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文汇报》著名记者、编辑,徐开垒在其漫长的职业生涯中,以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敏锐的职业眼光,用手中的笔、记录下了各个时期的世态万象及人情冷暖。本书是作者近30年的文学作品集。收录的作品都具备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徐开垒新时期文选/上海老作家文丛 |
分类 | |
作者 | 徐开垒 |
出版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作为《文汇报》著名记者、编辑,徐开垒在其漫长的职业生涯中,以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敏锐的职业眼光,用手中的笔、记录下了各个时期的世态万象及人情冷暖。本书是作者近30年的文学作品集。收录的作品都具备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内容推荐 《上海老作家文丛》是上海市作家协会与上海文艺出版社联合编辑的丛书。出版上海老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是为了展示上海老作家在文学园地孜孜不倦、辛勤耕耘的创作成果。 本辑为《上海老作家文丛》第一辑,共12种,包括:王炼的《执著追求录》、任大星的《婚誓》、孙光萱的《于细微处见功夫》、朱鹭的《舷窗集》、李济生的《怀巴金及其它》、邵伯周的《平凡的旅程》、徐中玉的《文论自选集》、徐开垒的《新时期文选》、钱春绮的《十四行诗》、曹阳的《情系万家灯火》、廖晓帆的《欢唱》、燕平的《人生何处不相逢》。这12部作品都具备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理论以及文学回忆录等多种体裁。本书是徐开垒的《新时期文选》 目录 一九七九年 幽林里的琴声 “孤岛”文学的主要阵地 一九八○年 忆念中的欢聚 洁白晶莹 一九八一年 山城雾 “滴尽了油的板鸭” 一九八二年 搬家 坝上一家人 从林黛玉的性格描写看曹雪芹的创作方法 一九八三年 山河变色的岁月 南行纪实 绍兴城记 一九八四年 草原圣人 阿依古丽 一九八五年 前辈作家怎样在散文中写人 东坡书院漫步 在我的书橱里 一九八六年 森林与森林老人 蕴藏不露的杨绛散文 我写的书和几个责任编辑 椰乡小景 一九八七年 寄语故乡 一九八八年 记柯灵 一九八九年 作家靠读者养活 家事 思蜀情无限 一九九○年 墓前的追思 半个世纪的跋涉 庭园·景色·人物 一九九一年 老师教我写日记 一九九二年 从“呼号”到“随想” 一九九三年 宁波,我的母亲 一九九四年 朋友丁 一九九五年 探望巴金先生 逝去的岁月 旧金山第一日 一九九六年 《笔会》副刊五十年 面对自然的无奈 一九九七年 老人戒 老人新书 一九九八年 老人乐 住在文缘村里 为张瑞芳祝寿 书情与友情 半世纪跋涉的起点 《家》《春》《秋》的春秋 一九九九年 新年快乐 “钩沉” 编辑乐 五十多年如一日 旧文新读 “步行街”回想 二○○○年 春节忆旧迎新 故乡报纸,引我乡思 为柯公挥泪送行 著作与风骨共存 奇异的世界 丰子恺摆地摊 二○○一年 杂文万岁 在我起步的时候 既是受难史,又是罪行录 纪念沈尹默先生逝世二十周年 二○○二年 母亲节忆母亲 在同乡会上发言 淮海路上的联想 荧荧楼养生谈 举头望明月 欢迎史学家研究“宁波帮” 二○○三年 追寻《秋》的诞生年月 回忆五十多年前的上海文协 柳条下垂 巴金《一封信》与文学冰河解冻 金婚有感 “写你自己的文章” 二○○四年 老树春深更着花——迎巴金百年大寿 感谢上海作协 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为晚报写稿 历劫换来风日丽——怀念辛笛 故乡泥土 二○○五年 永久的友谊 纪念塔前 聆教五十年 和谐相聚 难能可贵 二○○六年 《笔会》创刊六十年 巴金逝世一周年 事业永远 二○○七年 团聚乐 二○○八年 书海欢聚 “一二·八”前后的何炳松 二○○九年 阿满的影子 试读章节 不知你有没有注意过这样的问题:在车间,在学校,在机关,在里弄,当几个三十岁左右的妇女聚集在一起,她们惯常在讲些什么呢?