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剑长期在香港从事媒体文艺工作,对香港与内地的文化人物和事件都有自己独特的观察与思考。透过《聚散》中这些温情溢于笔端、感人至深的写人记事文章,不仅可以让我们对中国当代文坛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对文人这一个特殊的群体,也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该书的最大价值在于,它为认识与研究中国当代文坛提供了非常丰富和第一手的资料。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聚散(精)/海豚文存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古剑 |
出版社 | 海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古剑长期在香港从事媒体文艺工作,对香港与内地的文化人物和事件都有自己独特的观察与思考。透过《聚散》中这些温情溢于笔端、感人至深的写人记事文章,不仅可以让我们对中国当代文坛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对文人这一个特殊的群体,也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该书的最大价值在于,它为认识与研究中国当代文坛提供了非常丰富和第一手的资料。 内容推荐 《聚散》是著名作家古剑的散文随笔集,收录各类文章近四十篇,既有回顾文坛往事的,也有深情追忆故人好友的。全书分为三部分:卷一“零墨散章”,文章内容较杂,记录了各种心情,和一些工作、生活痕迹;卷二“笔底情愫”,展示了一些作家的书简和身影;卷三“聚散依依”,写的是几位画家与作家赠送作者字画的故事。 目录 小序 卷一 零墨散章 仰望施蛰存老师 施蛰存的自述与辨正 杂写林海音 《良友》的前世今生 远方的怀念 再也不能完成的访问 不要寻觅要发现 送文达兄远行 刘绍铭《能不依依》序 《施蛰存海外书简》编后琐语 《书缘人间》书尾的闲话 《梦系人间》序 《林海音散文》编后记 读《走出白色恐怖》 我的图书馆 笔缘 读书偶记 聚书的乐与苦 《丁香花下》的黄秋耘 闲话两地作家之异 书展归来记事 卷二 笔底情愫 三手痖弦——编辑眼中的编辑 一生为书籍的赵家璧 施蛰存与苏雪林的通信 苏雪林的楚辞情结 梁潄溟的一封信 余光中的香港相思 何为向我打开一扇窗 与彭燕郊的稿缘 好学深思的韩少功 卷三 聚散依依 汪曾祺的字和画 夜访汪曾祺 一株野生植物的创造 顽童楚戈 高晓声:金石落地自听声 怀念早逝的杨沙 李毂摩的墨竹情 新加坡画家陈文希 试读章节 我是仰望着施蛰存老师,而走入华东师大校园的。 在鼓浪屿有位爱书的朋友,爱玩桥牌爱看书,过着悠闲自在的日子。他看书如做校订,每见书中错失,一一列出加以校正,再寄给出版社,还多次收到出版社的感谢信。他的家就像图书馆,四壁书橱装满了书,解放前的绝版书尤其多。从他那里我借阅了不少像《飘》、《基督山恩仇记》这样的当年的禁书。高考之后,我渡海上他家去,他听说我考取了华东师大,兴奋地从书架上寻寻觅觅,找出一本施蛰存著的《上元灯》,对我说:他将是你的老师。三十年代他是著名小说家。但给鲁迅骂过后就倒霉了,也不写小说。这是我第一次知道施蛰存先生的名字,也顺便借阅了《上元灯》。那时文学知识浅陋,这本小说也只留下清新洁美、不同时调的印象。假期里我又从朋友那里找来鲁迅的一些文章,后来又看了文学史的一些论述,也形成了这样的印象:鲁迅的骂影响了施蛰存老师的一生,也因鲁迅的阴影,压抑了他一生的发展。 到我进入校门,施老师已被戴上右派的帽子,被赶到中文系数据室去做资料工作,不让授课了。我也就无缘亲聆教诲。大跃进时代,科研也搞群众运动,那时正编大辞书《辞海》(十二卷本),各大学文科都分配到一些辞目,由几位同学一组对分配到的一条辞目作增补修订。