后,听到被害人的朋友描 述事情经过,持续追踪采 访的同时感受到仿佛有人 在背后推着我。在警方的 侦办毫无进展的状况中, 我在死者遗言的引导下, 查到了实行犯,并揭发了 埼玉县警的丑闻,让多名 警界人士遭到处分。这两 者在工作上都可以算是轰 动一时的独家头条。然而 在参与这起案件的过程中 ,比起采访者,我更觉得 自己是被卷入案件的当事 人之一。这五个月以来, 我被一股莫名的“力量”驱动 着。 我立志成为报道摄影师 ,踏入这个圈子,却在不 知不觉间从新闻摄影师变 成了自由记者。本来是在 摄影周刊《FOCUS》负责 拍照,然而回神一看,竟 以社会记者的身份在最前 线采访。与《FOCUS》合 作以来,已经过了十七个 年头,我总是身在第一线 。 我经历过许多不知何时 才会结束的跟踪监视、在 大批媒体中推挤拍照。即 使变成了记者,前往现场 和警察署、拜访案件相关 人士、访问他们并拍照这 些工作,也没有什么不同 。就像巡回公演似的,每 星期踏遍日本全国各地,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在社 会案件、意外事故、灾害 中度过。这是一份脚踏实 地、毫不华丽的工作。坦 白说,我完全没有想过自 己居然能持续这份工作这 么久。 因为我很讨厌周刊。 说到周刊给人的印象, 就是耸动的标题、愚蠢至 极的丑闻、强势粗暴的采 访。事实上,周刊并不是 以这种方针编辑出来的, 却只因为它不是政府宣传 型的“公共媒体”,就被冠上 了这样的形象,这令我厌 恶。我痛恨社会的这种成 见。以前有人说:“这个国 家的周刊,定冠词就是‘三 流’。”还说这个国家没有“ 一流”周刊。我也这么认为 。如果不是以报道内容, 而仅是以媒体形式来区分 一流或三流,那么周刊作 为报道媒体,岂非永远都 只能屈居于“三流”? 但是参与调查这起桶川 命案,我得到的启发之一 ,就是这起命案如实揭发 了这种分类的弊害。如果 满足于“一流”称呼的媒体只 知道把政府机关公布的“公 共”信息照本宣科地报道出 来,当消息来源本身有问 题时,报道会被扭曲得有 多可怕?当消息来源发布 错误信息时,“一流”媒体强 大的力量,会将多少事物 践踏殆尽? 本书的另一个目的,就 是把遭到身为公家机关的 警方及受其诱导的“一流”媒 体所扭曲的命案的真正面 貌及被害者形象重新传达 给世人。 被害人诗织看不到今年 春天的樱花,也听不到夏 季的蝉鸣。往后都再也看 不到、听不到了。同龄女 性应该会在往后经历恋爱 、结婚、生子等充满各种 喜悦的人生,她的人生却 在那个秋天结束了。我在 采访过程中,想到的净是 这些。 已经过去的时光无法倒 流。 那一天,惨案发生了。 但是,为什么? 二〇〇〇年九月 导语 “我的女儿被杀害了三次。” 第一次是罪犯,第二次是怠于调查的警方,第三次是伤害她名誉的媒体。 前男友跟踪骚扰、买凶杀害 + 警方坐视不理 + 媒体污名化报道,无辜的受害人被一次次推向深渊。 遭遇骚扰和暴力、受到死亡威胁的女性,保留证据,奋力求救,为何无人听见? 饱受白眼的“三流”记者,为何挺身而出,站在公权力的对立面,揭露警方的一个又一个谎言? 调查记者清水洁全程追踪,秉持“人”的良心而报道,传递受害人的真实声音。先于警方找到实行犯,揭露警察与官方媒体的罔顾事实、操纵舆论的“共犯”结构。 后记 二○○○年五月十八日 ,《跟踪骚扰行为规范法 》通过了。 虽然限定为恋爱关系, 但从此便可以对持续做出“ 纠缠行为”的人提出告诉了 。在过去,“纠缠行为”本身 无法可罚。虽然有各县级 的条例,但桶川案件发生 时,实施的仅有鹿儿岛县 而已。 一旦遭到起诉,会被处 以六个月以下的徒刑或五 十万日元以下的罚款。即 使被害人没有报案提告, 警察也可以做出“警告”或“ 禁止命令”,若加害人不从 ,可以处以五十万日元的 罚款。