是谈孩子,还是在谈丈夫?更可能是讲一部新放映的影片吧,或者是在谈论着哪个市场正出售着一种颜色素淡的,但又十分引人喜爱的绒线。 一个偶然的机缘,我碰巧在这样的几个妇女中间,听到了她们的聚谈。不是单单由于她们动听的声调,而是因为她们谈话中所充溢的感情,使我感觉到:犹如投身在一次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的演奏会里,听到各种耐人寻味的、余音绕梁的琴声和笛声。当然,有的是夹杂着笑声的,是一种欢乐的谈话;有的则带点儿忧郁,叫人感到一种遗憾,一种无可奈何的惆怅。 对于她们的谈话,如果一定得安上个题目,那么该是这十年来,或者十一二年来每个人的经历吧。显然,在场的这几个青年妇女,她们在十一二年前,都不过十八岁或者二十岁左右,这是刚刚出露头角的年龄,百合花一样的年龄。她们会有些什么经历呢?那时,她们在学校里,是交白卷英雄的追随者吗?还是默默无闻,甘做埋头窗下的书呆子?在热火朝天的红卫兵运动中,她们是主角,还是配角?在乱哄哄的武斗场面上,她们首当其冲,还是冷眼旁观?当她们被迫上马,在斗争“走资派”的大会上,她们是感情冲动,跳上台,把斗争对象按倒在地,高喊口号;还是躲在会场角落,被会场气氛弄得面红心跳,回到家里,禁不住抱头大哭?在年光把她们的青春照射得更其璀璨,按照世俗,需要找个对象的时候,她们是以嫁给叱咤风云、不可一世的“造反英雄”为荣;还是甘愿一世孤独,也不肯把自己的青春随便付之东流? 你难道从来没有意识到:像这样年龄的青年妇女,这几年来,大都经历过一场为过去时期一切少女所没有过的一种严酷的考验?她们在那里接受过欢乐,也接受过悲哀。是的,欢乐有时也会变成一种煎熬,像人们所说的,“乐极生悲”,它同样可以使人从丰满转到干瘪,从稚嫩转到衰竭。而悲哀有时又恰恰是欢愉的基础,它可以使人闯入平时所不易到达的境界。经历了无数辛酸,认识到一切,倒反而心胸坦荡了,因而变得坚强乐观起来。这犹如风霜雨雪之后,有明媚暖和的春日;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有阳光普照的明天。事情是在变化的,而又不是如宿命论者所说,“一切周而复始”。他们看不到未来,他们得不出正确的结论。那么在我们叙述过往日子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什么呢?我们岂不是在这些青年妇女的经历上,看到了她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情节曲折的故事,而每个故事都渗透着时代的微笑和眼泪吗? 让我们言归正传吧,让我们回到车间,回到学校,回到机关,回到里弄来吧。我们还是要听她们的聚谈。我们首先要讲的是那个梳着高高发髻,有着一张白皙的脸孔的教师的故事。十二年前,她曾经戴着红卫兵袖章,在大串联中,涉水跋山,千里迢迢,用虔诚的脚步奔赴首都。可以想象,她的阅历跟她的体态一样丰满,大串联的过程一定给她打开了眼界吧,她的故事一定有着新奇的内容,像阿丽思漫游仙境,使人眼花缭乱。虽然她的谈话,像未经修剪的乱叶蔓枝,缺乏一种思绪上的整理。但从南方到北国,从车辆舟楫不到的穷乡僻村,到热闹纷乱的名城巨镇,多少不曾看到过、想到过的事物,一下闯进自己的眼帘,难怪为一个十八岁的少女所无法一一收捡。请宽宥这个十八岁少女的稚嫩吧,她像一只羽毛未丰的燕子,当她从暖暖的小窝中,从母亲的怀抱里突然展翅飞到广阔的天空,她的兴高采烈是可以想象的;但是她哪里知道天空有艳阳,也有阴云,甚至更有风霜雨雪,和雷击电闪。