同学热情有余而学识不足,到处问老师,也到资料室向施老师求教,他会告诉同学到什么书,大致什么地方找。果然每每按图索骥都一索即得,施老师是活字典的美谈也就在同学间传开了。大学期间也仅一次看过施老师高高瘦瘦的身影。 我是到了香港才和施老师有了联系,接受他的教诲的。 八十年代初,我在复刊的老牌《良友》杂志任执行主编。那时中国刚刚开放,大家都急切想了解内地的事情,许多老作家成了“出土文物”;为了让这些作家重返读者之间,我开了介绍大陆、台湾老作家的栏目。 这时我想到了施老师,也于此时,在台湾出版的书籍中,读到苏雪林评价施老师小说的文章,姚一苇的一本文学评论集又提到,施老师在厦门大学时怎样教他写小说的往事。于是开始了我与老师的通信,不知深浅地把我少年时的想法跟老师说了,又告之今在台湾而与他有过交往的作家近况,恢复他们中断数十年的联系。我还请求施老师写与鲁迅交往至笔战,甚至被人拖入第三种人是非的真相,以为自己洗刷不白之冤。施老师很干脆回绝了,跟我说:除了《现代》回忆录写的,别的什么都不写了。 那时国内的气候,仍晴雨不定,反反复复。《良友》作家专栏只介绍了巴金、冰心、苏雪林、林海音、胡风。某一天老板从北京回来说,介绍作家太敏感,于是正在筹划中的施蛰存、辛笛、师陀数位,也就半途而废,没有做成。这件事我一直引以为憾。不久,我也辞职离开了《良友》。 在交往中我感受最深的是施老师对晚辈的关怀。 往事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姚一苇的:姚在厦门大学读书时,与同学谈恋爱,在南普陀越轨,有人给学校打了小报告。校务会上主流意见是姚败坏校风,应开除学籍。施老师独排众议,认为只要他们肯结婚,证明他们相爱,就网开一面,保留他们的学籍。校方接纳了施老师的意见,姚一苇才没被逐出校门,成就他为著名的剧作家、教授。近者,是校友童桐告诉我的:有位酷爱传统诗词的北大物理系学生,向施老师主编的《词学》投稿。不久,他就收到施老师回信,信中多所勉励,说虽是理科生,古典诗词的技巧超过许多中文专业的学生,还提醒他技巧是手段,须有充实和丰富的内容统率。为鼓励一个理科生,还登了他两首词。这与他给我的教诲是一以贯之的,老师来信中说:近来老一辈的文章都空得很,XX、XX、XXX似乎都是挤出来的,新一代的作家也不会写报刊杂文,总是文艺腔很浓厚。你应当努力于培养新人了! P3-6 序言 悠游林下日久,闲多则无聊,打发时间最好的方法是读书,是去书柜、书橱、抽屉胡乱翻,总能从无序中检出不少箧中字画、久违的书信;翻读之下,如潜回远去的时光隧道,跳出一点一点的闪光,光里总有旧事浮起。为感念师友赠送书画的情谊,为保留一些师友书札不致以散失,于是就想写下来。一记人远情不邈,一兴许还可保存一些有意思的文坛资料。于是随意地写了一篇又一篇,竟然有十几二十万字。这多是《南方都市报》新伟、炜茗,《东方早报》村言和香港的马海甸、梅子,台湾的郭枫等编辑催促而成,否则慵懒如我,是不会涂抹出这些文字让我今日来收拾。 香港老友叶辉,要我编一本给他。他说要出版。 也是此时,没想到梁由之兄来电话也约我编本六七万字的书稿给他收入“海豚文存”。此也,岂非天上掉馅饼乎。由之兄我并不认识,准确地说,我们没见过面,只在天涯“闲闲书话”有过交接,在他编《天涯社区闲闲书话·十年文萃》时有过网信往来,仅此而已。而他却对某些小文尚留有印象,还为它们“安家落户”,除了缘分还能是什么呢?我唯有感激。 人的一生是由无数缘分联结而成的。缘既会结亦会散,缘聚缘散就是一生。这册小书所写所记,都是聚散留痕,故取名聚散。 芜文38篇,长长短短,为使其不致太杂乱,文分三卷:有些文章内容较杂,留下了一些心情,一些生活痕迹,归为一卷,曰零墨散章;卷二记录了一些作家的书简和身影,曰笔底情愫;卷三写的是几位画家与作家送给我字画的留影,以记不忘高谊,曰聚散依依。纯然记事,记下一些情一些意,一些美好的心灵时光。 一次与董桥兄聚首,承他不弃,为我题写了书名,一并在此申谢。 是为序。 二○一二年元宵节后于无墨斋灯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