如果行为恶劣,可 处一年以下的徒刑或一百 万日元以下的罚款。这部 法律尽管不被看好,但总 算通过,只等十一月正式 施行。 不过本书也提过,并不 是有了法律就没问题了。 因为这起案件的本质,并 非“没有法律可以管制跟踪 狂”。虽然或许轮不到我这 种人来评论,不过这也令 我质疑,除非牺牲一条人 命,否则这个国家连一部 法律都无法制定吗? 九月七日,窜改诗织报 案记录的三名前警察被判 有罪,但处以缓刑。 “如果警方迅速进行侦办 ,逮捕歹徒,应该就能避 免被害人遭到杀害的结果 。” 法官在判决文中如此陈 述,关于这一点,我没有 什么好说的了。不过我必 须补充一点,就是本书中 仅以首字母表示这三人的 名字,是因为我不想把窜 改报案记录的责任,全部 归咎于遭到惩戒免职的这 三人身上。不能当作是只 有他们三个人所犯下的犯 罪,矮化问题层次。 诗织死后,刚好一年过 去了。 她看不到今年的樱花, 听不到今年的蝉声,她的 季节就这样戛然结束了。 命案的审判还在进行当 中。检察单位依然照着警 方所描绘的图象提起诉讼 。 撰写本书时,我为了是 否该用“我”这个第一人称, 烦恼了许久。考虑到诗织 的家属,我觉得“我”跑出来 抢事件的风头似乎不太对 ,而且从社会案件纪实报 道的形式来看,以“我”来描 述似乎不太适合。不过在 思考这起案子的时候,我 无法忘记有许多人给了我 力量。我是怎么查到实行 犯的?我怎么能刊登出批 判警方的报道?为什么我 会执着于这起案件?许多 人以各种形式询问我,但 我只能说,因为有多到近 乎不可思议的贵人,在绝 妙的时机给了我行动的力 量。 当然,我的内心确实有 着类似愤怒的情绪。我有 家人,也有女儿,有许多 珍惜的人。对我而言,这 起案子绝非事不关己。身 为有女儿的父亲,我实在 无法把诗织当成无关的别 人家女儿。一个普普通通 过日子的人,莫名其妙地 被卷入这样的犯罪,是绝 对不能够允许的。我一直 这么想。 然而我只是个普通的记 者,我觉得就算我一个人 拼命挣扎也不能怎么样。 对我而言,与这次采访有 关的每一个人的“感情”才是 原动力,也是推动这整起 案件的“力量”。因此在书写 这些的时候,也只能用“我” 这个第一人称,还请读者 谅解。 而现在,我依然是一名 普通的记者。 我作为平凡的记者,一 步一脚印地做好分内工作 。我没有特别的力量,只 是不停四处走访,查到某 些内幕,传达给大众,如 此重复罢了。我只能做到 这些,不过或许我变得比 以前更喜欢周刊杂志一些 了。 本书出版时,已故的新 潮社多贺龙介先生真的对 我百般照顾。如果不是他 建议我“把桶川一案写成书 吧”,应该就不会有这本书 。 然而我竞粗心地没有发 现共事多次的他正在与难 缠的病魔搏斗。今年七月 ,他突然地从我面前消失 了。在道别的场合中,多 贺夫人告诉我,以毒舌闻 名、难得称赞别人的龙介 先生,把桶川报道当成自 己的事一样地骄傲开心, 听到这话,我居然再也忍 不住泪水。不管再怎么懊 悔,没能来得及让他看到 这本书面市,是我唯一的 遗憾。 我要特别感谢宽容地让 我任意采访的山本伊吾总 编等《Focus》的编辑部同 事、撰写本书时多次为我 确认相关事实的岛田及阳 子等相关人士、与我一起 三人四脚进行采访的T先生 和樱井修先生。还有出版 部的北本壮先生,从动笔 撰写到出版,都受到他诸 多关照。我想借由这个篇 幅,表达感谢。 最后,尽管包括我在内 的媒体添了那么多麻烦, 猪野诗织的父母仍对本书 的出版表示理解,我由衷 感谢。 最后,比什么都更重要 的是,愿诗织小姐在天之 灵能够安息。 清水洁 二○○○年九月 精彩页 案件的第一波报道总是一团混乱。 这起命案也不例外。最早接到的消息是“随机砍人”。 一九九九年十月二十六日,这天我任职的《Focus》编辑部休假。我早就决定要好好睡个懒觉。前一天我几乎整天没合眼。