她的最后感到力不从心,终于带着满身的疲惫回到自己的窝里,也还是可以理解的。十二年过去了,少女时期的活力已经在她的身上逐渐消失,这是因为她已经是几个班级的老师吧,还是心里埋藏着什么使人感到沉郁的因子呢?我们想提问,而又终于没有提问。她的乱枝蔓叶似的谈话,已足够我们找出答案的线索了。在她经历中,也许还有一些小事,使她至今仍觉得心神不宁吧,或者仅仅是由于当时的阅历不深,因而受了一点愚弄,抄贴了一张错误的大字报;或者由于作了一次违心的议论,得罪了一个同学,或者一个老师,以致丧失了真挚的友谊?如果她们这次聚谈,像我们文章开初时所形容那样,是个形式多样的演奏会,那么她的故事就如一次交响曲的演出,虽然繁弦齐奏,鸾凤和鸣,总觉得某些地方有些走音,使人感到突然,因而有点儿扫兴。 那么是不是让我们听一听其他人的谈话呢,那个在机关里当秘书的妇女的故事?她现在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每天忙着洗衣、淘米、烧饭,还要喂奶、洗尿布,有时还要抱着那个刚满四个月的孩子唱一支催眠的歌。这些繁琐的事务,在她手里都变成驯服的羔羊。她把自己做秘书工作的经验,那种细致、耐心的功夫,全应用到家务上。每晚务必做到内外妥帖,才睡到床上去。像这样的一个妇女,她在十年前是怎样的?她在那时也为柴油米盐和孩子奔跑吗?尽管她很少参加集体活动,人家说她是“逍遥派”,但当初她从不为细小的事情操心,她有过远大的理想,她曾经想做发明家,问题在于她虽有幻想,而缺乏实践。原因不在于她的疏懒,而是没有机会和引导,那时学校的科学实验很少,化学、物理老师不是沉沦在“牛棚”里,就是成为叽里呱啦的政治活动家,他们早已与科学实际告别,而与虚夸为伍。这样,她只好把自己的幻想寄托在《居里夫人》那本书里。当十年过去,她的发明理想就只是一条无根之木,一潭无底之水,一切都虚无缥缈,最后她只好老老实实地去成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她的故事,平静得如镜面一样,毫无波澜。如果她今天的谈话,比作音乐演奏会里的一个节目,那么那是一次单调的笛子独奏,虽然余音袅袅,但是使人感到寂寞,盲诗人在沙漠中一样的寂寞。 使我特别感动的,不是疲惫地赶回自己窝里的乳燕,也不是十年理想化为乌有的无根之木;而是第三个发言者,这个面容瘦削、举止文雅的纺机工人。谁能看得出她是车间的金属切削能人,向“四化”进军中的女英雄,今年新当选的“三八红旗手”!她的讲话简单,但耐人寻味;她的声调轻微,但使人猛然感到自己好像置身在深涧幽林之中,听到的是古琴铮铮,犹如这涧水淙淙。如果感情能够捕捉,我说那是一支哀歌,又是一场欢唱,它从悲剧中开始,又在喜剧中结束。她的故事内容,意境深远;她的发言,叫人一曲难忘,留给人们一个永不凋落的形象;好似在心域中,挂起一幅永不褪色的画卷。P1-4 序言 《上海老作家文丛》是上海市作家协会与上海文艺出版社联合编辑的丛书。出版上海老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是为了展示上海老作家在文学园地孜孜不倦、辛勤耕耘的创作成果。 本辑为《上海老作家文丛》第一辑,共12种,包括:王炼的《执著追求录》、任大星的《婚誓》、孙光萱的《于细微处见功夫》、朱鹭的《舷窗集》、李济生的《怀巴金及其它》、邵伯周的《平凡的旅程》、徐中玉的《文论自选集》、徐开垒的《新时期文选》、钱春绮的《十四行诗》、曹阳的《情系万家灯火》、廖晓帆的《欢唱》、燕平的《人生何处不相逢》(以姓氏笔画为序)。这12部作品都具备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理论以及文学回忆录等多种体裁。 上海市作家协会计划每年推出一辑《上海老作家文丛》。 上海市作家协会 2009年9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