为了赶上截稿日,我近乎通宵写完稿子,看过清样,结束稿件的最后确认后,还参加了会议之类的,一眨眼就入夜了。当然一回到家,往床上一倒,立刻不省人事,醒来的时候都已经中午了。生活在正常时间的家人老早便展开各自的日常,空荡荡的家中,就只有宠物金仓鼠“之助”在笼子里跑来跑去的沙沙声。久违的悠闲一日即将开始。 也有许多杂务等着我处理。得去洗衣店取到现在都还没领回来的夏季外套;让“之助”放个风,打扫一下它的小窝吧。我犹豫该从哪件事着手,决定清扫仓鼠笼,并伸手拿出笼中的饲料碗时—— 手机响了。 开端总是手机。对社会记者来说,手机就像恐怖的项圈。 或许会是总编以莫名沉着的声音说: “发生大地震了,你立刻赶去现场。” 也有可能是同事打来的: “那起命案的凶手落网了!现在要被带去警署了!” 或许是其他报社认识的记者: “警方终于对××进行搜索了!” 甚至有可能是来提供线报的: “我家附近有人养的巨蟒逃走了!” 什么都无所谓,是谁都没关系,反正手机响了,就是工作上门了。我按下通话键,不祥的预感几乎变成了事实。 “清水兄,不好意思在你休假的时候打扰!” 不出所料。就算猜中,也并不令人开心。是编辑部摄影师樱井修的声音。 “有消息说埼玉桶川站附近有个女人被杀了。似乎是随机砍人。” 我忍不住叹息。我跟樱井前前后后已经共事将近十五年了,他是我最为信赖的同事之一,北至北海道,南至冲绳,我们共同采访的案件、事故、灾害多不胜数。搞不好比起我太太,他要更了解我。他非常清楚在采访中落后的记者会有多丢脸,所以应该是出于好意通知我,但这也是我好不容易才盼到的休息日,坦白说,真希望他放我一马。 “……你一个人吗?” “大桥也正在赶去现场。” 大桥和典是编辑部的年轻摄影师。 “意思是这个案子我负责?” “不,山本总编没说什么……” 这表示接到指示的只有摄影师。对摄影周刊来说,照片就是一切。总编山本伊吾应该是打算先派摄影师过去,能拍到什么就先尽量拍。我这个记者就算装作没事人,应该也不会有问题…… 不过事情落到我头上,也是迟早的事。所以樱井才会打电话给我。《Focus》编辑部没有几个记者会分派到这类称为“搜查一课案”的采访。要是我继续留下来给仓鼠放风,到时候要扛起采访落后的责任的,可是它的饲主。就在我犹豫踌躇、挥舞着仓鼠饲料碗的这一瞬间,已经展开采访的其他记者应该正不断地搜集到各种消息。下个星期,应该就可以在书店看到他们比我详尽许多的报道。 是要现在享乐,事后付出可怕的代价,还是立刻工作,分期处理掉麻烦?多欢乐的选择题啊。我是个劳碌命,没有选择的余地。 “……凶手呢?” “完全没有眉目。我也是刚接到编辑部的消息,离开家而已。” “……那,我这里稍微调查一下。”我想我的声音应该变得很阴沉。再怎么说,案件报道讲求的是速度。这一点我也再清楚不过。但难得休假一天,才刚起床二十分钟就泡汤了。我右手握着挂断的手机,左手拿着仓鼠的饲料碗,喃喃自语: “干吗好死不死,偏偏挑在今天发生……?” 但是,接下来我将深刻感受到这起命案不能以今天或明天这样的单位来看待。漫无止境而遥遥无期的采访,就此揭开了序幕。 我立刻着手打电话。 任何采访都一样,第一步是搜集信息。就算糊里糊涂冲到现场也无济于事。虽然心急如焚,但与其不清楚天候就航向惊涛骇浪的大海,最起码也要先在港口踢一下木屐占卜一下天气再做打算。这种时候,要先打电话给平日就有交情的同行记者,或是查阅通讯社的新闻快讯之后再出击。 我从采访用的斜肩包里取出笔记本电脑,双手敲击键盘,一边查阅快讯,一边用肩膀夹着电话,开始搜集信息。一旦开始行动,便势不可挡。为了这种时刻,我的快捷键登录了将近四百个电话号码。我一通接着一通,不停地打。 “听说桶川发生命案,你们派记者过去了吗?我也正要过去……”我一面表明自己也将加入战局,一面向各方向打探消息。 P5-8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